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其译名分别出自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的求那跋陀罗、北魏的菩提流支、唐代于阗(今新疆和田)僧人实叉难陀。各译为四卷本、十卷本、七卷本。由于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最早,更接近本经的原始义,因此流传广、影响大。我们也以四卷本为工作底本。针对佛僧对话,散文与诗句相互交叉的特点来进行标点和分段。
基本介绍
《楞伽经》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是禅宗初祖印度人
达摩传灯印心的无上宝典,因此是历来禅者修习
如来禅、明心见性最主要的依据之一。除此之外,佛于本经中详示
五法、
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而这些法门,也都是法相宗、唯识学主要研习的对象,尤其是三自性(依他起性、
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以及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
阿赖耶)的体、相、用,更是唯识学的本色当行;甚至五法(相、名、妄想、正智、如如),以及二种无我(人无我及法无我)亦是相宗参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历来习相宗者也都把它列为与《
解深密经》一样是必读的根本经典之一(附注:本经亦为唯识宗所依据之六部根本经之一详见唯识宗词条)。由于《楞伽经》既是一部
性相圆融、各宗共尊的圣典,不论在性宗或相宗的根本经典中,都列于首要之位。故知本经对修学大乘佛法来讲,不论性宗或相宗,都极其重要。
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
古印度的佛教,已经走过了2500多年的历史岁月。楞伽经佛教在纪元前后开始传入我国,形成了众多的宗派,表现出百态纷呈的局面。仅以
中国佛教的三大系统(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 中的汉语系的主要学派就包括天台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
密宗等众多宗派。在这些众多的宗派中,又由于所倡导的修行证悟的方法各有特色,从而又各立门庭,各有传承,绵延不绝。如以《六祖坛经》为代表经典,首尊《楞伽经》,后以《金刚经》为主要的禅宗,在发展和演变中又形成五派, 即
沩仰宗、
临济宗、
曹洞宗、
云门宗、
法眼宗,其中的临济宗自宋以后又形成了
黄龙派、
杨岐派。习惯上,人们将禅宗衍化的各派合称为“
五家七宗”。其
宗风在海内外之影响,至今而未衰。佛教在思想上与魏晋风行的玄学义趣相投,迎合了文人学士的口味,在隋唐时大盛并与儒、道两家学说互为补充,形成了三家合流的局面,又经宋、元、明、清历代,是中国文人的传统学问,代有大德高僧、学界巨擘。佛学成为博大深厚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楞伽经》全称《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其译名分别出自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的
求那跋陀罗、
北魏的
菩提流支、唐代于阗(今
新疆和田)僧人
实叉难陀。各译为四卷本、十卷本、七卷本。由于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最早,更接近本经的
原始义,因此流传广、影响大。我们也以四卷本为工作底本。针对佛僧对话,散文与诗句相互交叉的特点来进行标点和分段。注释部分采用以句为主,兼顾数句一旨的方法,依次进行,有些佛教词语出现时前后在义理上各有侧重,则采用删繁就简的原则,予以复注;白话译文部分,以直译为主,在有的术语已有注释的前提下,兼采意译,以便于阅读这也是根据《楞伽经》具有突出的理论探究和
人生哲学论辩的特征而采用的方式。应当说明的是在注释部分,作者并不恪守于旧注,而是突破一教或某宗的信仰与偏执,力图在印度与
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上进行冷静客观地工作,且根据需要采用了一些前期的研究成果,尚祈读者谅解。由于必须兼顾本书与丛书的衔接,时间紧迫, 因此在工作中谬误、疏漏以至于偏颇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方家指正,由衷地期望本书能得到读者的喜爱和帮助。
传承
本经是
达摩祖师在
传法给二祖
慧可大师后,亲传予二祖大师的,初祖说:“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
要门,令诸众生
开示悟入。”(见《
景德传灯录》)又道:“吾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见
道宣律师《
续高僧传》因为四卷楞伽是达摩祖师所传,用以印心的,所以后世虽见有二种译本,但大都只是当作参考用,而且一般谈到《楞伽经》时,也多是指最初宋译的《四卷楞伽》而言。从达摩祖师以后,正法眼藏的传承,即以《楞伽经》为印心之据;后来,正如达摩祖师所预言者,一百多年后,到了
四祖道信大师以后,楞伽之学渐渐转为只是名相之学,因此五祖
弘忍大师才开始以《金刚经》为禅宗印心之经典。如六祖闻客诵《金刚经》而有所悟时,问客从哪里来,客答说:“我从
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因此《金刚经》开始盛行于世,而《楞伽经》即从隋末、初唐开始,便渐渐失传了(请参见宋·
蒋之奇楞伽经序)。一直到了
北宋仁宗时,有一朝庭大臣,官位
太子太保,名张安道(乐全)先生,于仁宗
庆历,为
滁州牧时,才偶然之间,又发掘出《楞伽经》,自读之后,如见故物,大有所悟,如
苏东坡的序中说:张公“至一僧舍,偶见此经,入手恍然,如获旧物,开卷未终,夙障冰解,细视笔墨,手迹宛然,悲喜太息,从是悟入,常以经首四偈,发明心要。”(见:苏东坡序)后来张公以此《楞伽经》亲自教授苏东坡,并且出钱三十万,请苏东坡刻印此经,令流传于世。苏东坡的好友
佛印和尚却向他建议说:“与其刻印,不如由苏东坡自己来书写,然后再刻印,更能流传得久(因为
东坡居士的书法是有名的,世人为珍惜其
墨宝,定会妥为保存其手写之经),苏东坡于是将此经写一遍,然后刻印传世。现今所
传者,即是张公所传、东坡居士所手书的。然而自隋末至北宋末期,此经失传了将近四百五十年。我们有幸还能亲睹这部无上甚深宝典,全拜张、苏二大居士之赐。以其功德不可没,故特志之。
法门
佛在《楞伽经》所要开阐的就是性与相二门,而且是平均发展,这也是本经的特色之一。因此本经不但是
性宗最高的经典,同时也被
相宗行人奉为圭臬,是学唯识
法相学的人必读的经典之一。佛在一般开示
性相的经中,为适应众生的根机,不是偏于性上的阐发,即是偏向相上的探究,很少有二者并重的,因为光是性或相任何一门,都是很深奥的,除非是上上根熟众生,才能兼筹并顾。由于以上的原因,才有
性相二宗的分野,乃至于有后世性相二宗之行人于学理上互相冲突、攻伐,不相水火之事。然而从这部经来看,这些冲突、攻伐,都是莫须有的;因为佛说法度众生只在契机、
契理、应病与药,各人的病不同,你吃你的药,我吃我的药,彼此并无妨碍,只要病好就行,而这“病好”即是契理,“各人病不同”即是契机;因此契机、契理并行不悖。
是故佛随机而有种种善说,大根人则为说大法,
小根人则为说小法。而本经则是为上上根熟众生所的如来自证境界;佛之自证境界则是无复妄想,
万法一如,于
法性、法相毫不偏颇,因此性与相在本经所占的分量是一样多的,这是以内容而言;至于其方法则是借相了性,及由相入性,而其终极目的则在于达到
性相一如的境界。若以图表示之,则如:
1.内容:性-相(性相不偏)。
2.方法:相→性(借相了性,由相入性)。
3.目的:性=相(性相一如,如水与波)。
所以然者,
一切法总括来讲就是性与相二者,于法性及
法相若见有冲突,或见一、异、不一、不异,都是堕入经中所谓的四句之过。因此,性与相之争,在此是没有的,若有者,即是愚夫妄想,自心妄现。又,关于上表中的第三项“性=相”,有人可能会套个口头禅说是“性相圆融”,其实到此境界已无所谓圆融不圆融,而是性相一如,以诸法本如,本来是一个,如水与波,说什么圆不圆、融不融?又,诸法如《
楞严经》中说“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不是你要不要圆它、融它--法如是故,非造作故。
细目--具体行法
以上所谈是楞伽法门的大纲,其细目则是欲使行人顿了四门、顿离四门,及到
如来自觉圣趣。兹分别说之如下:
(A)了四门
上面所提到的四门是:
五法、
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
①五法:相、名、妄想、正智、如如。众生以见种种“相”,认以为实,而依此种种相起种种“名”,然后更依此种种假名,作种种“妄想”;若知此等相、名、妄想皆是虚伪无实,如翳眼所见空中花,即入“正智”;复唯心直进,以此正智返熏七识,返照本性,即得登于“如如”之境。因此,相、名、妄想三者即是世谛、生灭门,亦是染法;正智、如如即是真谛、涅槃门,亦是
净法。
②
三自性:缘起自性、妄想自性、成自性。亦即是唯识法相宗所说的:依他起性、
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名称略异,其义则同。以一切法皆依
众缘和合而妄起,无有自性,故缘起自性又称依他起性。众生依种种缘生无性之法而横起种种妄想分别,普遍计度执着,故妄想自性又称遍计所执性。一切法虽现有众缘和合、离散、若生若灭等相,及众生依此等妄相复起无边妄想,然一切法实本自圆成,从本以来,无有增损,故其本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亦如
六祖大师所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
本自具足。”故称此性名成自性,又称圆成实性;圆成实之“实”者,以此性不虚妄,远离一切虚妄故,是故如来性德非是空无一物,故能普覆一切,成就一切,不落断灭。
③八识:即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身识、意识、
末那识、
阿赖耶识。本经于偈问偈答部分一开始,大慧菩萨所问的第一个问题即是:“云何净其念?”“念”即是意念,意念即是心。这也就是问如何净其心。然而“净心”与“净念”还是有点微妙的差别,因为心是指
心体,而念则是心之功能业用,所以一个是体,一个是用。因此说“净念”只是净心之功能,令其不妄用;若说“净心”,则是于心体本身上下功夫。然而心体无相,由用而显,故第一步入手先从其业用上下功夫,渐次能达到心体,因此大慧菩萨在
偈颂中的第一个问题即问“云何净其念”。再者,“净心”既然是一切佛法中最首要的问题,而心之组成为八识,故后来大慧菩萨在
长行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即是“诸识有几种生住灭?”这便与偈颂中的第一个问题“云何净其念”遥相呼应。问诸识生住灭的种类,即是要了解心识的生灭相,通达心识的生灭相后,才有可能离生灭而入不生灭的本体。此不生灭的本体即是如来藏。因此本经一开始即从对生灭的八识妄心幽微深入的探讨,渐次入于对不生灭的如来藏之显发,最后达到诸识即妄即真,七识不流转,如来藏受流转等甚深义之揭示。若达八识生灭之相,其所依者实是不生灭的如来藏本体,即达不生之大旨。
④二种无我:即人无我与法无我,亦即是人空与法空。人与法之所以空者,是因为人与
法具无自体性。二乘偏证人无我,达人空,
法执未断,故证有余涅槃;佛与大菩萨证法亦无我,故于涅槃法亦不执,是故不出不入:
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出不入故,
二死永亡,不生不灭,得大自在。以上略微介绍一下四门。《楞伽经》最初的宗旨,即是欲令行人入于此四门,通达此四门,因此
顿断烦恼,分证
法身,所谓“不历僧祗获法身”即是此义。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即是下面的“离四门”,所谓“入乎其中,出乎其外”亦即是大慧菩萨
赞佛偈的“远离觉所觉”。
如何得离四门?谓须觉了一切法皆是自心现量:
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皆是自心所现量,非有、非无、亦非非有无,
离四句、绝百非,远离一切妄想,非言思所及,行者如是观察觉了,则得离心意意识。言“离心意意识”即是总言离四门,因为五法、
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皆是心意意识之所变现故。因此若离心意意识,即得顿离一切相,亦即是“忽然超出世出世间”。
若得离心意意识,即能二死(分段生死、变异生死)永尽,到自觉圣趣。“自觉圣趣”(或称
自觉圣智)即是如来自证之境界,如能到此境界,即是入如来地,证如来法身。此即是本经最高的目的。又,此如来自证境界甚深不可思议,然本经最前头一开始,大慧菩萨承佛威神所说出的赞佛偈,即是暗示了如来此自觉圣趣的境界。行人发大心者,依此偈修,定当获福无量,亦当受十方如来慈愍摄受,以随佛学即是佛之真子故。
传译人
“楞伽”:楞伽是山名,也是城名,以此城在楞伽山顶,故以山名为城名。楞 伽为
梵语,中文译为“不可往”、“不可到”、“难入”。因为此山城极高,原为夜叉王所据,在此瞰食生灵,无路可通,无
神通者不可往,故名。又
楞伽山在今之
锡兰岛上,锡兰为古名即今之
斯里兰卡(SRl LANKA),其中“兰卡”即为楞伽之今译。再者,以佛在龙宫说法后,自龙宫出,降伏夜叉王,即于此山城开演此大乘无上经典,故以楞伽为
经名。又此经乃佛以
自证境界,为诸大菩萨开演之 无上圆顿法门,非凡愚可入,故名不可入。
“阿跋多罗宝”:阿跋多罗是梵语,中译为“无上”。阿跋多罗宝即是无上宝。 以佛在此经中所开演之
五法、
三性、二无我、八识,会归于唯心现境界,乃为无上之法宝,故名此经为无上宝。
“经”:梵语是
修多罗(Sutra),中文译为
契经,简称为经,义为契合、贯通。
谓
上契佛心自证境界,下契众生
根机。如是佛心与众生心得以贯通,故名为经。
“宋”:为刘宋,非
赵匡胤所立之
赵宋。刘宋系在晋末南北朝,为南朝之始,乃
刘裕所立,故史称“刘宋”,其年代为从西元420年至477年。
“天竺”:印度古译名。
“三藏”:经、律、论为佛法中之三藏教典。后世乃以通达三藏教典之法师名为
“求那跋陀罗”:汉译为“功德贤”,
中天竺人。因他好学大乘,故号为“
摩诃衍”(摩诃衍汉译即是大乘之义。)求那跋陀罗法师于刘
宋文帝、
元嘉十二年(西 元436年)时,从海路来广州。广州刺史车朗,表奏
文帝,文帝遂遣使迎至京师,深为崇重,京城大臣多师事之,并请华严经。法师以不精通
华语,引以 为憾,便乞求观音菩萨为他增加智力,后夜里梦见有天神替他换头,于是偏通华语,便为众开讲华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