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推介活动由上海市文物保护工程行业协会主办。
主办单位
上海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推介活动由上海市文物保护工程行业协会主办。
历届名单
第三届
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大理石大厦修缮工程
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大理石大厦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924年,1953年由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先生亲手创办成立,是全国第一家少年宫。本次修缮将传统修缮工艺与科技有机结合,对建筑屋面、外立面、室内进行了全面修缮。运用了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对建筑的数据进行全面采集;使用内窥镜探查保护构件以及内部构造和损坏情况,为修缮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同时,在重点保护部位运用了传统揩色工艺、贴金工艺、斩假石等工艺,使这幢百年建筑的历史风貌得到维护,更加健康、完整、真实的交给青少年使用,践行宋庆龄先生的嘱咐:“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
龙华塔保养维护工程
龙华塔始建于公元247年,宋代重建,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身八面七层,是上海地区最完好的楼阁式塔之一。此次保养维护工程以不改变文物原状为原则,最小干预实施“精细化”护理,拆除上世纪90年代安装的泛光照明灯具和管线,消除文物安全隐患。对塔刹贴金剥落部分予以修复,清除屋面杂物、植物等,减少高空坠物风险。对木构件、檐角风铎实施养护,恢复“秋江塔影”的历史意境。
麦边大楼(亚细亚大楼)预防性保护项目
麦边大楼(亚细亚大楼)作为“外滩1号”,其建筑形式、材料类型、病害特征在外滩地区乃至近现代代表性建筑中均具有典型性。本次预防性保护项目针对建筑在日常使用中面临的潜在风险,利用数字孪生建模、物联网监测、人工智能病害识别、外墙及室内日常维护保养等技术手段,实现了文物建筑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主动保护,对外滩地区为代表的近现代建筑的日常主动保护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古猗园保护修缮工程
古猗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本次修缮恰逢建园500周年,遵循“安全为先、科学分级、最小干预”的设计原则,对位于明清历史核心保护范围内的10幢文物建筑本体,针对每幢建筑不同现状问题,单独编制设计方案,确保文物安全。同时,邀请南翔当地老工匠,传承和再现非遗泥塑、广漆、彩绘等传统工艺。此次修缮尊重历史原真性,古猗园重现其古典园林之美。
李白烈士故居修缮工程
李白烈士故居传承了李白烈士“电波不逝,信念永存”的意志。本次修缮工程,采用传统工艺对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包括屋面的全面修缮,外墙卵石墙面的局部修缮、补缺,原汁原味的再现联排新里的样貌。修缮后作为李白烈士故居展厅使用,为观众提供沉浸式体验,使红色记忆更生动。
圣心医院2号、3号楼修缮工程
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原为陆伯鸿先生创办的圣心医院,本次修缮是对 2 号、3 号楼外立面和室内空间修缮,外立面水刷石修缮效果较好,并重点协调处理了其他部位与重点保护房间及部位的关系;恢复建筑的历史风貌,展现其丰富的历史元素,保护其独有的历史价值;并对建筑的整体功能,设备设施进行现代化提升,满足了其作为现代化康复医院的使用需求,以及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一部分的展示需求。
虹桥老宅(迎宾三路298号)修缮工程
始建于1923年的“虹桥老宅” (迎宾三路298号)历经百年,不仅是虹桥机场区域现存最老的建筑,而且其中西合璧的风格有其独特的价值。修缮工作始于挖掘人文历史,以科学考证研究填补史料空白,尊重其原真性,完整性,尽可能采用原材料原工艺进行修复,并结合使用新功能加以完善,总体恢复。是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的精品。
文联老大楼(延安西路238号)修缮工程
文联老大楼经历史调研和考证,原为花园住宅,始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此次保护修缮工程对外立面、屋面和室内重点保护空间都进行了精心修缮,并结合室内特色巧妙隐蔽增设机电设备,同时进行了环境整治和附楼改造,使大楼充分展现历史风貌和延年益寿的同时,实现活化更新、合理利用。本项目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产生了积极的借鉴意义。
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修缮工程
上海天蟾逸夫舞台是上海著名的近代观演建筑,此次修缮充分尊重建筑历史风貌,在参考各个时期的门头外观历史风貌后,结合现状对外立面进行精细化分级干预的保护性修复;全面提升剧场整体功能品质,全方位满足现代化舞台演出需求;在演出核心功能基础上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拓展公众文化属性,挖掘并提升了“天蟾”这一戏曲文化“百年老字号”的独特价值。
公益坊保护性修缮工程
公益坊保护性修缮工程保留了66幢老建筑群与8条弄堂肌理,实施整体原址保护,文物点均按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实施修缮,完整保留城市历史记忆。并依托虹口及四川北路周边的历史文脉,以上海弄堂为舞台,将当代艺术“融入”石库门弄堂街区,打造沉浸式文化艺术体验场,让公众得以参与其中,为正在更新的上海弄堂注入活力。
三项科技创新科研课题
基于数字化的建筑遗产外立面精细修缮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
基于数字化的建筑遗产外立面精细修缮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通过技术创新与工程应用,展示了数字建造与建筑遗产保护有机结合所带来的技术发展与突破,引领和推动了数字化技术在建筑遗产外立面保护修缮领域的创新性应用与跨越式发展,为上海建筑遗产保护修缮贡献了技术力量,提供了积极的参考示范效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近现代文物建筑安全精细化评定与抗震性能化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
近现代文物建筑安全精细化评定与抗震性能化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针对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形成了精细化材料检测、结构安全评估、性能化抗震鉴定、低影响抗震性能提升等关键技术与创新成果;通过优化保护利用方案、合理修缮、适度加固等技术手段,为近现代文物建筑可持续利用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形成多项成果,具有技术创新和示范作用。
近代历史建筑全过程保护设计研究
近代历史建筑全过程保护设计研究以华建集团尤其是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近年来完成的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和科研课题为主要案例并结合上海地区历史建筑保护项目,针对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前期策划、概念方案前期、施工过程中、工程竣工后等阶段中设计师参与到工程中的工作内容,较为系统地研究和总结了其中设计技术要点,使之作为保护工程全过程设计内容的重要补充。
第四届
2023年12月8日,第四届“上海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在汇丰银行大楼举行授牌仪式,正式对外发布。
汇丰银行大楼中华厅保护修缮工程
建成于100年前外滩12号浦发银行大厦(原汇丰银行大楼)曾被誉之为“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最华贵的建筑”,历史上的中华厅更是以其中国传统的装饰格调而引人瞩目。此次修缮以确保结构安全、保留原始彩绘为重点,引入微损光学检测实现结构完损勘察;开发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模拟优化及迭代技术,实现可视化辅助施工;应用特种光固化增材柔性临时支撑模组,实现原饰面无损保护;研发多因子评价法优选保护材料结合3D 投影技术,动态重现彩绘原貌。以科技传承文明,数字赋能文物保护,实现历史建筑可持续利用。
佘山天文台保护修缮工程
这座建于1900年的欧洲风格的天文台,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最为“古老”的天文台,也是我国近代天文事业的发祥地。项目经过近两年的修缮,建成时的素朴容颜得以恢复,当年的基础和结构得以展现,各个时期的立面风貌得以复原,室内的精美装饰得到整修,满足现代使用要求的功能和设施得到提升。宏伟的建筑、123岁的日晷、40厘米大型天文望远镜和天文博物馆等正笑迎着八方来客和更加灿烂的明天。
兴国宾馆1号楼保护修缮工程
兴国宾馆1号楼这座近百岁的英国帕拉第奥式风格的建筑在历史、人文、艺术和科学价值都具有极高的价值。项目恢复了被封闭多年的外廊,还原了外立面初始容颜,对特色紫铜屋面、室内精致装饰、家具等进行了全面整修。以翔实的历史调研和现场查勘为依据,采用传统工艺做法和材料,恢复了原有水洗砂墙面的材质肌理及细部装饰,还原了室内平面格局和重要空间部位的历史风貌。打开了底层南廊,修复塔司干双柱式柱廊和二层爱奥尼双柱式柱廊,再现了室内外统一有序的学院派建筑特征。
方塔园何陋轩保护修缮工程
何陋轩位于松江区方塔园内东南角,是冯纪忠先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其中竹厅部分可能是国内现存唯一的竹结构历史建筑,对竹结构的保护修缮尚无先例可循。本次修缮通过对设计者思想的深入研究、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和绿色低碳理念的结合、史料的挖掘归档、全程电子化记录,恢复了何陋轩的原貌,建立了相对完整的数字化档案,积累了竹构历史建筑修缮的宝贵经验,更是对国内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实践与学术研究的贡献。
上海市基督教国际礼拜堂保护修缮工程
基于对历史图像的查阅和解读,对建筑现状的详细勘察和评估,修复工程从设计到施工,对教堂建筑墙体、门窗和装饰,主堂室内空间布局、特色结构、材质色彩和装饰细部,做了精心修复和恰当更新;对西楼等多处功能空间,保留历史遗存,统一设计;绿化布置简洁疏朗,与教堂建筑相得益彰;教堂墙体与室外场地的高差关系与衔接方式巧妙而自然。修缮后的教堂建筑艺术风格更加统一,历史空间更显庄重,使用功能全面提升。
永安栈房旧址(世界技能博物馆)保护修缮工程
矗立在黄浦江畔的工业遗产——永安栈房旧址西楼曾见证了上海工业发展的荣辱兴衰,如今她将以新的姿态再次焕发她的无尽活力。百年历史、百年沧桑;百年结构、百年风貌,在融入了“让文物活起来”的方针和“城市客厅”的概念后,未来将蝶变成世界级的博物馆——世界技能博物馆。其对原结构体系的精心保护、对内部空间利用的合理规划以及在提升建筑现代使用功能的积极尝试,成为文物建筑和工业遗产有效利用的典范。
美丰大楼保护更新工程
美丰大楼始建于1897年,维多利亚风格建筑,是外滩历史风貌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以先进技术手段将有保留价值的三层沿街清水砖墙脱离原结构体,采用套筒式双层结构,在其围合的空间范围内贴邻建造60米高且带两层地下室的高层建筑,这种创新的处理手法在上海尚属首例。通过对历史风貌的保护与恢复,对新旧结合模式的实践,对材料历史性延续的探索,实现了新老建筑的融合与共生,也成为了历史建筑保护性开发的全新范本。
上海展览中心外立面保护修缮工程
上海展览中心,原名中苏友好大厦,是首批中国 20 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引入无人机拍摄、倾斜摄影等数字化保护技术,实现超大复杂外立面详细勘察;结合传统修缮工艺,实现最大面积水刷石墙面无色差修复。应用无线传输技术,实现111米序馆脚手架实时安全监测,确保施工安全。采用传统贴金修缮工艺结合工业化装配技术复原鎏金钢塔;将现代装配安装与传统琉璃玻璃制作技术结合,复原序塔标志性红色五角星。在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创新性应用领域起到示范作用。
张园西区保护修缮和更新工程
张园西区(115-02地块)位于张园历史街区临茂名路的石库门里弄及公馆区域,共16栋历史建筑。设计遵循“保护为先”原则,尊重历史、分类分级地进行保护利用设计。保护了原里弄群和茂名路的历史风貌。其中4栋里弄公馆作为区文物保护点,得到精心保护、恢复建筑及室内装修的“原真性”特色,增加相应设备,提高舒适度,适于新的功能需求。12栋石库门里弄区域保护了历史风貌、拓展原支弄至茂名路的联通空间,并加固结构等,利于更新提升为有海派特色的商业街。
雷士德工学院旧址保护修缮工程
雷士德项目位于北外滩核心商务区,始建于1934年,兼具英国哥特复兴风格和装饰艺术派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基于对人文历史、风格语言与建造体系的充分解读,对建筑主体结构和外立面,门厅、教室等重点空间的原有格局及特色细部,完整保留,恰当修缮,隐蔽机电设备,实现最小干预;同时,依据历史图像和现场考证,复原部分已毁的室内外装饰,建筑艺术特色完整呈现,让凝固的历史在焕新的建筑中得以展现。
第五届
第五届“上海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评选推介活动”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指导,上海市文物保护工程行业协会主办。
2024年12月26日,上海市文物保护工程行业协会在上海音乐厅正式对外发布第五届上海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推介名单,并举办授牌仪式。
上榜第五届上海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推介名单的项目包括:嘉定孔庙修缮工程、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23-36号楼)修缮工程、淮海中路1517号原盛宣怀住宅修缮工程、四川北路2048号内山书店旧址修缮工程、上海音乐厅预防性保护工程、嘉定秀野堂修缮工程、上海音乐学院淮海路校区(淮海中路1209号、1131号,汾阳路20号)修缮工程、巨鹿路675号原刘吉生住宅修缮工程、北京西路1320号雷士德医学院旧址修缮工程、杨树浦路670号英商怡和纱厂旧址修缮工程、曹杨一村优秀历史建筑里弄综合修缮改造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