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圣母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

三圣母(又称华岳三娘、三圣公主、华岳圣母、女华夫人),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是汉族民间信仰的神仙之一,道教山水部的神祇之一。

人物渊源
名字记载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铜官水,出祋祤东北,西南经铜官川,谓之铜官水。”女华夫人祠,在县北三十里女华山上。其山高峰秀出,毎有大风雷,多从华岳至此。故老传云:“华岳女君,在此山上。”因立祠,每水旱祈祷,有验焉。
北宋·宋敏求长安志》:“高山。女华神庙,在县北四十里。其山层峰秀出,每有大风雷,多从华岳至此。旧说华岳女君在此山上,人因立祠,每水旱,祷祈有验焉。”
明·《同官县志》之记述是:“去县四十里有北高山,山之高不知其几千丈也。登其巅,万山皆俯,极目四眺,秦境已半收矣!上有女华祠,亦称灵异。”
清·刘于义陕西通志》高山女华神庙
“庙在同官县灵泉北四十里。女华神庙,县志谓之北高山,漆水所出,与宜君县接界。旧传华岳女君在此,山人因立庙,每遇水旱祷焉。”
清·穆彰阿大清一统志》“女华山,在同官县西北。寰宇记:女华夫人祠,在县北三十里女华山上。高峰秀出,每有大风雷,多从华岳至此。故老传云,华岳女君在此山上,因立祠,水旱祈祷有验。长安志:高山女华神庙,在县北四十里。(按:唐书地理志同官县有女回山。耀州志同官县北三十里为西高山,其东为女回山,又东为神水峡,又北十里为北高山。志别无“女华山”之名,盖即一山,音相近而讹耳。旧志分为二山,误,今考正。)”
高峰,指同官故城北40里的女华山,又叫北高山、东庙山,海拔1734米,山势雄伟,风景优美。原有女华神庙,也叫女华夫人祠,己毁。现称庙山(位于铜川,曾有渭北第一山之称)相传山巅曾有华岳女君庙,是华岳帝君(白帝少昊)的女儿修炼成仙的地方。该地现属宜君县
乾隆年间知县袁文观为其题诗:
《高峰连云》
层峦天际迥,古寺入云深。
谷响闻雷动,泉光见月沉。
秦关烟外出,华岳雨中临。
无限登高意,飞鸿万里音。
古籍典故
唐代早期的《广异记》:公主云:“我华岳第三女也。”
唐·陈翰异闻集》有《华岳灵姻》:韦子卿至华阴庙游三女院,曾言当娶三女院娘子为妻。登第返回途中,为华岳金天大王召与女神完婚。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三一:陕西同官县北三十里有女华山,上有女华夫人祠。每有大风雷,多从华岳至此。故老传云华岳女君在此山上,因立祠,每水旱祈祷,有验焉。
宋《绿窗新话》:韦子卿举孝廉,至华阴庙,饮酣,游诸院,至三女院,见其姝丽曰:“我擢第回,当娶三娘子为妻。”
宋《类说》:华岳灵姻……至华隂庙饮酣防诸院至三女院见其姝丽曰我擢第回当娶三娘子为妻其春登第归次渭北见二黄衣人曰大王遣迎韦郎子卿愕然又曰华岳金天大王也俄见车马憧憧廊宇严丽见一丈夫金章紫绶酬对既毕择日就礼女子絶艳真神仙也后七日神曰可归矣妻曰我乃神女。
明代及清道光少数文学仍称她“华岳三娘”,多了注生神的功能。(管妇孺保平安,送子,妇女孕期安康)
明《龙会兰池录》:西华岳里注生娘,玉钗脱下付刘郎 。
明《礼节传簿》习达太子游四门:十美女:杨妃、西施、丽姬、昭君、褒、妲己、绿珠、巫山娥女、华岳三娘、药清君,
明《大明天下春》:奴家华岳三娘是也,因刘秀才题诗相戏,欲遣雷雨击之。
道光《新编说唱沉香太子全传》:该本仍称“华岳三娘”。
咸丰同治间《沉香救母雌雄剑》:三娘“名为三仙是神仙”,号称“华山圣母、西岳华山三仙娘娘、三仙女”。
清·车王府《劈山救母总讲》:“俺杨戬是也,镇压山精鬼怪。俺有一妹,名唤玉珍,号为三圣母,蒙玉旨天恩,封为查花圣母,坐蟒当山。玉旨钦赐宝莲红灯,镇压诸怪,丹心修真悟道。今日不免去至蟒当山,与贤妹相会。”“(土地上桌子,唱)高挑起宝莲灯诉说天条。”
同治《沉香宝卷》:该本称“华岳娘娘”。
神话传说
华岳神女
三圣母作为华山之神,为地方神祗,源于民间信仰,其故事可以溯源至唐传奇:
唐·戴孚广异记》:有士人应举之京,途次关西,宿于旅舍。俄有贵家奴仆数人,云“公主来宿”。须臾,公主车声大至,既见士人,熟视之曰:“此书生颇开人意。”遂为婚好。明日相与还京。公主宅荣华盛贵,当时莫比。某有父母,在其故宅。公主令婢诣宅起居,送钱亿贯,他物称是。某家因此荣贵。如是七岁,生二子一女,公主忽言,欲为之娶妇,云:“我本非人,不合久为君妇,君亦当业有婚媾。”其后亦更别婚,而与公主往来不绝。妇家以其一往辄数日不还,恐为鬼神所魅,乃命术士书符,施衣服中。某后复适公主家,公主大相责让云:“何故使妇家书符相间!”悉呼儿女,令与父诀,命左右促装,即日出城。某问其居,兼求名氏,公主云:“我华岳第三女也。”言毕诀去,出门不见。民间又有沉香劈华山救母故事,谓其母乃华岳三娘,系由目连故事演变而来,但与此故事亦不无关系。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三一:陕西同官县北三十里有女华山,上有女华夫人祠。每有大风雷,多从华岳至此。故老传云华岳女君在此山上,因立祠,每水旱祈祷,有验焉。
此外,唐·陈翰异闻集》有《华岳灵姻》述韦子卿故事。韦子卿至华阴庙游三女院,曾言当娶三女院娘子为妻。登第返回途中,为华岳金天大王召与女神完婚。七日后,神女言神人非匹,不能使其无嗣,使另娶他女,但嘱其勿泄此事。韦子卿新妇抱疾,道士从韦子卿处得知本末,召责神女示以惩戒。后逾月,神女斥韦子卿违信,命从者捶扑,其夜韦子卿病亡。
《华岳灵姻》叙韦子卿与华阴庙三女院娘子事,士子有了具体姓名,结局是因违约被扑打致死,与《华岳神女》细节略有差异,可知关于华岳地神祗的神女故事版本多、流传广,但主旨相同。神女与书生相恋,从创作心理而言,文人借神衹之名生发华岳神女故事,为神人相恋题材,属于唐传奇中志怪类小说,有着创作者奇思妙想,以及文人猎奇猎艳的一种趣味。这也与普通民众中一部分心理相合,在故事中凡间书生能娶到仙女,有着普通人对现实中不足、不满的突破。
从唐代的传奇小说,历经宋元的戏文和杂剧,由华岳神衹生发的华岳神女、三女院娘子演变为三圣母,其故事也由神女与士子的有始无终,变为三圣母与书生成婚生子、二郎神将三圣母镇压于华山之下、沉香劈华山救母。故事中人物更丰富、情节更富波澜,有了更大一步的扩展。
劈山救母
在华山西峰顶上,有一块十余丈(约合33.3米)的巨石如斧劈般断成三截。巨石旁边插着一把七尺(约合2.33米)高三百多斤重的月牙铁斧,上书16个大字:仙家宝斧,七尺有五。赐予沉香,劈山救母。这就是当年沉香劈山救母的地方。巨石叫“斧劈石”,铁斧叫“开山斧”。
劈山救母传说是依附华山西峰岩罅的自然景观,是古代劳动人民突发奇想编造出来的人神结缘的爱情故事。该传说产生时间应在秦昭王用钩梯登山之后,北周武帝时,道士焦道广在西峰建白云宫,这时,宝莲灯的故事应该已完整形成。后来,随着道教在华山的建祠凿洞,山路不断地整修,旅人、香客增多,劈山救母的故事也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文化影响也不断扩大,成为华山文化的精神符号。
在沉香劈山救母的主流版本故事中,汉士子刘锡(又名刘向)进京赶考,在路过华山神庙(即西岳庙三圣母殿)时,于庙中提诗戏弄庙神华岳三圣母,三圣母大怒,将要杀死刘向时从太白金星处得知自己与刘有三宿姻缘之份,于是二人结为夫妻。三宿之后,刘以一块沉香赠别,嘱咐三圣母以沉香为二人的孩子命名。
三圣母兄长二郎神在得知三圣母与凡人结为夫妻后,将三圣母压于华山下的洞穴之中拷打她,最后将三圣母关在黑云洞受苦。三圣母产下太子,以沉香架烧火、以净瓶水洗身,命名沉香。三娘写一血书,命土地抱往扬州刘锡。土地公将沉香送到扬州。刘锡得知三圣母在黑风洞受难,悲痛万分,立意要将沉香扶养成人,以救三圣母。沉香七岁上学,学子欺负他无娘,归家问父,刘锡示以血书,沉香决意救母。
沉香经鬼谷子指点,拜李托拐为师。因沉香才七岁,李托拐赠其八岁,为十五岁。沉香开了师父的三重门,吃了仙桃,喝了仙酒,看了兵书,练了玉斧学了七十三变。李托拐又打他三拐杖,添加三千斤力气。
沉香救母打翻香炉、穿倒华山,与二郎神大战,难分难解。李托拐助沉香,用铁索将二郎神锁在铁树上。沉香以玉斧破铜、铁、石三重洞门,以仙丹使母亲复明。玉帝下旨,二郎神贬谪华山后殿,三仙娘执掌华山前殿,刘锡为扬州城隍,沉香为三界直符君。
位于陕西华阴的华山,其西峰有斧劈石的景观,这一景观使“神灵劈山”成为关于华山的传说中流传最广的传说。随着道教的繁荣以及神灵体系的完善,“劈山神灵”的形象逐渐具体。南宋时期,关于“劈山神灵”传说的版本之一为华山神女被压于华山之下,沉香劈山救母。
此书故事来源甚古,宋元戏文已有《刘锡沉香太子》,元张时起有杂剧《沉香太子劈华山》,明代徐渭南词叙录·宋元旧篇》中著录有《刘锡沉香太子》戏文,但失传已久,明清以来各种曲谱都不见收录,以至于钱南扬先生《宋元戏文辑佚》都只能付诸阙如,并在其《戏文概论》中将之列为“完全失传者”。 此外元代钟嗣成录鬼簿》曾有张时起的《沈香太子劈华山》杂剧,后来有小说《宝莲灯沉香出世》,宝卷《沉香宝卷》《沉香太子全传》、《宝莲灯救母故事全传》、《神湘子劈山救母宝卷》,弹词《宝莲灯华山救母全传》,南音《沉香太子》,鼓词《沉香救母雌雄剑》,陕北说书《劈山救母》木鱼歌《沉香太子》等等。戏剧犹多,如京剧、湘剧、微剧、晋剧、秦腔、楚剧、滇剧、桂剧、邕剧、粤剧、川剧、绍兴高腔及舞剧均有《宝莲灯》,锡剧、越剧、鄙郡、五音戏、河北梆子、闽西木偶戏均有《劈山救母》,华剧有《劈华山》,皖南花鼓戏有《沉香救母》,莆仙戏有《刘锡》,高甲戏有《猴齐天拜寿》。
丹柱堂藏板·佚名《沉香太子全本》(封面又题《新选刘锡遇仙》。有四卷,乃“猫鼠象精思凡”、“天师赠符赐宝”、“华岳三娘收妖”、“常雄谋反篡位”)
近代以来,京剧和许多地方戏,以及说唱文学中出现了大量敷演沉香救母故事的作品,但它们均系重新结撰,与南戏《刘锡沉香太子》及同题材杂剧并无直接传承关系。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内,这一题材的发展和演变情况一直不得而知。近年嘉靖本《风月锦囊》传回祖国,人们惊喜地发现其中有一卷《奇妙全家锦囊沉香》,得以窥见明中叶前该剧的传演状况。《风月锦囊》是现今可以见到的有关刘锡、沉香故事的最早刊本,为明嘉靖三十二年,珍贵异常。但该卷实仅存“茅店结合”一出,其余内容全佚。
2009年,劈山救母传说被列入第二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圣母化山
圣母化山,又名大乳山的传说,中华民族有盘古开天的神话,乳山又有圣母化山的传说。大乳山横看秀曼,纵观玲珑,宛若母亲在开怀哺乳孩子,令人油然而生温馨、慈爱、端庄、雍容之感,萌发出崇敬、思孝、报答、感恩的情怀。
《大乳山的传说》讲述三圣母和义妹灵芝战海妖、挡狂浪、救众生而化作大乳山和睡美人的故事。三圣母的护子之爱,惊天地、泣鬼神,在人们心中永远树起了东方圣母的神圣形象;她以伟大的母亲情怀,向人类诠释了母爱的圣洁无私、博大永恒;她恩如江河泽地,功如日月同辉。义妹灵芝匡扶正义、果敢无私,也被人们永远铭记。三圣母和义妹恩情,永远闪烁着母爱文化温馨而灿烂的光芒。神仙的生命永远不会消亡,化作山脉只是普救众生的法术之一,她们在永久护佑人类的幸福和康祥。
母爱广泛存在于动物界,但人类的母爱是文化。大乳山哺育了勤劳淳朴的乳山儿女,孕育了圣洁无私的母爱文化!
中华民族富有浪漫禀赋,中国人喜欢用神话传说来表达情感。山水神话,各地都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影响情绪,久而久之,山水就被拟人化了。有了人物,也就有了故事。当山水文学影响人们意识形态时,地理意义上的景观就升华为人类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如人,有体貌特征、有精神灵魂,神话传说就是山的灵魂。
乳山市大乳山而得名,大乳山传说的主人公定为三圣母,这是具有良好寓意的。原因之一,三圣母可以为大地圣母、人间圣母、神话圣母的合称;原因之二,我在为乳山的市运昌盛而祈福。山与三,在中国吉祥文化里是亲缘关系。汉武帝登嵩山封禅时,风从山谷里吹来,发出万岁的声音,这是山呼万岁的起源。此后,大臣们在朝见皇帝时,司仪高喊“山呼”,大臣接呼“万岁”,如此连续三次,民间叫三呼万岁。呼三次,这是有讲究的。老子在《道德经》里说:“三生万物。”三是个生生不息、繁荣无限的数,一个地方,要的就是这种情况。
从人文义理上说,衍生大乳山这座母亲山的,只能是三圣母。表现在四方面:首先母亲是家的象征,母爱是家的纽带,三圣母有家庭,她爱丈夫、爱孩子,大爱感人至深。二是她有个好儿子,刘沉香苦练功夫,劈开华山,救出母亲,孝感动天。三是她出生在摆山布岭的世家,各地都有其兄杨二郎挑山的故事,她与山更是有缘,因爱被压华山下,为爱造就大乳山。四是所有的母性女神中,三圣母最漂亮,在孩子心目中,自己的妈妈是最美丽、最圣洁的人。衍生母亲山的,不可能是其他女神。妈祖海神娘娘、九天玄女碧霞元君女娲等,虽然这些女神都是人类在某些方面有重大意义的保护神,但一码归一码,因她们没有做过生身母亲,人神两界所共仰的圣母就不可能是她们。圣母之心人皆可有之,圣母之象得代表母亲。
在许多民间传说中,中国东部的神去往西部,西部的神来到东部,甚至中国的神到了外国,外国的神来到中国,这说明,百姓对自己所喜欢的神,不论原出哪个地方,总会将其虔诚地请到身边来,从而形成了文化的交融。三圣母的真善美,正符合母爱文化的真谛,弘扬母爱文化,就是在弘扬真善美。母爱是人世间第一真情,真和善,是美的基础。母爱文化就是在呼唤人间真情。对工作真诚、对他人真诚,这世界才能让人感觉到踏实。有妈就有家,有家的观念,才会有国家的观念,才会有全人类的观念,这正是弘扬母爱文化的重大意义所在。
2009年,大乳山的传说被威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第二批威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母造山传说
据传说,西王母有三个女儿,大女儿金娥、二女儿银娥,都是亲生,三女儿雪娥原来是王母御妹所生。一日西王母酒后游妹宫,见外甥女雪娥长得冰清玉洁、美貌绝伦,且温文儒雅、聪颖伶俐,琴棋书画、堆垒雕琢无所不通,人间六艺无所不晓,于是乘兴收为已女。雪娥从此搬进玉虚宫,朝夕陪“母”伴驾,道家称“三圣母”。
有一天,西王母命三个女儿造山,大女儿造泰山,二女儿造尼山,三女儿造神童山
三圣母不仅聪慧美丽,且心地善良。她想:人神本一家,无人便无神,有人才显神;神赐福于人,人佑护于神,人神谐居才是自然,我要毕终生之睿智,造天下最佳的山林美景,让山民与天神共享,使天地人神四位合一。她殚思竭虑日夜谋划,四处奔波,请南海观音授妙计,让西天如来当参谋,命五岳之神献其长,着能工巧匠贡绝技,运太湖奇石装山林,移黄山异卉饰崖隙,督东海龙王送泉塘、造河流。融天庭宫阙、苏州园林之精为一体建庙设宇,仿龙门石窟、崇山达摩祖洞营仙穴,聘百花仙子、果园神甫养花育林,从蟠桃园引来仙桃、水杏、黄梨、神枣、甜柿、造出了一座高耸入云,瑰丽壮观的神山。但她还因此山地处天庭之北,常年干旱缺水而遗憾。为此,再次驾祥云往南海请云祈雨。
可巧就在这一天,西王母下界巡视,看过泰山、尼山后,心里倒也如意,她褒奖了大女儿、二闺女后,驾祥云直奔神童山而来。
呵!真是一座好山!
展现在西王母眼前的山:奇峰耸峙,摩天接云,奇石玲珑,神形毕肖;秀树灵草,瑰花珍卉布满峰峦叠障。林间飞禽走兽竞奔,崖限幽冥泉涌瀑挂,飞珠溅玉金鸣佩响,瑞霭蒸腾,祥云缭绕。虎啸于岗峦,龙吟在涧渊。百灵歌声清越,樵子嗓门粗犷嘹亮。树下灵芝吐芳,田间五谷溢香,仙果霜熟露零,泉甘水醇胜似美酒琼浆。山上群仙安泰,地下百姓怡然。“真是一座不是天堂胜似天堂的好山”!西王母情不自禁地连声夸赞。
如今,圣母祠池南仍耸立着唐永泰年间重修的三母殿碑,就是这一传说的佐证。
马拉岭传说
马拉岭位于河南省修武县西村乡洼村西北,是一个低缓的小山坡,形状如同簸箕,仿佛一块马蹄金落在了这片土地上。关于马拉岭的命名,与当阳峪村口的华山圣母庙有着密切的关系。华山圣母,本名女华,又名华岳三娘,她是西岳大帝白帝少昊的三女儿,女华作为华山之神、华岳女君,她聪明美丽,心地善良。天旱时,她招风唤雨;遇涝时,她施力排除。乡亲们有了难处前来求她皆有求必应,抽签问卜无不灵验,在她的关照下,这里风和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们十分感激她,都尊称她为“华山三娘娘”。她曾因爱上书生刘彦昌,被二郎神镇压在华山下,沉香长大后救母,天马奔腾的故事便在这里发生。
汉时有一书生名叫刘锡进京赶考,玉帝为两人赐婚缔结姻缘,两人成婚后生下一个儿子叫沉香。这件事传到二郎神的耳中,二郎神极为震怒,将她镇压在华山之下。后来,她的儿子长大成人,在孙悟空等神仙的帮助下,打败了二郎神,劈开华山将她救出。但是沉香发现,母亲被救出来后,一直郁郁寡欢。沉香想,一定是娘被压在山下太久了,他就劝娘四处游游转转,散散心。为此,他还请孙悟空从天庭盗来一匹天马,又亲手为娘打造了一辆带篷的马车,套上天马,扶娘上了车,在马屁股上轻轻一拍,这天马就拉着华山圣母云游天下去了。华山圣母从陕西转到山西,又从山西来到河南,这一路上真是看不尽的美景风光。这天,她赶着马车来到修武县当阳峪村,她见这里依山傍水,藏灵含秀,知道是一块风水宝地,就有心想在这里住下来。她正在打量周围的山势地形,这大上午的天,没风没云,就突然黑了下来。华山圣母吃惊不小,心想莫非这里有妖精?这天马更是没见过这阵势,顿时狂暴不安,仰头嘶鸣,四蹄乱蹽,很快就挣脱马套,向回跑去。天马受惊,华山圣母从车里甩了出来,甩了个屁股蹾,这就是当阳峪村口那片凹地的由来。华山圣母见天马跑了,不敢大意,赶紧去撵,虽然是小脚,但毕竟也是神仙,很快在洼村西北处撵上了天马,拽住缰绳,拉住了奔腾的天马。此时的天马,把一只马掌也跑掉了,这只掉下的马掌就成了一个小山坡,又因为华山圣母在这里拉住了失惊的天马,这里就叫马拉岭。
华山圣母在云游中经过修武县当阳峪,被这里的山水美景吸引,打算在此定居。然而,当她看到白天变黑夜的奇异景象,误以为有妖精作祟。原来,这是当地烧制绞胎瓷的大窑场,挡阳宝旗插上后会遮蔽阳光。窑工们在她停留处建庙供奉,华山圣母便在此庇佑一方安宁,使得当阳峪和洼村一带至今不演二郎戏。
洼村人称马拉岭为宝地,传说圣母养的金鸽在这里留下了金蛋和银棒,使村民们生活富足。南蛮人闻讯而来寻找,却在金鸽藏身的石洞前遭遇了神奇的反击,金光闪烁的鸽子和泉水的出现,让他们空手而归。马拉岭的形状被形容为金元宝,对面的盛狗窝掌和鸡窝掌则有金狗和金鸡的传说,增添了这片土地的神秘色彩。
绿华岛传说
传说,华山娘娘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女儿,每次蟠桃会,总要摘最好的仙桃送给观世音。观世音实在有点过意不去,有一次,邀请她一同到南海普陀来玩。两人路过杭州,华山娘娘见西湖杨柳交关漂亮,观音手里不是有枝杨柳枝么,华山娘娘也学观世音,摘了一枝西湖柳拿在手里,感到很雅致。伊拉俩来到普陀山,华山娘娘见普陀山这地方果然勿错,满山樟树,四季飘香,交关眼痒。但是,普陀山已给观世音占去了,眼痒也是白眼痒。华山娘娘回来路上,看见嵊泗的绿华岛这块地方交关好。伊忖:“海上仙山果然勿错,在天受王母娘娘管束,勿自由,还是在海岛里做神仙好。”于是,华山娘娘的云彩落下来,落在绿华岛上。其实这岛名应该叫华落,后来有人把名字倒过来叫绿华了。
绿华样样好,就是没有树,华山娘娘把西湖柳插在岛上,后来绿树成荫,绿华的绿字,也可能由此而来。
华山娘娘是个聪明活泼的仙女,伊的性格和观音迥然不同。伊见东海的渔家,成双成对,织网捕鱼,蛮羡慕咯。有一年春汛,海里黄鱼叫,岛上柳树绿,有个年轻的渔夫在大雾中迷了航,华山娘娘在山头高举宝莲灯,把渔夫从浓雾中救了出米。渔夫为了谢伊大恩,三步一跪,跪到山顶,谁知一见钟情,二人有了私情,还生了个如花似玉的女儿。所以,华山娘娘其实有两个子女,一个是绿华囡,另外一个就是伊和刘彦昌生下的那个儿子。
华山娘娘的事后来被王母娘娘知道了,王母娘娘很生气,就把华山娘娘叫来,叫伊到华山去悔过。其实,仙女同凡间女子一样,青春年华咋守得住?结果还是钟情于刘彦昌,发生了“劈山救母”的故事。由于王母娘娘口风严,所以,华山娘娘在绿华的那段情,很少有人知道。
圣母游巷
相传圣母娘娘是三圣母,西岳庙是为华山上的女神三圣母而建的。在民间各地,百姓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纷纷流传着修圣母庙、拜圣母的习俗。在开平市塘口镇下欧村里,有一座圣母庙,据村民们介绍,此庙自立村以来就已经建成了。据庙中的碑上记载,圣母庙曾分别在1894年、1949年、1996年经历三次重修。
每年农历春节期间,特别是在正月初五和正月十六这两天,塘口镇升平村委会下讴村里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家家户户齐聚灯寮,纷纷奉上香宝蜡烛,燃放鞭炮,拜祭圣母。之后,巡游队伍便开始抬着圣母游过每家每户,俗称“圣母游巷”。
从前,凡是节庆或者家中有喜事,村民们都有去圣母庙里拜圣母的习俗。后来,为祈求圣母福荫庇护着每家每户,村民们就想出用轿子抬着圣母游过全村每一条巷子、每一户人家的方法。每到一户人家,全家大小都来迎接圣母,寓意把福气接回家里。每年春节期间,外出求学或谋生的村民都会回到家里,齐聚一堂,参与这一盛会。因此,春节期间举办圣母游巷活动的习俗,相沿至今,已成为特色的地方风俗。
圣母游巷活动有“扫灰”、接圣母、挂灯、开灯、煮酒、圣母游巷、散灯等多个程序和仪式。正月十六上午九点,村民齐聚灯寮,拜过圣母之后,游巷就正式开始了。首先由大锣大镲开路,再有路程牌“肃静、回避”跟着,寓意妖魔鬼怪全都走开。其后由小朋友抬着“七路教头”,分别是文曲星、武曲星、造化公、造化婆、万灵公、万灵婆、土地公。后面由四人大轿抬着圣母,狮鼓队相随助威。待游拜完毕,众人就把圣母抬回灯寮,安放好。
圣母游巷于2021年11月被列入开平市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人物关系
父亲
白帝少昊,本名姬玄嚣,中国古代神话的五帝之一,又称白帝,道教尊为掌管寿算西岳金天大利顺圣上帝、太无虚极司梵真君、华林纪算天尊等,居陛下素元天宫西岳太华宫。唐代《广异记》中作为三圣母的父亲登场。
兄长
二郎神,即华山二郎神,玄妙真君,白帝少昊次子,登场于《沉香太子全传》中。疑似秋神蓐收,蓐收本名该,别名红光、金神、秋神、西方之神、刑罚之神,是白帝少昊的辅佐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在《山海经》《二十四史》等古籍中皆有记载。【电视剧《宝莲灯》中的司法天神二郎神大概出自于此】
丈夫
刘彦昌,本名刘锡(或刘向),字彦昌,中山靖王之后,一说金童转世,一说是文曲星下凡,家中非常有钱,祖上有德。
儿子
刘沉香,中国古代神话劈山救母的主人公,三圣母与刘彦昌之子,二郎神的外甥,白帝少昊的外孙,登场于《刘锡沉香太子》《沉香太子劈华山》、《风月锦囊·沉香》、《南词叙录》、《宝莲灯》等。
女儿
绿华,即绿华囡,出自浙江嵊泗绿华岛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是三圣母的女儿。
艺术形象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