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三藏记集》是199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释僧祐。
作者简介
僧祐(445~518),俗姓俞,祖居彭城下邳 (今江苏邳县),生于建康(今南京)。14岁出家先后入扬都建初寺、钟山
定林寺,受业于法达、法颍。精通律学。曾搜校
佛经,建立“
经藏”。编有《三藏记》、《释伽谱》、《
弘明集》等。
内容
《出三藏记集》是中国现存最早的
佛教文献目录。其作者为
僧祐,故后人又简称为《僧祐录》、《祐录》。僧祐于齐、梁间,凭借
定林寺丰富的经藏,在
道安《
综理众经目录》(又称《道安录》、《安录》)的基础上,“订正经译”,撰成《出三藏记集》。《出三藏记集》共15卷,包括4部分:①撰缘记,叙述印度
佛经的
编纂和中国译经的渊源。②铨名录,著录
佛经2162部4328卷,分12类,各类有小序,叙述该类佛经源流。③总经序,汇集
佛经的序、记120篇。④述列传,是中外32位译经高僧的传记。书后附“杂录”,著录中国学者和僧人撰写的论文或论著。全书辑录了东汉至南朝梁代诸多
佛教文献,保存了
东晋道安的《
综理众经目录》(374) 的原文。《出三藏记集》不仅对后世编纂
佛经目录有一定影响,而且它的“总经序”、“述列传”对后世编制一般文献目录也有一定的影响。
本书编纂的用意,重点在于对佛典翻译“
沿波讨源”,所以将全书分为四个部分:撰缘记,诠名录,总经序,述列传。正如
僧祐自己所说:“缘记撰则原始之本克昭,名录诠则年代之目不坠,经序总则胜集之时足征,列传述则伊人之风可见。”只有从四个方面来看佛典翻译,译经的源流才能一目了然。四个部分的内容,大致如下:
一、卷一为撰缘记,记述佛典结集和翻译的起源。首先引《大智度论》、《
十诵律》、《菩萨处胎经》等经律论,叙述佛典结集的缘起、经过及八藏的名称,其次论胡汉译经音义的同异,最后列举新旧译重要名相的不同。撰缘记相当于普通目录的辑略或总序。
二、卷二至卷五为诠名录,这可以说是全书的主体部分。从汉至梁六代四百多年之间译出和撰集的一切佛典,不管有无译者姓氏,一一搜罗归纳为十五录。每录之前有小序,略述该录源流。因对其所依据的《
综理众经目录》有所增订,一律称为“
新集”,其具体名录如下:
1、新集撰出经律论录。在《
综理众经目录》的基础上加以扩大和补充,是以朝代为次序,按译者编排的译经目录。《
综理众经目录》自后汉
安世高至西晋末法立,共著录十七人(其中误以
竺法护和
昙摩罗刹为二人,所以实际只有十六人)。
僧祐对于这些
译本,都参照其他
经录,注出异同存缺。另外于法立以前补出
张骞等七人,法立以后补出卫士度等五十五人。
僧祐对这一部分用力甚勤,使得六代译经的内容粗具规模。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类。
2、新集条解异出
经录。收录有译者姓氏、同一种
佛经的不同
译本。异出经即同本异译的
佛经。
3、新集表序四部律录。智升的《开元释教录》卷十云此录“卷中无”,可知此录至迟在唐开元年间已佚,其中内容已无从知晓。
4、新集安公古异经录。收录《
综理众经目录》中所集早期译出且已散失不全的佛典残篇。
5、新集安公失译
经录。收录《
综理众经目录》中所集的译者姓名不详的佛典。《
综理众经目录》原列有一百三十四种,但经名简略,未列卷数。
僧祐均加以整理,注出异名、出据、存缺,厘定为一百三十一种,又从《
综理众经目录》注经末移来十一种。
6、新集安公
凉土异经录。转录《
综理众经目录》中遗失译者姓名、流传于甘肃黄河以西地区的
佛经。
7、新集安公关中异经录。转录《
综理众经目录》中遗失译者姓名、流传于陕西关中地区的
佛经。
8、新集律分为五部记录。记录佛陀涅盘后,优波离诵出律典,
印度佛教律学分为五部的情况。
9、新集律分为十八部记录。记录五部律演变为十八部的过程。
10、新集律来汉地四部记录。记录《
十诵律》、《四分律》、《僧祗律》、《五分律》在汉地的流传情况。
11、新集续撰失译杂
经录。收录译者或传抄者不详的失译经和别生经。
僧祐经过多年的搜集鉴定,共得一千三百余种。
12、新集抄
经录。收录齐竟陵王萧子良等人摘要抄写的
佛经。
14、新集疑经伪撰杂录。收录
僧祐考证出来的伪托
佛经。
15、新集安公注经及杂经志录。收录
道安的佛学著述,共二十四种。
以上十五录共收佛典二千一百六十二种,四千三百二十八卷(据《历代三宝纪》卷十五总计)。这比《
综理众经目录》增加了一千五百余种,三千三百余卷。但他所搜罗到的佛典,侧重南方,因地区的限制,不免有所遗漏。
三、卷六至卷十二为总经序。卷六至卷十一辑录一些佛典的前序与后记,共一百一十篇,其中七十七篇未见于现存的佛典。辑录前序后记很有价值,这些序记实际上就是佛典提要,保存了许多可贵的资料,使后人知道译经的经过、内容、地点和时间。卷十二为“杂录”,收录陆澄的《法论》、齐竟陵王萧子良的《法集》以及
僧祐的《释迦谱》、《世界记》等书的序文和篇目。这些书除《
弘明集》外都已佚失,现在根据这些书的篇目即可略知其内容。
四、卷十三至卷十五为述列传,叙述历代译家和义解僧人的生平事略。前两卷记叙外国僧人如
安世高等共二十二人;后一卷记叙中国僧人如法祖等共十人(附见者尚有多人)。这是现存最早的僧传,其史料多被宝唱《名僧传》、慧皎《
高僧传》所采用。慧皎以后,各代
僧传的叙述方法,大都因袭《出三藏记集》,只不过是略变其体例而已。
图书目录
序言
凡例
卷一
出三藏记集序
集三藏绿记第一 出大智度论
十诵律五百罗汉出三藏记第二
菩萨处胎经出八藏记第三
胡汉译经文字音义同异记第四
前后出经异记第五
卷二
序
新集撰出经律论录第一
新集条解异出经录第二
新集表序四部律录第三(阙)
卷三
新集安公古异经录第一
新集安公失译经录第二
新集安公凉土异经录第三
新集安公开中异经录第四
新集律分为五部记录第五
新集律分为十八部记录第六
新集律来汉地四部记录第七
卷四
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第一
卷五
新集抄经绿第一
……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索引(经名、人名、地名、寺名、年号)
调查研究
僧祐对
佛经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集经藏,
访讯遐迩,躬往
咨问,面质其事。”然后认真整理,“悉更删整,标定卷部,使名实有分,寻览无惑焉”,“雠校历年,因而后定”。可见他对所著录的佛典大都
作过鉴定,甄别其异同和真伪,判定译者和翻译的时间地点,考证佛典的卷数、存阙,注明出自何种大本以及所依据梵本的来历,使其著录《出三藏记集》更为可靠。例如:
《大般泥洹经》二卷 安公云,出《长阿含》。祐案,今《长阿含》与此异。(《出三藏记集》卷二“
支谦译”)
《私阿末经》一卷 或作“私呵昧”。案,此经即是《菩萨道树经》也。(同上)
《了本生死经》一卷 安公云,出《生经》。祐案,五卷《生经》无此名也。(同上)
《十二门大方等经》一卷 《别录》所载,《安录》无。今阙。(同上)
《
总持经》一卷 祐案,出《生经》,或云《佛心总持》。(《出三藏记集》卷二“
竺法护译”)
《新维摩诘经》三卷 弘始八年于长安大寺出。(《出三藏记集》卷二“
鸠摩罗什译”)
《
贤愚经》十三卷 宋文帝时,沙门释昙学、威德于
于阗国得此经
胡本,于
高昌郡译出。(《出三藏记集》卷二)
《说人自说人骨不知腐经》一卷 安公云,上四十五经出《杂阿含》。祐校此《杂阿含》,唯有二十五经,而注作四十五,斯岂传写笔散,故重画致谬欤?(《出三藏记集》卷三“新集安公古异经录”)
这些著录对后世佛学研究的贡献很大,后人在研究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史时,往往征引《出三藏记集》中的资料,足见其史料价值之高。
价值
僧祐在《出三藏记集》一书中使用多种体裁,以
经录为主,又有前序、后记、列传相辅,互相补充,大大加强了目录的功能。他利用前序、后记来代替解题和提要,使读者知道译经的源流、佛典流传的过程及其大意,这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后来
马端临的
《文献通考·经籍考》、
朱彝尊的《经义考》都在《出三藏记集》的影响下,发展成为辑录体的解题目录。“总经序”后的“杂录”收录了
佛教论文总集的篇目,使目录兼具索引的功能。陈垣先生对此作了很高的评价:“不幸而其书不存,吾人亦可据此篇目,略知其书之内容为何,此
目录学家亟当效法者也。”“述列传”不仅对
经录内译者事迹和译经年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而且使经录与
僧传相结合,为后人研究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的
佛教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南北朝时期,
佛教专科目录的价值超过了同时期的普通目录,这与
僧祐等
佛教学者努力寻求
佛教专科目录的独自发展是分不开的。随着
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流传和发展,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普通目录也著录了佛典,如南朝宋代王俭的《七志》、梁代阮孝绪的《七录》都附有佛典。普通目录虽然著录了佛典,但由于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对日益增多的佛典抱着歧视的眼光,对佛典采取排斥的态度。一些
佛教学者于是在普通目录之外寻求
佛教专科目录的独自发展。
僧祐注意借鉴普通目录的编纂方法和分类体系,努力探索适应佛典的分类体系,促使佛教专科目录进一步的完善。反之,
僧祐创立的体例如辑录序、记等,又反过来影响了普通目录的发展。
《出三藏记集》在类目设置方面也有创新之处。一些佛典有数种
译本,而且还有译本不同、经名也不同的现象。因此,佛教专科目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详细著录各种
译本。《出三藏记集》设置了“异出经”的类目,以译经先后为序,将“
胡本同而汉文异”的
佛经收在同一书名之下,加以比较,可以考证该经的流传和各种
译本的情况。这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版本目录的雏形。
佛经译出后,就有人根据某一种佛经抄撮其要旨,从而成为一种新的佛典,这一类佛典称为“抄经”。抄经出现较早,一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在《
综理众经目录》中,抄经与所据
佛经混在一起。
僧祐在《出三藏记集》中则专门设立“新集抄
经录”,使抄经与所据
佛经分开,不致于
本末倒置。《出三藏记集》还将律典从
佛经中独立出来,对律学的源流、部派以及在中国的流传情况详加叙述。
《出三藏记集》的类目设置为以后佛教
经录的编纂开创了许多法门,促进了佛教目录学的进一步发展。此后
法经的《众经目录》,分一译、异译、失译、别生、疑惑、伪妄等六类,几乎全采用《出三藏记集》的分类方法。智升的《开元释教录》,分有译有本录、有译无本录、支派别行录、删略繁重录、拾遗补缺录、疑惑再详录、伪妄乱真录等七类,亦未超出《出三藏记集》的范围。
失考之处
《出三藏记集》也有失考之处,如卷十三《康僧会传》将《阿难念弥经》、《镜面王经》、《察微王经》、《梵皇王经》与《
六度集经》并列。其实这四部
佛经全收入《
六度集经》中,不应当单独列出。又如《盂兰经》一卷,《出三藏记集》卷四作失译,其实此经为
竺法护译。被《出三藏记集》卷四列作失译的佛经还有《
观无量寿佛经》(实为畺良耶舍译)、《
法华三昧经》(实为智严译)。不过与
僧祐的考据成就相比,这些失误仅仅是
白璧微瑕而已。
梁启超曰:“吾侪试一读僧祐、
法经、
长房、
道宣诸作,不能不叹刘《略》、班《志》、荀《簿》、阮《录》之太简单,太素朴,且痛惜于后此踵作者之无进步也。郑渔仲、章实斋治校雠之学,精思独辟,恨其于佛录未一涉览焉,否则其所发挥必更有进,可断言也。”由此可见《出三藏记集》的目录学价值非常之高。这主要是由于
佛教学者的思辩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高出一般学者之上,他们编纂的
经录也就具有很高的目录学价值。遗憾的是,历代大多数
目录学家由于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不愿深入钻研
佛教经录,否则古典目录学还会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