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台商子弟学校成立于2000年8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第一所台商子弟学校,该校设立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非营利性学校。学制、课程与台湾接轨,招收台籍学生,使用台湾教材,大陆和台湾共同承认学历。学生毕业后,可以返回台湾考大学,也可以在大陆考大学。学校的建成,成为海峡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學校簡介
中國大陸第一所台商子弟學校
副校長 馮思義、吳建華(撰於2024年10月30日)
東莞台商子弟學校(東莞台校)是中國大陸「第一所」臺商子弟學校,座落在東莞市中堂鎮潢涌管理區,成立於2000年8月28日(粵教函【2000】20號文),開學日是同年9月2日。
東莞台校是一所以臺商為主、兩岸愛心人士共同捐資興建的、和捐贈人不要求合理回報的公益性民辦學校。學校在兩岸註冊備案,使用經主管部門審核同意的臺版教材,由以「臺籍教師」為主體的兩岸優秀教師任教,學生學歷兩岸承認,新冠疫情前有學生2,500多人。
在大陸的三所台校中,東莞台校是辦學時間最長、規模最大、主要辦學舉措先行先試的學校,其捐資興學、公益辦學的性質,也區別於其他兩所台校。東莞台校董事長為葉宏燈先生,歷任校長為吳燦陽先生、陳金粧女士、吳清鏞先生、王炎燐先生(代理)、王天才先生、鄭忠煌先生,現任校長為劉書桐先生。
創校緣起
東莞台校的舉辦者是東莞臺商投資企業協會(東莞臺協),發起人是時任該會的會長葉宏燈先生。他任第二、三屆會長期間,以推動兩岸經濟發展,維護會員利益為己任,常為臺資企業在東莞的迅猛發展而歡欣鼓舞,也為臺商因與家人分隔兩岸造成的種種悲情而神傷。為提高臺商的生活品質,以及留住更多的高級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促進臺資企業進一步的發展,他試圖利用協會的權威勸慰會員,引導組織,甚至強迫會員參加許多有益臺商身心健康的活動,但均未能奏效。
有一次,他聽到一位婦女哭訴,與臺商丈夫離多聚少的淒涼遭遇後,終於悟出了產生種種悲情的原因,皆禍起子女教育之缺失。由於東莞沒有一所可與臺灣教育接軌的、學歷兩岸承認的學校,孩子轉學有困難,妻子只能留臺灣守著孩子讀書。是故,當葉會長發聲要辦一所台商子弟學校時,立即贏得協會眾多核心幹部的一片掌聲。
1995年10月,東莞臺協成立教育事業委員會,推選葉宏燈為主任委員,葉春榮、吳勝豐、余志超、陳明致、吳宜璇任副主任委員。下設建校、溝通、宣導、評估四個小組。從此,在葉主委帶領下,走上了爭取創辦東莞台校的道路。
有志者事竟成
1998年2月初,吳宜璇副主委與一群母親拜會東莞市張順彩副市長,聊起臺商「安居樂業」的話題,她坦誠的說:由於大陸沒有與臺灣教育接軌的學校,我們必須在離夫或棄子當中選擇其一,這是多麼殘酷的事情,並向張副市長提出創建台校的要求。幾天後,市委書記李近維約見葉會長、東莞臺協會務幹部和婦女代表。在充分聽取大家意見後,李書記表示全力支持建設台校,令與會者喜出望外。
1999年4月30日,因應籌備建校的新形勢,在葉會長的倡議下,東莞臺協第三屆第七次理監事會決議成立「台商子弟學校籌備委員會」(校籌委),會議推舉葉宏燈任主任委員。從此,邁入實務籌備階段。
1999年6月30日,葉主委率東莞臺協會務幹部及校籌委赴北京與國臺辦溝通,討論籌備台校事宜。
當時,國臺辦因應臺資企業的快速發展,正與時俱進的研擬《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實施細則》,把臺商可以在大陸設立台商子弟學校入法。
1999年9月3日,校籌委成員和家長代表與省教育廳領導就申請籌辦台校審批事宜進一步商談,並達成一致意見。
1999年10月28日,東莞市教育局、市臺辦把6月25日遞交的「台校辦學申請書」轉呈到廣東省教育廳,次日,省教育廳和省臺辦聯合發出《關於同意籌辦東莞台商子弟學校的批復》(粵教函【1999】167號)。
1999年11月11日下午,「東莞台商子弟學校建校籌備委員會」(建籌會)和「東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會籌備委員會」(基籌會)宣布成立。
建籌會主任委員由時任東莞臺協的葉宏燈輔導會長擔任,東莞臺協第4屆會長張漢文任總召集人、吳勝豐任財務總監、余志超任基建總監,立即投入緊張的建校工作。
捐資建校,公益辦學
建校辦學少不了資金。建籌會承擔重任,積極推動募捐。收到頭筆的捐款是2000年1月14日潢涌村委會捐的2千萬人民幣,還半捐半出讓8萬多平方米土地,以30元一平方米價格,作建校用地,村委會還承諾修築水泥馬路,和把水電管線接到校門口,加上這些隱性補貼,潢涌捐助達到3千多萬元;收到第二筆是胡警生先生捐的3萬元;第三筆是3月9日溫世仁先生捐的100萬元。
2000年5月17日,財團法人東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會成立,執行長為聶良知女士。
2000年5月29日,東莞台校董事會成立。基金會與董事會皆選舉葉宏燈為董事長。
為了募集捐款,基金會、董事會、市臺協會務幹部、校籌委都分頭到各鎮區臺協分會宣導、發動捐款。至2000年7月21日,共籌得善款7千萬元。收到捐贈物質有建築材料、辦公用品、圖書、電器、電腦設備一大批。
建籌會財務總監吳勝豐先生回憶說:當時臺協及各聯誼會紛紛慷慨解囊,也有臺商帶著妻小如朝聖般的心態來到籌備處,拿著他們辛苦掙得的血汗錢五百、一千,如此般聚沙成塔聚集了5千萬人民幣的籌建基金,有很多生產商廣開善門,捐出燈具、乳膠、衛浴設備、磁磚等支持建校。
建校少不了土地。當核准在東莞興建台商子弟學校的消息發布不久,就有6個鎮提出各自的優惠條件,出錢出地爭取台校落戶。經過對比研究,籌建會選擇了有深厚中華文化底蘊和現代視野的中堂鎮潢涌村為建校之地。
1999年11月3日,在潢涌建校址舉行隆重盛大的奠基儀式,海協會常務副會長唐樹備、省臺辦主任何開波、東莞市委市政府領導黎桂康、袁李松、建籌委主任委員葉宏燈、東莞臺協會長張漢文,還有省市教育部門和市臺辦領導出席典禮。數以千計臺商嘉賓、未來家長,參加了這一渴望許久的盛會。
1999年12月5日,開始打樁建校。
2000年2月20日,完成建校基礎工程,接下來的是三個工程隊共1千多名工人每天24小時日夜趕工。
2000年5月23日,舉行教學大樓(明德樓)、科技大樓(麗德樓)、師生宿舍樓及餐廳等四棟建築物封頂儀式。
2000年8月中旬,上述樓宇及警衛室等落成,總建築面積約4萬3千平方米。運動場、綠化等戶外工程也相繼完工。
建籌會基建總監余志超先生回憶說:「我自覺責任重大,唯恐有負眾望,行事戰戰兢兢,工程營造既要美觀大方,又要經濟實用,質量方面更是層層把關、一絲不苟。施工中有些不符合事項,一律不予通過。材料中有些不合格品,一律拒收,一切以質量高為唯一目的。」
校舍第一期建設工程的完成,為8月23日報到參加開學前培訓的近700學生作好了入宿準備。
當初葉主委的決心是:即使是搭一間草寮也要把台校建起來。讓孩子有書讀,如今卻是名黌拔地起。多少人為此出力氣、灑汗水。
為了加快校舍建設,東莞市政府派出工作小組,駐校協調,指揮建校工作;滿頭白髮的康仁傑爺爺,從打樁的第一天就拎著棉被住在工地,自己公司的業務交給別人打理,全心全意當志工,負責建校工程監理;葉主委日夜奔走於東聚總經理辦公室與建校工地,人們戲稱他為三脫志工:脫掉西裝換工裝,脫掉皮鞋穿雨靴,脫去頭上總經理的光環,戴上建築安全帽,走工地爬工棚,認真檢查工程質量與進度,指揮建設和解決種種問題。
眾志成城,應了當初證嚴法師勉勵葉主委的名言:「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
聘任臺籍校長
聘任臺籍校長是台校核准籌備後,爭論最大、協商最多,結果雙贏的新鮮事。爭論的核心是由臺籍還是陸籍的專業人員擔任校長?葉宏燈主委堅持:任用臺籍校長是台校工作特殊性的需要。審核方堅持任陸籍校長是依法辦事,其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30條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校長或者主要行政負責人必須由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在中國境內定居、並具備國家規定任職條件的公民擔任。」
還有4個月就要開學,何方任校長仍懸而未決。2000年4月25日上午,葉主委帶著負責籌備台校開學工作的兩位幹部,拜會東莞市教育局葉沛濤局長,在座的有東莞市台辦李衛忠主任和余大東副主任等5人。
葉主委在報告籌備台校的近況時,突出了聘任校長的難題,陳述了當前的首要工作是發動台商捐資建校,聘任臺籍校長更有利於與臺商溝通、建立互信,並推薦同行的吳燦陽先生出任校長。
葉局長重申要大陸人任校長是立法問題,不容易改變。與葉主委討論可否變通,用「三來一補」辦工廠任命廠長的辦法解決。余副主任提出可否不分陸、臺、正、副,只分行政校長、校務校長;若特事特辦,由臺灣人任校長也不是沒可能,但有上級同意的問題。最後葉局長決定:由學校寫一份《關於聘請臺方人員任校長的請示》,然後,由市教育局和市台辦另函加具意見一併報省。
為跟進《請示》的進展情況,5月18日,葉主委拜會了省教育廳李小魯副廳長,葉的彙報重點是教材和校長兩大問題。
李副廳長告訴葉,廳黨組十分重視他的要求,但就目前情況而言,任陸籍校長是底線,表示教育廳已派出專人到教育部反映葉的要求,同時請示教材和校長的問題,待他們回來應有確切消息。
5月底,葉主委到北京繼續跟進教材和校長之事,帶回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先生為學校題名並親筆書寫的「東莞台商子弟學校」橫幅。還說北京已決定教材由教育廳和省臺辦組成專案組審查,校長問題則用擴大解釋的辦法解決,但具體如何實施尚待研究。
6月6日,葉主委到省教育廳拜會了劉達中副巡視員,就日前到北京拜會唐樹備,唐針對處理教材的方法,和用擴大解釋處理校長的思路作了詳細報告。劉副巡視員說這次審查教材是脫敏性審查,是用望遠鏡而非用放大鏡,還提出「雙校長制」的見解。葉主委一再表示,最佳方案還是由臺灣人任校長。劉副巡視員表示:教育廳會根據教育部的意見與省臺辦加緊磋商。
6月15日,在華泰賓館審查臺校教材的現場,劉副巡視員對東莞台校的主要籌備工作人員說,根據國臺辦和教育部有關擴大解釋的含義是:「校長由我派任」,即派臺籍或陸籍校長都可以,方便工作就好;「學校由我管理」,其中由廳向台校派駐督學,也是方法之一。至此,東莞台校可任臺籍校長幾乎成定論。
8月28日,省教育廳和省臺辦聯合發文「任命吳燦陽為東莞台商子弟學校校長」、「任命馮思義為省教育廳駐東莞台商子弟學校督學兼副校長」。
聘請臺陸籍教師
台校籌辦期間,臺灣方面規定,台商子弟學校除音樂、美術、體育、電腦等學科可聘請陸籍教師外,其餘各科教師及班導師,必須由臺籍教師擔任。
大陸方面表示承認臺灣教師在臺灣依法取得的教師資格,明確規定台商子弟學校聘用的教師必須具備教師資格證,所聘用的教師必須向教育主管部門報備,並要求教師按審查核准的教材內容來教學。
由於對上述的規定雙方均無異議,故臺籍教師招聘和任用都無政策性障礙。所以,2000年8月中旬,都先後到台校報到上班。其中有臺籍教師 34人,陸籍科任教師12人,生活輔導教師36人。
使用臺版教材
2000年4月24日,吳宜璇副主委、將早已備齊待審的教材,送至廣東中小學教材審查委員會辦公室。省教育廳和省臺辦共派出25人參加審查,審查時間從6月6日至6月20日結束。
2000年8月9日,省教育廳省台辦聯合發出《關於東莞台商子弟學校使用教材審查意見的函》(粵教基【2000】16號),函稱共審教材351本和教學光盤5張,同意原書使用48本(張),不能使用的4本,修改後方可使用的304本,提出了修改的「四條原則」。
取得16號文後,葉主委特別叮嚀必須認真執行16號文要求,在臺灣修改好教材,然後運過來,不得馬虎。並立即派人回臺灣組織高職學生,按審查意見的具體要求逐本修改教材。
為進口臺版教材和圖書,2000年8月15日,東莞台校與廣東省出版進出口公司簽訂「代理進口協議書」。2000年9月5日取得新聞出版局核准進口臺版教材批文。
2000年9月11日受理海關開箱查貨(教材),發現在臺灣修改的教材不徹底,不准出關,並要求退回臺灣修改。由於臺灣沒有改教材的環境和氛圍,退回去也是改不好的,經台校工作人員一再要求,海關變通為派人到倉庫現場改。但海關的貨倉悶熱,9月中旬正是廣州爭秋奪暑日子,貨倉如蒸籠,五味交雜,令人掩鼻,沒桌沒椅又怎麼改?幾經協商,海關最終同意由省教育廳出具擔保,台校承諾遵守海關延伸監管的各項規定,即教材出關後直運抵學校,置入牢固的封閉房舍,24小時由安全人員專責看守,非工作人員和提包者不得進入,進口的臺版教材與經修改後可用教材種類、數目必須一致,各項手續辦妥後,遂於14日黃昏同意教材出關送台校,在嚴格的監管條件下修改。
9月15日,60多名教職員工,20多位志工媽媽參加重新修改工作,每天至晚上11時。期間海關有派關員來校巡檢值守教材和修改過程管理教材的實況,既依規作出盡可能方便學校操作的處理,又不失依法嚴格監管的責任,令人感動。
2000年9月19日,上午省教育廳、省臺辦分別由兩位處長帶隊,共9人到台校對經重修改的教材,每種隨意抽10本複查。
2000年9月21日,新聞出版局作出經審核教材符合修改要求的結論,隨即送受理港海關註銷原延伸監管案後,學校當即發書給學生使用。
對今後的影響和意義
一、儘管東莞台校從申請辦校至核准籌備花了5年的時間,但解決了可辦台商子弟學校的大問題。東莞台校申辦期間,葉主委和臺商代表的反覆陳情、溝通,讓市、省及國臺辦充分瞭解到臺商心聲。終於在後來國務院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實施細則》第17條明確規定:「臺灣同胞投資者或者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在臺彎同胞投資集中的地區,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申請設立臺灣同胞子女學校。經批准設立的臺灣同胞子女學校應當接受教育行政部門的監督。」為後來的華東和上海台商子女學校的申辦開拓了通道。
二、東莞台校在核准籌辦後,在聘任臺籍校長問題上,雙方反覆溝通、探討,終取得將「校長由我派任、學校由我管理」進行擴大解釋的結果,即:只要由我派任、臺籍或陸籍皆可,方便工作就好;由教育主管部門派駐督學,體現的正是由我管理的具體措施。這一擴大解釋確是不失為解決問題的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是務實解決兩岸問題的範例。
三、建立了招聘臺籍教師的管理制度
(一)台校必須取得教育主管部門核准招聘臺籍教師的資格。
(二)台校聘用的臺籍教師,必須取得台灣主管部門核定的教師資格證。
(三)教師必須依批復教材使用「四原則」進行教育教學。
四、建立了台校使用臺版教材的審查制度和審查程序
台校送審選定的台版教材→主管部門遵循「四原則」進行審查→台校依批復意見要求修改教材→省教育廳、省臺辦、省新聞出版局、圖書進出口公司等部門聯合檢查教材修改情況→新聞出版部門核簽教材檢查合格許可。
五、建立台版教材進口和使用程序
送審教材樣書→臺灣發運教材→取得教育主管部門核准進口教材審查清單→海關延伸監管至學校→修改教材→新聞出版部門核簽教材複查合格許可→學校發書使用→報海關結案。
六、台校成立後,校務蒸蒸日上,達到創校四大宗旨的預期目標
(一)學生人數在2000年9月學校成立時,只有698多人,到2020年1月達2,500多人。要求入學的學生人數持續增長,勢頭良好。台校的中華優良文化傳統教育、生活教育、生命力教育、才藝教育、遊學教育初具特色。
(二)因學校成立,圓了1,800多個台商家庭團聚夢,優化了東莞和珠三角的臺商投資環境。
(三)東莞台校成為兩岸社會認可的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平臺,交流的範圍廣、質量好。通過交流為中華民族的融和,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
(四)回饋社會公益。例如積極開展扶持貧困山區和少數民族的獎教助學活動、社區服務活動、捐款賑災活動、保護環境活動等可圈可點。
為了滿足臺商和臺企的臺灣員工、日益增長的送子女入讀東莞台校的要求,2015年成功擴建一棟建築面積為8千多平方米的綠色環保體育教學綜合樓─「藝德樓」,增徵3萬多平方米校地,為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下一個階段發展的新藍圖。
東莞台商子弟學校的成立與發展,為臺商、臺企的臺籍員工培育下一代菁英,提供了可吸收兩岸優質教育資源的臺灣教育模式,是一個回避雙方政治分歧,求同存異務實解決實際問題的範例。
状元出炉
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学科
能力测验于2月13日发榜,大陆东莞台商子弟学校传出捷报。该校中学部校长吴武雄表示,高三学生汪家铭取得了五科满级分75分的佳绩,是大陆三所台商子弟学校中的第一位状元,创下该校13年以来纪录。东莞台校总体成绩也表现非常亮丽,达到顶标的有6人,单科满分14人。
汪家铭受访时表示,他自幼对数学自然即有兴趣,平常也喜欢阅读课外小说、
科学杂志,特别是历史读物。高中以前念的深圳当地的学校,
后转读台校。
三年来,在台商子弟学校接受了创意启发式的教学,住宿型的校园生活养成了他更为独立自理的能力,全天守候学生的师长们,不仅指导课业,更像家人的呵护,“教育爱”在东莞台商子弟学校是最好的写照。
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学科能力测验即台湾的大学学测,是台湾地区最大规模的高校招生考试,每年大约有15万考生参加。考试科目共5科,每科总级分为15分,满分75分。
考试成绩分为五级:顶标级(占参考人数总数的前12%)、前标级(占参考人数总数的前25%)、均标级(占参考人数总数的前50%)、后标级(占参考人数总数的前75%)和底标级。
办学特色
学校以“全人教育”为办学理念,以“
策略联盟、
知识管理、资讯科技”为
经营策略,以“六教育”(
生活教育、
语文教育、才艺教育、
资讯教育、探索教育、
环境教育)为办学方针,努力追求“成长、卓越、创新”的办学绩效,力求培养出具有“自信心、人文情、包容力、国际观及竞争力”的台商
新世代。
学校创办以来,在不断完善教学方法的同时,凭着广大师生的辛苦努力,取得显著的成绩,培养大批品学兼优的学生,也获得不少荣誉。
科学教育方面,学生参加台湾地区
学力测验录取
第一志愿、参加
东莞市演讲比赛获得二等奖、参加国家级剑桥少儿英文检定
通过率100%;才艺教育方面,学生参加第二届全国少年
儿童艺术风采展示大赛获选进入北京决赛、参加
莞城区迎元旦少年乒乓球比赛荣获第一及第二名、
小提琴乐团参加东莞市
少儿艺术花会比赛获得铜奖、
合唱团参加
中堂镇“六一”
文艺汇演比赛荣获二等奖;资讯教育方面,学校荣获东莞市中小学计算机制作活动“最佳组织奖”等。
领导慰问
学校建设受到了海峡两岸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张德江,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原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原
广东省人民政府省长卢瑞华,原国务院副秘书长
崔占福,原国务院侨务办主任
郭东坡,原海协会会长
陈云林,原海协会常务副会长
唐树备,原
东莞市委书记
李近维,原东莞市委书记
佟星,原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
黎桂康及中国
台湾知名人士
林洋港、
杨朝祥、黄树村、范巽缘、
章孝严、
萧万长、
许信良、
吴荣义等先后到学校视察指导工作。
现任领导
董事长:叶宏灯
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