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晓樵

中国地质大学原教师

万晓樵, 男,汉族,生于1950年2月, 江西南昌人。1968年10月参加工作,197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968年10月至1970年10月为陕西下乡插队知青。1970年10月至1976年在原地质部第三石油普查大队工会工作

教育教学
1977至1979年8月在原武汉地质学院地质系学习。 1979年9月至1982年为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硕士研究生,1982年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83年至1986年4月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矿系在职博士研究生,1986年获博士学位。1987年至1988年获英国女皇奖学金在威尔士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年晋升教授,随后为博士生导师。1994年获西班牙巴斯克政府基金在巴斯克大学做客座研究人员。1997年获意大利政府基金在安柯纳大学做客座研究人员。
自1982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作以来,先后担任地层古生物教研室副主任、地质矿产系副主任、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工作)、教务处处长、国际合作处处长和地质调查研究院院长。学术团体兼职有中国古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微体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地层委员会白垩系工作组组长;《古生物学报》、《地学前缘》、《现代地质》和《生物进化》编委;国际地球科学对比计划(IGCP507)第二负责人。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和专著120余篇。
研究兴趣:通过生物演化阶段确定地质时代;用过去生物事件的发生及发展过程恢复地质事件;将微体化石作为信息载体,通过壳体稳定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的测试、分析,结合古生态学,推测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恢复地球环境的演化过程。
学术论文
Wan Xiaoqiao, Chen Peiji, Wei Mingjian. 2007. The Cretaceous system in 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81(6): 957-983.
万晓樵,王 曦, 于涛,李国彪,2006.古新世/始新世全球增温在西藏岗巴地区的表现.地学前缘,13(6):218-226.
万晓樵, 胡修棉(特约主编),2005,白垩纪重大地质事件。地学前缘,12(2):1-338
万晓樵, 高莲凤, 李国彪, 陈文, 张彦. 2005. 西藏江孜-浪卡子一带的侏罗-白垩纪界线地层. 现代地质,19(4):479-487.
万晓樵, 李罡, 陈丕基, 于涛, 叶得泉. 2005. 松辽盆地白垩纪青山口阶的同位素地层标志及其与海相Cenomanian阶的对比. 地质学报,79(2): 150-156.
万晓樵 李国彪 司家亮, 2005,西藏南部晚白垩世-古新世大洋红色沉积的分布与时代.地学前缘,12(2):31-37.
Xiaoqiao Wan and Massimo Sarti (eds.) 2005. Cretaceous Oceanic Red Beds and Land-Ocean Interaction. Cretaceous Research, vol. 26, number 1.
Xiaoqiao Wan, Marcos A. Lamolda, Jialiang Si and Guobiao Li, 2005. Foraminiferal stratigraphy of Late Cretaceous red beds in southern Tibet. Cretaceous Research, 26 (1): 43-48.
LI Guobiao, WAN Xiaoqiao, LIU Wencan, LIANG Dingyi, Hyesu YUN. 2005. The discovery of Paleogene marine stratum along the southern side of Yarlung-Zangbo suture zone and its implications in tectonic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48(5): 647-661.
Ding, L., Kapp, P. and Wan, X. 2005. Paleocene–Eocene record of ophiolite obduction and initial India-Asia collision, south central Tibet. Tectonics, Vol.24
万晓樵 李国彪 司家亮, 2005,西藏南部晚白垩世-古新世大洋红色沉积的分布与时代.地学前缘,12(2):31-37.
司家亮 高莲凤 万晓樵, 2005,西藏南部晚白垩世大洋氧含量变化的生物特征.地学前缘,12(2):113-122.
万晓樵,李金和,张双增,吴连亨, 2005,西藏札达晚白垩世-古新世浮游有孔虫及其时代意义,微体古生物学报,22(1):10-18
孙立新,万晓樵,吴新国,贾建称,高莲凤.2005.雅鲁藏布结合带中段混杂带内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地质通报,24(1): 65-71.
陈丕基,万晓樵,姜剑虹,李罡,刘吉才,尹德顺,阎伟,2004. 嫩江阶底界典型剖面研究. 地层学杂志,28(4):297-299
李国彪,万晓樵. 西藏岗巴地区始新世介形虫化石组合. 古生物学报,2004,43(3):400-406.
刘文灿,万晓樵,梁定益,李国彪 等,2004。江孜县幅、亚东县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地质通报,23(5-6):444-450
孙立新,万晓樵,贾建称,胡华斌,2004。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部硅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制约。地质学报,78(3):380-389.
陈丕基,万晓樵,姜剑虹,李献华 等10人,2004.富饶阶地表地层剖面.地层学杂志,28(2):97-103.
WAN Xiaoqiao, SI Jialiang, 2004. Variation of Foraminiferal Composition in Oceanic Anoxic to Oxic Circumstances, Southern Tibet, China.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15(1): 46-54.
李国彪,万晓樵,刘文灿,梁定益,Hyesu YUN. 2004.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侧古近纪海相地层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中国科学(D辑), 34(3):228-240.
刘宪斌,万晓樵等,2003. 松辽地区新肇地区古634-63井区三维开发地震精细构造解释。矿物岩石,23(3):109-113.
李国彪,万晓樵,刘文灿,梁定益,周志广. 藏南萨迦县赛区“混杂岩”放射虫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地质通报,2003,22(11-12):949-955.
李国彪,万晓樵,于潮. 2003,特提斯喜马拉雅白垩纪层序地层分析.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3(3):21-34.
Xiaoqiao WAN, P. B. Wignall, and Wenjin ZHAO. 2003. The Cenomanian-Turonian extinction and oceanic anoxic event: evidence from South Tibet. Paleogeography, Paleoclimatology, Paleoecology, 199(3-4): 283-298.
万晓樵,徐钰林,魏明建,赵文金,魏明瑞,2003。西藏白垩纪生物古海洋事件。见:柴育成、陆则慰主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年报(2002),地球科学,41-42。高等教育出版社.
Xiaoqiao Wan, Mingrui Wei and Guobiao Li, 2003,δ13C values from the Cenomanian-Turonian passage beds of southern Tibet.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1 (8): 861-866.
李国彪,万晓樵,2003。西藏岗巴-定日地区始新世微体化石与特提斯的消亡。地层学杂志,27(2):99-108.
万晓樵,刘文灿,李国彪,李艳,2003。白垩纪黑色页岩与海水含氧量变化——以西藏南部为例。中国地质,30(1):36-47.
万晓樵,吴雁华,李国彪,2003。西藏白垩纪中期Orbitolinids(有孔虫)的分布与古地理意义。地质学报,77(1):1-8.
赵文金,万晓樵,2003,藏南定日地区Cenomanian/Turonian界线附近的生物古海洋事件,地质科学,38(2):42-51.
刘宪斌,万晓樵,林金逞等,2003。陆相浊流沉积体系与油气。地球学报,24(1):61-66.
万晓樵,2003,从化石记录看古全球环境变化。黄宗理主编:跨越新千年的地质科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13-115.
李国彪,万晓樵,其和日格 等, 2002。西藏岗巴-定日地区始新世化石碳酸盐微相与沉积环境。中国地质,29(4):401-406.
赵文金,万晓樵,2002,藏南定日地区白垩纪中期地球化学异常对海平面上升的响应,地球科学进展,17(3):331-338.
Xiaoqiao Wan, Luba F. Jansa and Massimo Sarti, 2002. Cretaceous and Tertiary boundary strata in southern Tibet and their implication for the India?Eurasia collision. Lethaia, 35(2): 131-146.
万晓樵、丁林, 2002,西藏吉隆白垩纪末期浮游有孔虫的发现及其年代意义。古生物学报, 41(1):89-95.
万晓樵 梁定益 李国彪,2002,西藏岗巴古新世地层及构造作用的影响。地质学报,76 (2): 154-162.
万晓樵、丁林、李建国、蔡华伟,2001。西藏仲巴地区白垩纪末期-始新世早期海相地层。地层学杂志, 25(4):21-26.
万晓樵、刘文灿、梁定益、高德臻、李国彪,2001。西藏江孜-雅东地区1:25万区调取得部分重要进展。地学前缘,8(1).
赵文金,万晓樵,2001,西藏南部岗巴地区晚白垩世Cenomanian-Turonian集群绝灭事件后有孔虫动物群的复苏, 古生物学报, 40(2):189-194.
Wan Xiaoqiao, Hallam A., Wignall P. and Zhao Wenjin, 2000. The Cenomanian-Turonian Boundary and its Bio-Recovery After Mass Extinction in Southern Tibet. 31th IGC, Abstracts Volume, Brazil.
万晓樵, 王成善,2000。西藏日喀则地区白垩纪弧前盆地昂仁组的划分。第二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会议论文集:326-330。美国斯坦福大学.
万晓樵, 赵文金,李国彪,2000。对西藏岗巴晚白垩世地层的新认识。现代地质,14(3):281-185.
郝诒纯、陈平富、万晓樵、董军社,2000。南海北部莺歌海-琼东南盆地晚第三纪层序地层与海平面变化。现代地质,14(3):237-245.
董军社、陈平富、万晓樵,2000。南海北部崖19-1-1井晚第三纪有孔虫动物群演替与古水深变化。现代地质,14(3):291-294.
万晓樵, 阴家润。2000, 西藏聂拉木地区海相侏罗纪地层。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论文集:215-220,地质出版社.
阴家润,万晓樵,金朝雯,2000。东特提斯首条三叠-侏罗系界线剖面。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论文集:179-185,地质出版社.
Wan Xiaoqiao, Li Guobiao, Hallam, A. and Wignal, P., 2000. Cretaceous and Tertiary boundary in the Tingri region of southern Tibet.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vol.7, suppl: 14-17.
Wan Xiaoqiao, Jansa, L. F., Sarti, M., and Zhao Wenjin. 2000. New results of the Jurassic stratigraphicstudy in the Nyalam area of southern Tibet. Geo Research Forum 6: 263-268.
旺罗,万晓樵,李杰。1999,西藏日喀则地区恰布林组地层及构造背景分析。现代地质,13(3):281-286.
Yin Jiarun, R. Enay and Wan Xiaoqiao, 1999. The first report of the Late Triassic - Early Jurassic passage beds in the Eastern Tethys Himalaya. C.R.Acad. Sci. Paris, Sciences de la terre et des planetes. 329:125-133.
Wan Xiaoqiao, Wang Luo, Wang Chengshan and Luba Jansa, 1998. Discovery and significance of Cretaceous fossils from the Xigaze Forearc Basin, Tibet. Journal of Asian Sciences, 16(2-3): 217-223.
阴家润,万晓樵,1998, 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区早侏罗世双壳类Lithiotis生物岩礁及其扩散,古生物学报,37(2):253-256.
赵文金、万晓樵,1998,西藏聂拉木地区中、下侏罗统化石碳酸盐微相研究及沉积环境分析,现代地质,12(3):327-335.
Wan Xiaoqiao, M. Sarti, L. Jansa and Zhao Wenjin, 1998. Biostratigraphy and sedimentary development of the Jurassic of southern Tibet. Geologic Bulletin, University of Peshawar, vol.31.
Wan Xiaoqiao, M. Lamolda and Wang Chengshan, 1997. Upper Cenomanian-Lower Turonian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s from southern Tibet: the responses of the biota to oceanic environmental change.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Phillipines, LII (3-4): 183-197.
万晓樵、王成善、旺罗,1997,西藏日喀则弧前盆地白垩纪有孔虫的发现及年代地层,地质学报,71(3):193-201.
董军社、陈平富、万晓樵,1997,珠江口盆地晚始新始浮游有孔虫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大自然探索,16(59):71-75.
董军社、陈平富、万晓樵,1997,南海北部晚第三纪δ13C记录与古生产力——以珠江口盆地BY7-1-1 和PY33-1-1井为例,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7(1):39-43.
Lamolda,M.A. and Wan Xiaoqiao, 1996, Cambios ambientales Cretacicos en Asia oriental y meridional: El paso Cenomanense-Turoniense el Tibet meridional. GEOGACETA 20(7): 1657-1660.
Wan Xiaoqiao Pan Zhuyin and Wei Mingrui, 1996. Neogene foraminiferalδ13C values and biological productivity i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In Centennial Memorial valume of Prof. Sun Yunzhu: Palaeontology and Stratigraphy (H. Wang and X. Wang eds.), pp.149-156,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ress.
阴家润,万晓樵,1996,侏罗纪菊石形态——特提斯喜马拉雅海的深度标志,古生物学报,35(6):734-751.
Wan Xiaoqiao, 1996. Causes of the latest Cretaceous extinction in the shallow marine realm: from Tibet to globe. LLTD Annual Report: 105-115.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of China.
万晓樵、郝诒纯、董军社,1996,珠江口盆地第三纪有孔虫分带。
万晓樵、潘祖荫、孙玉肖、魏明瑞,1996,珠江口盆地PY33-1-1井晚第三纪有孔虫组合与古生产力。
董军社、万晓樵,1996,珠江口盆地晚第三纪古生产力的初步研究。
万晓樵、阴家润,1996,西藏岗巴白垩纪中期微体古生物群与古海洋事件。微体古生物学报,13(1):43-56.
Willems, H., Wan Xiaoqiao, Yin Jiarun et al., 1995. The Mesozoic development of the N-Indian passive margin and of the Xigaze Forearc Basin in southern Tibet, China. Berichte, Fach. Geo. Un. Bremen, no. 64, p.1-113.
Wan Xiaoqiao and Lamolda, M. 1995. The Cenomanian/Turonian transition in northern Spain and southern Tibet. Proceeding of the IGCP350 Symposium, KYUNGPOOK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Wan Xiaoqiao, 1994. Distribution and manifestation of the Middle Cretaceous geological events. LLTD Annual Report, Seismological Press, China, p.114-133.
阮培华,万晓樵,徐钰林,童林芬,1994,莺-琼盆地第三纪微体古生物群及地层划分,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8(6): 377-386.
潘祖荫、万晓樵、孙玉肖、王春修,1994,乐东30-1-1(A)井晚第三纪沉积环境与古生产率,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8(4): 80-90.
Wan Xiaoqiao et al. 1993. A preliminary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retaceous calcareous nannofloras and foraminifera of southern Tibet. Rev. Esp. de Micropaleont. vol. XXV, n. 1, p.41-56.
杨光荣,万晓樵,1993。郝诒纯。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第四集。科学出版社,383-390页.
万晓樵,1992,从有孔虫分析西藏南部白垩纪海平面升降,现代地质,6(4): 392-398.
万晓樵,1992.,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地质科技情报,11(1):35-40.
梁定益,聂泽同,万晓樵,陈国民,试论震积岩及震积不整合,——以川西、滇西地区为例,现代地质,5(2): 138-146.
Wan Xiaoqiao, 1991. Albian-Campanian (Cretaceous) planktic foraminiferal stratigraphy of Tibet. 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of China. vol. 1, p.165-180.
万晓樵,1991,西藏白垩纪中期缺氧环境中的生物演化。《中国西部特提斯构造演化及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专集,四川科技出版社。
Wan Xiaoqiao, 1991. Paleocene larger foraminifera from Tibet. Rev. Esp. de Micropaleont. vol.XXIII, no.2, p.7-28.
Wan Xiaoqiao, 1990. Eocene larger foraminifera from Tibet. Rev. Esp. de Micropaleont. vol.XXII, no.2, p.213-238.
万晓樵,1990,西藏白垩纪-早第三纪有孔虫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海的演化,微体古生物学报, 7(2): 169-186.
万晓樵,1989,西藏聂拉木地区侏罗纪有孔虫,微体古生物学报,6(2): 139-152.
Wan Xiaoqiao, 1988. The Cretaceous/Tertiary boundary event in Tibet. Rev. Esp. de Paleont. no. Extraordinario, p.113-118.
万晓樵,1987,西藏第三纪有孔虫生物地层及地理环境,现代地质,1(1): 15-47.
万晓樵,1987,西藏白垩纪浮游有孔虫化石带,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8:112-121.
万晓樵,1985,西藏定日地区的海相白垩、第三系,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7:227-232.
万晓樵,1985,西藏岗巴地区白垩纪地层及有孔虫动物群,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6:203-228.
Wan Xiaoqiao, 1984. Cretaceous foraminiferal faunal province of Tibet and its relation to plate tectonic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Geology of Himalayas, China.
科研项目
?1980-1985年 参加地质矿产部“六五”重点科研项目“青藏高原地质构造形成、演化与主要矿产分布规律”;
1990-1993年 主持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项目“南海北部新生代微体古生物群与沉积环境研究”;
1993-1995年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马利亚纳-波利海盆新生代微体古生物群及古海洋环境研究(47172067)”;
1998-2003年 参加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973)项目“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G1998040800)”;
1999-2001年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藏白垩纪海洋群集绝灭后的生物复苏(49872003)”;
2000-2002年 负责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西藏1∶25万江孜县幅、亚东县(中国部分)幅区域地质调查(H45C004004)”;
2001-2003年 参加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特提斯晚白垩世海相红层与地球系统(2001CCA01800)”;
2003-2005年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特提斯-喜马拉雅海区侏罗/白垩系界线的确定(40272007)”;
2004-2005年 参加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标准地层建立与新地层方法研究
2005-2007年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松辽盆地白垩纪中期温室气候的生物和同位素替代指标(40472011)”;
2006-2010年 参加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973)项目“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主持课题“白垩纪重大地质事件陆相沉积响应与气候变化(2006CB701403)”;
2007-2009年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建立晚白垩世陆相年代地层与海相标准的对比渠道(40672020)”。
出版图书
学术专著
?万晓樵, 孙立新, 刘文灿, 李国彪, 2007. 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地层. 地质出版社. 北京.
李国彪,万晓樵, 刘文灿, 2005, 西藏南部古近纪微体古生物及盆地演化特征,地质出版社,北京。
赵文金,万晓樵,2003,特提斯-喜马拉雅海演化晚期的生物古海洋事件。地质出版社,北京。1-136页.
徐钰林、万晓樵、苟忠海、张启华,1989,西藏侏罗、白垩、第三纪生物地层。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147页.
教学和招生
? 先后主讲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古生物学》、《微体古生物学》、《古海洋学》和《地质专业英语》。
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为“古生物学”、“生态地质学”和“海洋地质学”。
招收对本专业感兴趣的硕士生与博士生。
获奖情况
? 2001年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三;
2005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
2007年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二)。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