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赋》是南朝文学家江淹创作的一篇赋。文章通过对秦始皇、赵王迁、李陵、王昭君、冯衍、嵇康这六个历史人物各自不同遗恨的描写,刻画了从得志皇帝到失意士人的诸多哀伤怨恨,概括了人世间各种人生归途,以此说明人人有遗憾,遗憾各不相同的普遍现象。全赋洗练峻洁,无一冗词,音律和谐,语言精美;文字描写之中寄托了作者的怨愤之情,意境哀恨绵绵,令人扼腕长叹。
作品原文
恨赋
试望平原,蔓草萦骨1,拱木敛魂2。人生到此3,天道宁论4。于是仆本恨人5,心惊不已,直念古者6,伏恨而死7。
至如秦帝按剑8,诸侯西驰9,削平天下,同文共规10。华山为城,紫渊为池11。雄图既溢12,武力未毕。方架鼋鼍以为梁13,巡海右以送日14。一旦魂断15,宫车晚出16。
若乃赵王既虏17,迁于房陵18。薄暮心动19,昧旦神兴20。别艳姬与美女,丧金舆及玉乘21。置酒欲饮,悲来填膺。千秋万岁,为怨难胜22。
至如李君降北23,名辱身冤24。拔剑击柱,吊影惭魂25。情往上郡26,心留雁门27。裂帛系书28,誓还汉恩29。朝露溘至30,握手何言31?
若夫明妃去时32,仰天太息。紫台稍远33,关山无极34。摇风忽起35,白日西匿36。陇雁少飞37,代云寡色38。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39。
至乃敬通见抵40,罢归田里。闭关却扫41,塞门不仕。左对孺人42,顾弄稚子。脱略公卿43,跌宕文史44。赍志没地45,长怀无已。
及夫中散下狱46,神气激扬47。浊醪夕引48,素琴晨张49。秋日萧索,浮云无光。郁青霞之奇意50,入修夜之不旸51。
或有孤臣危涕52,孽子坠心53。迁客海上54,流戍陇阴55。此人但闻悲风汨起56,血下沾衿。亦复含酸茹叹57,销落湮沉58。
若乃骑叠迹59,车屯轨60;黄尘匝地61,歌吹四起。无不烟断火绝62,闭骨泉里63。
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风惊64,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65,琴瑟灭兮丘垄平66。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遥望平原,荒草间白骨累累,拱木下鬼魂啾啾。人生了这地步,天道如何能解释清楚!我本是一个赍志抱恨之人,看到此种景象,心是惊悚不已,于是想到古代的一些人物,感叹他们的抱恨而终。
秦始皇按剑而立,四方诸侯就纷纷向西奔来臣服于他。于是平定天下,统一了文字律法。以华山为城,以紫渊为护城河。雄伟大险峻的关卡越来越多,而秦始皇的武力征讨却始终没有停歇。继而驾驭鼋鼍作为桥梁,巡狩西海以观看日落。然而一朝断魂,皇帝也驾崩了。
至于赵王被虏,迁至房陵,一到傍晚心思就被触动,次日清晨仍然神往不已。想到当初离开众多美艳的女子,失去镶金嵌玉的车驾。置办酒席准备喝酒,不知不觉悲愤填满胸怀。千秋万代的怨恨,恐怕也不过如此了。
再如李陵当年投降匈奴,含冤受辱。只有拔出长剑击打屋柱,对影自悼而心中愧悔。心飞回了上郡之内,而身体滞留于雁门关外。于是他撕裂帛衣写信还朝,发誓要返回中原报答汉皇恩德。然而死神忽然降临,只有双相交握,无话可说。
再说当年昭君离开汉宫,前往匈奴之时,仰望苍天长声叹息。汉宫越来越远,关山无边无际。忽然狂风吹起,夕阳西下,陇西郡附近连鸿雁都很少飞至,代郡地区风云颜色惨淡。想见君王遥遥无期,只能终老异乡。
再如冯衍遭人诋毁,落职还乡,关门闭户,不复入仕。只好整天陪伴妻子,照顾儿女,沉浸于阅读史书之中,完全没有了做官之人的模样。最终只能怀着未竟之志长眠地下,空令后人怀念不已。
至于嵇康,受诬入狱,仍然神态自若,情绪激扬。傍晚饮酒,清晨抚琴。秋日因之而更显萧瑟,浮云因之而惨淡无光。怀抱着高洁的志向,从容走向死亡。
又有孤立无助的直臣哭泣,不被重视的庶出痛心。被放逐客居海上的,被流放驻守陇阴的,像这些人听见悲戚的风急速地响起,鲜血就落下沾湿了衣襟。只能含着辛酸叹息,然后消失埋没在这世间。
像道路上叠满了战马驰骋的蹄印,布满了站车穿行交错的轨迹。战场上黄沙环绕着地面升起,战歌吹奏的声音从四面响起。而现在无不烟火断绝,埋骨在九泉之下。
该停止了吧,春天的草已经衰败,秋风惊起,而当秋风消退时春草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周而复始没有停歇。那些华丽的饰物已经灰飞烟灭,曾经繁荣的地界也已经荒芜,那些曾发出美妙声音的乐器都被毁坏,那些高峻的山丘也已经夷为了平地。自古以来人都是会死的,而他们死去的时候莫不含遗无言。
创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战乱频繁、门阀等级森严的时代,江淹出生寒微,早年仕途坎坷。据《南史·江淹传》载:“宋建平王景素好士,淹随景素在南兖州。广陵令郭彦文得罪,辞连淹,言受金。淹被系狱,自狱中上书……景素览书,即日出之。”当年的南兖州治所在广陵,即今扬州。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转入建平王
刘景素幕下,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他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令。在这种郁郁不得志的心态下,江淹完成了《恨赋》。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文章开篇从“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引入,作者看到这种情景,便抑制不住心中的惊惧,因此更想到古时那些饮恨而死的人。首段文字给人一种苍凉悲愤之感,奠定全文主题格调。
接下来从第二段到第九段,是赋作的第二部分,也是整篇文章的重点,第二部分列举了秦始皇、赵王迁、李陵、王昭君、冯衍、嵇康这六个历史人物,以及类举了其他几种不同的人、他们各自不同的恨。秦始皇用武力削平天下,统一文法,秦王朝占据有利地形,易守难攻。而他又雄心勃勃,“方架鼋鼍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日”,勾画更远的蓝图,然而“一旦魂断”,生命戛然而止,此为始皇壮志未酬之恨;赵王迁做了俘虏,被迁徙到了房陵。他整天心神不宁,失去了美丽的姬妾及富丽堂皇的车马。置酒欲饮之时,悲愤首先填满心胸。即使“千秋万岁”,怨恨依然无尽无穷,此为赵王亡国辱身之恨;李陵在投降后,孤独惭愧,无从发泄和排解。他虽身在匈奴,但却心怀故国,欲报汉恩。然而生命短促,“握手何言”,此为李陵含冤莫白之恨;王昭君离汉北去,远嫁匈奴,仰天深深叹息。她离王宫逐渐远去,经过关隘山峦,行程漫漫,似乎没有尽头。边塞荒漠,风沙阵阵,白日西沉,孤雁零落,云色惨淡。“望君王兮何期”,此为昭君客死异乡之恨;冯衍当罪,被罢免归田。他闭门谢客,“左对孺人,顾弄稚子”,不与外界往来。他轻慢王侯公卿,在艺术创作上放荡不羁,敢想敢言。他虽然胸怀大志,但已经无从实现,此为冯衍仕途无望之恨;嵇康下狱,气概激昂。每天喝着浊酒,弹着素琴,萧条冷落,没有生机,他心中郁结着那种高迈不俗的情怀,夜不能寐,以盼天明,此为嵇康世道难容之恨。
文章概括完这六个典型历史人物的遗恨,又接着罗列了“孤臣”、“孽子”、“迁客”等失意之人的悲惨境遇,他们的命运犹如一颗颗尘埃,消失于世间;犹如喧嚣的战场,终归沉寂。从个体到大众的群像,从繁荣到衰败的变迁,江淹总结出他们虽然各自恨所不同,却逃不脱生命短暂、人人饮恨而吞声的结论。
《恨赋》让人颇有郁闷难抒之感,它是动乱时代人生无常的反映,同时也是江淹消极思想的产物。文章条理明晰,文辞隽丽,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它对于古人古事不是浓缩,而反加演绎。作者用清辞俪句着意描摹,借以发思古之幽情,抒慷慨之怀抱,从而形成与一般骈文不同的特点,既充分发挥赋体空间结构的优势,又能以情感主线加以贯穿。赋中的藻饰恰到好处,全文朗朗上口,痛快淋漓而有纵横排宕的气势。
名家点评
宋代
楼昉《崇古文诀》:若悲惋凄怆之态,当于《恨赋》见之。
宋代
喻良能《喜赋》序:昔江文通为《恨赋》,备尽古今之情致。
明代
叶良佩《吊古赋》序:尝读江文通《恨赋》,而莫喻其意。夫文通之恨尠矣,奚以赋为?予读之则戚戚然,若有创于其心者。
清代
魏裔介《广恨赋》:昔江文通作《恨赋》,凄恻动人。但如秦帝穷奢极欲,沙丘告终,无所恨;李陵降北,生堕家声,亦无足恨也。惟是古今治少乱多,覆辙相迹,余推其恨而广之,非独吊古生怆,亦以志鉴诫之意尔。
清代
王士祯《渔洋精华录集注》:锦瑟年华西逝波,寻思往事奈君何。若为乞得江郎笔,应较文通恨赋多。
清代
何焯《义门读书记》:文通之赋(指《恨赋》),自为杰作绝思。若必拘限声调,以为异于屈、宋,何以异于三百篇也?
清代
陶元藻《书江淹恨赋后》:不如《别赋》远甚。其赋别也,分别门类,摹其情与事,而不实指其人,故言简而该,味深而永。《恨赋》何不自循其例也?古来恨事如勾践忘文种之功、夫差拒伍胥之谏、荆轲不逞志于秦王、范增竟见疑于项羽,此皆恨之大者,概置勿论,乃取秦王、赵王辈廖寥数人,了此恨字,挂漏之讥,固难免矣。
清代
许梿《六朝文絜》:通篇奇峭有韵,语法俱自千锤百炼中来,然却无痕迹。至分段叙事,慷慨激昂,读之英雄雪涕。
清代
浦起龙《古文眉诠》:江郎恨、别两赋并称。写恨如蚕死蜡灰,无还境矣。
近代
钱钟书《管锥编》:《别赋》乃《恨赋》之附庸而蔚为大国者,而他赋之于《恨赋》,不啻众星之拱北辰也。
作者简介
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南朝文学家,济阳
考城(今河南省兰考县)人。早年即有文名。历仕宋、齐、梁三朝。梁武帝时,迁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卒谥“宪”。他的诗善于刻画模拟,抒情小赋遣词精工,尤以《
别赋》、《恨赋》脍炙人口。晚年才思减退,传说因其在梦中归还给
郭璞五色笔,此后作诗无佳句,世称“
江郎才尽”。后人辑有《
江文通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