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李可染于1962年首次创作的纸本水墨设色绘画作品,第二版画作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画作内容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巍峨的山峰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使用了大量的朱砂点,以浓厚的墨色为底,画面前景中描绘的红色的树木如剪影一般;画作中央画有白色的飞瀑、白色的溪流以及掩映的白色的瓦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为题跋书写在画的右上角;画面右下方盖了一枚“寄情”朱文印章与白文印相对。
创作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李可染被
中央美术学院聘为副教授,他勤于教学,钻研画艺,云游写生,后来李可染和少数几位画家得到赴德国写生的机会。李可染的绘画还得到
捷克斯洛伐克(今
捷克和
斯洛伐克)的认可,并在那里举办了展览、出版了画册。在游历写生之后,李可染也面对着各种各样的舆论,其中之一就对他的积墨法的非议;李可染在1962年创作《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一种对这种非议的回应。
同时,李可染喜读毛泽东诗词,并从那激越豪迈的诗里领略山水画的境界;《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便是根据毛泽东诗词《
沁园春·长沙》中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所作。
艺术鉴赏
绘画主题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表达革命情感,加上作者本身对山川的内心感受,通过对山川的系统刻画,营造出气势恢宏、壮烈山河的红色山水意境之美。画面通红一片,在静谧中包含着无限的精神信仰与含蓄的张力。李可染在写生山水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创新,大胆地将中国红与中国水墨放在一起,营造出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怀。远处色彩感强烈的山峰与中景处中国红主峰交相辉映,散发出作者博大胸怀和强烈的民族感;近处婀娜多姿的树木和上面淡黄色的嫩芽,让整个画面体现出对生命的渴望和对生活的赞美;画中的意象无不透露出一股向上的生命力。画面中表现的意境,不仅仅是山川面貌的体会再现,更还有红色革命精神的具体化再现。
作品构图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以剪影式大山为主体的图式,其主要特点是“雄”“阔”“满”。它同时融合了写生过程中的构图样式,与古代表现山水画的典型要素山、亭、树、瀑等相结合,构成独特的构图风格,《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运用“高远法”的布局方法,空间表达方法通过西方“纵深推进”及传统的“以大观小”结合运用,用色彩浓郁的剪影式大山充满了整个作品的画面,将中间景物提高,整体面积增大,并用远近景高度的适当放低及减小面积来衬托中景的“雄”伟高大及贴近的感觉,以便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劫。山前的瀑布、屋舍、树木、溪流置于不同层次上,且意象错位重叠,在画面的上方留出一角的空白,这样就显示出了层层的远山,因远而“阔”,便有“万山”之感。“满” 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特点,画面东西多,物体大,用很小的纸,画出最大的一幅画,画面布局有主有次,实中求需,画面虽满却不闷堵。
表现技法
在《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用墨色来塑造形体,墨色分层和表现则是倾向于通过运用西画中的明暗不同来体现山川树木的空间感,根据西方绘画中的造型和表现技法,加强了画面表达出的真实感,传统线条、皴法与西方绘画的准确造型相融合,突出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自然景观的表现力。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以蜀中山水和广东栖霞地貌为描绘对象,打破原有诗句的限制,展开丰富的想象,虽有一定的取舍、夸张,但并不是凭空捏造。画面中的飞瀑造型具有逼真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前后层次的树木林立山间,屋舍排列,小溪缓缓流淌,极富动感的曲折造型让人以为小溪是活的。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首先用充分浓重的黑墨色为底,然后用朱砂表现,与朱磦、赭石色相呼应,形成冷暖色的对比。同时,光线与深色背景形成对比,光线在画面的主要部分进行了突出,用积墨法表现红色部分的层次,层层积染,墨色浓重、浑厚,笔墨苍润,加强了山峦的远近距离感和体积感。作品中大面积的积墨,大多采用湿笔进行渲染,墨色层次分明,空间感强。同时,画面注重意境的表达,追求大效果和画面的整体感,局部有之前说的西方技法中的笔触和肌理,用笔强调“平、圆、留、重、变”的笔法,作为画面中的亮色存在,在流水的转折处,有点线的组合,使得画面中没有出现脏乱的现象,反而呈现了鲜活、光亮的效果,给人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给画面增添了曲线的动感。
赋彩表现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以浓重强烈的朱砂红色为主色调,给人以震撼的视觉冲击效果,浓郁的色彩表现出了雄浑的意境和大山劲拔的气势,营造张扬、奔放、热烈的气氛,引起共鸣。画家在写生山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中国红和水墨渲染融合在一起。
画面中为表现“层林尽染”的“红遍”意境,画面将大量用墨改为大量用红色,将大量的朱砂、朱磲用于画面之上,突出“万山”上“层林”的红色,使大山得到较好体现,遍山树叶的“红”,树干、屋舍的“黑”与由远而近溪流、天空、云朵的“白”交相辉映。色调丰富,红林白墙,以浓厚墨色为底,形成浓淡对比,使画面具有层次感,表现出热情的生命力和壮美的气韵,画面效果强烈,大面积的红不跳不燥,视觉效果较好,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画面颜色的运用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作品评价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充分诠释了毛泽东诗词“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丰富而深邃的内涵,刚劲雄强的壮美之笔和夺目而出的红色主调,强化了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美术经典。(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廖少华 评)
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林尽染》,他前后画了七幅,虽然这七幅作品无论是构图还是技法都大同小异,但也算是一个完整的系列,算是对此类风格的一个巩固与强化,如果这个主题的作品他只画了一幅或者两幅,肯定激不起后来那么大的波澜和反响,也不会形成“红色山水画”这样一个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特殊地位与影响的特定主题、特定画种,更不会出现作品拍卖动辄就上亿元的神话。(艺术评论家
王进玉 评)
后世影响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红色山水的代表作品之一,实现了审美与革命意识形态的统一,不但描绘出了与时代需要相符合的画面语言,更进行了笔墨语言的探索,诠释了20世纪60年代社会背景下的艺术发展状况;充分体现了李可染20世纪60年代开始追求的艺术理念:“可贵者胆、所要者魂”。
历史传承
从1962年到1964年这三年时间,李可染绘制了7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品;但理论界关于一共有多少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品还没有确切的说法。
第一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在广东从化休养期间创作。款识题于画的右上角,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二年秋可染作于从化翠溪宾舍”。此作原藏于李可染家中,1999年由李可染基金会筹资拍出,现藏于中国之外。
第二幅亦在广东从化创作。款识题于画的右上角,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三年可染于从化”。该作品1963年出版于第6期《美术》杂志,李可染把它捐赠给中国美术馆。
1964年李可染在北京西山八大处的创作室中一连创作了5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先用半斤内库朱砂创作了4幅,两幅小幅面,两幅大幅面。
一幅小的作品右上角题“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四可染写毛主席词意于北京西山八大处”,现藏于李可染家中,曾被多次出版。另一幅小的左上角题“万山红遍,层林尺染,毛主席词意,一九六四年可染”。此画给了荣宝斋。荣宝拍卖公司于2000年以501.6万元拍出,被国外华人买走。
两张大尺幅的作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李可染曾送北京市美协。“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后,发现一件藏于北京画院,该画左上角题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四年秋九月写毛主席词意可染”,曾被出版。
另一件流于中国之外,曾发表在香港《名家翰墨》第26期第47页,该画左上角题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四年秋九月写毛主席词意于北京西山,可染。”
李可染先生画完这4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后,应荣宝斋之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庆典画了一幅给荣宝斋,此幅右上角题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周年庆典,可染写主席词意于北京西山”。该作品现藏于北京荣宝斋。
重要展览
2000年11月,《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在台湾举办的李可染画展中展出,并被出版为展会的招贴画。
2019年1月22日至2019年2月24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在中国美术馆主办的“河山——中国美术馆藏风景题材作品展(1949—2018)”中展出。
2022年2月20日至2022年4月10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在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典藏活化”系列展:“江山壮丽——中国美术馆藏山水与风景题材作品展”中展出。
2019年9月26日至2019年11月2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伟大历程 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中展出。
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年—1989年),江苏徐州人。早岁从钱食芝学画。1929年考入西湖国立艺术院西画系,此间得林风眠院长教益,并受法国教师克罗多教授素描、油画,具坚实西画基础。因参加一八艺社被勒令退学后辗转南北。抗战期间流寓重庆,任教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从事山水、人物创作,画风潇洒超逸。1946年任教于北平艺专,又先后拜齐白石、黄宾虹为师,尤注重理解齐师的艺术观与独创精神,和黄师深厚的笔墨学养。40年代他提出了“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艺术观点。1954年,与
张仃、
罗铭遍历江南,以传统笔墨技法旅行写生,并自然地化入西画写实技巧,于现实中寻味诗情,以写生山水开画坛新风。晚年以“计黑当白”的反向思维进行创造性地发挥,进入益趋浑厚苍黑的老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