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脉紫菀(Aster ageratoides Turcz.)是菊科紫菀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茎高达1米;叶纸质,上面被糙毛,下面被柔毛常有腺点,或两面被茸毛,下面沿脉有粗毛;头状花序,排成伞房或圆锥伞房状,舌片线状长圆形,紫、浅红或白色,管状花黄色;瘦果倒卵状长圆形;花果期7-12月。
植物学史
三脉紫菀与
三基脉紫菀(Aster trinervius D. Don)显然接近,主要以叶具显明的离基三出脉,基部渐狭,侧脉在渐狭部分以上发出等特征与后者区别。Grierson(1964)曾述及在喜马拉雅南部(阿萨密)有这两种的中间类型存在,将该种与三基脉紫菀合并并作为后者的一个亚种,这是适宜的。由于该种种名在东亚沿用已久,且有大量的变种。为了避免引起混乱,仍保留为独立的种。
形态特征
多年生
草本,根状茎粗壮。茎直立,高40-100厘米,细或粗壮,有棱及沟,被柔毛或粗毛,上部有时屈折,有上升或开展的分枝。下部叶在花期枯落,
叶片宽卵圆形,急狭成长柄;中部叶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15厘米,宽1-5厘米,中部以上急狭成楔形具宽翅的柄,顶端渐尖,边缘有3-7对浅或深锯齿;上部叶渐小,有浅齿或全缘,全部叶纸质,上面被短糙毛,下面浅色被短柔毛常有腺点,或两面被短茸毛而下面沿脉有粗毛,有离基(有时长达7厘米)三出脉,侧脉3-4对,网脉常显明。
头状花序径1.5-2厘米,排列成伞房或圆锥伞房状,花序梗长0.5-3厘米。
总苞倒锥状或半球状,径4-10毫米,长3-7毫米;总苞片3层,覆瓦状排列,线状长圆形,下部近革质或干膜质,上部绿色或紫褐色,外层长达2毫米,内层长约4毫米,有短缘毛。舌状花约十余个,管部长2毫米,舌片线状长圆形,长达11毫米,宽2毫米,紫色,浅红色或白色,管状花黄色,长4.5-5.5毫米,管部长1.5毫米,裂片长1-2毫米;
花柱附片长达1毫米。冠毛浅红褐色或污白色,长3-4毫米。
瘦果倒卵状长圆形,灰褐色,长2-2.5毫米,有边肋,一面常有肋,被短粗毛。花果期7-12月。
主要变种
三脉叶紫菀是一个广布而多型的种,曾经 Kitamura(1937)及Handel-Mazzetti(1938)分别为许多变种或亚种,但毛茸、叶形、头状花序的排列、总苞的形状和大小等特征都有一系列变异,而不同部位的变异常没有相关的联系。所以一些变种的区别是不明显的。
卵叶变种(Aster ageratoides Turcz. var. oophyllus Ling):叶卵圆形及卵圆披针形,有浅锯齿,基部渐狭成短柄,质稍厚,上面被糙毛,下面被疏毛;总苞片顶端稍红色。舌状花浅红色或白色。分布于中国陕西、湖北、四川、云南等省,在华北少见。
长毛变种(Aster ageratoides Turcz. var. Pilosus (Diels) Hand,-Mazz.):叶卵圆或长圆披针形,下部渐狭或急狭,有浅锯齿,稍厚质,下面沿脉及茎被长约1毫米的开展的白色或灰色长粗毛,叶下面被密短毛,且有腺点,上面被短糙毛。总苞片被紫褐色尖端。分布于中国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及四川东部至中部。
微糙变种(Aster ageratoides Turcz. var. scaberulus (Miq.) Ling):叶通常卵圆形或卵圆披针形,有6-9对浅锯齿,下部渐狭或急狭成具狭翅或无翅的短柄,质较厚,上面密被微糙毛,下面密被短柔毛,有显明的腺点,且沿脉常有长柔毛,或下面后脱毛;总苞较大,径6-10毫米,长5-7毫米;总苞片上部绿色;舌状花白色或带红色。分布于中国江苏及安徽南部、江西、浙江、湖北、湖南、四川东部、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及云南。也分布于越南。该变种多变异。有时叶卵圆形而较小,与
卵叶变种(Aster ageratoides Turcz. var. oophyllus Ling)接近;有时叶宽卵形而无显明的齿或具圆齿,产于安徽、浙江。模式产于广东。微糙变种较本种其他各变种更与喜马拉雅地区的三基脉紫菀(Aster trinervius D. Don)接近,但叶具离基三出脉且较宽短,与三基脉紫菀不难区别。
坚叶变种(Aster ageratoides Turcz. var. firmus (Diels) Hand -Mazz.):叶卵圆形或长圆披针形,厚纸质,上面被密糙毛,后近无毛且常有光泽,下面沿脉被长粗毛,网脉显明,网隙在叶上面凸起作泡状。舌状花白色或带红色。分布于中国湖北及湖南西部、陕西南部、四川和云南北部。也见于喜马拉雅南部。叶面的泡状凸起,似表示植株的老态发育,在微糙变种(Aster ageratoides Turcz. var. scaberulus (Miq.) Ling)和其他变种有时也可见到。该变种可能应合并于上一变种或其他变种中。
毛枝变种(Aster ageratoides Turcz. var. lasiocladus (Hayata) Hand.-Mazz.):茎被黄褐色或灰色密茸毛;叶长圆披针形,常较小,长4-8厘米,宽1-3厘米,边缘有浅齿,顶端钝或急尖,质厚,上面被密糙毛,或两面被密茸毛,沿脉常有粗毛;总苞片厚质,被密茸毛。舌状花白色。分布于中国台湾、福建、江西、安徽、湖南、贵州、广西、广东(包括海南)、云南东南部(富宁、砚山、蒙自)等地。药用治感冒,骨痛,蛇伤。该变种极易与其他各变种区别,且较其他各变种更近于三基脉紫菀(Aster trinervius D. Don),后者也有较厚质的叶和较密的毛茸。
狭叶变种(Aster ageratoides Turcz. var. gerlachii (Hce) Chang):茎上部被微糙毛,叶线状披针形,长5-8厘米,宽0.7-1厘米,有浅锯齿,两端渐尖,薄纸质,上面被疏粗毛,下面近无毛;总苞片上端绿色。舌状花白色。分布于中国广东、贵州。该变种的模式产于广东。据Courtois,也产于安徽,确否还待证实。
宽伞变种(Aster ageratoides Turcz. var. laticorymbus (Vant.) Hand. -Mazz.):茎多分枝,中部叶长圆披针形或卵圆披针形,下部渐狭,有7-9对锯齿,下面常脱毛,枝部叶小,卵圆形或披针形,全缘或有齿;总苞片较狭,上部绿色;舌状花常白色。分布于中国陕西、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安徽、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等地。该变种与微糙变种(Aster ageratoides Turcz. var. scaberulus (Miq.) Ling)比较接近,且似为后者的一发育类型。
异叶变种(Aster ageratoides Turcz. var. heterophyllus Maxim.):茎多分枝;中部叶长圆披针形,有粗锯齿,枝部仅稍小,常全缘;总苞片较狭,上部绿色,常有褐色尖头(?)。分布于中国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南部、河南及湖北西部、四川、云南北部。该变种的界线不明确,似为不同变种的混合,还待进一步的观察。华北的植物与原变种接近,似为后者的一个发育类型。
光叶变种(Aster ageratoides Turcz. var. leiophyllus (Franch. et Savat.) Ling):“叶长圆披针形,长渐尖,中部以下急隘狭,无柄或有短柄,有稍密的尖锯齿,上面多少被糙毛,下面色浅”,沿脉有短粗毛,“头状花序小,有细花序梗,总苞干后倒锥状,长4毫米,径5-6毫米;总苞片顶端钝,顶端绿褐色,舌状花白色;冠毛近白色或红褐色”。分布于中国台湾。也分布于日本的四国和九州。
小花变种(Aster ageratoides Turcz. var. micranthus Ling):叶线状披针形,薄纸质,两面近无毛,网脉间隙多少呈泡状,中部叶长6-17厘米,宽0.4-1.5厘米,有疏浅齿或近全缘,细尖;头状花序小;总苞长3-4毫米,径4-5毫米,质薄,顶端紫褐色或绿色;舌片线形,白色,长4-5毫米;管状花及冠毛长4毫米。茎高60-100厘米,细,多分枝;头状花序排列成腋生和顶生的伞房状;花序梗纤细。分布于中国四川(城口、宝兴、大金、康定)。生于林下和灌丛中。与上一变种接近。可能为一独立的种或亚种。
产地生境
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部、北部、东部、南部至西部、西南部及西藏南部。也分布于喜马拉雅南部、朝鲜、日本及亚洲东北部。生于海拔100-3350米的林间空地、荒地、林下、林缘、灌丛及山谷湿地。适宜在肥沃、疏松的土壤上生长。
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有播种繁殖和分株繁殖。
播种繁殖
于春季的3月上旬播种。由于种子细小,播种时拌和细沙播种。苗床要耙平做细。播后用洒水壶浇透水一次,然后盖上稻草或芒萁草保湿。播种量为每平方米1.5克左右。播种后8天左右开始发芽出苗,并及时人工拔草、间苗和追施稀人粪尿,保留间距4厘米左右,相当于每平方米600株左右,分布均匀。当苗高6-8厘米左右时可出圃移栽。
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于春季或秋季进行,4月下句至5月上旬将植株连根挖出,剪去地下部多余的老根,移栽到栽培床上,按株行距12厘米×12厘米的密度栽种,每穴栽1-2株,栽后浇足水。秋季栽种于8-9月进行,挖取地下宿根,地上部留10-15厘米,剪去老枝及衰老的根系,其方法同春季。
栽培技术
栽培方式
采用钢架或竹架大棚,大棚内开沟筑床,床高35厘米左右,床宽1-1.2米,沟宽40厘米左右。做床时将堆腐的畜禽粪肥翻入床底做基肥,每亩施用约2500千克。深翻,深度30厘米左右,并清除地上的杂草及其残根。
采用林下仿生栽培,在林下利用树荫环境,整地做床,种植的树种可选择马褂木、厚朴等落叶阔叶树种,株行距约3.2米×3.2米。床高40厘米左右,床宽1-1.2米,沟宽40厘米左有。做床时将堆腐的畜禽粪肥翻入床底做基肥,每亩约2500千克。深翻,深度30厘米左右,并清除地上的杂草及其残根。
移栽定植
高密度定植,定植株行距为12厘米×12厘米。种植后浇一次稀人粪水,使根系贴附泥土,并于每天早上浇1次定根水,连续浇3天,以提高栽种成活率。
田间管理
成活后约10-15天,在行间进行一次松土除草,促进根茎增粗、分蘖和植株的旺盛生长。松土要浅锄,不要损伤根系,锄后追施一次稀粪水肥。约40天封行,这时杂草就相对较少,如果发现杂草,要及时拔除。
定植成活后要追施稀粪水肥,每亩施用1000千克左右,或撒施腐熟的菜子饼肥,每亩施用约100千克,15天后再追施一次,浓度或数量可适当提高。三脉紫菀在肥沃的土壤上,叶色嫩绿,产量高,质量好。雨季要做好开沟排水。防止床面积水引起渍害。
在大棚设施栽培条件下,夏季在大棚上面覆盖遮阳网,防止日灼;冬季在大棚上面覆盖塑料膜,防止霜冻,可提前收获。在林下仿生栽培条件下,夏季有树冠庇荫,冬季可搭小棚进行保暖,防止霜冻。
采剪收获
当植株长到15-20厘米高时便可收获。收获时剪取长10厘米左右的嫩头,分期分批采收,一年可收获8-10次,甚至更多。在大棚设施栽培条件下,每亩年产量3000千克左右;在林下仿生栽培条件下,每亩年产量为2000-2500千克。
病虫防治
三脉紫菀抗病虫害能力强,很少发生病虫危害,一般无需喷药。在高温和高湿情况下。由于植株过密,容易发生白粉病,此时要提前进行间苗,防止过密,还要注意通风,以及进行波尔多液喷雾,防止白粉病的发生。
主要价值
观赏
三脉紫菀适应性强,易成群丛,冬绿,花序大,群落外观整齐,适宜宽带状种植在林缘、路旁,是一种良好的观花地被材料。因其根系发达,也是一种良好的护路、护坡植物。
食用
三脉紫菀的嫩头可食用,脆嫩、清香、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和多种氨基酸和多种营养元素,春夏季采摘嫩茎叶,经开水焯、凉水漂后,可炒食、凉拌、做汤等。
药用
三脉紫菀可作观赏植物,也可作药用植物。据《
植物名实图考》湖南、江西草医常用以煎洗无名肿毒。中国贵州用治风热感冒,湖北用以代马兰或紫菀。味略苦,性凉,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的功效,用于风热感冒、支气管炎、扁桃体炎、疔疮肿毒、外伤出血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