2003年太平洋台风季(2003 Pacific Typhoon Season),是2003年西北太平洋与南海水域中热带气旋的活跃时间段。受该年前期厄尔尼诺衰退等因素影响,该年台风生成数量较常年偏少;但由于强度较高与寿命较长台风数量较多,该年西北太平洋累积气旋能量指数反而较常年偏高;个别台风路径异常特殊。
风季总述
范围总述
太平洋台风季的地域范围仅局限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西的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东的太平洋水域产生的热带气旋则被称为飓风,属于太平洋飓风季范畴。2003年在西北太平洋产生的热带风暴级及以上强度的热带气旋是由日本气象厅(JMA)东京台风中心命名,国际编号为03xx,而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会给予该地区其认定的热带低压以上级别的热带气旋以正式编号,通常以三位略缩编号xxW或八位完整编号WPxx2003表示(W与WP指代西北太平洋)。
活跃特征
2003年为厄尔尼诺衰退年,于2002年5月开始的一次厄尔尼诺事件于2003年3月结束,并对该年台风活动与海洋灾害产生影响。厄尔尼诺形成以后,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那么西太平洋海温则较常年偏低,因而西太平洋低纬的上升运动也将有所减弱,导致该地区对流活动受到抑制。对流活动减弱后,西太平洋提供给大气的热量和水汽减少,不利于形成台风所需的低层辐合、强上升运动等大气环流条件,因此导致西太平洋台风生成数量偏少。而2003年的台风数量受厄尔尼诺衰退影响也确实呈现出偏少的特征,全年生成台风数为21个,较常年平均(25~27个)明显偏少。
尽管该年台风活动数量偏少,但与此相对的是,该年台风活动的整体强度并未偏弱,有三分之二的台风达到台风级以上强度,且有较多高强度长寿台风如台风鲸鱼、台风鸣蝉、台风芭玛、台风卢碧等存在,这使得该年西北太平洋
累积气旋能量指数(ACE)反而较常年偏高。该年春季至深秋各季节均出现高强度长寿台风活跃,生成于春季的
台风鲸鱼成为该年生命史的最长台风,活跃时长达339小时;生成于9月的
台风鸣蝉成为该年中央气象台认定下西北太平洋最强的台风之一,最大风力达到其认定的60米/秒;生成于秋季的
台风芭玛则沿顺时针方向行进出完整闭合一周的长距离圆形异常特殊轨迹;生成于11月后期的
台风卢碧发展为晚季超强台风,且同样达到该年中央气象台认定下西北太平洋最强的水平之一,最大风力同样达到其认定的60米/秒。整体而言,该年的台风活动具有数量偏少但强度不弱、长寿台风数量较多、累积能量相对偏高的特征。
总述清单
活跃时间线
机构业务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将热带气旋划分为六个等级,最弱的三个等级和日本气象厅所规定的是同样风速,“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日本称“猛烈台风”)和日本气象厅不同。中国采用二分钟平均风速来作为持续风速来区分热带气旋等级。
以下是等级表:
注:本词条中描述每个被命名的热带气旋的最高强度以中国国家气象中心认定的二分钟平均风速为准。
日本气象厅将热带气旋划分为四个等级,最高“台风”等级再细化为三种不同的强度,最弱的三个等级与中国气象局规定风速相同。日本气象厅是西北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气旋区域专责气象中心(RSMC),热带风暴及以上等级气旋会被日本气象厅命名,采用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认证使用的台风命名系统进行命名。日本采用世界气象组织建议的十分钟平均风速作为持续风速来区分热带气旋等级。
以下是等级表:
注:日本的“猛烈”“非常强”“强”之说法分别对应中国的“超强台风”“强台风”“台风”之说法,且对于同一强度的热带气旋,由于计量标准不同,台风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定强数值方面日本十分钟平均风速<中国二分钟平均风速<美国一分钟平均风速。
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采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分级法来区分热带气旋等级,采用一分钟平均风速作为持续风速来区分热带气旋等级。
以下是等级表:
注:三级台风以上等级的热带气旋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中属于“强飓风”(Major Hurricane)水平,持续风速达到150英里/小时(130海里/小时)以上的热带气旋在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的非官方分级中属于“超级台风”(Super Typhoon)水平。
注:下表的风速数据为各机构在台风公报中所给的最常见的数据,定强依据来自德沃夏克分析法等主要分析方法。本表只反映相对大致对应强度,实际定强并非完全与本表数据一一对应。
以下是对应表:
命名法则
综述
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中国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新的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个命名表,然后按顺序循环重复使用。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WMO所属的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等成员国提供,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名字。这140个名字分成10组,每组14个名字。按每个成员国英文名称的字母顺序依次排列,按顺序循环使用,同时,保留原有热带气旋的编号。
名称方面,凡进入或产生于菲律宾责任范围(PAR)以内的热带低压及以上级别的热带气旋,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PAGASA)都会给予其菲律宾当地命名,作当地警报用途,因此有时一个西北太平洋台风会有两个不同的英文名(国际名及菲律宾名)。另外由于中国气象局、香港天文台、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采用同一翻译名,而中国台湾省气象部门的译名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同一个热带气旋也可能会有两个不同的中文名。
国际名单
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是由日本气象厅东京台风中心命名(即国际命名)。当该热带气旋被日本气象厅升格为热带风暴后,就会使用下列名单中的名称。名称是根据以下名单而定,不按年度划分。风暴名称是由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的成员提供,14个成员国和地区各自提交10个名称,并以该国英文名称按字母顺序排列。由于2003年的风暴名称处于名单第一轮使用期间,本年内所有名称(不论是否在事后被申请除名)皆为首次使用。如果有从中太平洋或其他洋区进入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日本东京台风中心同样会给予其国际编号,西北太平洋命名名单上的名字的国际编号将依次顺延一位。
以下是名单:
菲律宾名单
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PAGASA)使用一套当地的热带气旋命名法,作于该国风暴责任范围内的热带气旋命名之用。与日本气象厅不同,只要该热带气旋会很间接地吹袭菲律宾或会影响周边国家或地区(不论强度高低,热带扰动以上强度级别,不包括热带扰动),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即会使用以下之热带气旋名单对其进行当地命名。
以下是命名表:
除名台风
台风欣欣:因香港天文台认为其名称不具有地方代表性而主动提出撤换,为“纯技术性”退役,事后由“白海豚”一名更替。
台风伊布都:“伊布都”是21世纪初热带气旋袭击华南密集期的代表,也是菲律宾5年来遭遇的强度最大的台风。其穿菲律宾吕宋、登陆广东阳江,在菲律宾和中国分别造成22人和超过30人死亡,粤桂两省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事后由菲律宾向台风委员会提出除名,并由新名称“莫拉菲”替代。这也是继“查特安”后第二个因对名称来源国及其代管责任区造成严重灾害而被其名称来源国本国提出除名的名称。
台风鸣蝉:“鸣蝉”为韩国有气象记录以来遭遇的最强台风之一,其在釜山西部登陆时,当地记录到51.1米/秒(16级)的平均风速和60.0米/秒(17级)的阵风,均为韩国自1904年有气象记录以来之最,而实测954.0百帕的海平面气压仅次于1959年在同一地点登陆的台风莎拉(5907号台风,951.5百帕)。韩国未及上一年
台风鹿莎带来的旧伤恢复便再遭“鸣蝉”重创,全国遇难人数上百,经济损失达到创纪录的上万亿韩元(约合数十亿美元),釜山港遭受了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破坏。事后由韩国向台风委员会提出除名,并由新名称“彩虹”替代。
活跃系统
国际命名系统
其他系统
风季影响
中国
2003年的21个台风中共有7个在中国登陆,对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轻于往年。台风带来的丰沛降水使南方地区旱情及高温天气得到缓和,但
台风伊布都、
台风科罗旺、
台风杜鹃登陆时强度强、破坏力大,狂风暴雨给沿海部分地区造成严重损失。
2003年中国沿海共发生10次台风风暴潮。其中“伊布都” “科罗旺”和“杜鹃”3次台风风暴潮在沿海酿成灾害直接经济损失65.47亿元,死亡、失踪24人。
2003年第7号台风“伊布都” 于2003年7月24日在广东省阳西至电白县沿海登陆,登陆时台风中心气压960百帕,近中心最大风速38米/秒。受其影响珠江口以西沿海普遍出现了100~300厘米的风暴潮,最大增水发生在粤西北津潮位站,达319厘米,该站最高潮位301厘米,超过当地警戒水位116厘米。
广东省受灾人口477.6万,死亡3人。倒塌房屋5950间,直接经济损失19.07亿元。其中农作物受灾面积30.9万公顷,水产养殖受损面积3.4万公顷。停产工矿企业1951个,公路中断29条,毁坏路基723.2公里。损坏堤防2067处计180.9公里,堤防决口800处计73.3公里,损坏护岸636处,水闸1208座。
广西北海受灾人口69.1万,倒塌房屋870间,直接经济损失2.47亿元。其中农作物受灾面积4358公顷,水产养殖受损面积4930公顷。损坏堤防77处,堤防缺口11处,损坏水闸40座。
2003年第7号台风“伊布都”与第8号台风“天鹅”先后在南海造成4米以上的巨浪达6天以上,南海北部6米以上的狂浪达3天,最大浪高11米。受“天鹅”台风浪的影响,海南省水产养殖受灾面积916公顷,水产品损失1.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1500万元。
2003年第12号台风“科罗旺”于2003年8月25日登陆海南省文昌市,登陆时台风中心气压970百帕,近中心最大风速35米/秒,为该年登陆中国后造成灾情最重的台风,登陆时台风眼仍然清晰。此次台风风力强、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给广东、广西、海南的沿海地区带来比较严重的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数亿元,很多地区都出现了暴雨和8~10级的大风天气,其中广西钦州的雨量达271毫米。受其影响,海南省海口市秀英潮位站最大增水184厘米,清澜潮位站最大增水98厘米。
海南省受灾人口188.4万,倒塌房屋1700间,直接经济损失6.83亿元。其中农作物受灾面积7.6万公顷,水产养殖受损面积3947公顷。
广东省受灾人口509.7万,死亡2人,倒塌房屋9060间,直接经济损失8.47亿元。其中农作物受灾面积13.3万公顷,水产养殖受损面积1.3万公顷。停产工矿企业325个,公路中断184条,毁坏路基154.3公里。损坏堤防755处,累计266.8公里,堤防决口53处,损坏护岸350处,水闸190座。
广西壮族自治区受灾人口148.3万,倒塌房屋760间,直接经济损失5.76亿元。其中农作物受灾面积8400公顷,水产养殖受损面积1316公顷,沉没渔船63艘。停产工矿企业232个,毁坏公路83.2公里。损坏堤防1108处,累计83.4公里;堤防缺口12处,累计2.3公里;损坏护岸51处,损坏水闸119座。
“科罗旺” 造成南海中部、北部4米以上的巨浪达3天,北部6米以上的狂浪达2天,最大浪高9米。受台风浪的影响,广东省151艘渔船损坏,沿海滩涂养殖网箱、渔排受损严重,水产品损失1.5万吨。广西壮族自治区沉没渔船63艘,水产养殖受损面积5649公顷,损坏堤防1108处,累计83.4公里,堤防缺口12处,累计2.3公里。
2003年第13号台风“杜鹃”于2003年9月2日先后在广东省惠东县、深圳市和中山市登陆,每次登陆时近中心最大风力均为12级,登陆惠东县时台风中心气压960百帕,近中心最大风速达40米/秒。受其影响广东省海门潮位站最大增水176厘米,其最高潮位203厘米,超过当地警戒水位73厘米。广东省受灾人口641.0万,死亡19人,倒塌房屋5400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3.9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2.87亿元。
韩国
2003年第14号台风“鸣蝉”于9月12日至13日夜间呼啸掠过朝鲜半岛南部,给韩国约四分之一的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灾害。韩国政府和民间紧急动员抢险救灾,赈济灾民,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克服灾害造成的困难。
台风“鸣蝉”在韩国登陆时带来强风暴雨,瞬间最大风速达到每秒60米,3个小时内最高降雨量达到400毫米。台风所到之处,房屋倒塌或房顶被掀,大树连根拔起,洪水卷着石块冲毁道路和设施,沿海船只大量倾覆,生命财产受到重大损失,共造成韩国南部地区117人死亡,13人失踪,财产损失达5.6万亿韩元(1170韩元约合1美元)。韩国政府已宣布所有台风受灾地区为“特别灾区”。这是继2022年8月台风“鹿莎”造成270人死亡之后的又一大灾害。
台风发生时,正值韩国全国处于中秋节长假期间。灾情发生后,韩国各级政府官员取消休假,立即进行救灾动员。韩国总统卢武铉和总理高建分别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抢险救灾工作。14日下午,卢武铉前往受灾严重的釜山和马山地区视察,了解灾情,慰问灾民,指挥当地的救灾行动。韩国政府建立了“泛政府”协作机制,各部门相互合作,动员救灾力量,筹集救灾物资,落实救灾措施。14日,韩国政府决定向灾区拨付1000亿韩元(1170韩元约合1美元)的赈灾款,并免除灾区的部分税收。韩国政府还计划动用1.4万亿韩元的预备金用于赈灾。
灾情发生后,韩国政府和民间组织各种志愿小组赶赴灾区。韩国国立保健院组织1000多名医护人员组成345个防疫机动班和17个医疗支援班,到灾区昼夜向灾民提供医疗服务。韩国红十字会所属的1000多名工作人员组成志愿小组在灾区开展紧急救援活动,向灾民发放救灾物品,帮助无家可归的灾民建立临时就餐点。截至14日下午,韩国红十字会向7000多户受灾居民发放了价值5.8亿韩元的救灾物品,建立了供3000多灾民用餐的临时就餐点。韩国各商业银行除提供救灾贷款外,还向灾区派遣志愿团,向灾民发放救灾物品和帮助灾民修复被毁房屋。
在这次台风灾害中,电力设施被毁严重,灾区共有147万个家庭供电中断。韩国电力公社紧急派遣8400多名电力维修人员前往灾区修复电力设施,使133万个家庭恢复了电力供应。经过通信专业人员的努力,被台风毁坏的3055处通信站中已有2251处修复。因路基和桥梁被洪水冲毁而中断的6条铁路中,目前已有4条线修复通车。因部分路段被毁而中断交通的4条高速公路已有3条修复通车,另1条也已基本修复。
台风“鸣蝉”不仅对韩国的基础设施造成了破坏,而且将对韩国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台风在稻菽、水果成熟之际不期而至,对韩国农业的影响更是灾难性的。韩国政府和民间已做好救灾和恢复生产并举的准备,力争在短期内更多地挽回台风造成的损失。
菲律宾
2003年第7号台风“伊布都”在连续两天袭击菲律宾北部吕宋岛及南部部分地区后,当地造成至少17人丧生及大量的财产损失。
据菲律宾气象部门的官员介绍,“伊布都”台风是菲律宾5年来遭遇的强度最大的台风,受其影响,菲律宾吕宋岛和南部棉兰老岛部分地区暴雨成灾,大量农作物被洪水淹没,部分地区的交通、通讯和电力供应中断,上万人无家可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