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座塔(蒙古名:古尔板苏巴尔汉),清代承德府朝阳县历史地名,是清代朝阳县县治所在地。其前身是元代兴中州。
历史沿革
三座塔本辽代
兴中府、元代
兴中州。三座塔城原址现为辽宁省
朝阳市老城区一带。
三座塔旧城始建于前燕
慕容皝时期,称
龙城(现存
三燕龙城遗址,为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魏设
营州。隋为
柳城郡。唐为
营州柳城。辽修葺柳城设
霸州,后升为
兴中府。元代降为
兴中州。明朝洪武年间设
营州后屯卫于兴中城。
明朝
永乐元年,
营州卫及百姓内迁,兴中城遂废。其地并入蒙古
兀良哈部。
清朝初年,兴中城废墟陆续迁来蒙汉人民。
喇嘛绰尔济卜地建
佑顺寺于城内。当时古城已荒废二百年余年,新迁居民不知其名,因城内尚存古塔三座,遂称之为三座塔城。
清乾隆五年(1740年)属
塔子沟厅,设三座塔部员署、巡检署。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设三座塔厅,隶属
承德府管辖。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启置为朝阳县,治三座塔。
地方机构
三座塔部员署
驻札
土默特办事部员,向来未有衙署,自乾隆十三年,七旗王子始捐赀建署。先是部员岱通择于三座塔南门外,离城五里中山营子西北空地,建造衙署一座,已经告竣。后部员迈拉逊莅任,以其离城窎远,诸事未便,遂改建于城东塔之左,仍系七旗捐建。
其衙署房式,头门三间,东西班房各二间。仪门三间,东西科房各三间。大堂三间,东西库房各一间。二堂三间,东西耳房各一间,东西厢房各三间。马房三间。厨房四间。更房一间。于乾隆十六年七月兴工,十七年八月告竣,现今整齐。
三座塔巡检署
巡检设于乾隆十八年六月初一日,驻札三座塔,管理土默特两旗事务。其衙署地基在三座塔城内,民人众集之所拨地建造于乾隆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巡检于世宁奉调抵任,贝子部员将城东及西城墙内空地两处,令其选择,于世宁因西城空地平坦,与民人聚集之处相近,勘定建署。
其地基四至,东至道,南至道,西至城墙,北至地垄。计长七十弓,宽六十九弓,中建衙署。而东西两旁余地,即令攒役人等自建房屋栖止办公。乾隆十九年五月十三日,领帑银五百两,于六月初八日兴工,八月十八日告竣。
其房式则头门一间,仪门一座,大堂三间,住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二间,攒典科房二间,班房一间,共销银五百八十四两零。嗣后巡检于世宁,于住房之后捐建住房三间,将原住房改为二堂,又巡检王缙盖东厅房三间及厢房四间、过厅三间于署东墙之外以备公馆,现今整齐。
地理环境
三座塔城
三座塔在土默特
贝子旗境内,即契丹柳城
兴中府。左披
凤凰山,右披狼山,前履
大凌河,纡迥相向,自西南而趋于东北,山环水绕于平原之中。
筑土为城,高六丈,东长八百六十丈,西长八百三十五丈,南亘四百十一丈,北亘五百十丈,计地十四里。因雨冲水刷参差不整。
其塔则自
契丹太平九年柳城人梁氏二僧所建,东塔倒坏仅存其基,
南塔北塔尚存。其形势,则商民八十余家在南塔之北北塔之南群聚一隅,而新设部员巡检衙署皆建其地。今时寄寓耕种贸易者更倍于前矣。
本朝(指
清朝)初年三座塔城内荆榛满地,狼虎群游,自喇嘛绰尔济卜地建寺于城内,于是渐有人烟。彼时三塔俱在,遂呼为三座塔云。
初不知其为
兴中府城也,迨后种地民人于东塔前掘得石牌一块,两面具有碑文,前系辽而后系元,首载兴中名目并有柳城人之语,因以知今之三座塔即古之柳城兴中府也。
周边山岭
三座塔城东有山,高峰插云,自三座塔越大凌河而至山下二十里,南至华生章京营子三十里,北至长板营子南沟四十一里,东至登子沟五里,方圆计九十余里。山之西南有止水塔一座,半山之中有大塔一座(即今
云接寺塔),山顶有小塔一座,小塔左右有两高峰,建塔之峰其形少伏,数十里之外望其左右两峰,如凤两翼,中峰微伏有塔耸起,如凤昂首者然,因名为
凤凰山。
狼山在三座塔西北,离城十里,东至他拉阁五里,北至铁匠营子五里,西至黑山嘴十二里,山顶旧有半截塔,山坡有金时所建盖
三学寺地基一段,南北长十五丈,东西长十五尺,庙宇全无荆榛满地,仅存大定七年旧碑而已。
凤凰山迤南五十里,有柏山郁盘峻极,回环一十六峰,方圆四十余里,询之老人云曾闻此山有大柏树数株,因以名山。其树向被蒙古砍伐无存,山顶四面有旧筑城基城垛,并炮台旧址,半山之中有废房,墙垣规模宏廓,溪径幽深,前存古井一围,后存大辽
兴中府安德州创建灵岩寺石碑一块,考之则于统八年所建,其碑文有峰台山四面隙地,及北连龙岫前仰郡城之句,以是知今之柏山即古之峰台,今之凤凰山即古之龙岫也。
三座塔南去一百二十里,为玄羊山。高峰插云,深谷无际,访之故老佥称此山素多黑羊,因物命名,遂称为玄羊山。树木丛茂,虎豹成群,先是道人刘太华建庵一区,仅可栖身,日积月累遂增建为灵佑宫,殿宇廊庑规模宏壮,并有碑以纪其事。
三座塔东北距城四十里平阳之中,有山壁立,自下而上五里余,围圆则十六里,其山顶平坦处东西南北各长十丈中有古塔一座,人谓山上有大铁锅一口,面宽丈许,侧埋于山,锅口半露形如新月,或隐或现出没无常,又谓锅在塔下,有塔覆压,人不能见,蒙古以锅为桃花,黑为哈拉,因山有黑锅故名为哈拉桃花图。及询之附近蒙民,见之者为谁,佥曰无有此,不过众人之神其说耳。塔傍有断碑两截,字多模糊,尚存有重修金山神庙数字,年月皆无可考,而山势之巍然在望,宛若金山壁立于扬子江云。
三座塔西北八十里至黄金大坝,山路险峻,乱石嶙峋,岭之东系土默特贝子旗所辖,岭之西系敖汉王子地方。山顶有元顺帝元统三年平治道涂碑记,上载青鸾岭字样,蒙古以岭崎岖遂名黄金大坝。
黑山嘴在三座塔之西,距城二十里。远望山色似墨,因名黑山。半山之中有石洞,洞口宽四尺高六尺,内宽三丈长三丈,中有水泉南北宽三尺东西宽四尺,水深二尺。康熙年间,蒙民十余里外,皆饮此水,寒暑殊无增减,及后洞上腐石剥落,人不敢入,至今水深如故。山嘴之下西北五里有土城旧基一座,东西长八十五丈,南北宽八十五丈五尺,四面皆有门基旧形,今为民人烟圃矣。
主要河流
大凌河发源于塔子沟正南土心塔二百二十里,共行一百一十里至牤牛营子,又行五十里至
喀喇沁贝子府,又行七十里至三台小营,又自水泉子发源流十八里至塔子沟厅署南,又自喀喇沁贝子旗三官营子发源流十五里至塔子沟署南,二水会归一处东流七十里至大城子,又行七十里至三台小营,三水会入一处流六十里入土默特贝子旗木头城子,又行一百三十里至三座塔西,又行一百八十里至九关台门入义州边界,其界距塔子沟四百四十里。
小凌河由塔子沟正南二百里牛粪洞子发源归奉天锦县入海。
历史文化
古迹
三座塔巡检建署之初,匠人掘地筑墙得石碑半角,上载
兴中州在城西关住数字,是今日巡检建署之地,即昔日兴中州之住基也。
南塔(即今
朝阳南塔)之前有四石壁立,人称为太湖石,其小者一高五尺五寸,宽三尺九寸;一高五尺四寸,围圆五尺三寸;一高四尺五寸,宽二尺三寸。其大者一高七尺,宽四尺五寸。孔窍玲珑,颇为奇异。
佑顺寺住持将三小者皆移立于寺内大殿之前,独此大者经数十人推挽之而不能动。乾隆十九年岁次甲戌秋冬间,巡检新署告竣,巡检于世宁知而祭告之,令十余人顷刻移动,随命壮夫数十人舁而立于署庭院中迄今巍然可观。
洞在
凤凰山顶,其小者在塔之东南,自洞登塔几及一里。洞口南向上宽六尺,下宽一丈二尺,围圆五丈二尺,外高六尺,中高一丈,佛皆铜像,自小洞下趋不及一里,即朝阳洞洞口。向西南面宽二丈,进深一丈二尺,高一丈二尺。中有石佛卧石床上,身长九尺五寸,高二尺五寸,腰围三尺五寸。相传顺治八年春三月,有蒙古四楞台吉带炮手照力彬者在山行围,见白鹿前奔追至山顶树林中,仅见石洞而鹿无踪,视洞中惟卧佛在,因与众共商修整庙宇,于顺治八年兴工九年告竣。妆金饰彩佛像一新,召募僧人李大嘴在洞住持,洞本无名因其向阳遂名朝阳洞,今又名为明和尚洞,以僧人海明居之故也。洞中无水,下山三里许方有井路,险如削难于肩挑。康熙十一年大嘴之徒性语、性喜以驼水牛驴无草场,恳于贝子,贝子捐与洞口后沟为牧地,至今尚仍其旧。
麒麟山,即
凤凰山之北尾,离朝阳洞二十里。山势至此伏而复起,山腰中有三石洞,坐东向西上。洞口宽五尺,深五尺,高六尺。内有混元祖师坐像,中洞面宽一丈三尺,进深一丈七尺,高九尺。下洞口宽七尺,深七尺,高六尺。皆无佛像,康熙年间僧人傅宝先于中洞搭盖草房居止,并于中下两洞中置佛像,嗣因洞口去大凌河三里,取水窎远,复于山之下坡募建天仙庙三间,将中洞下洞佛像悉迁庙中,而上洞直立如壁,故佛像未能移动。至麒麟山之名,则出僧人傅宝之口,意以为前山名凤凰,后山自当名麒麟也,遂传为麒麟山云。先是傅宝居洞中,每黑夜常闻木鱼声,因名其洞为闻仙洞。傅宝俗姓茅氏,今又有改闻仙洞为茅和尚洞者。
洞在尺不袋沟山凹之上,东距锦州松岭门八十三里,北距三座塔六十里。沟内先多枣树,蒙古以枣为尺不嘎袋,遂名其沟为尺不嘎袋稿儿。民人译为尺不袋沟。其洞高二丈,宽五尺,进深四丈,崆峒峻峭,四面玲珑,中有石胎释迦佛像,康熙五十六年僧人寂坤来居此洞,以洞前有槐树数株,遂名槐树洞(即今朝阳
槐树洞),洞顶有旧塔一座(即今
槐树洞石塔),洞下有水泉围圆三尺,深五寸,自北流至东南里许之外入于地。
自槐树洞南去二十五里有古槐山朝阳洞。洞口高八丈,东西长二十丈,进深五六丈不等,僧人济和于雍正间流落口外无处栖止,以此洞为避风雨之处,初不知山与洞为何名也,但以山有古槐二株因名为古槐山洞,洞口朝阳,遂又名朝阳洞云。迨数年始于洞西募建娘娘庙三间,而僧人仍在庙后洞中居止。
寺庙
喇嘛绰尔济向在京师白塔住持,其来三座塔建寺也,因患目疾奏请塞外静养,先于土默特东乌里雅苏台哈知根台吉营子居住账房四五载。后至京告于八赖喇嘛,奏闻圣主,意欲口外建置庙宇,圣祖仁皇帝命其勘地以闻。维时绰尔济即于哈拉河屯勒苏台等处相度地台,俱不当意,有旦八僧思拉气云三座塔颇佳,因即勘定于康熙三十七年八月内圣祖仁皇帝行围木兰时,绰尔济指地奏请奉旨允其请焉。于是绰尔济将京中所有房地衣物变价出口鸠工庀材,因赴奉天觅工匠为管边官员所阻,不准民人出边。赴沈阳恳于将军亦未允行。绰尔济即至京具奏得旨给与工匠,始得将工匠放出,于康熙三十八年兴工至四十六年告竣。寺成之后圣祖仁皇帝赐名佑顺(即今朝阳市
佑顺寺),今之住持素纳俊八喇嘛即绰尔济所传之衣钵与其胞兄俊八素纳喇嘛,共事其师最久,所以建寺始末知之甚详,从前寺内有头等大喇嘛一人,都忒格楞喇嘛十人,自雍正九年十月二十日奉旨寺中只准一大喇嘛给执照,今素纳俊八喇嘛乃奉有执照之大喇嘛也。
铺民曾玉蕃、孟世威等三十余人,籍隶山西。在塔贸易于乾隆九年间,立会捐资,建盖关帝庙(即今
朝阳关帝庙)于三座塔城内东塔之右。盖以塔有三座,向系鼎峙之形。今东塔坍坏鼎足不完,因于塔基之旁立庙以补之也。是年建庙三间,乾隆十八年阖城铺民公议,捐资添建马神庙三间于东,财神庙三间于西,连亘九间,巍然焕然矣。今于乾隆二十一年铺民曹三诏等,又于庙门外募建戏楼一座以供祭献云。
卧佛寺之下去四里有石胎观音立像,体高七尺宽二尺六寸。自辽以后庙宇倾颓。康熙十七年,性语、性喜募化建盖。越数十年,性喜之徒海澄又修葺之。其天庆寺之名,则于院中所存大辽寿昌五年建立倡和诗碑半截,中有天庆寺前一片石之句,因此知其为天庆寺也。
康熙五十一年,性喜之徒海沧引其弟海明来山,将天庆寺东北大塔之南古刹旧基一段与海明。海明即于是年募化兴工。先建大殿三楹,陆续又建后殿五楹,东西禅房山门前殿不数年而俱竣。因不忘海沧指引之恩,遂名为报恩寺云。海明自康熙壬辰岁来居此山,至乾隆丙子岁计四十五年时,已六十九矣。
朝阳洞之左报恩寺后有大塔一座(即今
摩云塔),常有贼人偷挖塔底。雍正十三年,海沧海、明因无房舍栖止难以昼夜守护,又于塔前募建华云寺一所,令其徒孙照吉居以护之,至今塔底得完全云。
三座塔东距城四十里为牤牛营子,因蒙古名牤牛者,此遂以名其营。营内常安寺关帝庙一座,系康熙三十八年所建,内有新碑两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