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王,中国古代二等王爵,东平郡王爵。历朝可考者59人,其中著名者有安禄山、朱温、朱能等。
晋朝
司马楙
司马楙(?―311年),字孔伟,晋宣帝
司马懿三弟安平献王
司马孚之孙,义阳成王
司马望第四子,晋武帝
司马炎的堂弟,
西晋宗室、诸侯王。
司马楙初仕
曹魏,担任参相国军事,封乐陵亭侯。西晋建立后,封东平王,历任散骑常侍、尚书、大鸿胪、侍中、抚军大将军。
光熙元年(307年),晋怀帝
司马炽即位后,改封司马楙为竟陵王,授任光禄大夫。
永嘉五年(311年),
汉赵军队攻陷洛阳,司马楙被乱兵杀害。
南朝
刘休倩
刘休倩(445-454),刘宋文帝
刘义隆第十六子,母为颜美人。
孝建元年(454年),年九岁,封东平王,食邑二千户,未拜而薨,谥号为冲。宋明帝
泰始六年,追改刘休倩为临庆王。
刘子嗣
刘子嗣(463-466年),字孝叔,彭城绥舆里(今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南朝宋孝武帝
刘骏第二十七子,母为谢昭容。
大明七年(463)出生,出继给东平冲王刘休倩。刘休倩母亲颜氏性格严酷,
宋明帝允许谢昭容索回。泰始二年(466年)十月赐死,时年四岁。
刘智井
刘智井(?-470年9月5日),宋明帝刘彧第五子,母为郑修容。
470年7月20日,刘智井出继东平冲王刘休倩。470年9月5日,刘智井去世。
萧岌
萧岌(?-567年),梁宣帝
萧詧第六子,梁明帝
萧岿之弟,萧皇后叔父。封东平王。
萧岌秉性淳和,幼而好学。梁明帝在位期间,萧岌官至侍中、中卫将军。
天保五年(567年),萧岌去世,追赠侍中、
司空,谥曰孝王。
北朝
苻崇
苻崇(?―394年),
氐族,
前秦高帝苻登之子,十六国时期
前秦最后一位皇帝,在位仅四个月。
太元十二年(387年),苻崇担任
尚书左仆射,封爵
东平王。太元十三年(388年),苻崇被立为皇太子。
太元十九年(394年),其父苻登东征
后秦,苻崇奉命守卫
胡空堡。同年四月,苻崇听闻苻登战败后出逃。六月,苻登被杀,苻崇逃奔
湟中即位,改元
延初。十月,苻崇遭
西秦武元王
乞伏乾归驱逐,而投奔陇西王
杨定,并与杨定联合对抗西秦。不久遭西秦军击败,与杨定一同遇害,前秦政权灭亡。
拓跋翰
拓跋翰(?―452年),鲜卑族,太武帝
拓跋焘第三子,景穆帝
拓跋晃异母弟,母椒房舒氏。初封
秦王,官拜
侍中、中军大将军,后改封东平王。
拓跋道符
拓跋道符,东平王
拓跋翰之子,爵,中军大将军。显祖践阼,拜长安镇都大将。皇兴元年,谋反,司马段太阳讨斩之,传首京师。
元匡
元匡,字建扶,河南洛阳人。北魏宗室大臣,阳平幽王
拓跋新成第五子,出嗣广平王
拓跋洛侯。
肃宗
元诩继位,以为御史中尉,加镇东将军,封东平郡王。出为平州刺史,徙青州刺史,行关右都督,兼尚书行台,遇疾还京。
孝昌初年,卒,谥号文贞,追封济南王。
元略
元略,北魏中山王元英之子。北魏延昌四年(公元515年),刘腾、元叉政变,元熙起兵讨伐,兵败被杀。元略逃到南梁避难,南梁武帝
萧衍甚礼敬之,封略为中山王,邑一千户,宣城太守。
后来元略归本国,北魏肃宗
元诩封元略侍中、义阳王,食邑一千户。不久,改封东平王,又拜车骑大将军、
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领左卫将军,侍中如故。又本官领国子祭酒,迁大将军、尚书令。后来被
尔朱荣所杀。赠以本官,加太保、司空、徐州刺史,谥曰文贞。
陆俟
陆俟(392年―458年),鲜卑族,本姓
步六孤,北魏将领。
正平二年(452年),文成帝
拓跋濬即位,陆俟因子陆丽有策立皇帝之功,被任命为征西大将军,进爵东平郡王。
太安四年(458年),陆俟去世,终年六十七岁,谥号成。
陆馛
陆丽
陆丽,陆俟之子。陆丽有策立皇帝之功,封平原王。陆丽以父亲未封王,不肯受。于是其父陆俟封东平郡王。
陆丽在本传中记载封平原王。在本纪中则记载封东平郡王。
高俨
高俨(557年-571年),字仁威,
北齐武成帝高湛第三子,
北齐后主高纬同母弟,母
胡皇后。他初封东平王,后任开府、侍中、中书监、
京畿大都督、领军大将军、领御史中丞,又迁任司徒、尚书令、大将军、录尚书事、大司马。后主即位后改封琅琊王。
武平二年(571年),高纬将
高俨绑进皇宫,杀死,然后追封为楚王、楚皇帝。
高恪
高恪,北齐后主高纬次子,封东平王。
唐朝
李韶
李韶,唐太祖
李虎之孙,毕王
李璋长子,唐高祖李渊的堂兄弟。武德时,追封东平王,赠户部尚书。
李续
李续,唐太宗
李世民之孙,纪王
李慎长子。封东平王,和州刺史,早死。
萧阇提
萧阇提,隋末割据军阀
萧铣所封的东平郡王。后来被赵郡王
李孝恭所杀。
安禄山
安禄山(703年—757年),胡人,本姓康,名轧荦山。他与
安思顺等约为兄弟,从此即冒姓
安氏,名禄山。
安禄山后来得到
唐玄宗的赏识,身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封东平郡王。权力让安禄山的野心日渐放大,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
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
安史之乱,并建立燕政权,年号圣武。
朱温
朱温(852年—912年),
五代十国后梁开国皇帝。早年参与
黄巢起义,后脱离黄巢大齐政权而归唐。后被唐廷赐名
朱全忠,篡唐建梁后又改名
朱晃。仕唐时,先后封沛郡侯、吴兴郡王、东平郡王、梁王。
开平元年(907年),朱温废
唐哀帝李柷,自行称帝,建都开封,国号为“大梁”,史称“后梁”,是为后梁太祖。
乾化二年(912)六月,朱温被亲子
朱友珪所害,终年 61 岁。庙号太祖,谥号神武元圣孝皇帝。
五代
房知温
房知温(?-936),字伯玉。五代后唐时任泰宁军节度使、青州节度使,曾被赐名为李绍英,封东平王。
张全义
张全义(852-926年),初名张言,字国维,唐末五代时期将领。
张全义初为田农,参与
黄巢起义。
黄巢攻入长安,以为吏部尚书、充水运使。黄巢败亡,投降河阳节度使
诸葛爽。生性勤俭,善抚军民。
唐昭宗赐名张全义,屡立战功,诸葛爽表为泽州刺史,累授忠武军节度使、守中书令,封为东平王。
朱温篡位,兼领河阳节度使,进封魏王,赐名
张宗奭,累进太师。
后梁灭亡后,归降
后唐,改封齐王,任守太尉、中书令、河南尹并兼领河阳节度。
同光四年,卒,册赠太师,予谥忠肃。
范延光
范延光,五代时期将领,历仕
后唐、
后梁、
后晋。
后晋高祖时期,册封东平郡王、天平军节度使,赐铁券。以太子太师致仕。
王建立
王建立(871年—941年),字延绩。初为后唐代州刺史
李嗣源部下的虞侯将,因同契丹和后梁作战,屡建奇功,升任镇州节度副使、青州节度使,官至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充任集贤大学士,封开国公。
后晋
石敬瑭即位称帝后,又先后策封他为临淄王、东平王、韩王。
杨光远
杨光远,原名杨檀,字德明,沙陀族人。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徙镇平卢,封东平王。
后晋出帝即位,拜太师,封寿王。
宋朝
赵允弼
赵允弼(1007—1069),宋太宗
赵炅之孙,镇恭懿王
赵元偓之子。允弼累迁武宁军节度使兼侍中,判大宗正事,封北海郡王。
宋英宗时,拜中书令,徙封东平郡王。神宗即位,拜太保、凤翔雄武军节度使。
薨,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相王,谥孝定。
赵德文
申恭裕王
赵德文(975—1046年):字子矼,
魏王赵廷美第八子。
淳化初,授右监门卫将军,累迁滑州
观察使、
冯翊郡公。
天圣中,迁
横海军节度观察留后,拜
昭武军节度使,易感德、武胜二军,加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庆历六年,薨,年七十二。,赠
太尉、中收令、申王,谥恭裕。
赵承乾
赵承乾,
魏王赵廷美之孙,安乡侯
赵德钧之子,终
怀州防御使,赠保静军
节度使、萧国公。
宋神宗时,追封为东平王。
刘安成
王则
王则(?-1048),北宋仁宗时河北士兵起义领袖。王则投宣毅军,升为小校,参加弥勒教,习五龙、滴泪等经。
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冬至日在贝州发动兵变,捕知州张得一,他被推为东平郡王,建国号为安阳,年号得圣。战士面刺“义军破赵得胜”。字样。次年,朝廷派
明镐、
文彦博率重兵围攻,城陷,他被俘至开封,遭肢解而死。
辽国
萧排押
萧排押(?-1023) 字韩隐,
萧挞凛之子。萧挞凛死后,专任南面事,及宋议和成,为北府宰相。二十八年,率军以编师从攻高丽,攻克开城,封兰陵郡王。圣宗开泰五年(1016年),晋封东平郡王。圣宗太平三年(1023年)封豳王。
萧韩宁
萧韩宁,东平王。曾征高丽,败还。
萧孝穆
萧孝穆(981年―1043年),小字胡独堇,淳钦皇后
述律平弟
阿古只五世孙,萧陶瑰之子。
萧孝穆历任建雄军节度使、北府宰相、南京留守、北院枢密使等,先后被封为燕王、东平王、秦王、吴国王、楚王、齐王。
重熙十二年(1043年),萧孝穆去世,死后追赠大丞相、晋国王,谥号贞。
萧朵鲁不
萧朵鲁不(都尔本),兵马都元帅
萧斡里剌长子。尚西辽德宗
耶律大石女
耶律普速完,拜驸马。崇福元年(1164),耶律普速完称制,是为承天太后,并与其弟萧朴古只沙里(博果济萨里)私通,他被出为东平王,继遭罗织罪名杀害。
金国
卓翼
卓翼,
红袄军将领
国用安的部将。国用安封他为东平郡王。
王义深
把胡鲁
把胡鲁,金国末年名臣,平章政事。死后,赠右丞相、东平郡王。
《续资治通鉴》中名为:巴图鲁。
徒单克宁
徒单克宁(?—1191年),本名徒单习显,金朝大臣、名将,汾阳军节度使徒单况者之子。左丞相
完颜希尹之甥。
徒单克宁从
金熙宗朝就开始入仕为官,到
金世宗、
金章宗两朝更是官居宰相,可谓是四朝元老。先后封延安郡王、东平郡王、淄王。死后,配享世宗庙廷祭祀,后改配享章宗庙廷祭祀。
《续资治通鉴》中名为:图克坦克宁。
元朝
速浑察
【新元史】速浑察,从太宗伐金,又从皇子阔出伐宋,攻枣阳,入郢州。太宗十一年(1239年),袭兄爵,驻于桓州西阿儿查秃之地,总燕京行省蒙古、汉军。凡他行省事,必先取决可否,而后上闻。赏罚明信,人莫敢犯。太宗尝遣使至其部,见纪纲整肃,还朝具以上闻。帝曰:“真木华黎家儿也。”速浑察严重有威,诸王使者入见,皆仓遽失辞。左右或请待以宽恕,速浑察曰:“尔言诚是也,然为政宽猛,各视乎时。今中原初附,民心未安,万一守土吏弛纵,反仍复生,悔之何及?”未几卒。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赠宣忠同德翊运功臣,追封东平郡王,谥忠宣,余官如祖父。又进封鲁国王,改谥忠烈。
霸都鲁
霸都鲁,国王木华黎曾孙,孛鲁孙,培思次子。
从世祖伐宋,渡江围鄂,命以舟师趣岳州,遇宋将吕文德自重庆赴投,败之。中统二年(1261年),卒于军。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赠推诚宣力翊卫功臣,追封东平王,谥武靖,余官如祖父。妻贴木伦,宏吉剌氏,世祖察必皇后同母女兄也。
安童
安童(1245年-1293年),元朝政治家,蒙古札剌儿氏,国王木华黎曾孙,霸都鲁长子。
安童少年时即随同
忽必烈征战,忽必烈称帝后,即任命其为四怯薛之长,掌管宿卫。至元二年(1265年)八月,安童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在任丞相期间,安童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积极协助忽必烈推行汉法,在权力争斗中扳倒了阿合马。至元十二年(1275年),辅佐北平王那木罕出镇阿力麻里,防御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的进攻。次年,部将叛乱,将其绑献于金帐汗国的忙哥帖木儿,忙哥帖木儿又将其转送窝阔台汗国的海都,直到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方才被放还。
被放还后,安童逐渐失去忽必烈的信任。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忽必烈新建尚书省,架空安童,不久又将其免职。至元三十年(1293年)正月,安童去世。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赠推忠同德翊运功臣、太师、
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东平王、谥忠宪。碑曰《开国元勋命世大臣之碑》后加赠推忠守正同德翊运功臣,进封鲁王。后至元二年(1336年),又赠推忠佐运开国元勋,于所封地建祠,官为致祭。
【元史 顺帝二】至元三年(1337年)六月戊寅,赠丞相安童推忠佐运开国元勋、东平忠宪王,于所封城内建立祠庙,官为致祭。
兀都带
兀都带,鲁王安童之子。国王木华黎之后。
【新元史】兀都带器度宏达,世祖时袭长宿卫。父殁,凡赐赙之物,一无所受,以素车朴马归葬祗兰秃先茔。事母以孝闻。成宗即位,拜银青荣禄大夫、大司徒,领太常寺事。常侍掖庭,赞画大政,帝及中宫咸以家人礼待之。
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正月,卒,年三十一。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赠输诚保德翊运功臣、太师、
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东平王、谥忠简。加赠宣力迪庆保德翊运功臣,进封衮王,余如故。
拜住
拜住(1298—1323),蒙古札剌儿氏,元朝政治家。成吉思汗开国功臣木华黎之后,名相安童之孙。扎剌儿氏为元朝王室世袭贴身侍卫,在蒙古各部中尤有声望。元英宗在位时间官至中书右丞相,全力支持英宗的“以儒治国”政策。
拜住五岁而孤,太夫人教养之,令知文学者为之讲陈儒家孝悌忠信之说。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袭怯薛长。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拜资善大夫、
太常礼仪院使。四年,进荣禄大夫、大司徒。五年,进
金紫光禄大夫。六年,加开府仪同三司,每参议大政,辄问是否合于典故。常延儒士咨访古今典章制度和治乱得失。余并如故。七年春三月,元英宗即位,拜中书平章政事;五月,升中书左丞相,以与把持朝政的答己太后和右丞相铁木迭儿相抗衡,
至治二年(1322年),右丞相铁木迭儿、太皇太后答己先后去世,元英宗得以亲政。同年十一月,为中书右丞相,并且不设左丞相,以拜住为唯一的丞相。元英宗遂与拜住等进行改革,任命大批汉族儒生入朝为官,并削减徭役和赋税,三年三月,颁布了继《至元新格》之后元朝第二部法律典籍—《大元通制》。
至治三年(1323年)五月,元英宗开始追查铁木迭儿贪污一案,引起一些蒙古大臣不安,御史大夫铁失等便于当年八月初四(1323年9月4日)发动
南坡之变,刺杀了元英宗和拜住。拜住端亮有祖风,泰定初,中书奏拜住尽忠效节,殒于群凶,乞赐褒崇,以光后世。诏赠清忠一德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遣封东平王,谥忠献。至正初,改至仁孚道一德佐运功臣,进封郓王,改谥文忠。
不忽木
不忽木,康里氏。世为其部大人。祖海蓝伯,事克烈王汗。王汗灭,率所部遁去,太祖使招之,不从,后莫知所终。父燕真,海落伯第十子,方六岁,为太祖所获,分赐庄圣皇后。性恭谨,善为弓衣,侍世祖于潜邸,配以高丽女氏名长姬。及长,从征伐有功。宪宗将伐宋,命世祖居守,燕真谏曰:“上素疑殿下,今上亲征,殿下不从可乎?”世祖请从,宪宗悦,使世祖分兵趋鄂州。宪宗崩,燕真统世祖留部,知阿里不哥有异志,奉皇后至上都。世祖即位,未及擢用而卒。后赠太傅、河南行省左丞相,追封晋国公,谥忠献。
不忽木,幼年就读于国子学,至元十四(1277)年,任利用少监。十五年任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副使。十九年,升任提刑按察使。二十一年,
参议中书省事,不拜。二十二年,擢为吏部尚书。二十三年,改任工部尚书,九月,转刑部尚书。二十四年,称病免职。二十七年,拜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二十八年五月,为中书平章政事。至元三十一年,出为陕西行省平章政事,将行,留为昭文馆大学士、平章军国重事,成宗元贞二年(1296)月,复拜该职。大德二年(1298),特命为行御史中丞。三年兼领侍仪司事。
大德四年六月,以病卒,年四十六。武宗即位,赠纯诚佐理功臣、开府仪同三司、太傅、上柱国,追封鲁国公,谥文贞。惠宗时,加赠太师,进封东平王。
明朝
朱能
朱能(1370年-1406年),字士弘,明朝初期名将。
朱能早年任燕山中护卫副千户,随燕王朱棣征漠北,骁勇善战。
靖难之役时,朱能夺取北平九门,先后击败
耿炳文、
李景隆,在灵璧俘虏
平安等十万人,累功至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国公,加太子太傅。
永乐四年(1406年),朱能担任征夷将军,征讨安南,不幸病死于军中,追封东平王,谥号武烈。洪熙时,配享成祖庙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