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景耀(1905年7月24日-1976年1月12日),男,浙江余姚人,中国著名社会学家、犯罪学家、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创建人之一;严景耀先生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还曾先后担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第一、二、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和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第四、五届常委会常务委员;
人物简介
严景耀,男,中国著名
社会学家、
犯罪学家、社会活动家;1924年考入北平
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修
犯罪学。
1927年为获取犯罪第一手材料,到京师第一
监狱作一名志愿犯人,亲尝铁窗风味。
1929年,严景耀在
燕京大学研究院毕业,留校任助教,讲授
犯罪学;1930年应聘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助理;曾到20个城市的
监狱进行调查;1930年他代表中国参加在
捷克斯洛伐克举行的第十次国际监狱会议,会后访问
苏联、
法国和英国,以后去美国纽约社会服务学院进修。
1931年,入美国
芝加哥大学,1934年获
博士学位。后赴伦敦经济
社会科学院学习半年,应聘任
莫斯科外国语学校英语教师;1935年01月在
莫斯科中国问题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1935年秋回国,重返
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1936年去上海任工部局西牢助理典狱长,研究儿童犯罪问题,同时在
东吴大学讲授
犯罪学;1947年返燕京大学任
社会学系教授,兼任校务委员会委员及辅导委员会副主任,讲授“
犯罪学”、“社会学概论”、“社会变迁”等课程;1949年09月出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严景耀任
燕京大学政治系主任,代理
法学院院长,并兼任
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学系教授。
1952年参与筹办
北京政法学院,任该院国家法教研室主任,兼任校务委员会委员,讲授“
苏联国家法”、“资产阶级国家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世界概论”等课程。
1973年调任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研究国际问题。
严景耀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是
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历任民进中央第一、二、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第四、五届常委会常务委员。
1976年1月12日,严景耀先生因突发
脑溢血,不幸在北京
逝世,享年72岁。
严景耀运用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研究
犯罪问题,他以科学的
社会学、
犯罪学观点分析
犯罪原因。
人物生平
严景耀,生于1905年,家境贫苦,但他勤奋学习,1924年考上北京
燕京大学主修
社会学。
1927年他利用学校放暑假的时机,来到北京陶然亭附近的京师第一
监狱1928年大学毕业后,严景耀留在
燕京大学当研究生兼任助教,继续研究
犯罪学。有次他曾率领学生对国内20个城市的犯人进行调查,搜集300余种个案资料。1930年他被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聘为研究助理。经该院总干事杨杏佛推荐,他代表中国政府参加了在捷克举行的国际
监狱会议。利用这次国际会议之机,严景耀顺道访问了
苏联、
法国、英国。后来又进入美国
芝加哥大学博士论文,就是《中国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1935年6月严景耀回国,仍在
燕京大学任教。同年12月,由
中国共产党一二九提篮桥监狱公开招聘副典狱长,对
犯罪学素有造诣又有
监狱体验的严景耀对这个职务颇有兴趣。从管理体系上看,
提篮桥监狱为英国模式,京师第一
监狱为日本模式。旧
提篮桥监狱被称为远东第一监狱,它是外国殖民主义侵犯中国司法主权的产物,该监狱自1903年5月18日正式启用。典狱长(有一时期称狱务监督)大多由英国人出任,其中也有一个叫息姆斯的美国人任典狱长。随着
监狱规模不断扩大,在押犯人数剧增,加上原先看守人员均是印度人,从1930年起始有华籍看守。为了便于管理,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燕京大学法律系主任,浙江省玉环人,时任上海第一特区地方法院院长)的推荐下,1936年9月,严景耀出任
提篮桥监狱的副典狱长。他主要分管狱内少年犯的教育管理。严景耀在
提篮桥监狱任职5年多,1942年离开监狱。
严景耀治学严谨,功底扎实,又不断探索求新,在学术上能突破原有框架和模式,把社会问题、文化环境和犯罪现象综合起来进行考察研究。他一生写下了较多的论文,用中文、英文发表于《
社会学界》《公论丛书》《民主》《中建》《新建设》《新观察》以及其他外文报刊上。内容涉及到
社会学、
犯罪学、
监狱学等。著有《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北京大学出版社18万字),《严景耀论文集》(开明出版社30万字)。
1957年5月6日、7日严景耀以全国人大代表身份,视察了
上海提篮桥监狱和位于浦东高桥镇上的上海少年犯管教所。严景耀仔细观看了狱内的监舍、工场和有关设施,并同工作人员进行座谈。回到北京后,他很有感触地写下了《中国新
监狱制度》一文,发表在当年的英文版的《中国建设》上。
1976年1月12日,严景耀不幸患
脑溢血在北京病逝,享年72岁。
人物年表
1927年,在
京师第一
监狱做志愿囚犯,为
犯罪学的学习研究积累第一手资料。
1929年,毕业于
北平燕京大学研究院。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主讲
犯罪学。
1930年,代表中国赴
捷克斯洛伐克参加第十届国际
监狱会议。会议结束后,留欧考察
苏联、
法国和
英国等国家。其后,赴
美国学习研究,于
1931年入读
美国芝加哥大学。
1934年,获得
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同年,赴
英国伦敦,入社会经济研究院,继续学习半年。
1935年1月,开始在
苏联莫斯科中国问题研究所研究工作。
1936年,赴
上海,出任工部局西牢助理典狱长,同时致力于研究
儿童犯罪问题。同年,于
东吴大学任教,讲授犯罪学。
1947年,重返
燕京大学,出任
社会学系教授兼校务委员会委员和辅导委员会副主任,主讲
犯罪学、社会学、等课程。
1949年后,出任
北京燕京大学政治系主任,代理
燕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并有兼任
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学系
教授。
1952年,出任
北京政法学院国家法教研室主任,并兼任北京政法学院校务委员会委员,主讲“
苏联国家法”、“
资产阶级国家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世界概论”等多门课程。
出版图书
个人著作
严景耀先生治学严谨,功底扎实,又不断探索求新,在学术上能突破原有框架和模式,把社会问题、文化环境和犯罪现象综合起来进行考察研究。严景耀运用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研究犯罪问题,他以科学的
社会学、犯罪学观点分析
犯罪原因。
他一生写下了较多的论文,用中文、英文发表于《社会学界》《公论丛书》《民主》《中建》《新建设》《新观察》以及其他外文报刊上。内容涉及
社会学、犯罪学、监狱学等。
《北京犯罪之社会分析》(1928)
《犯罪书目》(1929)
《北平犯罪调查》(1930)
《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1934,
博士论文)
《原始社会中的犯罪与刑罚》(1936)
《新中国怎样改造了犯人》(1951)等
人物评价
严景耀先生是我国老一辈杰出的民主革命战士,也是著名
社会学家、
犯罪学家,中国犯罪学的先驱者、开拓者。
他运用
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为思想武器,以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和科学的唯物史观相结合的治学态度,对中国的犯罪问题进行多年卓有成就的研究,为我国
犯罪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一位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的犯罪学家。
人物生活
严景耀先生的夫人是中国著名社会活动家
雷洁琼(1905—2011)。
1940年代,上海沦陷期间,
雷洁琼先后执教于上海
东吴大学、
复旦大学、
圣约翰大学等院校。那时候,曾经与她一同在北平
燕京大学任教的严景耀教授也在上海。
雷洁琼主要研究妇女和儿童问题,严景耀研究的是儿童犯罪问题,由于对劳苦大众生计的共同关注,他们常一起纵论天下事,一起为抗日奔走呼吁。
尽管“孤岛”上海“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但满腔爱国热情的志士仁人仍充满抗战必胜的信心。在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下,上海文化界爱国进步人士成立了一个抗日救亡组织“星期二聚餐会”,赵朴初、
雷洁琼、严景耀、许广平都是这一组织的核心人物。每周二的晚上,他们来到上海八仙桥基督青年会的九楼聚餐,请一人主讲当前的时事和形势,然后大家漫谈。
后来,
雷洁琼和严景耀又参加了在新新公司经理萧宗俊家里举行的“星期六聚餐会”。参加这个小范围聚餐会的都是进步人士,最大的特点是公开邀请共产党员在聚餐会上讲述国内外形势。
在这国家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在这些进步政治组织的一次次活动中,共同的理想追求,使热血沸腾、爱国有志的一对年轻知识分子严景耀和
雷洁琼走到了一起。
在一次聚餐会将要结束的时候,
雷洁琼大方热情地向公众宣布:“我和景耀7月5日结婚,到时候我们请大家的客。”她的话音刚落,“这次宴请就在我家办了”,豪爽的主人萧老板就主动揽下了请客的任务。严景耀和
雷洁琼双双连声向萧老板致谢。
1941年7月5日,是严景耀和
雷洁琼这对新人的大喜日子。这天,萧老板的家里喜气洋洋,笑语喧天,
郑振铎、
许广平、
赵朴初、
吴耀宗等好友陆续赶来欢聚一堂,一同为严景耀和
雷洁琼这对恩爱新人喜结连理祝贺。
婚礼上,
赵朴初即席赋诗以示祝贺:“参差两两好安排,嘉礼从今美例开。越粤人才夸璧合,前称周许后严雷。”一诗吟毕,宴席上立即响起热烈的掌声——这首诗确实妙手天成,严景耀和
鲁迅都是浙江人,而
雷洁琼和许广平是广东同乡,两对夫妇皆属珠联璧合。
之后的风雨岁月里,严景耀和
雷洁琼始终携手并肩,同舟共济,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与独立,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竭诚尽力,奉献着聪明才智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