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文化,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其涵盖内容涉及实物、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由此而延伸展开形成了诸如临终关怀、遗嘱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观念、殡仪习俗、丧仪文化、葬文化、祭祀文化、葬仪经济、殡葬科技以及其它有关活动等。
仪式
停尸
中国的传统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的。在病人
生命垂危 在弥留时刻,死者须穿上
寿衣。在北方汉族的习俗里,贴身穿白色的衬衣
衬裤,再穿黑色的棉衣
棉裤
在病人临终之前,家属必须要给他沐浴更衣。这实际上是给死者进行的第一次化妆整容。但是这样的的沐浴更衣,已经远远超出了服装本身的物质形式。衣服的正面和反面,和穿衣的单数和双数一样,是人们在生与死、
阴与阳两界的意思,因为在人们的观念里,阴阳两界的人对事物的看法也是完全颠倒过来的。寿衣已经成为人们的灵魂观念中灵魂的一个代码了。
在对死者进行沐浴更衣之后,亲属要马上把尸体移到灵床上。同时还要采取一些仪式,把死者的灵魂也引到灵床上去。山东
临沂一带的习俗,是用一块
白布从梁上搭过来,再用一只白
公鸡在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果死者生前做过屠夫,那么他临死之前,家里人要用一块大红布,把他的
手包含口江浙一带的农村,还流行给死人烧纸锭、
锡箔按照旧时的规矩,在沐浴更衣的仪式结束之后,还要举行
饭含仪式。饭含是指在死者的口中放入米贝、
玉贝和米饭之类的东西。这是为了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着肚子到阴间去受罪,而成为饿死鬼。
报丧
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
报丧。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
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
铲子火灰撒在门外之后,才可以进门报丧。这样做是为了辟邪。也有地方报丧俗规非常严格,丧家如果死的是男人,必须由房族侄子到亲戚家报丧,死的如果是女人,必须由儿子、女儿给外婆家报丧。报丧的孝男孝女必须头上裹白布、
戴斗笠银锭、
草鞋 旧时北京的丧葬讣文是比较严格的。人死了以后,亲属就要把消息告诉给亲友。报丧用的讣闻,一般只写亡人生前的
官衔年月日时终正寝,距生于某年月日时,享寿若干岁,不孝某某侍在侧,亲视含殓,遵礼成服,谨择于某年月日安葬,叩在乡、学、世、寅、戚、谊、衰此讣闻。某日
接三讣告吊唁
做七吊唁仪式。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
别针 首先要布置
灵堂。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
供品、香炉、蜡台和
长明灯除了主棚外,还必须有许多用途不等,名称不同的棚,规模大小不一。由于在这期间,吊唁的亲友多,而且时间都比较集中,上祭恐怕发生拥挤,甚至排不上号。所以在其他院落就要搭一座或数座祭棚,凡远亲、朋友来吊唁的,就被知宾引到这种棚里上祭。还有的棚是用来摆官座,让来宾们休息、喝茶、用饭的。
接下来就要举行开吊仪式。这是最讲究排场的一个仪式。
铜磬,由一个人专门负责敲击,隔一会而敲一记,说是铜磬响一声,黄泉路上就光亮一闪,灵魂可借着照明前行,但又不可以连连敲,不然死者亡魂就会匆匆踉跄。灵堂上
女眷们悲泣哭声,洋溢着整个灵堂。孝子孝媳至始至终都披麻戴孝跪在灵案边
陪祭祭礼是香、烛、鞭炮、纸钱、利布,而女婿家和娘家亲属除了香、纸外,必须备猪头、鹅为祭礼,当送祭礼前来吊唁的人到来时,有些还哭唱出来生前与死者的友好关系,嘱咐亡魂应保佑他如何等等。煮熟的猪头、鹅两样为一幅,到时一副供奉灵前,然后从上辈到小辈按顺序拜祭。死者的子孙全体跪于灵前,拜吊痛哭。而
宁波一带的吊唁礼仪则别具一格,而且祭品也别有一番风趣。灵前摆上由
火腿制成的琵琶琴,用熟猪头作头,熟
猪肺和
猪肝作身,制成的
姜太公,饰着彩带的
白鲞,用熟猪肚制成的
白象,煮熟的鸡制作成的
凤凰,悲悲切切的灵案上如一台小小的
食品工艺博览,是家眷对亡灵的一番心意和良好的祝愿。吊唁开始,爆仗齐鸣,礼仪程序非常有讲究,吊祭的人都穿着素服,以亲疏尊卑为顺序,一家一堂,本家先祭,外客后祭,一律跪拜行礼,长者在前,晚辈在后,专门设一赞礼生手持焚香一束,立在东面。另外设一个赞礼生立在西面。最后,要燃放爆竹,以标志祭拜礼仪的结束。
自改革开放以来,吊唁仪式已经大大简化了,主要是
遗体告别和开
追悼会。前来吊唁的人身着素装,佩戴白花和
黑纱入敛
殓衣穿好后,有些地方要还要举行
开光明和抿目等的活动。替死者穿好衣服后,又拿一碗温和水,用一块新棉花,蘸这水,将亡人的眼睛擦洗擦洗,叫做开光,这也是孝子亲手作的事。说是死人若不开光,下辈子必是瞎子。在
泉州一带的地方,丧家要把家里的鸡狗之类的动物捆绑起来。因为民间以为猫或其他动物靠近尸体,会诈尸。尸体会跳起来,死死抱住活人或其它东西不放。这些传说,实属迷信,无非是要利用这一禁忌,提醒孝眷谨慎看守尸体、灵柩、精心尽孝,不得轻待死去的人。
收尸盛殓的棺材,是以
松柏制作的,忌讳用
柳木。松柏象征长寿。柳树不
结籽,
或以为导致绝嗣。有的地方用
柏木做棺材要掺一些
杉木,据说完全用柏木做的棺材会遭天打(触雷电)。寿木做好后,搁在那里不能移动,俗说随便移动,对本人不利。棺材外面一般漆成
朱红色,写上金字。也有画上花鸟人物的。
大敛的时间是在小敛的第二天,就是人死后的第三天举行,以等待他生还过来。按照民间习俗,要在棺底铺上一层
谷草,然后在铺一层
黄纸,意思是死者的灵魂能够高高地升入天堂。而
七星板则是求寿之意。在七星板上铺黄绫子绣花的棉
褥子,俗叫铺金,褥子上绣海上江牙、八仙过海等图案,意思是超度死者的灵魂升天成仙。而清末北京丧家流行用的
陀罗经被、如意寿枕等物,都寄托了这种意思。
在合上棺材之前还要往棺内放些葬物。民间的讲究是让死者左手执金,右手握银。多是让亡人左手拿一个一两重的小金元宝;右手拿一个一两重的小银元宝或银子;而穷人就只好放些铜钱,或当时社会上通用的硬币,如大铜子、小钢板之类。最不济也得给亡人手里放一块
手绢。所以,历代的陵墓都有过盗掘的现象。尤其是帝王陵墓,
随葬品大都是希世珍品,更引来无数觊觎者。
为了保证亡人能够落个尸首完整,据说,凡是亡人生前从身上脱落下来的东西,都应殓入棺内。比如老年时,脱落的牙齿,以及
小殓生殖器入殓后,雨打棺。否则,以为后代子孙会遭贫寒。入殓前后,停棺在堂,直至出殡。
丧服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
周礼血缘关系两千年来,汉族的孝服虽然有穿承和变异,但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定制,基本上分为五等,即:斩榱、齐榱、大功、小功、缌麻。
下衣则叫做裳。斩榱
上衣下裳承重孙对祖父母、妻对夫,都要穿斩榱。
曾祖母穿孝服;为
高祖父、
高祖母福字。未出嫁、且未梳头的孙女用长孝带子在头上围一宽榱,结于头后,余头下垂
脊背,头上亦插一小红福字。孙子、孙女的孝
袍子肩上钉有红布一块,有的剪成蝙蝠、有的剪成其它图案。按亡人性别,
男左女右重孙子 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和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而穿的。
缌麻曾祖父母、
族伯父母、族
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
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穿孝都用这个档次。
可见传统礼仪是根据丧服的质料和穿丧服的时间长短,来体现血缘关系的尊与卑、亲与疏的差异的。
到了近现代的时候,中国的丧葬习俗受到西方的影响,丧服有了很大改变。通常是在告别死者、悼念亡魂时,左胸别一朵
小黄花,左臂围一块黑纱。有些妇女死了亲人在
发际插一朵白绒花。这些象征的志哀方式,比起古代丧服,要大大简化了。
出丧择日仪式
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否则,不吉。按照迷信的讲究,凡下奇月死者,应在偶月下葬;偶月死者,应在奇月下葬。奇月、偶月也要配合好才行。否则,不吉。若不能及时葬埋,可先柩起来。在河南一带,还有埋葬忌月的习俗,并且与姓氏有关。据说,张、王、李、赵四姓人,禁忌六、腊月动
土葬埋。其余姓氏,三、九月禁忌动土葬埋。若忌月有丧事者,要排至三七、五七殓葬,必得避开忌月才行。如特殊情况需及时出殡者,也只能先用
青砖柩之,不得入土葬埋。台湾以及南方一些地区,俗忌七月出葬。因民间传说,七月为
鬼月,七月十五日为
鬼节,该月阴间得鬼魂要到人世上来讨食。为避鬼煞,故忌此月殡葬。
丧仪忌日而言。俗说在某日葬埋便会犯重丧,亦即丧家还会再死人。当地的
重丧日为:一月甲日、二月乙日、三月戊日、四月丙日、五月丁日,六月
己日,七月
庚日天牢 哭丧
择日仪式之后便要哭丧。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
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壮族习惯是请民间歌师二人来唱哭丧歌。两位歌师扮成舅甥,一问一答,唱歌彻夜,赞颂祖先业绩,劝导后辈不忘祖恩。许多民族并有哭丧歌舞仪式。
彝族孝歌布滚戈长衫的男子持矛舞蹈,绕竹幡作刺击状,以示驱邪。最早由执绋者唱挽歌送丧的风俗,起源于汉代。确切地讲,是从
汉武帝开始的。其次,挽歌的
代表性作品是《韭露》、《蒿里》。而且分别规定了《韭露》是为王公贵人出殡时唱;《蒿里》则是为士大夫和一般百姓出殡时唱。这两首通行西汉的挽歌,相传是
田横 挽歌入礼,在汉晋时代兴起,到南北朝时更加流行。有趣的是,挽歌习俗流行起来之后,唱挽歌的场合就不限于出殡送葬了。挽歌成了表达心中的痛苦,对亡者的深切的思念等凄楚情感的一种宣泄。
这种唱经的习俗大多由女性来主持,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平安的到达阴间。
下葬
经过了
初丧、
哭丧、做七、送葬等仪式之后,最后的环节就是下葬了。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生存环境不同等原因,形成了很多不同的下葬风俗仪式。这种下葬的仪式反映了人们对灵魂的崇拜。汉族主要是实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终归宿,所以墓地的选择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气凝结的吉穴,从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
这种
下葬仪式锄头挖三下。接着八仙就过来做穴,做好之后再把太岁的画像烧掉。这种墓穴,是把灵柩推进去的。在墓穴的底部铺垫着两根
竹子或者剥了皮的光滑润泽的小
杉树。放的时候,把灵柩的上首搁在上面,再用
撬棍往里面推,推进去之后再抽掉垫底,最后铲一些草皮把洞口砌严封好。
灵柩在山上停放好之后还有很多有趣的风俗。在一些地方,孝媳妇要在灵前作揖拜礼,然后捧把黄土,在怀里包着,跑回家里把黄土撒到猪栏
鸡笼在旧时,祭祀墓穴是人们非常看重的。祭祀的时候把一只公鸡杀死,用它的血来祭奠。公鸡不会马上就死去,而是在墓穴里反复扑腾,按照旧时的说法,公鸡死在墓穴里的哪个部位,哪个部位的子孙就会兴旺发达。公鸡扑腾下来的
鸡毛凤凰毛五谷杂粮编成的五谷囤放在墓穴里。囤口上面盖着一张
小烙饼。在墓穴里还要放一个陶瓷罐,罐子上面放一盏豆油灯,叫做长明灯。有的地方还在墓室上嵌一面铜镜,象征太阳。在古代的时候,有钱的人家要远离坟墓,射三支箭,然后马上后退。这样不敢靠近灵柩是因为担心压不住鬼邪,自己会遭殃。在灵柩放进墓穴的时候都必须放炮,说是为死者饯行去阴间。
民间的习俗认为,人死后的灵魂随时可能从坟墓里跑出来,跟着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须绕墓转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严禁回头探视。否则看见死者的灵魂在阴间的踪迹,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节哀的措施。不然的话死者的亲人不停地回头观望,总也不舍得离开,是很难劝说的。
埋葬之后人们必须要洗手,有的还要用酒来洗。这样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来驱除晦气。接着丧家要谢
吹鼓手和客人。之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
灵位长寿汤肉骨头汤这些民间传统的风俗习惯都反映了了生者对于死者的寄意和对生命兴旺的美好愿望。
做七
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实际上停柩的时间长,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杂,尤其是天子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另外,父母死后应该合葬。父死不知母墓,母死不知父墓,都要把死者暂时殡起来,等找到父墓或母墓时再进行合葬。这样灵柩停放的时间就很难说了。
降福。因为人们认为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仍然和活人一样有情感。
招魂送魂
招魂仪式的举行,必须选择一个相当的日子。到了那天,丧家就在门前树起
招魂幡,或者挂上魂帛。有的地方亲属还要登上屋顶呼喊招魂,让死者的灵魂回家来。
到了近代,人们主要用大幡来作为招魂的工具。幡旗迎风飘飘,取其缠绵的意思,魂魄就能够循着这飘扬的幡盖归来。大幡通常有三四丈高,它们的颜色和形状各不相同。
潮魂香烛,中间放着稻草人,身上贴着死者的
生辰八字钟磬铙钹毛竹,顶梢上挂着箩筐,里面装一只
雄鸡 招魂和
送魂仪式,表现了人们两种相互矛盾的民俗心态。一方面希望死者灵魂活转回来,另一方面则要告诉死者的灵魂迅速离开。
下葬择日
下葬
择日要有两个条件:
二、死者的出生年月(主要是出生年,月只作为参考,俗称“
仙命”)。
只有知道这两条才能避免择出来的日子与坟山及仙命相冲撞而出凶祸,并且把坐山和仙命的贵人及福禄调出来(从选择出的年,月,日,时的
天干地支里表现出来),以使死者享安宁,生者获富贵。但如果实在不知到死者的出生年,则按“蒙拢大吉”下葬。而坟山的坐向是一定要的,否则就不须要择日了!
然而,埋葬先人是一件非同小可的大事,决不能草率!为了你全家人的平安,建议你在当地找一位有点名气的风水师主理。
葬俗方式
1、土葬
土葬是我国产生最早、流传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涉及民族最多、最为普遍的一种丧葬民俗。
土葬产生原因:
(1)人类生存意识引起的原始生态环境保护行为产生土葬
动物行为属于自然本能
人对动物的模仿属于文化行为
(2)人性的发展,人伦情感关系进化产生土葬
“死而弃之沟壑,人之情不忍为,故有葬死之义。葬者,藏也。”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沟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返归蔂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
意识相结合产生土葬
植物采摘及种植生产形成“重土”意识:植物生命来自泥土;有地则生,无地则死。
(4)儒家孝道伦理维系着土葬习俗的长期盛行
《
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朱熹《朱子大全》卷92:“葬
之言藏也……使其形体全而灵魂得安,则其子孙盛而祭祀不绝,此自然之理也。”
2.火葬
流行区域:西北地区
《墨子·节葬下》:“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
火葬习俗受宗教灵魂观念支配
宋辽金元时期,长期实施土葬习俗的广大
汉民族地区,火葬方式普遍流行,大有取代土葬习俗的
发展趋势。
原因:
洪迈《容斋读书笔记》卷13:“自
释氏火化之说起,于是死而焚尸者,所在皆然。”
(2)贫困之家无力承担土葬费用而实施火葬
《宋史》卷125:“贫下之家,送葬之具,唯务从简,是以从来率以火化为便,相习成风,势难遽革。”
《大明律·礼律》:“其从尊长遗言将尸烧化乃弃置水中者,杖一百。”
《大明律·刑律》:“子孙毁弃祖父母,父母尸者,斩。”
《续高邮州志·禁
火葬》“倘示禁之后,仍有此等恶俗(指火葬),许地保及邻右人报官,严拿尽法惩治,地保及邻右人知情匿报,另行发觉,一体治罪。”
概念:我国古代流行于
南方地区的一种将棺木放置于悬崖峭壁之上的一种古老葬俗方式。
起源时间:商代后期(福建
武夷山“船
悬棺”距今3400年)
分布区域:南方山区(西南云、贵、川及
长江以南的省区)
悬棺葬俗的演变形态:
(1)洞穴式(初始形态)
(2)凿穴式(发展形态)
(3)桩木式(定型形态)
悬棺葬俗产生原因:
高山悬崖:特殊的生活地理环境
《
太平寰宇记》卷168:“僚人礼俗殊异,以岩穴为居止。”
灵魂“寻根”意识产生崖葬
对高山悬崖的崇拜(山崇拜)信仰产生了崖葬
(2)特殊的葬孝观念产生悬棺葬俗
《
朝野佥载》:“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
(清)《
珙县志》:“悬葬崖上,子孙高显,于是争挂高崖以趋吉。”
生者的利益和死者的愿望通过奇特葬俗方式得到和谐统一。
4、树葬
树葬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葬法,它的主要形式是把死者置于深山或野外的大树上,任其风化;后来,有的稍作改进的方式是将死者陈放于专门制做的棚架上。由于置放尸体后任其风化,故树葬也称“
风葬”、“
天葬”、“挂葬”、“木葬”、“空葬”或“悬空葬”。树葬是树居的反映,因此,树葬也是原始生活在葬俗上的遗存。
5、天葬
天葬是
蒙古、
藏族等
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让鹰(或者其他的
鸟类、兽类等)吞食,认为可以带到天堂。跟
土葬,
水葬,火葬一样,是一种信仰,一种表达对死者的一种方式,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
文化现象,从其起源、形式、内容以及仪式的实施,都要受到
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业方式以及
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
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民族乃至不同的
社会阶层都会形成不同的天葬仪式。
6、崖葬
崖葬又名悬棺葬,是我国古代南方的一种特殊葬俗,被认为是世界大化史上的一大奇迹。其葬法是利用天然岩缝或人工木桩把棺木悬置在嘴壁之上,或者将棺木放在天然或人工凿成的岩洞之中,悬棺葬的葬地都是选在面临江河的绝壁高岩上,其
葬具多为
船棺,长2-3米,宽约半米多,形体似
一只船,分为头、尾和仑三部分,头尾翘起,仓为棺枢,安放尸体。
广义的悬葬又指在石崖上穿凿洞穴作为墓室的一种具地方特色的墓葬结构形式。在四川三峡崖洞中,曾发现
战国时代此类
崖墓,这一阶段的崖墓室,距地面高一些,低者二三米,高者一二十米,有的业于缓坡崖上,有的开于悬崖峭壁之中。墓分为单室墓,夫妻合葬有双室墓,家族合葬的多室墓三种,通常在墓室内外崖避上雕刻有各种图案,有的还铭刻有铭文,死者姓氏及一些
吉祥语。
二次葬是在采取埋葬、火葬、风葬等等方式后,对尸体作二次或以上的处理。我国南方地区台湾、福建、广东和广西的汉族和壮族,自古以来比较流行二次葬。人死后即棺殓土埋葬。待三五年后尸体腐烂后再择吉日,发 开棺,检取
骨殖,将骨头擦洗干净、晾干。再按照次序分头、颈、胸腰、下肢装入特制的
陶瓮。俗称“金塔”。这种二次葬又称二次洗骨葬或二次
捡骨葬,在福建、广东、广西的女村地区还保留此种葬俗。
8、现代葬俗
解放以后,国家为了节约土地,杜绝疾病蔓延,普及火葬。人死后,被送往
殡仪馆停放,尸体赤裸冰冻存放。为了延长
保存时间,殡葬人员会在死者
脚板底扎一个洞使死者的血全部放走。
尸体送到殡仪馆后,一般三天内举殡,举殡分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两部分。遗体告别仪式时设置“灵堂”,灵堂四周排满花圈,花圈上挂满亲朋戚友的
挽联。告别仪式开始先播放一段哀乐,悼念者默哀三分钟,之后向死者三鞠躬,最后绕遗体一周,瞻仰死者遗容。长子手捧死者遗照领悼念者去小礼堂开追悼会。追悼会主要是表彰死者生前功迹,因过于形式及劳民伤财,现已基本取消。遗照一般不用彩色,且用“炭烧瓷相”,以示永久存。
举殡后“
灵车”--现称“
专用车”把遗体送到
火葬场--俗称“大烟囱”,经大火焚烧后尸体化为灰。亲人可根据情况把骨灰放入
骨灰盒保留,也可把骨灰撒入大海、植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