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是中国当代作家迟子建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钟山》2005年第3期。
内容简介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从叙述女主人公个人生活的重大变故开始。她在丈夫魔术师车祸去世后独自远行,因山体滑坡,列车中途停靠在一个盛产煤炭和寡妇的小镇乌塘,于是得以接触实社会,听鬼故事、丧歌、“嫁死”及多种奇闻,目赌无处不在的苦难、不公和死亡。在芸芸众生中,形近歇斯底里的蒋百嫂显然是作者着意表现的对象,在“沉默的冰山”一章中,终至揭开她将丈夫的尸体藏匿于冰柜之中的可怕的秘密,从而袒露一个无助的女人长期忍受社会诱议的艰难处境。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2002年丈夫的离世,使迟子建沉溺在悲痛中,但她把这种感情注入了小说创作当中,“我用的是第一人称写,第一句话也完全是我当时的心境,就是想把脸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因为当时不想让谁来安慰我,我只想把过往的情感生活,用这部小说做一个纪念,也是纪念我的爱人。”迟子建说,她的爱人去世时,她几乎不出门,一直待在家里。当她看到新闻报道的矿难后,“虽然我沉浸在丧夫的伤痛当中,但我意识到生活对那些矿难遇难者的家属是那么的不公平,即使在哀痛面前,她们还面临着赔偿官司。”“我可以衣食无忧地在被窝中怀念我的爱人,但那些女人连怀想的心境,生活都没有给予她们,她们想要的是怎么样生存下去,怎么样拿到赔偿,当这些东西完成以后,她们还要面临着那种情感的空虚、生活上的贫困、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那种焦虑。”迟子建说,这时候她突然觉得自己的哀痛,在这些女人面前是微不足道的。
这部小说跟她爱人离世有关,他是2002年去世的,小说是2005年写成的,“我很想用这部小说来纪念我的情感,所以就有了《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人物介绍
“我”
“我”打算去三山湖却意外的去了乌塘,碰到了一个奇怪的女人——蒋百嫂。文中蒋百嫂的悲惨境遇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的命运的一个另类翻版,对于命运的戏弄,蒋百嫂和“我”选择了两条迥然不同的抗争道路,为了忘却那份割舍不去的思念,作为知识分子的“我”选择了默默的承受,用对温馨生活的回忆来化解伤痛,用精神的探寻来抚平心灵的创伤,甚至幻想与丈夫灵魂的相遇,在岁月的流逝中慢慢忘记思念。
蒋百嫂
蒋百嫂是又一个被命运作弄而苦苦挣扎的不幸的女人,更是一个可怜的女人,丈夫死后她一直背负着一个不能言说的秘密,在重压之下孤独地生活,为了忘记他死去的丈夫,又或者说为了忘掉心中对丈夫深深的愧疚,她选择了自我堕落,酗酒、乱找男人、撒泼骂人,用堕落麻醉自己,在堕落中迷失了自我,所有这一切是为了忘掉过去,又或者是为了惩罚自己。蒋百嫂的痛苦在于没有人能理解她,她只能默默地坐在深井画店,从陈绍纯悲伤的丧曲中寻找一点慰藉,这种长期的压抑让她无法忍受,只能用癫狂来麻木自己。
蒋三生
蒋三生是个八九岁的孩子,他承受着父亲蒋百藏尸冰柜的痛楚,承受着母亲每日歇斯底里的折磨,瘦小忧郁的他总是仰头看天,希望在那里找到答案。
云领
一个会玩点魔术的小男孩。云领的妈妈被有钱人的狗咬了,因为舍不得钱打狂犬疫苗死掉了,他的爸爸在景区给游人放焰火,为了挣二百块钱被南方老板的生日礼花炸飞了一只胳膊。这个七八岁的孩子为了生计,每日要琢磨着变戏法来推销他的磨脚石。会玩小魔术的云领,身上背负着死去妈妈的阴影,虽然少年老成但“笑容像晚秋原野上的最后的菊花”。
陈绍纯
陈绍纯是作为小说中最光华的生命被书写的,和魔术师一样也是文中一种符号化的形象,他经历过死亡、文革中亲友的背叛,深味人生的诸多苦难后,在灵魂的幽深地带自然孕育出唱响心灵的生命之歌,他孤寂地唱着人世间至纯至美的悲凉之音,坚执地用他的传奇人生书写着乌塘的民间历史,竟被自己不愿涂改的艳俗而又轻飘的牡丹图框砸死。陈绍纯的悲歌像是梨花枝头晶莹的露珠一般,又像一面照尽世人真面目的魔镜,让人欣悦片刻后顿觉凄婉悲凉。他凭借一双冷眼,一份静心,一份悟性,来领略和透视历史、现实和文化的锐变嬗替。
肖开媚
肖开媚经营着一家婚介所,除此之外专门在婚宴上给别人唱喜歌。由于她品行低劣,她的喜歌里飘出的都是铜臭之气,让人的心灵不会因歌声而产生真正的喜悦之情。而她也因没有道德底线的约束,给矿工刘井发介绍了心如蛇蝎的“嫁死女”而被刘砍伤,成了人物口中叙述出的又一出悲剧的主角和导演。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女性情感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独特的写作背景使得作品中充满着克制的悲伤,充盈的感情魅力使得小说更富于戏剧张力,也使得小说的语言更富于女性写作特征。迟子建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典型的疯女人蒋百嫂,她沉溺酒精,整日疯疯癫癫;害怕停电,肆意当街辱骂;更和多个男人发生道不明的关系。蒋百嫂独自承受着丈夫去世的秘密,精神已经产生了变异。丈夫去世却不能下葬,只能藏身于家中巨大的冰柜中,蒋百嫂心神忧惧却也只能向现实屈服,看似疯癫的行动和语言都有其独特的内在缘由。迟子建以蒋百嫂这个典型人物讲述了巨大社会现实压力下女性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展现了世俗生活中,底层女性独特的生命魅力和灵魂深度。当前社会的世俗道德对于女性往往有更严苛的世俗评判标准。迟子建以一个独特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女性严苛的生活环境,试图打破男权社会对女性的道德束缚,试图构建一个和谐的男女两性关系。
底层书写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不光书写了女性角色和底层人民,更将这些鲜活的人物放置到了大的社会背景中去。乌塘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矿难频发,矿工惨死的事实却遭到掩埋,这样的事情不只是在乌塘出现,可以说这是中国高速运转的市场经济体质下的一个问题和弊端。人们都纷纷争名逐利,甚至能拿人们的生命去作践,甚至能用区区十几万块钱就买了一条人命。中国人民最传统,入土为安是所有中国人民的一种认同,然而小说中的蒋百却连区区一个墓碑都没有,他的躯体甚至都不能伸直平躺在冰柜里。小说深刻地反映了严峻社会下底层人民的生活问题。
艺术特色
旅游书写
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迟子建清晰地交代了自己的游踪:出于何种目的出发到三山湖旅游,途中因路基塌方在乌塘短暂停留,最后以在清流放河灯纪念亡夫结束了旅程。途中几处地方的人文风情都有较详细的记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就是一部简单的旅游小说,写自己的一路见闻。这部小说表面上的线索是旅游线路:出发地点一乌塘一三山湖一清流,文本内在的线索则是“我”的情感发展,“我”从悲痛欲绝的自我哀痛中到不断接触他人的伤痛、领悟生死无常,最终得以在对亡夫的哀悼中得到情感的升华与释放。很明显,后一条线索要比前一条线索对文本更具有决定性作用。迟子建是以自己的情绪线来组织小说,“而当小说家完全抛弃完整的故事,不是以情节线而是以‘情绪线’来组织小说时,第一人称叙事方式更体现其魅力”。与之相关的文本也呈现出双重时空:当下的与过去的。当下的是留下的人,生存的人,这些人往往悲伤、痛苦,沉浸在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与忧伤中;活在当下的人的讲述中,又建构起一个过去的世界,那些逝去的人以不同的遭遇在命运无常中失去生命。
叙事结构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以讲故事、收集故事、听故事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叙事结构。其中,处于第一层次的是叙述者“我”,“我”讲故事,讲“我”自身的悲惨遭遇,同时也收集故事,并且把这些故事都讲给读者听;处于第二层次的是“我”的故事中的人:魔术师、蒋百嫂、周二、史三婆、陈绍纯、牛二、靠变小戏法卖火山石的父子等等。这些都是“我”所遇见的人,“我”与他们相遇、交谈,“我”观察他们,也讲述他们的故事;处于第三个层次的则是第二层次的人讲的故事中的人,比如卖火山石小男孩云岭的母亲、小食摊老板的妻子金秀、婚介所的肖开梅,这些人都没有与“我”正面相遇,但是他们的遭遇都在由处于第二层次的人讲述给我听,同时也就成为小说的组成部分。这样一来,小说就由许多人物以及许多故事组成,而负责串起这些故事的“我”显然就是故事的收集者。
苦难叙事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标志着迟子建文风的一种转变。迟子建的创作很少涉及个人生活,《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却写了她所经历的生活变故的真实感受。小说以女主人公“我”的视角展开叙述,双线运行,一线是“我”的外在的疗伤之旅,另一线是内在的心灵的复苏过程。主人公“我”的丈夫是有着男孩儿般纯净笑容的男人,却不幸在一场车祸中丧生。为排遣无边的哀伤,“我”决定去和丈夫约定过的三山湖旅行。旅途中发生的意外让“我”看见了巨大的民间苦难,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承受、消融、超越苦难的能力。小说包容了生命伤痛、人性阴暗、底层无助等丰富而复杂的思想内容,它的沉重和悲悯超出了以往人们对迟子建作品的阅读体验和心理期待。
作品影响
荣誉表彰
2007年1月,《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获由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杂志社承办的2003-2006年度全国优秀小说奖。
2007年6月,《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获第十二届《小说月报》百花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2007年10月,《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获第二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奖”。
2007年10月,《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获
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迟子建因此成为中国首位三夺鲁迅文学奖的小说家。
2008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获第五届黑龙江省文艺奖一等奖。
2018年9月27日,由中国作协《小说选刊》杂志社、中国小说学会、人民日报海外网主办,青岛市作家协会承办的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评选在青岛揭晓。《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
作品评价
向后退,退到最底层的人群中去,退向背负悲剧的边缘者;向内转,转向人物最忧伤最脆弱的内心,甚至命运的背后,然后从那儿出发倾诉并控诉,这大概是迟子建近年来写作的一种新的精神高度。《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踏出了一行明显的脚印,在盈满泪水但又不失其冷静的叙述中,在处处悬疑却又诗意盎然的文字间,在命运相济而又态度迥异的女性人物里,作者向我们推演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悲剧,而是在寻觅悲剧背后的原因。天灾、人祸以及它的难以逆料和无法克服。比起简单的描写底层生活的小说,迟子建显然超越了表象的痛苦,直抵命运的本质。(诗人、评论家
谢冕评)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以一次为排解丧夫之痛而进行的旅行作为主要内容,以未亡人回忆的口吻,在讲述旅行见闻,反映社会底层小人物现实困境的同时,发出对美好人性复归的深切呼唤,真诚告诉人们,正是由于人身上的弱点和人性中的丑陋,才摧残了世界上最可宝贵的生命,酿成了一个个人生无可挽回的悲剧,只有革除自私、贪婪、欺骗、报复等人性的丑陋,尊重生命、珍视生命,悲剧才可以避免。作者以诗意盎然的文字,完成了一次自我哀伤的化解,赋予人生以应有的温暖亮丽,表达了对底层平民生存困境的关注和悲天悯人情怀,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与人生的美好。(文学评论家
梁鸿鹰评)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是一部文学成分比较复杂的小说,写实、浪漫、轻度魔幻的技法相互渗透相互交织。但作者似乎并未在表现手法上刻意经营,精神意志的内在需要成为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作者用不同的手法表现不同的空间。在好的创作状态下,往往内容就是形式。形式就是内容。由此或可推测,迟子建在这篇小说的写作过程,找到了这种状态,使技法的转换和情感的辐射浑然一体不可分离。作者感情的世界,随着兴奋点的跃动,自然而然变大:就空间而言,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人和动物到第四空间的鬼魂,最终扩展到自然万物与银河宇宙;就时间而言,从现在到过去,再从过去到未来。表现手法随情感起伏自然而然转换,并不需要人为的设计。(中国当代作家
蒋子丹评)
作者简介
迟子建,1964年生于漠河。1983年开始写作,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六百余万字,出版有九十余部单行本。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伪满洲国》《
越过云层的晴朗》《
额尔古纳河右岸》《
白雪乌鸦》《
群山之巅》,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清水洗尘》《雾月牛栏》《踏着月光的行板》《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
我的世界下雪了》等。曾获得第一、第二、第四届鲁迅文学奖,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等文学奖励。作品有英、法、日、意、韩、荷兰、瑞典、阿拉伯、泰、
波兰等海外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