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设立的新闻发言人,是以外交部的身份发言,并向记者宣传情况、回答提问的人员。现任外交部发言人有:毛宁、林剑、郭嘉昆。
制度源流
新闻发布制度起源于19世纪末期的美国。1913年,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举办了第一场正式的新闻发布会。20世纪50年代后,各国政府纷纷效仿美国建立新闻发布制度,设立发言人。
发展历程
早期工作
自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前约三十年的时期内,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一直有新闻发布的做法,外交部发言人的称谓虽不时出现,但却未形成制度。当时,“外交部发言人”只是一个空衔,一般并不提及具体是谁。新闻发布的次数也很少,只是在有十分重要的外交部声明需要对外发布时,外交部新闻司才电话召集中外记者到外交部,由新闻司的官员向他们散发声明。声明有时冠以外交部发言人的名义,但发言人并不露面。新闻司的官员只是把声明发给记者,不回答记者的提问。当时,对外发言被视为非同小可,是不能随便行事的。
龚澎被称为新中国外交部第一位新闻发言人,她是新中国外交部情报司(后改称新闻司)的创建人,任司长达十三四年之久,长期代表中国政府对外发布新闻,是一位无“外交部发言人”之名,却有“外交部发言人”之实的高级外交官。
制度催生
随着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作用的增强,逐渐产生了建立发言人制度的需求。新中国诞生之后,由于美国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政策,到1970年年底,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只有55个。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中美关系打开,一些原来受美国控制的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到1979年底,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增至120个。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逐渐加入了一些政府间国际组织和民间国际组织。中国作为联合国和国际组织成员,尤其是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必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问题上表明态度。世界需要了解中国的立场,国内公众也希望听到政府的声音。20世纪80年代初,外交部新闻司有了建立发言人制度的想法。
此外,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政策和做法也随之相应作了调整。外交上的调整也波及到了新闻发布和发言人的工作。当时,外交部内部正在酝酿建立发言人制度的问题,而催生这个制度的却是一个国际上的偶发事件。1982年3月24日,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发表了长篇讲话。讲话虽然仍充满了对中国的攻击,但他明确承认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强调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并表示愿意改善对华关系,建议双方进行磋商,采取一些两国都能接受的措施,以改善苏中关系。对此,邓小平随即打电话给外交部,指示立即对勃列日涅夫这个讲话作出反应。于是外交部便当机立断地以此作为契机,加快了建立发言人制度的步伐。
1982年3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有具体外交部发言人出面的正规的新闻发布会在外交部举行,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
钱其琛担任了外交部发言人。这是一次不设座位的新闻发布会,举行的地点是当时的外交部主楼的门厅内。外国记者和中国记者把钱其琛团团围住。钱其琛发表了只有三句话的简短但却十分重要的声明。他说:“我们注意到了3月24日勃列别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这是钱其琛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新闻发布会。钱其琛在《
外交十记》里回忆称:“那时,外交部还没有正式的新闻发布会制度。我仍在新闻司司长的任上,正在考虑设立新闻发言人,此事便成了立刻建立发言人制度的契机。”
制度初设
1983年2月,经中央书记处批示同意,中宣部、中央对外宣传部领导小组联合下发《关于实施<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和加强对外国记者工作的意见》,要求外交部和对外交往较多的国务院各部门建立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新闻。3月1日,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
齐怀远被正式任命为第一任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同日,中国外交部在国际俱乐部举行了首次例行记者会,齐怀远以外交部发言人的名义主持记者会并向中外记者宣布:中国外交部从即日起建立发言人制度。4月23日,中国记协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中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制度完善
外交部发言人制度正式建立后,在实施上呈现出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起初,新闻发布会是每两周举行一次,只发布,不答问。后来发展成每周一次,同样是只发布,不答问。自1983年9月始,改成每个月只是第一周的新闻发布会发言人既发布又答问;自1986年7月始,发言人既发布又答问的次数增加为每月第一和第三周;自1988年6月9日始,又进一步改成每周新闻发布会发言人都既发布又答问。1997年,取消了对记者提问次数和记者会时间的限制。2011年9月,开始在每个工作日都举行记者会。
举行新闻发布会的频率也在增加,后来增至每周两次。新闻发布会的地点也变过多次。早期,新闻发布会一般都在国际俱乐部、首都大酒店等地举行。随着外交部新楼的落成,楼内设有专门的新闻发布大厅,从此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就在外交部内举行。
除了例行记者会外,新闻司从建立发言人制度一开始就建立了电话答问制度,记者可以通过电话向发言人提出问题,新闻司通过电话或发布会对问题作出回答。2000年,新闻司又设立了发言人值班移动电话,新闻司处级领导在包括周末和节假日在内的每天值班,移动电话24小时保持畅通,记者可以随时与发言人办公室联系。近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外交部又建立了网站,开通了微博、微信,用多媒体手段提供发言人在记者会上的发布内容和答问,方便了中外记者的报道。
外交部发言人进行发布和答问的方式也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譬如,发言人从坐着发布和答问,改为站着发布和答问;从现场交替传译,改为1996年取消翻译,1997年又改为同声传译,这成倍增加了提问和答问时间。
1983年11月,中央对外宣传领导小组制定并下发了《新闻发言人工作暂行条例》,进一步明确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新闻发布制度。中国政府的新闻发布工作进入了制度化建设阶段。
198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新闻改革座谈会纪要》,对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会议发布工作的制度化,健全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举行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提出了积极建议。
2004年4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对外宣传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建立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国务院各部委及省级政府三个层次的新闻发布工作机制,明确职责,注重策划,加大对新闻发言人的培训力度,提高新闻发布的效果和权威性,做到经常化和制度化”。
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开始实施。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
2016年2月17日,中办、国办联合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指出,重大决策除应保密的决策前要公开,遇重大突发主要负责人要带头接受采访,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带头接受媒体采访,表明立场态度,发出权威声音,当好“第一新闻发言人”。
2016年7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在政府信息公开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政务舆情回应的主体责任,回应内容、回应的时效性要求,发言人的容错机制、培训及能力提升等。
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实施细则》,要求推进“五公开”,做好政策解读,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要快速反应,最迟要在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
主要工作
外交部发言人在举行发布会之前,要做大量准备工作,具体来说主要有两项:设想记者可能提出的问题和准备表态口径。表态口径是国家外交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具体表述。发言人答问效果好坏,除了时效、时机等因素外,最主要的取决于口径,取决于口径的质量。因此,高质量的口径是保障发言人工作效果的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
外交部发言人团队一日筹备从舆情汇总开始,统观热点事件动态、中外媒体报道评论、网络舆情、公众看法。此后发言人和团队进行“一大碰、无数小碰”,除议题讨论,还设想各种可能的提问角度和应答策略,其中一些情况要与外交部内各地区业务司局和其他部委沟通。沟通持续到发布会前最后一分钟。一般情况下,团队能够预测现场大部分问题,但超出预测的,全靠发言人个人积累和发挥。
表态口径是外交部依据国家外交政策,考虑具体问题的具体情况,经过反复研究、推敲、斟酌制订的。新闻司新闻发布处(现为发言人办公室)是专门负责协助发言人工作的处,曾被称为“口径处”,有数十人。发言人与发布处人员一起设想问题,草拟口径,然后将这些问题连同口径草稿发到外交部有关地区业务司会签。在各司,先由主管人员和处长审阅修改,然后交司领导审改。有些口径还需要报部领导审定。如果涉及其他部委,还需送交有关部委会签。有些重要口径,需经过中央批准。譬如,钱其琛1982年3月26日的那三句话,就是报邓小平审定的。发言人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全部性工作,发言人在发布会上的应对,是整个外交部共同努力的结果。表态口径的制订过程,也是外交部各个司局上上下下协调看法和政策的过程。
拟定表态口径,对外表态,是发言人和发布处的职责和“专业”。发言人及其助手一直致力于提高口径质量和对外表态效果。发言人要拟定好口径,做好准备工作,需要认真学习和领会政府的外交政策,特别是政策的调整;需要时时刻刻密切跟踪国际形势的发展,特别是热点地区的形势、突发事件及老事件的新发展、新动向,对国际形势有全面了解和深刻认识;需要了解国家与各国的关系,特别是与大国的关系,知道这些关系中有什么敏感或者重要问题;需要了解中外记者关注的问题;注意学习和积累各种外交知识、国际知识;等等。在制订口径过程中,发言人和发布处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力争把口径写好。发言人及其助手的政策水平、语言能力、谈话技巧、聪明才智反映在口径中。钱其琛对拟定口径工作非常重视,对如何提高口径质量作过多次指示。
发言人不是国家领导人,不是部长,不是决策者。发言人答问,不是智力竞赛,不是即兴演讲,不是现场作秀。发言人不是发表个人看法和意见,是代表外交部表态,是在外交问题上代表中国政府表态,是向全国、全世界诠释中国政府在外交问题上、国际问题上的正式立场、政策、意见。他们被称为“发言人”,实质上只是政府的“代言人”。
陈毅元帅被任命为外长时,向周总理请教,周总理对他说了八个字:“外交工作,授权有限。”陈毅在外交部一直强调“外交大权属中央,外事工作授权有限”。外交部所有人员都熟记周恩来总理“外交无小事”、“外事无小事”、外交决策权属于中央的教导。“外交授权有限”,是各项外交、外事工作的戒律,当然也是发言人工作的戒律。按照经过严格审批的口径表态,是发言人应该严格遵守的政治纪律。外交部前副部长齐怀远在“外交部发言人制度30周年座谈会”上说,他担任发言人之前,请示钱其琛:没有口径如何办?钱其琛表示,有口径的问题,就回答;没有口径的问题,就不要现场回答。发言人“念稿”是正常做法,美国白宫和国务院发言人也大都念稿。
现任发言人
历任发言人
任职细节
素质要求
外交部发言人的素质要求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前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说,做好发言人应该在政治上思想成熟、立场正确、敢于负责;知识上内知国情、外知世界;表达上逻辑通顺、有理有节;要善待记者。
职务级别
外交部发言人的级别有高有低,一般来说,外交部发言人由新闻司正副司长兼任。
毕业院校
大多数外交部发言人都曾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其中有的是地地道道北外人,如吴建民、沈国放、朱邦造、孙玉玺、章启月等,有的是大学毕业后在北外进修和学习,如李肇星、陈建、崔天凯等。可以说,北外是外交部发言人的摇篮。
任前供职
外交部发言人担任发言人前大多是外交部机关或驻外使领馆的参赞。例如,钱其琛曾任中国驻几内亚大使,沈国放曾任外交部办公厅秘书室秘书。
卸任去处
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大多有两种去向,一是升任外交部等部门高级官员,例如钱其琛曾任外交部部长,后任国务院副总理;李肇星曾任外交部长;齐怀远、陈建、沈国放、崔天凯和孔泉曾任外交部副部长或部长助理。还有一些发言人则前往驻外使领馆担任重要职务。如吴健民卸任后成为中国驻荷兰大使、孙玉玺成为中国驻阿富汗大使、章启月成为中国驻比利时大使、刘建超成为中国驻菲律宾大使。
经典妙答
外交部发言人虽然有一定的话语自由,但绝大多数时间是按照有关部门提供的口径或要求的精神回答问题。发言人很大程度上是整个机制的代表,在有稿可依时,发言人可尽己所能,用恰当的方式和丰富的语言表情达意;而无稿可依时,也不能信口开河。其发言内容基本确定,发言要求必须高度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形象,对祖国完全忠诚。在发言时,发言人组织材料的能力和临场发挥的能力相当重要,而在答问方式选择上,发言人可以围绕发言目的随机应变,或直接告知,或间接告知,或直接回避,或间接回避,或回击,或模糊,或幽默。
由此,历任外交部发言人在记者招待会上,贡献了诸多的经典妙答。
制度评价
我们外交部的发言人制度,已经成为中国一扇改革开放的窗口,已经成为中国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王毅 评)
外交部发言人,既是人,也不是“人”,发言人代表一种机制,他所说的话不代表他自己,而是代表政府。从这个意义上说,发言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
李肇星 评)
做一个发言人,要做一个聪明的发言人,做一个有魅力的发言人。政府给我们的政策界限,大体上是清楚的。发言人完全可以在这个范围里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
吴建民 评)
发言人表态部分替代了外媒惯常采用的对华观察家评论,填补曾经单方面信息真空,利于对华平衡报道。(
周庆安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