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古史最早叫中世纪史。中世纪( the middle age )一词最先是由意大利人文主义史学家比昂多于15世纪提出来的。他把西欧5—15 世纪的那一千年叫作中世纪,意为古典文化与文艺复兴这两个文化高峰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17世纪末德国史学家凯列尔在其所著世界史中,第一次把人类的全部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三个时期;到18世纪,中世纪一词被欧洲历史学家普遍采用;中国古代思想家韩非子有古世、中世、近世之说,清末翻译西方世界史著作时采用过来。中世纪是适用于西欧的、特有的一个概念,应用于其它地区时我们常用世界中古史来取代。
起讫年代
由于概念不同,对世界中古史的起讫年代的认识也不同。国内过去传统上定上限为476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下限为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是以革命夺权为标准划线,现多不用。我们的教科书下限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之前,但上限仍为五世纪。
英国剑桥中世纪史对上限介绍了十二种说法,它以284年罗马皇帝戴可立先即位为世界中世纪史开端,下限采用1453年拜占廷帝国灭亡为界.此说在西方较流行,前边所介绍的欧洲中世纪简史、世界文明史、全球通史,下限都是15世纪,上限则3-5世纪不等。
历史沿革
中古西欧
从古典时代晚期开始,一直到中世纪早期,人口减少,反城镇化,入侵和人民迁徙仍未停止。人们大规模迁徙。中世纪早期跨度大约为从公元500年至1000年的五百年之间。在此期间,欧洲的大多数地区基督教化,紧随罗马沦陷和9世纪
法兰克帝国建立后的欧洲大陆
卡洛林文艺复兴其后的就是“黑暗时代”。与崛起的
穆斯林世界发达的贸易车队,或者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国
宋朝相比,欧洲仍然蛮荒落后。公元1000年君士坦丁堡已有30万人口,而罗马当时仅剩3 5000人口,巴黎仅有2万人口。伊斯兰世界却拥有一打从西班牙
科尔多瓦到中亚的大型城市,前者是当时世界最大城市,拥有45万人口。
神圣罗马帝国于约800年
法兰克人的国王
查里曼被
教皇加冕为皇帝时开始崛起。他的帝国立足于法国、
低地国家和
德意志,扩张至现代的意大利、
下萨克森、
波西米亚、匈牙利和西班牙。他和他的父亲得到了教皇的暗中支持,因为后者想获得对抗
伦巴第人的资本。正式地说来教皇是
拜占廷帝国的臣属,但是拜占庭皇帝没有(也不能)进行任何对抗伦巴第人的行动。
沉睡在
黑暗时代的欧洲被新的教会危机所震动。1054年一场不可调解的宗教分裂在罗马和
君士坦丁堡这两个尚存的基督教派别之间产生。在11、12和13世纪的中世纪鼎盛时期,欧洲人口大量增长,带来了与前一时期相比巨大的社会着政治变革。至1250年强健的人口增长极大地刺激了经济,使其达到了19世纪之前再未重现的高度。从约1000年开始,西欧经历了最后的野蛮人入侵,政治上更为稳定。维京人在
英伦三岛、法国和其他地区定居,北欧基督教王国在他们的
斯堪的纳维亚故乡也发展了起来。
马扎尔人在10世纪停止了扩张,至1000年,信仰基督教的中欧
匈牙利王国被承认。除了短时期的蒙古人入侵之外,主要的野蛮人入侵都停止了。
在11世纪,
阿尔卑斯山北部的人口开始移居至新的土地,某些在罗马帝国末期回归到野蛮状态。在被称为“大清除”的时期中,欧洲大量森林和沼泽被开辟为耕地。在同一时期移民也越过了传统的
法兰克帝国边界,到达了新的东欧前沿,越过
易北河,在此过程中将德意志疆域扩大了三倍。十字军在
累范特建立了欧洲殖民地,从
摩尔人手中征服了
伊比利亚半岛的大部分,
诺曼人在意大利南部殖民,这些都是主要的人口增长和移居模式。
中世纪鼎盛时期产生了许多不同形式的学术、宗教和艺术杰作。这个时期经历了西欧现代民族国家的崛起,意大利
城市国家的兴盛。仍然有强大实力的
罗马天主教会号召全欧洲的军队参加一系列的对占领圣地的
塞尔柱突厥人进行的
十字军东征。对
亚里士多德作品的重新发现启发了
托马斯·阿奎那和其他思想家发展起
经院哲学。在建筑学上,很多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在这一时期建造或完成建造。
在东西教会分裂后,新成立的中欧王国波兰、匈牙利和
波西米亚等纷纷皈依
西方基督教。
罗马天主教会发展成为强权之一,导致教皇与罗马皇帝之间产生冲突。公元1129年罗马天主教会建立
宗教裁判所,用强制手段保证西欧人信奉罗马天主教。宗教裁判所裁判
异端(异教徒)令其忏悔。如其不从便判死刑。在此期间许多领主与贵族统辖教会。克吕尼的僧侣努力建立一所没有领主和贵族的教会,并获成功。教皇
额我略七世继承了僧侣们的事业,并订下两个目标:摆脱国王和贵族的控制,与增强教皇的权力。罗马天主教会的教区由于异教王国(
斯堪的纳维亚、
立陶宛、波兰、匈牙利)的归正,基督教
收复安达卢西亚失地与十字军东征迅速扩大。到15世纪欧洲大部分地区已经皈依罗马天主教。
早期的
文艺复兴迹象在11世纪的西欧就已开始显现,意大利重新开始进行贸易,使得诸如
威尼斯和
佛罗伦萨这样的
城邦的经济和文化得以发展。同时,民族国家开始在法国、
英格兰、西班牙和
葡萄牙形成,虽然它们的形成过程(通常以君主、贵族封建领主和教会的对峙为标志)长达几个世纪。这些新的民族国家开始使用自己的文化语言代替传统的拉丁语。这一运动的主要人物包括
但丁·亚利基利与皮桑夫人,前者以意大利语著书,后者虽然是意大利(威尼斯)人但移居法国以法语写作。另一方面,实际位于德国和意大利的
神圣罗马帝国,进一步分裂成大量封建公国和小城邦,它们对帝国的服从只是形式上的。
14与15世纪是中世纪晚期。至1300年左右,欧洲几个世纪以来的繁荣和增长开始停滞。一系列的饥荒和瘟疫,如1315-1317年大饥荒与
黑死病,黑死病是欧洲史上的最大灾难之一。有过多次爆发,但是最严重的一次是在14世纪中期,估计欧洲人口的三分之一死于此次爆发。人口减少导致社会动乱与部族战争。法国和
英格兰经历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扎克雷起义与英国农民起义,以及
英法百年战争。无独有偶,统一的
罗马天主教会也被大分裂所动摇。这些事件有时被统称为中世纪晚期危机。
虽然有这些危机,14世纪仍然是一个在艺术和科学方面有着长足进步的时代。复兴的对于
古希腊和古罗马文献的兴趣引起了后人所称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一个发现时代在这一时期末期发端。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扩张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后到达顶峰,切断了欧洲和东方的贸易可能。欧洲人被迫寻找新的贸易路线,比如
哥伦布1492年探访美洲,又如
达·伽马1498年绕过非洲直航印度。
在14世纪早期,
波罗的海成为了最重要的贸易航运中心。一个城市贸易联盟——
汉萨同盟——促进了波兰、
立陶宛和其他
波罗的海国家的大片地区融入欧洲经济,也帮助了东欧列强的崛起,包括立陶宛、波兰、匈牙利、
波西米亚和
莫斯科大公国。
中古东欧
君士坦丁一世(公元306-337年在位)是第一个“拜占庭皇帝”。是他于公元324年把帝国首都从尼克美狄亚迁到拜占庭,并把后者重建为君士坦丁堡,也称Nova Roma(“新罗马”)。
罗马城本身从
戴克里先治下开始就不再作为帝国首都。有人把帝国的起源追溯到
狄奥多西一世统治时(379年-395年)和基督教正式取代罗马异教,或者从他395年去世时东西方政治永久性分裂算起。其他人将其定为之后的476年,传统上认为的最后一个西罗马皇帝
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废黜时,只剩下东方希腊化地区的皇帝作为帝国的唯一权威。也有人认为是
希拉克略在位时(约620年)的帝国改组,拉丁文的头衔和使用被正式改为希腊文。无论如何,这种转变是逐渐的,至330年君士坦丁在他的新首都举行落成典礼时,希腊化和不断深入的基督教化已经开始。一般认为帝国于
君士坦丁堡1453年陷落于奥斯曼帝国后灭亡。
公元541-541年,全国流行的查士丁尼大瘟疫折磨着拜占廷帝国,包括它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据估计
查士丁尼大瘟疫使全世界1亿人丧生。它使541年至700年间的欧洲人口减少约50%,可能也是阿拉伯人征服成功的原因之一。
在东方保加利亚于681年建立,成为第一个
斯拉夫国家。强大的保加利亚帝国是几个世纪中与拜占庭争夺巴尔干控制权的主要对手,在9世纪成为了欧洲斯拉夫地区的文化中心。两个国家大摩拉维亚和
基辅罗斯在9世纪的东西斯拉夫地区分别崛起。在9世纪后期与10世纪北欧和西欧感到了迅速崛起的维京人的力量和影响,他们使用他们发达的航海船只如长船等飞速地、有效率地掠夺、买卖、征服和殖民。
匈牙利人掠夺了欧洲大陆,
佩切涅格人席卷了东欧,而
阿拉伯人掠过南欧。在10世纪中欧建立了几个独立王国,如波兰和
匈牙利王国。匈牙利人停止了掠夺,主要的民族国家也包括了
巴尔干的
克罗地亚和
塞尔维亚。接下来直到1000年的时期中,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从而削弱了神圣罗马帝国。
中古南亚
贵霜帝国在强盛了若干世纪之后分裂为一些小的政治力量。取代他们在北印度的优势地位的是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的笈多王朝。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后印度的第一个强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帝国政权。笈多王朝的发源地是在摩揭陀;这个王朝的头几位君主都是征服者,他们确实统一了北印度,但在南方则并没有扩张得太远。在文学上,出现了古代印度最伟大的诗人迦梨陀娑。从中亚侵入印度的嚈哒人严重地损害了笈多王朝。嚈哒人后来被印度社会所同化,但他们在5-6世纪的活动促成了帝国的解体。大约在7世纪北印度兴起了一种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他们在7~8世纪之后的印度历史中起了突出作用。从7世纪中叶直到12世纪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间的历史时期常常被称为拉其普特时期。
古尔王朝的苏丹穆罕默德于1206年遇刺身死,其国家分裂。而统治印度的总督库特布丁·艾伊拜克以德里为中心独立为苏丹,故称德里苏丹国家,北印度从此开始了德里苏丹王朝的时代。由于先后有5个王朝在德里进行过统治,而且这些王朝首都始终位于德里,1526年,德里苏丹国被莫卧儿王朝取代。
1526年,突厥人帖木儿的直系后代巴卑尔从中亚进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中击溃了罗第王朝的最后一个苏丹易卜拉欣·罗第。巴卑尔占领了德里并被尊为“印度斯坦的皇帝”。他继而在1527年击败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灭了阿富汗人的残存力量。由巴卑尔建立的政权被称为莫卧儿帝国。帝国在其子胡马雍时期曾一度衰落,后在第三代皇帝阿克巴时期进入全盛时期,这一时期莫卧儿帝国内部实行文化融合和宗教宽容政策,但这一政策在第四代皇帝贾汗吉尔时期因叛乱而被抛弃。到了第五代皇帝沙贾汗时,莫卧儿帝国空前强大,但由于沙贾汗大兴土木和赋税繁重而发生内部纠纷,1657年沙贾汗被其子奥朗则布推翻。奥朗则布时期的莫卧儿帝国领土达到最庞大的时候,但沙贾汗时期遗留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导致莫卧儿帝国衰落。奥朗则布去世后的莫卧儿帝国称为“后期莫卧儿”。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皇帝大都昏庸无能,马拉塔人愈战愈强,大有取莫卧儿而代之的趋势。但是,决定印度命运的因素是欧洲列强。
莫卧儿帝国的全盛时期,领土几乎囊括整个南亚次大陆以及阿富汗等地。莫卧儿帝国上层建筑是穆斯林,而基础则是印度教,波斯语是宫廷、公众事务、外交、文学和上流社会的语言。
中古东亚
蒙古帝国兴起后的13与14世纪经常被称为“蒙古时期”。蒙古军队在
拔都率领下向西方扩张。被他们征服的西方国家包括俄罗斯全境(除了
诺夫哥罗德成为附庸以外)、
钦察地区、匈牙利和波兰(仍然保留主权国家地位)。蒙古的记载显示在由于窝阔台之死被蒙古召回之前,拔都计划完全征服所有的欧洲诸国,以对
奥地利、意大利和德国的冬季攻势为起点。很多历史学家相信仅仅由于窝阔台的死制止了欧洲被完全征服。在俄国,金帐汗国的蒙古人统治持续了近250年。
645年到649年的日本年号为
大化,立中大兄为皇太子兼摄政,任命
阿倍内麻吕和
苏我石川麻吕为左右大臣,中臣镰足为内臣。开始实行国政改革,史称
大化改新。 后来庄园制度让开垦耕地的人永久拥有耕地,他们结合成利益集团,更武力兼并
庄园,渐成各地武家实力的来源。10世纪以后,有别于自垦地型庄园的寄进型庄园逐渐增多。这是指通过接受“寄进”(进献)土地形成的庄园。原来地方开发领主为得到权力的庇护和借助这种权力使自己的庄园不输不入化,便往往把自己的庄园进献给中央贵族和
大寺社,奉之为领主,称之为“领家”,分给庄园年贡的一部分,自己则保留“下司职”或“预所职”(均指庄官)留在原地,管理庄园。同时,农业同手工业的分工扩大了。
在公地公民制破坏的同时,天皇政治下律令制也危机四伏,其标志之一就是藤原氏
摄关政治的出现。以藤原氏为代表的官僚贵族集团的统治已完全失去进步性,政治上腐朽,生活上堕落。除了皇室同摄关家的矛盾外,在上皇(
法皇)与
天皇之间以及藤原氏内部也都存在着矛盾,并且这些矛盾又总是和新兴的
清和源氏、
桓武平氏两大武士集团之间。保元、平治之乱为平氏武士集团上台铺平了道路。
1192年,后鸟羽天皇正式册封源赖朝为“
征夷大将军”。1333年,各地豪族都开始倒幕,幕府派足利高氏(
足利尊氏)前去平乱,足利高氏早已不满北条氏专制政权,途中倒戈,攻下了镰仓,最后一代执权
北条高时自杀,镰仓幕府灭亡。镰仓时代被认为是日本封建时代的开始阶段。镰仓时代初期,仍旧延续了平安时代的古代
庄园制。一个庄园由数个“名田”组成,名主从庄园领主处获得名田的私有权,进行自主经营。名主向庄园领主交纳租税,农民向名主交纳“加地子”。这种体制称为“名田经营”。镰仓中期后,开始有了显著变化。庄园内的大名主、土豪,成为了幕府的地头。
1467年,在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
足利义政在位的时候,因继承权问题爆发了应仁之乱,自此幕府的权威日下,原本受幕府策封于各地的守护大名,有的渐渐被守护代(副官)、家臣、国人篡夺政权,有的可以保持政权至战国时代,从应仁之乱开始,至足利幕府灭亡,称为战国时代。1560年,出身尾张国的织田信长在桶狭间以三千军击败领有骏河、远江、三河三国,率领约两万五千大军的大名
今川义元。并制作了
天下布武朱印,展开统一日本之路。1573年,织田信长流放室町幕府末代将军足利义昭至
河内国若江城,室町幕府宣告灭亡。织田信长死后,其爱将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
中古西亚
7世纪,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继承者建立阿拉伯帝国,8世纪为鼎盛时期,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11世纪开始衰落。
622年,穆罕默德被迫出走,迁往雅特里布城。伊斯兰教称这一迁徙事件为“希吉拉”(旧译“徙志”)。雅特里布亦因穆罕默德的到来而改名为麦地那·纳比,意为“先知之城”,简称麦地那。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民众开始以伊斯兰教为核心建立一个统一的阿拉伯穆斯林国家。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最初四个继任者,被称为“四大哈里发”。阿拉伯帝国形成之后,作为先知继承者的哈里发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并满足阿拉伯人对商路和土地的要求,掀起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扩张运动。在鹰旗旗帜下,沙漠中的阿拉伯人游牧民族开始征服世界的行动。阿拉伯人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于拜占庭和波斯的南部边疆,他们不断扩张,建立了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封建军事帝国。
661年,倭马亚家族的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即位哈里发,以大马士革为首都,建立了倭马亚王朝。在东方,阿拉伯人于664年占领阿富汗,然后兵分两路,北路军进军中亚内陆草原地区,一路所向披靡,直到在帕米尔高原西部遇到中国(唐朝)军队才停下脚步。在西方,阿拉伯军队跨越直布罗陀海峡远征西班牙,征服了西哥特王国。732年,哈里发的军队穿越比利牛斯山,进攻法兰克王国,在普瓦提埃战役中被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查理·马特击败。至此,阿拉伯帝国的大规模征服运动终于落下帷幕。
747年,阿拔斯的后裔阿布·阿拔斯利用波斯籍释奴阿布·穆斯林在呼罗珊的力量,联合什叶派穆斯林,于750年(一说752年)推翻了倭马亚王朝的统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1258年,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率军攻略阿拔斯王朝,包围巴格达,末代哈里发穆斯台绥姆被蒙古人为马踏死,阿拔斯王朝灭亡。
奥斯曼帝国统治者为起源于中亚突厥游牧部落的奥斯曼人,奥斯曼人原为一个突厥小部族,初居中亚,迁至小亚细亚,后来日渐兴盛。奥斯曼帝国自1453年消灭拜占廷帝国后,定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且以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故奥斯曼帝国的君主苏丹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及伊斯兰文化,因而东西文明在其得以统合。16世纪苏莱曼大帝在位之时,奥斯曼帝国日趋鼎盛。其领土在17世纪更达最高峰。在巴巴罗萨的带领下,其海军更掌控地中海。奥斯曼帝国是15到19世纪唯一能挑战欧洲国家的伊斯兰势力,但是1699年《卡洛维茨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帝国扩张的停滞,到19世纪初,奥斯曼帝国趋于没落。
学习方法
学习世界中古史必须以
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认真学习经典作家的论断,特别是学习他们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力争完整而准确的理解。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历史文献和资料,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认真而细致的分析,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要学习史学史,吸收前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避免重犯走过的弯路。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对于问题要想想为什么,是否真有道理,不要人云亦云。资产阶级学者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有些看法可能是精辟的,但因阶级的局限,整个说来不可能科学地解释封建社会。对于他们的研究成果,应当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和鉴别,决不能兼容并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