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明朝末年武装力量之一。
镇江大捷
天启元年(1621年)七月十四日,毛文龙侦得
镇江(今辽宁省
丹东市)后金主力去双山抄杀不肯降后金的义军和百姓,城中空虚,遂与生员
王一宁商议,以镇江中军陈良策为内应,率领
毛承禄、尤景和、王辅、陈忠等一百九十七人夜袭镇江,擒后金游击
佟养真(清帝
康熙姥爷)及其子佟丰年、其侄佟松年等,随派陈忠等袭双山,擒斩后金游击缪一真等,史称“
镇江大捷”。此战后,宽奠、汤站、险山等城堡相继归降毛文龙,
猪岛、
海洋岛、
长山岛、
广鹿岛等二千余里沿海岛屿接连光复,
后金守岛军官胡可宾、任光先、何国用等人被生擒。一时间“数百里之内,望风归附”,“归顺之民,绳绳而来”,使得全辽震动。
“
镇江大捷”是明军与后金作战以来的首胜,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心。朝廷因此对毛文龙破格提拔,升为副总兵。
辽东经略王在晋评价此战说:“毛文龙收复镇江,擒缚叛贼,四卫震动,人心响应。报闻之日,缙绅庆于朝,庶民庆于野。自清、抚失陷以来,费千百万金钱,萃十数万兵力,不能擒其一贼。此一捷也,真为
空谷之音,闻之而喜可知也。”
内阁首辅叶向高将毛文龙比作历史上的孤胆英雄
班超、
耿恭,他说:“毛文龙收复镇江,人情踊跃,而或恐其寡弱难支,轻举取败,此亦老长考虑。但用兵之道,贵在出奇,班超以三十六人定西域,耿恭以百人守
疏勒,皆奇功也……今幸有毛文龙,此举稍得兵家用奇用寡之。”
袁可立的好友
董其昌则评价说:“毛文龙以二百人夺镇江,擒逆贼,献之阙下,不费国家一把铁、一束草、一斗粮。立此奇功,真奇侠绝伦,可以寄边事者!如此胆略,夫岂易得?使今有三文龙,奴可掳,辽可复,永芳、养性可坐缚而衅之鼓下矣。”
但熊廷弼则对此持相反意见。恰恰由于毛文龙的擅自出击,破坏熊廷弼的三方布置计划,让后金有了防备,使盟友被剿灭殆尽。后金为了报复,还大肆屠杀辽东难民,拆毁房屋,并将明朝重要内应刘兴祚撤职调往别处,最后复辽功亏一篑。
开镇东江
毛文龙率领一百多人取得“镇江大捷”之后,后金方面极为震惊,即遣大军反扑。毛文龙兵少难支,一度退入朝鲜。朝鲜
节度使郑遵、朴烨引后金军追击毛文龙于林畔,明军将领丁文礼、
吕世举等阵亡,而毛文龙仅以身免。
林畔之战后,毛文龙收敛残兵以皮岛、铁山及宽叆山区为根据地,招募辽东难民,以老弱者屯种,精壮者为兵,朝廷也从江苏、福建、浙江等地抽调了近二万人增援东江,东江军逐渐成型。天启二年(1622年)六月,袁可立接替
陶朗先为登莱巡抚,明廷正式任命毛文龙为平辽将军
总兵官,挂征虏前将军印,
开镇东江。
东江镇建立后,毛文龙一面招抚因战火而流离失所的辽东百姓,一面遣将四出,不断深入后金腹地进行袭扰,砍杀后金村民和投降汉人百姓。后金虽未遭受重大损失,却也烦不胜烦。后金方面的卫生员王绍基称:“毛文龙之患,当速灭耳!文龙一日不灭,则奸叛一日不息,良民一日不宁。”
对于东江镇的作用,辽东经略
王在晋认为:“今有毛文龙在焉,所谓
置之死地而后生者也。《兵法》:‘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凭鸭绿之险,居隔江之近,文龙得其所矣。奴欲长驱而肘腋之间有虿毒焉,奴一动而毒发,屡攻之而不能去其毒,其天意留之以制奴之死命者乎?……奴之畏文龙甚也。东林名臣陈良训则认为:“今日所恃海外长城者,非毛文龙者乎?”
天启皇帝曾下诏书给毛文龙,肯定了东江镇的作用。他说:“念尔海外孤军,尤关犄角,数年以来,奴未大创,然亦屡经挫衄,实尔设奇制胜之功,朕甚嘉焉。兹特赐敕谕,尔其益鼓忠义,悉殚方略,广侦精间,先事伐谋,多方牵制,使奴狼顾而不敢西向,惟尔。”
主要战绩
天启元年(1621年)东江军将领毛文龙于当月二十日深夜亲率领2百不到人马攻入镇江,生擒佟养真及其子佟松年等六十多人。镇江大捷以后,全辽震动,宽甸、汤站、险山等城堡相继归降毛文龙,一时间“数百里之内,望风归附”(《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4,毛帅东江),“归顺之民,绳绳而来” (《东江疏揭塘报节抄》卷5),毛文龙因此功授参将,不久又晋升为平辽总兵。
天启三年(1623年)东江军将领毛文龙不断派人深入后金,进行“煽惑”,致使大批辽民“叛去”,同时还带领一些辽民揭竿而起,聚众“叛乱”。虽然毛文龙这些行动规模不大,但对后金腹地的民情影响却很大。1623年成为了后金地区民情紧张的重灾年份,因为有了毛文龙的存在,后金地区反抗后金残暴统治的运动便风起云涌,经常有后金的官员被各种名义骗去杀死,甚至连满人购买的食物都经常被下毒,以致于满族妇女购买食品后要记录下店家的名号。该年,复州(辽宁
复县)城就一万一千余男丁叛逃,投向明朝(
《满文老档》,太祖卷56)。又据毛大人塘报称,东江军于满浦、昌城大破后金兵,使其“人马饥疲自相践踏而死者二万余人,马三万匹”,尽管后金并未记载这些战役。如此形势下,毛文龙向朝廷表奏其若能得饷银百万,今年即可灭奴。但东江军不过二三万,牵制尚可,进攻则不足。尽管东江军对后金薄弱地带发动了大小进攻数十次,皆以惨败或收获甚微而告终。
天启四年(1624年)四月毛文龙声称东江军派出一支特潜部队,沿
鸭绿江秘密北上,进入
长白山区,在后金的大后方开始袭扰,后金军在高岭、沙松牌大战中大败,仅军官就有16人被俘。毛文龙又于天启四年(1624年)七月亲自组织和指挥了把骨寨、骨皮宏、分水岭三场大战,三战三胜。然而这些战绩后金史书均不见记载。
天启五年(1625年),海州(辽宁
海城)所属张屯的汉人秘密联络东江军将领毛文龙派兵,袭击本屯的满人(《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4,8页),同时在这一年,在
刘兴祚的鼓动下,镇江、凤城、岫岩、长岛、双山、平顶山、海州、鞍山、首山、彰义等十余处掀起了反抗后金的武装斗争。这时候毛大人又声称其已拥有精兵十七万,请求朝廷再拨饷银百万,两年时间即可平辽(即著名的“二年平辽”)。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毛文龙声称其在
努尔哈赤攻
宁远时派出东江军袭击永宁,迫使后金回师沈阳。但明廷经过调查后指责毛文龙根本没有出兵,却弄虚作假,冒领军功。毛文龙动辄上报军功,所献俘虏也多为老弱病残,引起了很多朝臣的怀疑。更有人认为东江官兵杀死难民以充作军功,审核首级的官员又多念其毛文龙独自统军海外,加之其曾又收复过镇江,为有功之将,因此没有加以严格核查,而朝中支持毛文龙的势力也一同包庇毛文龙。许多大臣质疑毛文龙的塘报,认为其虚功冒饷。兵部给事中薛国观也认为毛文龙所言多有不实,奏请朝廷以后需要对东江军战绩多加辨识。天启帝遂下旨警告毛文龙不得滥杀无辜,充作军功。
天启六年(1626年)四月,
宁远之战后努尔哈赤亲率大军征蒙古
喀尔喀,东江军随即以三千兵进攻千余后金军民防守的鞍山,结果大败,被斩杀数百人,其余遁走。后金主力此时已经获胜,闻听毛文龙部袭击后方,紧急回援,中途听说毛部惨败,方知虚惊一场。
天启六年(1626年)五月,蓟辽总督
阎鸣泰报告有大量枪炮弹药、粮食布帛等战略物资通过毛文龙辖区流向了后金,怀疑东江军通过海上走私活动与后金进行贸易往来。而
茅元仪在其记载中也反映了这一情况。同月,朝廷同意了辽东巡抚袁崇焕的建议,让毛文龙移镇盖州。袁崇焕随即派出赵佑、徐敷奏,携带粮米、器具、军械前往皮岛,商量移镇一事。但毛文龙竟公然抗拒旨意,拒绝移镇及让辽人难民撤往内地,并派军士袭杀了赵佑,徐敷奏只得逃回宁远。毛文龙随即上疏弹劾徐敷奏,称其欲进入朝鲜的要求被拒绝后,就自称奉旨,到东江各岛以“大粮大饷”为诱饵来招诱军民,分裂东江力量。
天启六年(1626年),毛文龙的各种反常行为令朝鲜方面察觉其有尾大不掉之势,召开会议讨论是否需要上报给大明。朝鲜国王认为,毛文龙孤悬海外,导致明廷对毛文龙的状况全然不知,而朝中又有魏忠贤为其撑腰,若无真凭实据贸然奏报,难以成功。故决定不插手此事。
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
阿敏以八万之众侵略朝鲜,史称“
丁卯之役”。阿敏兵分两路,一路由
济尔哈朗率军五万攻铁山,自带三万余骑兵攻
义州,两地被同时攻克,东江镇当时在铁山仅有屯田军一万,多是老弱和家属,后金重兵围攻之下很快失陷,东江镇屯田军伤亡惨重。毛文龙又声称其不顾后金的重兵压境、精锐尽出,军力明显超过自己许多而毅然反攻,先集中兵力在各地搜杀后金军,又出击
辽东半岛取得了瓶山大捷,一度收复铁山、昌城,后又在鸭绿江实施水陆并进截杀返回沈阳的阿敏主力取得一些胜利。明文人私史《明史纪事本末遗补》卷4“毛帅东江”里有记载,曰:“五战而五胜,……皆令人舌咋心惊,色飞神动”。不过,不仅后金的记载是完全相反的,连朝鲜的记载都无法证实这些说法。为了应对朝廷方面的质疑,毛文龙命令手下从朝鲜义军处索取后金首级,以粮草交换。并向明廷报功。此外,朝鲜方面还声称毛文龙经常纵兵入朝鲜碧潼各城,杀害当地朝鲜居民,割取其首级,诡称为后金人头,以此向朝廷邀功请赏。
天启七年(1627年)
皇太极攻“宁、锦”时,毛文龙声称派遣东江军袭击昌城、辽阳,皇太极被迫撤军。袁崇焕在
宁锦大战以后还特为毛文龙请功:“孰知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使非毛帅捣虚,锦宁又受敌矣。毛帅虽被创兵折,然数年牵制之功,此为最烈” 。然而从史料中可见,所谓毛文龙声称袭击辽阳等地一事发生于天启六年,而宁锦之战发生于天启七年,与宁锦之战皇太极的撤军根本毫无关系。(《
两朝从信录》卷三十一,天启六年八月,辽东巡抚袁崇焕上言。)
崇祯元年(1628年)二月,在
丁卯之役面对后金军一触即溃后,毛文龙又造假塘报掩败为胜,宣称其有黑龙(此处为真龙)助战,大破阿敏及其所率数十万后金兵,可谓威震辽南。
交通敌国
自天启七年后,毛文龙与皇太极有多次书信来往,尚有据可考的书信尚存七封,《
满文老档》中收录了毛文龙的书信的满文译文七封。另清内阁档案也收录毛文龙亲笔汉文书信五封。现保存在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其内容在民国时期编辑的<
明清史料>可查,原件照片也曾在
李光涛先生编辑的《明清档案存真选集初辑》中收录。
毛文龙的第一封信成书于崇祯元年正月,并在在天启七年十一月时,毛文龙就派了第一批信使前往后金议和,此批使者被后金斩杀。毛文龙的第二封信,第三封信,在满文老档中也有时间记录,分别于崇祯元年的二月和四月。此两封信毛文龙和皇太极私下达成议和协议,并彼此相约相互交换议和誓书。
毛文龙于崇祯元年三月,正式向朝廷汇报了此事。这就是<
国榷>之崇祯元年三月之记载,有“援辽总兵毛文龙奏:建虏遣可可固山、马秀才等五人,至皮岛求款”的说法。然而未获得明朝的议和许可。《
承政院日记》的五月十八日中所录郑中信说毛文龙”潜通于虏,因至曲虎(可可)来到,而其心欲观势,犹豫未定,及黄户部出来,欲介州移镇命,故乃囚曲虎以自明“。崇祯元年五月,毛文龙一面扣押了后金使者,杀马秀才并解可可进京。一面向后金递送了第四封信。
毛文龙所写的第五封书信,依照皇太极给毛文龙的回信的时间是崇祯元年十月来看此信应在十月之前。按照朝鲜的史料<承政院日记>所载,皮岛都司苏万良”去九月,持都督书,十月十七日,得达沈阳,持汗回书出来事“可以推断,此书成于崇祯元年九月。也就是距离五月的第四封信,后金和毛已有近四个月的中断时期。该信中有“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之句。
毛文龙所写的第六封信,《明清档案存真选集初辑》的毛文龙龙原信上老满文的批注。表明此信的收到时间是崇祯二年三月一日(《清太祖皇太极和毛文龙的议和》)。而在第六封信和第五封信之间,毛文龙在崇祯元年十二月份还应该有一封信,《承政院日记》载十二月十三日“都督差人一名,胡人一名,往向胡地事”尚未找到这封信的内容记载。
斩毛始末
袁崇焕于崇祯二年五月二十五日自北汛口开洋出海,经大王山、风中岛、松木岛、小黑山、
大黑山、
猪岛、
蛇岛、虾蟆岛,二十八日泊
双岛。旅顺游击毛永义来迎。二十九日,崇焕登岛岭,谒龙王庙。当晚,毛文龙至。
六月初一,毛文龙来谒拜,崇焕答拜。毛文龙呈币帛酒肴,崇焕受酒肴,茶毕,文龙出。崇焕报谒,坐文龙帐中,对毛文龙说:“辽东海外,止我两人之事,必同心共济,方可成功,历险至此,欲商进取大计,有一良方,不知患者肯服此药否?”文龙答曰:“某海外八年,屡立微功。因被谗言,粮饷缺乏,少器械马匹,不能遂心。若钱粮充足,相助成功,亦非难事。”崇焕回舟,免文龙谢。并告知舟中不便张筵,欲借借账房于岛岸,请文龙喝酒,礼甚恭,多密语。毛文龙大喜,二更方离去。
六月初二,毛文龙迎崇焕登岛,束江将官行礼毕。袁崇焕各赏银一两,米一石,布一匹。入席,文龙健儿,带刀环侍绕,崇焕叱退。舆文龙密语’,三更辞去。
六月初三,文龙设宴,迎崇焕。袁崇便服登岛,又密语至晚。文龙有傲慢色,意悒悒不乐。当晚,崇焕传副将汪翥密谈,二更方出。
六月初四,袁崇焕颁东江三千五百七十五员名赏,军官每员自三两至五两,士兵每名一钱。并将饷银十万两发于东江。袁崇焕传徐旗鼓王副将谢叁将商谈。随后要命令毛文龙,今后旅顺以东公文用毛文龙印,以西用袁崇焕印。又命令制定东江营制,同时命令准备收复镇江旅顺。毛文龙均不同意。
六月初五,袁崇焕传东江各兵登岸,较射给赏。毛文龙问“袁崇焕何日行?”。袁崇焕云:“
宁远重地,来日行。今邀贵镇岛山盘桓,观兵角射。”又说:“来日不能踵拜,国家海外重寄,合受余一拜。”交拜毕,登岛山。谢叁将暗传合营兵,四面密布,将文龙于随行官百余员,绕围内,兵丁截营外。袁崇焕询问毛文龙随行各官姓名,俱曰姓毛。毛文龙曰:“俱是敞户小孙。”袁崇焕曰:“岂有俱姓毛之理?似尔等如此好汉,人人可用。我宁前官兵,俸粮多于尔等,倘然不能深(饱)暖。尔等海外劳苦,每月领米一斛,且家人分食此米,言之可为痛心。尔等亦受我一拜,为国家出力,此后不愁无饷。”各官垂泣叩首。
随后对文龙说:“余节制四镇,严海禁者,恐天津莱登,受心腹之患。今设东江饷部,钱粮由宁远运来,亦无不便。昨与贵镇相商,必欲取道登莱,又议移镇,定营制,分旅顺东西节制,并设道厅,稽兵马钱粮,俱不见允。岂国家费许多钱粮,终置无用?余披沥肝胆,讲至三日。望尔回头是岸,谁知尔狠子野心,欺诳到底,目中无我犹可,圣夫子英武天纵,国法岂能相容?”说完,向西请命,缚毛文龙,去冠裳。毛文龙尚倔强,不肯就擒。袁崇焕又说:“尔疑我为书生,不知我乃朝廷一员大将。尔
欺君罔上,冒兵克饷,屠戮辽民,残破高丽,扰登莱,害客商,掠民,变人姓名,淫人子女,尔罪岂不应死?今日杀毛文龙,我若不能恢复辽东,愿领尚方以谢尔。”
随后对东江各官说:“毛文龙如此罪恶,尔等以为应杀不应杀?若我屈杀文龙,尔等就来杀我”。来官俱相对失色,叩首哀告。毛文龙语塞,但云文龙应死,叩首乞生。袁崇焕说:“尔不知国法久了,若不杀尔。东江一块土,以非皇上有也。”请
尚方剑,合水营都司赵不歧,
何麟图监斩,令旗牌官张国柄执尚方剑斩毛文龙首级于帐前。又令将毛文龙首级,备好棺木安葬。围外兵丁汹汹,见袁崇焕兵严整,不敢犯。
崇焕又谕东江各官云:“今日斩文龙一人,以安海外兵民,乃杀人安人,尔等照旧供职,复原姓,为国报効,罪不及尔。”
又分东江兵二万八千为四协,用文龙子承祚管一协,用旗鼓徐敷奏管一协。其余二协,东江各官举游击
刘兴祚,副将
陈继盛二员分管。又将带来饷银十万,分给各岛官民,令冯旗鼓,往旅顺宣抚。又令将毛文龙将剑,东江事权,让陈继盛代管。谕毕,离岛登舟,发牌晓谕,安抚各岛军民。又檄承祚偿所欠各商银两。又发四协扎副,又差官查岛中寃狱,并抢来各商船只。俱即发商人洪秀等。
六月初六,被祭礼,到文龙棺前拜祭。云“昨日斩尔,乃朝廷大法,今日祭尔,乃我辈私情”。遂下泪,各将官俱下泪戚叹。
六月初九,往旅顺,官军迎,宣谶毕,扬帆以归。
“文龙既被杀,袁疏请饷三百万,谓五年之后辽事平,并前所加各项皆可蠲除,此一劳永逸之计也。上令廷臣议,皆报称不可,袁技穷,至十月遂致■兵入口矣。”(《
三朝野纪》卷四)
袁崇焕在斩杀毛文龙后,整顿了东江镇的兵备。通过核算,清查出东江镇将士为28000人,遂将他们分为四协,分别由毛文龙的儿子毛承祚等四将统领。为了安抚东江镇,袁崇焕还增加了东江镇的军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