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三杰,一家同时出现三位杰出的人物。汉朝班固、班超、班昭;魏国曹操、曹丕、曹植;西晋张载、张协、张亢;宋朝柳永、柳三复、柳三接;明朝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等皆有一门三杰之誉。
汉朝
班超是东汉
扶风平陵人。他的父亲
班彪,兄班固、妹班昭,是历史学和文学上名家。班固继父志仿照
司马迁《
史记》体而作《
汉书》。班固死,东
汉和帝命班昭辑校并续成该书共一百二十卷。在班氏门中班超独以武功名于后世。他曾经驰骋于西域三十一年,平定西域五十余国。他曾亲历天山南北路的许多地方,东西六千多里南北一千多里,到处都有他的足迹。
张骞向西越过葱岭,班超本人没有张骞走得远,但班超所派遣的部将
甘英却远远超过张骞的足迹,而一直 走到南部
俄罗斯的黑海边上。 西元62年,即东汉
明帝永平 5年。班超跟他的哥哥班固奉母至洛阳。因家贫,班超常常替官府书写文件赚钱维持家计。他讨厌这种没出息的工作。有一天,他投笔叹息说:“大丈夫无他志略,尤当效
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
笔砚间乎! ”从此就抛弃掉笔墨生涯,投身戎伍 。
汉武帝时被击败的
匈奴,到东汉时又来侵扰。西元73年,班超跟
窦固出击匈奴,领兵攻伊吾,战于
蒲类海。班超以战功为窦固所赏赐,被派跟从郭恂出使西域各国。 班超等一行人先至鄯善国王起初待他们很殷勤,后来忽然冷淡起来。班超心知其中必有缘故,查悉原来有匈奴使者来做说客,所以鄯善王犹豫起来,不晓得从汉好还是从匈奴好。班超背着庸懦的郭恂,召集自己的部属36人暗商对策,他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话,勉励大家,乘黑夜以计攻杀匈奴使者一行百三十余人,于是鄯善国王慑服,归附汉朝。 这时,天山南路的于阗国,和天山北路的
龟兹国,都跟匈奴相勾结,侵扰邻国,班超先设计攻于阗,再对付龟兹。龟兹当时有将近七千户人家,人口有八万多,兵丁有二千多,在西域诸国中势力最大。班超
联络疏勒于阗等国打败龟兹。这些小国当时被夹在汉朝和匈奴两大势力之间,谁对它的压力大便依附谁,所以当时汉人就说他们反覆和狡诈。战事反复延续了多年,班超先后把龟兹、疏勒、
姑墨、
莎车、
月氏、焉耆、危须、
尉犁等国平定,入贡汉朝的天山南北国家大小五十五国。这时东汉明帝早已驾崩,明帝的儿子章帝也死了。章帝的儿子和帝在位。班超受封为
定远侯。 班超于40岁左右出使西域,初只以36人来去各国间。后来朝廷拨援兵给他, 但估计最多时亦不出二千人。这样驰骋了31年,他年纪老了,上书请求归国。这时他的妹妹班昭亦以才名出入朝廷,她亦代为请愿。和帝永元14年,即西元 102年,班超获准归国。归后不及一月,即病死。
班固
东汉史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九岁能诵读诗赋,13岁时得到当时学者
王充的赏识,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前后入
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
之言。建武三十年,其父班彪卒,自
太学返回乡里。居忧时,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
汉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
明帝时,曾任兰台令史,与陈宗、尹敏、孟异共同撰成《世祖本纪》,升迁为郎,负责校定秘书。又与人共同记述功臣、平林、
新市、
公孙述事迹,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上。
章帝时,
班固职位很低,先任
郎官。建初三年(公元78年)升为玄武司马,是守卫玄武门的郎官中的下级官吏。由于章帝喜好儒术文学,赏识
班固的才能,因此多次召他入宫廷侍读。章帝出巡,常随侍左右。奉献所作赋颂。对于朝廷大事,也常奉命发表意见,与公卿大臣讨论,曾参加论议对
西域和匈奴的政策。
建初四年,章帝效法西
汉宣帝石渠阁故事,在
白虎观召集当代名儒讨论
五经同异,并亲自裁决。其目的是广泛动员经今古文学派的力量,促进
儒家思想与
谶纬神学紧密结合,加强儒家思想在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在这次会议上,
班固以
史官兼任记录,奉命把讨论结果整理成《
白虎通德论》,又称《
白虎通义》。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将军
窦宪奉旨远征匈奴,
班固被任为
中护军随行,参预谋议。
窦宪大败北单于,登上
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
杭爱山),命
班固撰写了著名的燕然山铭文,刻石记功而还。
班固与
窦宪本有世交之谊,入
窦宪幕府后,主持笔墨之事,关系更为亲密。
永元四年,
窦宪在政争中失败自杀,洛阳令对
班固积有宿怨,借机罗织罪名,捕班固入狱。同年死于狱中。
班固自幼聪慧,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就读,所学无长师,不死守章句,只求通晓大义。及长,贯通群书,诸子百家之言无不穷究。在父亲的影响下研究史学。
居丧在家时,着手整理父亲的《史记后传》,并开始撰写《
汉书》。东汉明帝水平年间,有人告其私改作国史,被捕入狱。赖其弟班超奔走上书,其书稿遂送至京师。明帝阅后,很赏识
班固的才学,召为兰台令史。后又迁为郎,
典校秘书。至
汉章帝建初七年(82)成《汉书》。继
司马迁之后,整齐了
纪传体支书的形式,并开创了“包举一代”的
断代史体例,为后世“正史”之楷模。后从大将军
窦宪攻匈奴,为中护军,窦宪因擅权被杀,
班固因此受到牵连,被人陷害入狱,死于狱中。
班固还擅长作赋,撰有《
两都赋》《汉书·苏武转》、《
幽通赋》等。
班超
班超(32—102年),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东汉名将,
座驾:卷毛兽,兵器:冷血剑,成名经典:“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史学家
班彪的幼子,其长兄
班固、妹妹
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
北匈奴,又奉命出使
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
西域回归、促进
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永元十二年(100年),因年迈请求回国。永元十四年(102年)八月,抵达洛阳,被拜为
长水校尉。同年九月,班超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葬于洛阳
邙山之上。
班昭
一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人(今陕西
咸阳)。
班彪之女,
班固、班超之妹,曹世叔(名寿)妻,早寡。《后
汉书·
列女传》有她的记载。因为《汉书》,其八《表》及《
天文志》未竟,汉和帝诏就东观续成之。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号曰
曹大家(gū)。有《
女诫》七篇,集三卷。
班昭字惠班,又名姬,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
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
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
清代女作家赵傅“东观续史,赋颂并娴”。
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
班昭叫做“
曹大家”。
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
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班昭的文采首先就表现在帮她的哥哥
班固修《
汉书》,这部书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
断代史,是正史中写的较好的一部,人们称赞它言赅事备,与《
史记》齐名,全书分纪、传、表、志几类。还在
班昭的父亲班彪的时候,就开始了这部书的写作工作,她的父亲死后,她的哥哥
班固继续完成这一工作。
班固,字孟坚,九岁能作文,稍大一点,博览众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不料就在他快要完成《汉书》时,却因
窦宪一案的牵连,死在狱中,
班昭痛定思痛,接过亡兄的工作继续前进。
好在班昭还在
班固活着的时候就参予了全书的纂写工作,后来又得到汉和帝的恩准,可以到
东观藏书阁参考典籍,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在
班昭四十岁的时候,终于完成了汉书。
《
汉书》出版以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学者争相传诵,《汉书》中最棘手的是第七表《
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这两部分都是
班昭在她兄长
班固死后独立完成的,但班昭都谦逊地仍然冠上她哥哥班固的名字。
班昭的学问十分精深,当时的大学者
马融,为了请求班昭的指导,还跪在东观藏书阁外,聆听班昭的讲解呢!
她除汉书外,赋,颂,铭,诔,哀辞,书,论等,共十六篇。原有集三卷,大都失传。
班昭所作《
东征赋》一篇,被昭明太子
萧统编入《
文选》,保存了下来。
李善注引《大家集》说,“子谷,为陈留长,大家随至宫,作《东征赋》。”又引《流别论》说:“发洛至陈留,述所经历也。”《东征赋》是
班昭随同儿子到陈留赴任时,描述自身经历的作品。又曾为
班固《
幽通赋》作注,今存《文选》
李善注中。
班昭还有一个兄弟是班超,现代常用的两个成语“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他的口语演化而成的,反映出他的智勇过人,他出使西域,以功封
定远侯,拜
西域都护,扬汉威直至
中亚三十年之久。
汉和帝永元十二年,班超派他的儿子
班勇随安恩国入贡的使者回到洛阳,带回他给皇帝的奏章:
臣不敢望到
酒泉郡,但愿生人玉门关。
谨遣子勇,随安西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其目见故土。
表达出一种浓郁的叶落归根的思想,然而奏章送上去之后,三年后朝廷仍不加理会。
班昭想到死去的哥哥
班固,对年已七十,客居异乡的哥哥班超,产生一股强烈的的依恋、怜悯心情,于是不顾一切地给皇帝上书:
妄同产兄
西域都护,定远侯超,幸得以微功得蒙重赏,爵列通侯,任二千石,天恩殊绝,诚非小臣所当被蒙。超之始出,志捐躯命,冀立微功,以自陈效。会陈睦之变,道路隔绝,超以一身,转侧绝域,晓譬诸国,固其兵众,每有攻战,辄为先登。身被金夷,不避死亡,赖蒙陛下神灵,且得延命沙漠;至今积三十年,骨询生离,不复相识;所与相随时人士众,皆已物故;超年最长,今且七十,衰老被病,头发无黑,两手不仁,耳目不聪明,扶杖乃能行,虽欲竭其全力,以报答天恩,迫子岁暮,犬马齿索,为之奈何?
蛮夷之性,悼逆侮老,丙超旦暮入地,久不见代,恐开好究之原,生逆乱之心。而
卿大夫感怀一切莫肯远虑,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便为上损国家累世之功,下弃忠臣竭身之用,诚可痛也!故超万里归诚,自陈苦急,延颈逾望,三年于今,未蒙省禄。
妾窃闻古者十五受兵,六十还之,亦有休息不任职也。缘陛下以至孝理天下,得万国之欢心,不遗小国之臣,况超得备候伯之位,故敢触死为超求哀,乞超余年,一得生还;复见阙庭,使国家永无劳远之虑,西域无仓猝之忧,超得长蒙文王葬骨之恩,子方哀老之急。
班昭代兄上书,说得合情合理,丝丝人扣,汉和帝览奏,也为之戚然动容。特别是文中的最后两句,引用
周文王徐灵台,掘地得死人之骨,而更葬之。
魏文侯之师
田子方,见君弃其老马,以为少尽其力,老而弃之,非仁也,于是收而养之。两则故事明讽暗示,汉和帝认为不再有所决定,实在愧对老臣,于是派遣
戊己校尉任尚出任
西域都护,接替班超。
班昭以她的文采和才情使她的哥哥班超得以回朝。
任尚抵达任所,班超一一予以交代完毕,任尚对班超说:“任重虑浅,宜有以海之。”希望班超对他治理西域一些忠告,班超语重心长地说:“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而蛮夷怀鸟兽之心,难养易败。今君性严急,
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严苛,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但班超走后,
任尚私下对亲信说:“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任尚不能借重班超的经验,竟以严急苛虐而失边和,这是后话。
汉和帝永元十四年八月,班超回到洛阳,拜为
射声校尉,他离开西域疏勒时本已有病,来不及和妹妹好好地聊聊,加以旅途劳顿,回家一个月就病逝了,
班昭无言以对。
班昭以她的文采,完成了哥哥
班固的《
汉书》打动汉和帝的心,使哥哥班超回归洛阳。
班昭的文采还表现在她写的《女戒》七篇上。
《七戒》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章。本是用来教导班家女儿的私家教课书,不料京城世家却争相传抄,不久之后便风行全国各地。
在“卑弱”篇中,
班昭引用《
诗经·小雅》中的说法:“生男曰弄璋,生女曰弄瓦。”以为女性生来就不能与男性相提并论,必须“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和事,不辞剧易。”才能克尽本分。
在“夫妇”篇中,认为丈夫比天还大,还须敬谨服侍,“妇不贤则无以事夫,妇不事夫则义理坠废,若要维持义理之不坠,必须使女性明析义理。”
在“敬慎”篇中,主张“男子以刚强为贵,女子以柔弱为美,无论是非曲直,女子应当无条件地顺从丈夫。”
一刚一柔,才能并济,也才能永保夫妇之义。
在“妇行”篇中,订定了妇女四种行为标准:“贞静清闲,行己有耻:是为妇德;不瞎说霸道,择辞而言,适时而止,是为妇言;穿戴齐整,身不垢辱,是为妇容;专心纺织,不苟言笑,烹调美食,款待嘉宾,是为妇工。”妇女备此德、言、容、工四行,方不致失礼。
在“专心”篇中,强调“贞女不嫁二夫”,丈夫可以再娶,妻子却绝对不可以再嫁,在她的心目中
下堂求去,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悖理行为,事夫要“专心正色,耳无淫声,目不斜视。”
在“曲从”篇中,教导妇女要善事男方的父母,逆来顺受,一切以谦顺为主,凡事应多加忍耐,以至于曲意顺从的地步。
在“叔妹”篇中,说明与丈夫
兄弟姐妹相处之道,端在事事识人体、明大义,即是受气蒙冤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万万不可一意孤行,而失去彼此之间的和睦气氛。
班昭主要生活在汉和帝时代,汉和帝在班超死后不久就驾崩了,皇子刘隆生下来才一百天,就嗣位为
汉殇帝,邓太后临朝听政,不到半年,殇帝又死,于是以
清河王刘祜嗣位为
汉安帝,安帝才十三岁,邓太后仍然临朝听政。
东汉皇帝短命,只有开国的光武帝刘秀活过“花甲”,六十二岁时死,其次就是
汉明帝,四十八岁,再次是汉章帝三十一岁,其他多在二十岁以下,包括一大批娃娃皇帝,造成外戚专权局面。
邓太后以
女主执政,
班昭以师傅之尊得以参予机要,竭尽心智地尽忠。邓坞以
大将军辅理军国,是太后的兄长,颇受倚重,后来母亲过世,上书乞归守制,太后犹豫不决,问策于
班昭,
班昭认为:“大将军功成身退,此正其时;不然边祸再起,若稍有差迟,累世英名,岂不尽付流水?”邓太后认为言之有理,批准了邓坞的请求。
班昭是一位博学多才,品德俱优的中国古代女性,她是位史学家,也是位文学家,还是位政治家。她在曹家有一个儿子,几个女儿,她儿子叫曹成,字子谷。邓太后临朝称制后,班昭开始参与政事,出的力不少。因为这个原因,曹成被封为
关内侯,官至齐相。
班昭逝世后,
皇太后亲自为多年的老师素服举哀,由使者监护丧事,死后也给予她应得的荣誉。
魏国
曹操
曹操是父亲,长子
曹昂,后战死。 又生4子,
曹丕是长子,次子
曹彰,三子曹植,四子
曹熊。曹丕、曹植才学出众,曹彰善于打战,曹熊体弱多病!
曹操 即魏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
孟德,小名阿瞒,一名吉利。
曹操少时就聪明机警,有权术,喜读书,尤喜读兵书。但任侠放荡,游猎无度,不为世人所称道。惟
桥玄曹操20岁时
举孝廉,除洛阳北部尉。任内厉行法治,为了整治城四门的秩序,在城门左右各悬挂10多根五色木棒,违令者不论贵贱,均以木棒惩治。汉灵帝
刘宏宠信宦官
蹇硕,蹇硕叔父有恃无恐,犯禁夜行,也被曹操棒杀。曹操于是名动洛阳,得迁
顿丘(今河南浚县西)县令。
公元184年
黄巾起义爆发后,曹操初为
骑都尉,参加镇压
颍川波才所部
黄巾军,旋以军功迁济南相。时宦官祸乱朝政,贵戚横行恣虐,曹操一再上书,但不合上意。后以避宦官、外戚之祸乱,拒就
东郡太守职,托病闲居乡里。 公元189年,曹操出任
典军校尉,与大将军
何进、
中军校尉袁绍密谋诛杀宦官,其事败露,何进被宦官
张让、段硅杀害,并州牧
董卓乘机率兵进驻京师洛阳,总揽朝政。董卓为人残暴,杀人无度,贪得无厌,纵兵抢劫,又图谋篡逆,朝野上下无不切齿痛恨。这年12月,曹操首倡讨伐董卓,与袁绍等起兵进击洛阳。次年兵败后率本部脱离袁绍,自后转战于濮阳、武阳、顿丘、睦固等地。公元192年,取
兖州青州兵刘协从长安逃至洛阳,曹操击败
豫州黄巾军,得
汝南、颍川两郡,亲自率兵迎汉献帝到
颍川郡之
许昌,自此以汉献帝名义发号施令,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使强大的袁绍及其他割据势力都处于被动地位。同年,设置田官,招募流民到许昌屯田,恢复
农业生产钟繇到
关中,稳定
韩遂、
马腾等十多支大小割据势力,然后亲率大军进击徐州、寿春,击败自称皇帝的
袁术,迫使袁术渡淮南逃。次年,
擒杀骁勇善战的
吕布,取得了徐州。公元200年,曹操以劣势兵力在
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抗拒地广兵强的袁绍,乘袁绍恃强轻敌,内部不和之机,两次轻骑偷袭袁军后方,焚烧其粮车和粮屯,后又全线出击,歼灭了袁绍的主力。
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
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此后,曹操连年用兵,终于公元205年全歼袁绍,得其冀、青、幽、并四州。至公元208年,
黄河流域基本被曹操统一。 这年秋季,曹操率10多万大军南征,先取荆州,迫
荆州牧刘表(8月病死)子刘琮归附。旋与
孙权、
刘备联军隔长江对峙。后因北军远道奔袭,不服水土,不
习水战,疾疫流行,在赤壁被
孙刘联军击败,仓皇逃回北方。
赤壁之战魏公和
魏王,在邺(今河北
临漳)建立都城,设置百官,使重要
汉宫屯田制,招募无地或无
畜力的农民,由各级典
农官丁仪。 曹操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和文学才华。通晓兵法,著有《
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他的诗继承汉
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
蒿里行》、《
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也写得质朴简约,清朗整洁。著作有《
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
排印本《
曹操集》。 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代表的一批文人,被称为
建安学派。 曹操还是一位具有
无神论自然现象敬神驱鬼盛行,劳民伤财,他捣毁
祠庙600多座,并下令不准去祠庙祭祀。曹操对世俗迷信活动,也严加禁止。当时太原等地为奉祀
春秋介子推,在冬至后105天不生火,吃冷食。他认为这有害人的健康,便下令废除。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重,密令亲信设置72座假坟,以防葬后真坟被盗;又令后宫姬妾勤习女工,以卖鞋自给。同月死于洛阳。2月葬于邺地高陵(今河北
临漳县一带)。谥曰武王。
曹丕
曹丕(187~226年),字子桓,谯(今安徽亳县)人,(220~226)在位。 操次子。操死,袭魏王,行
九品中正制。建安
延康元年(220年)篡汉称帝,是为文帝。国号魏,改元
黄初,定都洛阳。爱好文学,有《
魏文帝集》。 (187~226) 三国时期
魏国君主、文学家。字子桓。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魏武帝
曹操次子。东汉建安十六年(211),为
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太子。延康元年(220),曹操死,继位为丞相、魏王。当年十月,迫汉帝禅位,自立为帝,国号魏,改元黄初,将都城由许昌迁至洛阳。在位七年。曹丕坚持大权独揽,设立
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与西汉用宦者充任中书不同。原由尚书郎担任的
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在他统治之初,三公希预朝政。废除东汉以来灾异归过三公的旧习。鉴于东汉母后
干政和外戚之祸,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控制藩王极严,子弟皆“不闻邦国之政”;所封王国,土地荒瘠,人口寡少,
军事力量极弱,并专设官吏对他们进行监督,目的是防帝位争夺。为防统治秩序混乱,下诏敢有沿袭东汉旧习,子弟为父兄私复仇者,皆
族诛;还规定除谋反大逆之外,敢行诬告,“以其罪罪之”。他又建立并推行九品中正制,力图把用人权从
大族名士手中收归朝廷。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巩固了
魏国统治。他曾三次亲自
统军伐吴,因条件不成熟,皆无功而还。
曹丕爱好文学,并有相当的成就。写下《燕歌行》等中国较早的优秀七言诗。所著《
典论·论文》,在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曹丕出生的那一天,十三只
大雁盘旋鸣叫于曹家大院上空。隆冬时节有此吉兆,曹操甚喜。生于军旅之间的曹丕,自幼娴习弓马,史汉诸子百家也多有阅览。曹操因此把他与其弟曹植看作是最有出息的儿子。 这年春天,回药都祭祖的曹操就是带著曹丕和曹植而来的。 药都的春天别有风致,清绿的涡水象温柔的处子静静地躺在河床上,风儿吹起,她才和著两岸
泡桐树上紫白相间的喇叭花香、四处怒放的
芍药花香,涓涓流淌。在药都城南郊的祖茔祭扫之后,便策马向北,沿
涡河游观。曹操诗性大发,令曹丕和曹植每人写一首临涡之赋。 一会儿,曹丕来到曹植面前,索看其赋。只扫一眼,便惊讶道:“怎么不谋而同!”曹植大惊。曹丕便说,“我拿给你看。”不一会儿,便从侍从手中拿来。曹植一见,“荫高树兮临曲涡,微风起兮水增波;鱼颉颃兮鸟逶迤,雌雄鸣兮
声相和;萍藻生兮散荆柯,春水繁兮发丹华——”,墨迹尤湿,豁然而言,“既是一样,我的就不呈父亲了。”于是,曹丕扬鞭打马,追到向东而去的曹操。曹操一看,眉飞色舞,“果不辱曹氏门第!” 其实,曹丕也是绝顶聪明的。建安七年,曹操与袁绍相持官渡之后,曹操驻军家乡药都城
募兵储势。但此时的曹氏,可谓兵少将寡,难以威慑袁绍。曹丕便对其父曹操说,“实则虚,虚则实。可令城中驻军以城中心为起点,从城下把东西南北四门挖通。”曹操开始不解。但他相信曹丕,就令其督挖。延时一年又三月,纵横交错相通,隐攻息屯自如的隐兵道挖就。曹丕就把数量不多的士兵,从暗道悄悄地送出城外,再从城外进入隐兵道开进城内,反覆如是,迷惑世人,出奇而胜。自此,曹操神兵百万之说遍传天下,所遇敌手无不未战先怯。 曹丕一生,对故乡药都甚是留连。多次借出兵回朝之际而停。曾从药都出水师东征孙权,在乡之间于他的故宅前大飨门军及药都父老。现仍有“大飨元碑”为证。 黄初六年五月曹丕再次回药都,从涡河乘船东征,八月返师又经药都。此时的曹丕虽为皇帝,但依然诗不离口。这年深秋,他独自夜访药都乡闾。见一妇女独对孤月,自守空房,思念从军在外的丈夫。曹丕接住农妇递来的
蒲团,坐了下来。听著听著,不觉泪下湿衣。与农妇分别后的曹丕,行走在月光斑驳的乡路上,口吟《燕歌行》: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到了住处,仍吟咏不止。这一年,从秋到冬,他每每生出农女们思夫怀人的感伤,有时竟深夜独自流泪以至天亮。 第二年正月,他决定离药都去许昌,脱去一秋一冬的伤感。然而,启程的前一天,忽报许昌城南门无故自崩。曹丕便长叹一声,“天下征伐苦矣,以至农女城门!” 当年五月,史书便记下了,“黄初七年五月,文帝驾崩,简葬于
首阳陵。”
曹植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曹操第四子,曹丕之弟,生前曾封
陈王,死后谥曰“思”,故称之为
陈思王。他是建安时期最杰出、最有
代表性,对后代影响最大的一位文学家,是当时文坛的主要领袖之一。曹植天资聪颖,文思敏捷,才华出众,“年十余岁,诵《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曹操曾一度想立他为太子。但植行为放荡,不拘小节,每为工于心计的曹丕算计,渐渐失宠于曹操。曹操死后,曹丕、
曹睿相继为帝,曹植倍受猜忌和迫害。由于长期遭受迫害,精神上受到沉重压抑和打击,终于郁闷而死,时年41岁。 曹植是建安时代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作品数量最多,形式繁富。现存诗歌90余篇,赋45篇,还有章、表、书、论、颂、碑、赞、铭等各种文体的著述。曹植在文学上成就最高的是诗歌,他的创作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除了一些描写华贵生活之外,有些诗描写了当时战后的残败景象,也有些诗抒发了他建功立业的抱负。他在著名的《
白马篇》中写道:“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为归”。后期由于理想得不到实现,内心充满悲愤和痛苦,诗歌中也流露出悲忿不满的情感。特别是《
赠白马王彪》一诗以激愤的语言,控诉了曹丕对他的迫害,倾诉了极端苦闷和绝望的心情,成为
文学史上一篇有名的长篇抒情诗。曹植的诗重视锤炼
诗歌语言,讲究
艺术形式,其作品工整对仗,辞藻华丽,钟嵘说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曹植一生写了很多赋,其中最著名的当为《
洛神赋》。这篇赋写作者经过洛水时与
洛水女神产生了爱慕之情,但终因神人相隔,不能结合,最后怅然而别。这篇赋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辞采华丽,情意缠绵,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很高的
美学价值,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西晋
张载、张协、张亢三兄弟,是晋初
太康时期的文学家。三张虽非
西晋文坛的巨擘,但其创作在有晋一代仍是可圈可点。其文学实践中的创作倾向与审美追求,体现出重真情、重穷形写物、重文辞清丽、工整的文学创作观。
张载
西晋文学家。字孟阳。
安平(今
河北安平)人。生卒年不详。性格闲雅,博学多闻。曾任佐
著作郎、著作郎、
记室督、
中书侍郎等职。
西晋末年世乱,托病告归。
张载与其弟
张协、
张亢,都以文学著称,时称“三张”。其中,载、协相近,亢则略逊一筹。《
文心雕龙》说:“孟阳、景阳,才绮而相埒。”一说,“三张”指
张华与
张载、
张协二人,
张亢不在其内。
传说
张载貌丑,外出时顽童常以石掷之,以致“投石满载”。在《
幼学琼林》中亦有“投石满载,张孟阳丑态堪憎”之语。可见古人有时也会以貌取人。
太康初,
张载至蜀省父,
道经剑阁,因著《
剑阁铭》。铭文先写剑阁形势的险要,次引古史指出国之存亡,在德不在险的道理,被后人誉为“文章典则”(
张溥《张孟阳景阳集题辞》),
晋武帝曾派人镌之于石。
张载今存诗10余首。较可取的有《七哀诗》2首。其一“
北芒何垒垒”描写汉代帝王陵寝被毁后的景象,慨叹世道乱离和
沧桑变化。其三“秋风吐商气”写秋风扫林,满目凄凉的景色:“
阳乌收和响,
寒蝉无余音”,“肃肃高桐枝,翩翩栖孤禽。仰听离鸿鸣,俯闻蜻蛚吟。”通过景物的描绘,寓情于景,表现了作者在黑暗现实中的孤独苦闷心情。
此外,
张载还有几篇赋、颂和铭文。其中《蒙汜赋》当时曾受到
傅玄的推崇,是
张载的成名之作。明人
张溥把
张载和
张协的作品辑为《张孟阳景阳集》,收在《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张协
张协(?~307?),
西晋文学家。字景阳。安平(今属
河北省)人。曾任公府掾、
秘书郎、华阳令等职。
永宁元年(301),为
征北将军司马颖从事中郎,后迁中书侍郎,转河间内史,治郡清简。
惠帝末年,天下纷乱,他辞官隐居,以吟咏自娱。永嘉初,复征为
黄门侍郎,托病不就。后逝于家。
张协与其兄
张载、其弟
张亢,均是
西晋有名的文人,时称“三张”。
钟嵘在《
诗品》总论中把他们与
陆机、
陆云、
潘岳、
左思等
并提,作为
西晋文学的代表。《
隋书·经籍志》录
张协有集4卷,已佚。明人
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张孟阳·景阳集》。
张亢
张亢(?~?),字季阳,安平人,
张协之弟。生卒年不详,约
晋怀帝永嘉初年前后在世。亢才藻虽不及二兄,独解音乐、伎术,与载、协并称“三张”中兴初[公元三一七年左右]过江,拜散骑侍郎,领
著作郎。出补乌程令,入为散骑常侍,复领著作。他有述历赞一篇,(见晋书律历志)是论述音律的文章。《隋书经籍志》注有晋散骑常侍
张亢集二卷,新旧《唐书志》有《张亢集》二卷。
宋朝
苏姓
苏轼
苏轼(1037—1101),其评价在历史上乃至中外,可谓车装斗载。其影响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特别是林语堂称他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物”。苏轼还具有世界性。在2000年的评选中,法国《世界报》公布苏轼为公元1001—2000年间的“千年英雄”。
苏辙
苏辙(1039—1112),进士,官拜宰相,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传入《宋史》。
苏洵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享年57岁。大器晚成,以文学著称,擅长散文,尤其擅长政论,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传入《宋史》。
柳姓
柳永
柳永(约980-1053年)是宋代大词人。他生前
词名显著,但仕途坎坷。去世之后,对于他的葬地,有五六种说法。最后,经过
词学专家考证,断定柳永是葬在
润州(今
镇江)
北固山下。这一结论为大多数学者所信从。
北宋末年和
南宋初年的
叶梦得在《
避暑录话》中明确说柳永“死,旅殡润州僧寺”;明代
正德《
丹徒县志》有“
屯田郎柳永墓在(丹徒)土山下”,
万历《镇江府志》不但有同样记载,而且记载了在土山下发现的柳永
墓志铭残碑的部分内容。问题在于,柳永墓是“在土山下”,“土山”就是北固山吗?
事实上,“土山”并不是北固山。元代镇江籍学者
俞希鲁所撰《
至顺镇江志》卷七说:“土山,在县西江口,俗呼竖土山(唐
刘禹锡诗:‘土山京口峻’)。旧与蒜山相属,今改名银山。”而北固山,
东晋以来就很出名,人们并没有称它为“土山”的。可见,柳永墓所在的“土山”,就是“银山”(今天镇江
五十三坡下仍有叫银山门的地方),就是
云台山北面的那一部分,并不是北固山。
清代镇江籍词人赵彦俞有一首凭吊柳永墓的《琵琶引》词,上段开头就说:“芳草西津,那堪问,故里清明时节。”中间又有“春去也,荒坟一掬”等语;下段更有“惟有土山深处,记王郎碑碣”(指柳永墓残碑)等语。从中可以看出,柳永墓所在的“土山”,是紧靠“西津”(即
西津渡)。这首词,既是柳永墓“在土山下”的旁证,更是“土山”就是“银山”的明证。根据上述情况,可以认为,柳永墓是在紧靠西津渡的“银山”下,而说柳永墓在北固山下就值得怀疑了。前两年,在讨论北固山景区规划时,有人曾提议在北固山重建柳永墓。现在看来,这是不妥当的。但是,既然柳永墓是紧靠西津渡,那么如果能在西津渡一带重建柳永墓,就不但对于纪念柳永这位大词人,而且更对于挖掘和丰富
西津古渡一带的文化内涵,都具有重要意义,可谓一举数得。
柳三复
柳三接
柳三接:字晋卿,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
张唐卿榜进士,与柳永同榜登第。官至
都官员外郎。
明朝
袁宗道
袁宗道,字伯修,一字无修。号石浦,一号玉蟠,公安人;
(中道《石浦先生传》、《公安县志本传》、
黄辉《明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读袁公圹志》)
袁宏道
袁宏道,字
中郎,别字孺修,号石公,一号六休,宗道同母弟;(《公安县志本传》、中道《游荷叶山居记》、《答宝庆李二府》)
袁中道
袁中道,字小修,别字冲修,号柴紫居士,晚年曾号凫隐居士,宗道、宏道同母弟。(《公安县志本传》、中道《珂雪斋集自序》、《游荷叶山居记》)
宗道、宏道、中道,并有才名,时称“
三袁”。(
明史袁宏道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