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发源于江西寻乌县桠髻钵,由寻乌和安远两水与广东龙川县的贝岭水汇合成江,流至东莞市石龙镇入珠江出南海。
悠久的人文历史
东江取名于它在珠江所处的位置。古时,东江全线并不统称为东江,在各段有各段的名字。在江西段,因古时寻乌属安远县,故统称为安远水;在贝岭水下游,称浰水;在龙川老隆佗城段,称雷江(也有雷水、浰江之称);在河源段,称二合水;在博罗段,称罗浮水;在惠州段,称惠州河;在东莞段,称东江(也有称石龙河)。这些名字在各个朝代也曾有所变化。
东江流域人文历史悠久,是岭南开发比较早的文明之地。春秋战国时,东江流域的文明已有一定的程度,从各地出土的墓葬来看,其墓葬建筑已有一定的规模,且青铜器已普遍使用。如博罗县横岭山出土的300多座先秦时代的古墓群和东莞地区发现的300多座连成一片的战国时代墓葬群,其规模之大在岭南少有。这些出土文物充分说明,在春秋战国时,东江流域的文化经济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秦始皇平定岭南后,东江流域属南海郡管辖。南海郡下辖番禺、四会、博罗、龙川四县,其中博罗、龙川两县都在东江流域。在秦朝,博罗、龙川两县辖地甚宽,尤其是龙川县,辖地包含了当今粤东的全部和粤北的部分地区以及江西赣南的部分地区。到西汉初,赣南地区才设置南墅、赣县、雩都三县,粤东地区才设揭阳县,而闽西地区至唐朝中期才设置三县。这些地方原来属谁管辖?可能都在龙川管辖之内。总之,秦时龙川究竟辖地多宽,仍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证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北接赣州,东到福建,南连博罗,西近北江,这一带皆为龙川之地,这是不容置疑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带的建制逐步发生变化。自从汉朝赣南地区设置三县,粤东设置揭阳县之后,到了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龙川之地再分出兴宁县,同时,从龙川、博罗之地分出海丰县。在以后的各个朝代中,以博罗、龙川两县为基础,在赣南地区逐步设置了安远、定南、龙南、寻邬等县,在广东地区逐步设置了河源、新丰、程乡(今梅州市梅县区)、归善(今惠州市惠阳区)、丰顺、陆丰、长乐(今梅州市五华县)、和平、连平、永安(紫金)等县,同时,东莞、增城也从广州分出置县,惠州、龙川、连平一度曾成为祯州、循州、连平州的州府之地。总之,从东江流域的建制不断变化完善来看,从秦朝开始,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在不断地发展,文明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
见证客家人演变
客家自秦汉起源之后,经历了重大的历史演变,这种演变的主要表现,是客家人数量的变化。在二千多年的时间中,引起东江流域及粤东、粤北地区客家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很多,起码有以下一系列事件起着影响作用。
一、汉武帝派兵平定南越吕嘉之乱。公元前111年,南越相吕嘉杀汉使及南越王赵兴母子,联络东越(今福建)兴兵叛汉。汉派十万兵平叛。在这一事件中,东江流域及粤东地区人口不减有增。
二、东晋卢循起义军进驻广州。公元403年,卢循率五斗米起义军从江浙一带进入广东,并迅速攻占了广州和始兴郡,成为盘居广东的统治者。这一事件,广东损失壮丁近十万人,尤其使北江、东江流域人口大减。
三、公元548年的候景之乱。此事件中,东魏司徒候景勾结广州刺史元仲景图谋反梁,高要郡太守陈霸先和高凉郡冼夫人兴兵讨伐,并北上大庾岭,由赣州入赣江进建康。
四、
黄巢起义军攻占广东。公元879年,黄巢起义军十多万人从江浙、福建一带进入广东。起义军在岭南留驻几个月后再转到北方,北方许多官宦贵人为逃避起义军打击,反过来向南方逃跑,岭南地区人口增加。
五、南汉政权的建立。唐朝灭亡之后,中国出现了
五代十国的局面。公元917年,广西和粤西的军人首领刘龚在广州建立了南汉政权。许多北方人被迫逃到安定的岭南,岭南地区人口急增。
六、张遇贤起义。南汉末期,南汉政权开始腐败,引起老百姓的不满。公元941年7月,博罗县小史张遇贤假托罗汉再生,率众起义。张遇贤起义失败后,粤东地区尤其是东江流域的人口大减,许多人逃亡江西、湖南,到宋朝统一岭南时,粤东、粤北地区的人口还不到二万户。
七、宋朝的北人大南迁。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北人南迁朝代,它有着三次北人南迁的高潮。在宋朝这三次北人南迁的高潮中,东江流域和整个粤东、粤北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是惊人的。
八、宋末元初的粤东抗元斗争。1276年底,南宋朝庭退入广东,元军接着而至,广东各地军民开展了三年之久的抗元拉锯战。在这场拉据战中,东江流域和整个粤东、粤北地区的人民惨遭元军残杀,散失甚多,许多人被迫进行新的逃难。
九、陈友谅兵败驻扎粤东。公元1358年,陈友谅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江西被朱元璋的军队击败,余部败走到粤东地区,并在龙川、河源、兴宁一带安营扎寨,最后落居于这个地区,成为这个地区的住民。
十、明朝中期的两次大天灾。明朝嘉靖年间,东江流域连续出现旱涝灾害;隆庆时期,东江流域再次发生特大洪涝,沿岸民众受害严重,龙川、河源县城土屋尽皆倒塌,繁华一时的龙川东坝街场尽毁无余。这两次大天灾,使东江流域民不聊生,民众百姓纷纷避荒逃难。
十一、明末时期粤东、粤北地区的农民起义。这些起义失败后,余众及其家属皆避难逃跑。
十二、清兵入粤。公元1646年清兵攻占福建后,即挥兵入潮惠,并进入广州。粤东、粤中一带抗清斗争方兴未艾,清军在这一带派重兵清剿。
十三、清初的“迁界”和“湖广填川”。清政府统治广东后,实行了严厉的“禁海令”,在沿海地区进行了“迁界”行动。这次“迁界”行动,使许多沿海居民成为内陆居民。与此同时,为了防止广东的抗清力量重新复起和填补四川的人口不足,还在广东、湖南实行了人口迁移行动,其中将大批广东人迁移到四川。在这次“湖广填川”迁民中,从粤东、粤北和东江流域一带迁出的人口最多,四川的客家人都是从这一带迁过去的。
十四、太平天国起义。1864年
太平天国首都南京陷落后,康王汪海洋率领余部退入粤东地区,在蕉岭、梅县、丰顺、龙川、五华、和平、兴宁一带活动,时间达一年多,粤东群众多参军参战。1866年太平军被清兵镇压后,粤东群众四处逃难。
以上事件,都与客家人口的变化有关,是客家演变的基本脉络。从这个脉络中我们可以看到,客家经过了起源、壮大(或异变)、形成、散失(外迁)四个演变期,这四个演变期分为三个时间段,其中秦汉至宋朝之前是客家起源和壮大(或异变)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中原人不断地迁移到东江流域及粤东、粤北地区,中原文化不断地影响和改造当地土著文化,致使当地土著人逐渐被汉化,来到这里的中原人和当地土著人都被异化为客家人。
第二时间段是宋元期间,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北方人(包括江淮地区的人)大量进入东江流域及粤东、粤北地区,完全改变了这里的人口结构。新来的北方人反客为主,成为这个地区人口的主体,最终形成了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可见,宋元期间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正式形成的时期,“客家”的称呼也是由此时期正式开始。
第三时间段是明清时期,这一阶段是客家的外迁期或散失期。在这一阶段中,来自北方的客家人,因各种原因许多人又从粤东、粤北和东江流域迁移到外地,进行新的转移。许多客家人转迁到全国各地,有的还转移到国外。
以上三个时间段,反映了客家在历史长河中演变的全过程。东江流域的客家人,既见证了这个过程的演变,也参与了这个过程的演变,而且一直是这种演变的主角。
三、东江,流淌着客家人的血泪
东江流域的客家人,甚至包括整个粤东、粤北地区的客家人,在人源上,基本上不是原有客家人的后裔,更确切地说基本上都不是宋朝之前原住民的后裔。查东江流域的各姓氏族谱,秦汉时期所留下的后人几乎没有,晋唐时期所留下的后裔也为数不多。前段时间,龙川县佗城镇经调查,在其镇内有着178个姓氏,姓氏之多为全国罕见。因为佗城镇是古龙川县治,有人认为这么多姓氏与秦汉时期留驻在这里的将士戍卒有关。笔者也是佗城人,据本人所知,这些姓氏与秦汉时期的将士戍卒并没有关系,因为除个别姓氏有待考证外,多数姓氏的族谱都明确记载,他们的先祖都分别是在宋、元、明、清时期才迁居到佗城的。这就有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东江流域从秦朝起就有县的建制,其住民不少,这些原住民哪里去了呢?唐朝韦昌明在《越王井记》中记述:佗城越王井“周围为二丈许,虽当亢旱,万人汲之不竭”。韦昌明所记的万人虽然不一定就是有一万人,但起码有数千人饮该井水,不然,韦昌明不可能说“万人汲之不竭”。那么,这些人究竟归落何方?对此,我们若从历史长河中去探索,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同时也可发现东江流域的客家人有着其辛酸的血泪史。
首先,东江流域在秦汉时期,虽然在龙川、博罗两个县的县治所在地多有人烟,但总体上仍属荒凉之地,在所辖的广阔地区中人烟并不多,而且多为土著之人。
其二,晋唐之后,虽然随着北方人的不断迁入,东江流域人口逐渐增多,但由于朝代更替前后的战争,由于几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东江流域时兴时衰,人口变动很大。尤其是晋唐期间一些巨姓豪门收押人口、蓄养家丁,许多平民百姓成为家奴,当这些豪门衰败,所养家丁人口或被杀或被卖或逃亡散失。据史料考证,当时,公开掠夺、贩卖“生口”之风甚盛,贩卖人口是公开的市场交易。
其三,在宋朝,由于北方人的大规模南迁,粤东地区的人口暴涨,粤东地区出现了人口西移南迁的现象,从而导致了粤北地区和东江流域的人口也出现了西移南迁的现象。宋朝北人南迁是分三路进入岭南地区的,一路是从湖南经灵渠进入广西地区,一路是从江西经南雄进入广州地区,一路是从福建经长汀进入粤东地区。宋朝之前,北人南迁基本上是分散式、零星式的,而在宋朝,北人南迁具有群体性和规模性,许多是一个地方的人全姓全族举家向岭南迁移的。由于宋朝北人南迁多是族群而至,致使原本人口不多且族群意识不强的原住民,包括土著人和先来此居住的北方人,有的退入深山,有的转移外地。据考证,当地粤东地区的人口不断地向粤北和东江流域转移,粤北地区和东江流域的人口又不断地向北江流域及广州地区转移。宋朝,既是客家形成的时间,又是客家人重新开始离乡背井、转移外地的时间。
其四,明清时期由于天灾和战乱不断,加上族群而至的北方人,因各种利益关系,出现了姓氏和族群之间的矛盾。为了谋求生存,客家人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离乡背井、转移外地的高潮,江西赣州地区的客家人有的转移到湖南郴州一带,粤东、粤北和东江流域的客家人有的转移到赣南地带,有的到了广西,有的到了粤西,有的到了珠三角地区,还有的不惜漂洋过海到海外。
历史沧桑,星转月移,物是人非,东江流域作为客家的起源地,这里的客家人在二千多年的历史中,饱经风霜,经受了血与泪的洗礼。这里的原住民归落何处?无非有二:一是被后客家人同化,二是被迫外迁。
特色的客家文化
客家人的共同特征,就是来源相同、语言相同、生活习惯相同,但是,各地的客家人在文化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作为东江流域的客家人,在文化上更有独特之处。
首先,东江流域是古客家和后客家的结合部,东江流域的客家文化有着古客家和后客家相结合的特征。客家人在宋朝之前,因为其文化还没成熟,这段时间的客家人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客家人,故我们可以说是古客家人。宋朝以后,由于北方人大量增加,中原文化完全影响和改造了当地土著文化,土著文化开始湮灭,客家文化完全形成,产生了人们概念上的客家人。
以宋朝为分水岭,相对宋朝之前的古客家人来说,我们可以说宋朝以后的客家人是后客家人。后客家人是以闽西、粤东一带逐渐形成的,以后进行了南迁西移,逐渐影响和扩展到东江流域和粤北地区。但是,与粤东相比,东江流域仍然残留着许多古客家人的文化痕迹,如族群而居的规模比较小,一个村子往往有几姓甚至几十姓人家在一起居住;又如语音比较杂、如民俗各有不同。
这些现象表明,东江流域是典型的古客家和后客家相结合的地方,这一带的客家文化既有着与粤东地区一样的后客家文化特征,又有着更古老、更纯朴的古客家文化特征。其次,东江流域是客家文化与广府文化的汇合点,具有客家文化与白话文化相融合的特征。
另外,东江流域的客家具有海纳百川、胸怀宽广、适应力强的文化特征。东江流域自秦朝开始,接纳了一批又一批的北方人,让他们在这里立足,使这里成为人源多元化的地方。东江流域的客家人经受了历史的磨难,他们的祖辈是反复辗转迁移的。苦难的经历造就了这里的客家人特别适应各种生存环境的能力。敢于应对各种苦难,善于应对各种环境,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一大文化特征。
东江流域客家人的以上三个文化特色,是相互联系的,是这里古老、纯朴、敦厚、宽容、在困难中善于生存的民风。东江流域的客家人,有着其他地方客家人的共同优点,但这三个方面的文化特色,在其他地方则是没有的,唯在这里才特别突现。
世界新客都
惠州
客家民系是有世界影响的重要民系之一。世界上有一亿两千万的客家人,分布在全国18个省区的280多个县市以及世界上80个国家和地区。就广东地区而言,惠州府是广东客家文化的宋朝、明朝的文化中心。梅州是广东客家文化的的清时期的文化中心.。
到了当代,
广东的客家人,则是深圳(客家人450万)、惠州(客家人500万)、河源(客家人380万)客家人在祖国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与此同时,梅州(客家人300万)和韶关(客家人350万)以及潮汕、粤西等地(客家人400万)的客家人,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建设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客家话中有大量古代汉语的遗留,是一种美荣誉度很高的语言。客家人坚持讲自己的语言已达数千年,显示了
客家文化的强大,显示了汉文化的强大。承传了中华文化的优秀遗产。
东江客家文物馆
惠州东江客家文物馆馆址是惠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道光22年(1842年)的古建筑黄家祠。在这座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三进大厅及16个偏房里,惠州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将从新石器时期及唐、宋、元、明、清及至近代的2万多件文物分门别类存放布展,使文物与古建筑互相结合相得益彰,成为客家文物馆的一大亮点。
这里展出的既有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南北朝的钱币、汉代彩绘陶俑、战国铜剑、唐代惠州先民打造的精致的石磨(国家一级文物)、北宋东平窑出土的陶瓷,也有明清时期的木雕、书画、玉器及家具、生活用具及生产工具等2万多件文物,全部都是在惠州地区出土或发现的,这些文物见证了先民们在东江流域五千年的奋斗发展历史。
客家名菜排行榜
色泽金黄,皮脆肉嫩,骨酥味香,并具补益功效,是客家菜系中的传统名菜。据传是一位贤慧的客家妇女为了让久病的丈夫开胃口而特意精心制作,丈夫吃后很快康复,这种烹调法也流传下来了。
沿用客家人传统制作技巧,豆腐滑嫩,馅料味美,原煲上席,滚热烫口,香味四溢
红烧猪肉
色泽金黄,风味独特,爽口软滑,肥而不腻。
水晶鸡
客家菜中的创新产品,鸡色黄润光亮,原汁原味,肉嫩味鲜,汤汁香浓。
咸香鸭
选用本地特产土鸭精心制作,色泽金黄,香味浓郁,是一味独特的下酒好菜。
清煲草鱼
选用本地优质水源饲养的草鱼,配以多种佐料烹煲,肉质滑嫩,鱼味鲜美。
上汤桂花鱼
选用万绿湖特产桂花鱼精心制作,刀工精细,鱼色乳白,口感鲜美,清甜嫩滑。
娘酒醉河虾
娘酒香醇,河虾肉爽,鲜甜可口,营养丰富,原是客家妇女坐月子的主要补品,摆上筵席,别有一番风味。
客家酿三宝
酿苦瓜、酿辣椒和酿茄子集于一盘,色泽各异,形态美观,味道独特。
薯丝煲
选用本地特产红薯丝配以多种佐料精制,薯丝爽口,滑而不涩,美味香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