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 (Burkill) F. H. Chen ex C. H. Chow)是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纺锤形;茎无毛;掌状复叶3-6轮生茎顶,叶柄长5-12厘米,无毛;小叶长椭圆形、倒卵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伞形花序单生茎顶,无毛或疏被柔毛;花淡黄绿色;花丝与花瓣等长;果扁球状肾形,鲜红色;花期7-8月,果期8-10月, 因其播种后三至七年挖采而且每株长三个叶柄,每个叶柄生七个叶片,故名“三七”。
植物学史
命名由来
三七又称田七、田三七、开化三七、山漆、田漆、金不换、血参、三七参、三七人参、人参三七等。关于三七名称的由来,一直有不同的观点。张四(1575年)认为:“三七草,其本出广西,七叶三枝,故此为名”。《本草纲目》则称:“彼人言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盖恐不然。或云本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此说近之,金不换贵重之称也”。李时珍提出三七由叶的形态而得名不妥, 似应从其“粘合金疮如漆”的功能得名,系“山漆”之谐音。《本草纲目拾遗》坚持“每茎上生长七叶下生三根,故名三七”。《广西通志》也认为“三七恭城出,其叶七茎三故名”。显然,以叶“左三右四”或“三支七叶”等形态特征命名三七,虽是后人的附会,却因形象颇似,而得到认同。
三七的名称渊源,似应从最早应用三七的民族语言中去考究。广西西南和云南南部的苗族是最早发现并利用三七的民族之一。苗语称三七为“猜”(chei)。生长在山中的“猜”,即称为“山猜”。汉民族结合其有“粘合金疮如漆”之功效,用谐音称为“山漆”,简化为“三七”。因此,“三七”之名似应是苗语“猜”的谐音与汉语“山”结合形成的,是我国民族医药相互融合的体现。
栽培历史
明代万历的《广西通志》(1599年)有“三七,出南丹、田州,田州尤妙”的记载。道光年间吴其浚著的《植物名实图考》(1849年)称:“余在滇时,以书询广南守,答云,三茎七叶,畏日恶雨,土司利之,亦勤栽培⋯⋯,盖皆种生,非野卉也”。清代的广南府辖现今云南省富宁和广南县。广西百色地区靖西、德保、那坡等县,以及云南文山地区种植三七历史悠久。上世纪50年代以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大力发展三七的种植,逐渐成为三七的主产区。70年代,三七曾引种栽培于云南各地和长江以南一些地区。上世纪70 ~ 80年代,云南中部山区曾大量种植三七,种植范围包括:安宁、屏边、河口、建水、金平、玉溪、峨山、通海、曲靖、宜良、师宗、泸西、罗平、宣威、罗茨、嵩明、楚雄、姚安、双柏、普洱、景东、勐海、景洪、大理、永平、云龙、洱源、临沧、丽江等地。近年,随着市场的需求,三七种植区域不断扩展,四川、贵州等省区亦有种植三七的报道。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达60厘米。主根纺锤形。茎无毛。
叶
掌状复叶3-6轮生茎顶,叶柄长5-12厘米,无毛;小叶长椭圆形、倒卵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长3.5-13厘米,先端渐尖,具重锯齿,齿尖具短尖头,两面沿脉疏被刺毛。
花
伞形花序单生茎顶,具80-100花,花序梗长7-25厘米,无毛或疏被柔毛。花梗长1-2厘米,被柔毛;花淡黄绿色;萼具5小齿;花瓣5;花丝与花瓣等长;子房2室,花柱2,连合至中部,果时顶端反曲。花期7-8月。
果实与种子
果扁球状肾形,径约1厘米,鲜红色。种子2,白色,三角状卵形,稍3棱,厚5-6毫米。果期8-10月。
分布范围
产云南东南部,广西、福建、江西庐山及浙江等地有栽培。
生长环境
三七是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林下阴生草本植物,多种植于海拔400-1800米山谷、山坡林下或人工荫棚内。海拔2000m以上的2年生三七和3年生三七长势良好。三七对环境条件要求严格,不耐严寒与酷热,适宜于冬暖夏凉的气候。喜欢生长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土壤中,在红壤、黄壤、黑色沙壤土中均可生长。
生长习性
三七为生态敏感型植物,适宜温暖湿润、通风避光、季节变化不明显的环境。三七对光、热、水等生态因子均十分敏感,要求透光率低,自然光照8%~20%,小环境气温(10~)15~20(~25)℃,空气湿度75%~85%左右,通凤透气的荫蔽条件。适宜在pH值6~7.5之间,温度10~20℃,湿度25%~30%,粘度低、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森林砂质壤土上生长。
繁殖方式
常规铺草栽培
三七栽培方式多为育苗移栽,一年生三七的根通常用来做种苗。一般以12月下旬至次年1月为最佳播种(或定植) 时期,按4cm×5cm规格每公顷播种270万~300万粒,种苗移栽按10cm×15cm规格每公顷种植37.5万~48 万株。种子要选择3年生以上三七的第一、二批早熟粒大饱满无病的作为生产用种;种苗现挖现移栽,移栽前选择健康种苗(根系发育良好,无病无伤口,休眠芽粗壮,单株重2g以上)进行切根和消毒处理后,带药液移栽(将种苗芽头向下倾斜约20°栽下)。种子种苗在播种或定植前的消毒一般用64%杀毒矾+50%多菌灵500倍液或58%瑞毒霉锰锌30倍液+甲基托布津/多菌灵600~ 800倍液处理20~30分钟。 播种或定植以后,需在种子种苗上均匀盖上一层3cm左右种肥,至看不见播种材料为止。肥料以农家肥为主,适当加一定量的磷肥、硫酸钾复合肥等。农家肥在施用前需腐熟3个月左右。最后在畦面上盖上一层稻草或松毛,保持畦面湿润。 三七播种后要到3~4 月才出苗,其间需人工浇水,用喷头淋浇至墒面流水为止,一般一个月浇2~3次透水, 直至雨季降临。
薄膜覆盖栽培
地膜以银灰色膜和无色透明膜效果最好,规格应选用厚度0.008mm,幅宽200cm的为宜。因地膜覆盖栽培后不便追肥,种肥用量应比常规增加20%~50% , 以 4.5 万~6.0 万 kg/hm2为宜。在三七播种或定植后应立即浇上1~2次透水,水一定要浇得均匀,浇水后应立即盖膜。在三七出苗前一般不需要灌水,如干旱时间过长,视土壤墒情可沟灌1~2次水。待出苗时,幼苗将薄膜顶起即可进行破膜放苗。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选地对三七生长非常重要,地块要有一定坡度,以利雨季排水,坡度一般在0~8°之间。选择地势较高、向阳、背风及排水良好、土质疏松、中偏微酸性(pH值为6~7)砂质壤土种植。整地要求三犁三耙,充分破碎土块,播前经阳光曝晒后用石灰1500kg/hm2作土壤消毒,施3.75 万 kg/hm2 左右农家肥作底肥。三七畦的畦宽一般在1. 5m左右,畦间距 30~50cm不等,畦高在 20~35cm之间,畦的长度依地形而定。畦间挖畦沟,畦面成瓦背形,以利排水,畦面上用草或松针覆盖。
水肥管理
三七的栽培成活和生长都需要湿润的环境。对土壤水分很敏感,以年降水量900~1200mm,土壤含水量 20%~30%为宜。空气相对湿度经常保持70%~80%, 对三七生长十分有利。因此,在干旱季节,要经常淋水保持畦面湿润,使土壤水分保持在25%左右,增加棚内湿度,以促进三七的生长;当出现连续阴雨天,空气、土壤潮湿的情况下,就需要降低棚内湿度,以保证三七的正常生长。如果土壤含水量过多,通气不良,可能引起各种病害和导致烂根而死亡。可以通过调整天棚的搭盖来调整园内的湿度。
三七追肥应以硫酸钾、钙镁磷肥以及多元复合肥为主,不提倡施用尿素、硝氨等氮素化肥;农家肥应以钾肥为主,并且要充分腐熟后才能使用。
病虫防治
三七为浅根植物,根部多分布在表土层15cm处,不宜中耕,以免伤根部。由于栽培三七的生长年限较长,又生长于荫蔽高湿的环境中,因此,病害较多且蔓延迅速。
三七病害主要有黑斑病、根腐病及疫病。
黑斑病表现为叶片、茎上出现浅褐色椭圆形病斑,或黑色霉状物,严重时出现扭折,发病初期用40%菌核净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500 倍液或 45% 代森铵水剂1000倍液叶面喷雾。
根腐病症状主要为叶片垂萎发黄,拔出植株后会发现块根或根茎已腐烂,发病初期用10%叶枯净+70%敌克松+ 25% 粉秀宁各15kg/hm2,拌细土 2250kg ,制成药土施用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三七疫病表现为先于叶尖或叶缘开始出现水浸状病斑,随后病部迅速扩大,病斑颜色变深,病部变软,叶片呈半透明状干枯或下垂,茎秆发病后亦呈暗绿色水渍状,植株变软倒伏死亡。
三七病害发生与环境条件、 荫棚透光率、栽培密度、施肥、田间管理等因素有关,目前最理想的办法是采用农业综合措施辅以化学方法进行防治。
保护现状
保护等级
五加科人参属的植物均为2021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种群现状
三七在红色名录评估等级中列为EW(野外灭绝)。
保护措施
三七在云南和广西两省区都有大面积人工栽培,同时有研究者通过诱导愈伤组织产生胚状体进而分化不定芽,继而诱导生根,形成完整的组培苗,从而扩大人工栽培规模。
三七育种是实现品种高产、优质、抗性优良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在三七育种工作者的持续努力下,从2015-2019年育得5个新品种。
主要价值
食用营养
三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食用历史,如著名的“三七汽锅鸡”、三七花茶、三七根泡酒等。同时可以利用微生物发酵三七,在多种酶的作用下不仅使三七中皂苷、多糖、黄酮等成分充分释放,还可提升三七风味,将其应用于保健食品中具有切实的意义。
药用价值
纺锤根可活血止血、去瘀止痛、滋补强壮,为著名跌打损伤特效药,叶、花、果及茎均富含三萜皂碱。
植物文化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因独特土壤、气候环境等因素,成为三七原产地和主产地,被称为“中国三七之乡”。全世界约98%的三七产自文山。三七从明朝时期被文山苗族先祖发现并人工栽培,文山三七文化发展到今天已有四百余年。三七文化内容包括三七名称由来、三七栽培技艺文化、三七制度文化、三七种植发展史、三七营销文化、三七中医药文化、三七食文化、三七文学艺术等,其中以三七中医药文化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