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民族大道182号(中南民族大学校园内),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是社会科学类民族学专题博物馆。
历史沿革
1955年,中南民族学院少数民族文物陈列馆成立。
“文革”期间,中南民族学院被撤销,陈列馆藏品也被转移至中央民族学院保管。
1984年,在著名学者吴泽霖的倡议、主持下,经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博物馆得以复建,并正式命名为“民族学博物馆”,国家副主席乌兰夫亲笔为博物馆题写了馆名。该馆是中国第一座以“民族学博物馆”命名的专业性博物馆。
1989年,在著名学者潘光旦之弟潘光迥的资助下,民族学博物馆征集了以三滴水床、雕花脸盆架为代表的一套珍贵土家族传统雕花家具。
2000年春,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民族学博物馆和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合并。
2006年6月,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再度单独建制。
2008年,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投入近千万元对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进行维修改展,
2009年底,工程基本完成。新展览突出民族特色,内容设计中民族志方法的运用,体现了民族学博物馆的学术特点。
场馆布局
综述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有《美美与共》《记忆武陵》《工艺奇葩》《椰风海韵》《斑斓霓裳》《枫香树下》《锦上添花》等七个展厅。
展厅
《多彩民族》:展览以实物、照片、文字、图表等为主要陈列内容,注重采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动、静结合,平面、立体结合,开放、封闭结合等多种陈列形式,展示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概貌、中国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主的民族政策以及民族文化。本展览共分三大部分:“民族识别和民族分布”、“民族区域自治”“少数民族文化”。
《记忆武陵——土家族历史文化》:展览分为“悠久的历史”、“山地经济”、“灿烂的文化”三个部分。展览通过对武落钟离山土家族来源传说场景的塑造、土家族地区出土文物和传世土司官印等文物的展示、国宝级文物溪州铜柱的复制直观地梳理了土家族悠久的历史。展览设计注意融入土家族文化元素,比如吊脚楼风格、虎文化等。
《椰风海韵——黎族传统文化》:展览主要通过陈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海南黎族地区征集的珍贵的民族文物,配合以黎族传统代表性民居——船型屋的复原、黎族传统村落微缩景观以及文字说明、图片和反映黎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影视人类学资料,向人们展示了黎族传统社会的自然环境、历史和文化。展览分为“环境与历史”、“方言与服饰”、“经济生产”、“风俗习惯”四个部分。展品中钻木取火、刻木记事的实物,以及露天烧陶、妇女纹身的图片,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中国苗族馆——苗族服饰文化展》: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苗族的服饰文化便是其中之一。苗族服饰被誉为
中国服装服饰史的“活化石”,人类文明史的“精美标本”,“穿在身上的史书”。 苗族的服装服饰种类繁多,可达180余种款式,大致可分为湘西型、黔东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海南型五大类,每一大类下又分为若干式。此展览为 “中国苗族馆”的序展,所有展品均由凤凰山江苗族博物馆提供。
自1986年正式开放以来,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先后举办了《侗寨风情图片展》《土家族民俗展》《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展》《南方少数民族手工艺术展》《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展》《馆藏文物精品展》等固定展览十几个。
《工艺奇葩——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展览共分为“奇异瑰丽的织锦艺术”、“神秘华丽的刺绣艺术”、“灿若群星的蜡染艺术”、“匠心独运的木雕工艺”、“巧夺天工的竹编工艺”、“彝族漆器”、“精美繁复的银饰艺术”。展出的每件文物,均由少数民族民间艺人手工制作。集民族学、民俗学、艺术学等研究价值为一身,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斑斓霓裳——少数民族服饰》:展览共展出了该馆收藏的我国东南地区壮、侗、苗、备、瑶、仫佬、毛南、京、高山、仡佬等10个主要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带有本民族特点的服饰,是该民族历史的活化石,有些民族服饰的花纹图案记载了他们的古老传说及历史迁徙路程,其民族服饰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场馆特色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武昌南湖之滨,馆舍建筑依山就势,随自然地貌高低分布。在空间处理上,以3个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高低错落的内院为中心,利用不同尺度和长宽比及闭合、开敞等富有变化的组合方式精心构筑,既将庭院、走廊、大厅、内室连为一体,又科学地划分为展览、办公、库房三个功能相对独立的区域。屋上盖琉璃瓦,并缀以飞阁重檐,秀丽玲珑。整个建筑既庄重典雅,又和谐明快,融入了我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和少数民族的建筑风貌。
馆藏文物
综述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藏品主要通过征集、捐赠、收购等途径取得,该馆文物藏品中,绝大多数为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文物,以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物为主;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文物藏品基本上是民族文物,其类别有服饰、字画、竹木器、金银器、石器、陶瓷器、铜器、铁器、玉器、钱币等;截至2019年末,该馆藏品有10480件(套)。
重要藏品
经过几十年几代博物馆人的不断努力积累,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已收藏中国中南、华东、西南等地区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文物一万余件,包括少数民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服饰、文史档案、宗教器物、书画等方面的内容。其中不少堪称珍品、孤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象京族的“绣花彩”宗教服装、仫佬族的对襟绣花女服、黎族的刻木记事实物等在各民族地区民间早已失传,甚至不见于当地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全国较为罕见。
2000年6月,由国家民委和云南省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民族服饰博览”会上,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受湖北、广西等省区的邀请,派人携有关民族服饰代表相关民族参展,弥补了该民族传统服饰的缺撼!如不用一颗铁钉、采用中国传统木作工艺榫卯衔接、结构巧妙、做工精致的土家族传统雕花家俱,代表了土家族传统民间手工艺的极高水准。豪华的土家族三滴水床,床花板上用浮雕和镂空等手法雕刻有土家族服饰、兵器、乐器、狩猎工具以及反映人类生殖崇拜的瓜果、花卉等。还有反映土家山寨艳阳高照,皓月当空,河上跨桥、河中行船等几十幅文化内涵丰富的图案,表达了土家族人民对“人杰地灵,人寿年丰”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土家族洗脸盆架虽无三滴水床的气势,但盆架上细致的图案,高超的雕刻技艺则更胜一筹。此外,还有蜡染、壮锦、土家锦、黎锦、侗锦、剪纸、傩面具,及中国南方古代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物——铜鼓等藏品。
藏品保护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建设有藏品部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藏品的保管保护工作。藏品管理严格按照《藏品管理办法》的各项规定进行管理。不仅有完备的文物藏品纸质档案,还建立了藏品管理数据库。藏品的保管工作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展厅、库房内均安装了空调和除湿设备,配备了安全防火器材。为了更好的保护藏品,库房内文物根据质地不同,采取分区保管。按照《博物馆安全保卫规定》和三级风险等级安全防护规定要求,馆内设立安全保卫科,选配专职保卫干部,重点要害部位安装技术安防设备和综合报警监控系统设施,并配备专职保卫人员,坚持24小时执勤。
文化活动
宣传教育
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湖北日报等诸多新闻媒体曾用专题、专栏形式对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作过宣传介绍。
20世纪50年代,少数民族文物陈列馆创建之初,馆内专家学者在参加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和民族识别的工作中,就收集了大量的反映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内容的民族文物,主办的展览接待了印度总理尼赫鲁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各方面人士。
1986年下半年,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成功举办了《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展》和《海南黎族传统文化展》,并向社会开放,面向广大观众,尤其是武汉市及其周边的广大中小学生,普及民族知识。
1990年3月,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应邀赴上海参加“1990中国上海民间艺术博览会”荣获收藏大奖,在上海展览的8天时间内。
2010年,初湖北省文物管理局开展的武汉城市圈博物馆纪念馆优秀陈列展览展示评选活动中,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重新布展的《多彩民族》展厅喜获“最佳创意奖”,成为武汉城市圈内唯一获奖的高校博物馆。
科学研究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建馆初期,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工作人员就参加了当时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和民族识别工作。
上世纪80年代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重建时期,吴泽霖关于“民族学博物馆主要是为科学服务的,它是一种传播知识性的专业博物馆,是建立在民族学的基础上,同时也是依附于民族学而存在的”、“民族学与民族学博物馆的关系,正如化学或物理与它们的实验室的关系相似,是一体中的两个部分,相互依赖促进的。实际上民族学博物馆就是民族学的一种间接的田野调查的基地,双方相互依存,形成了一种共生状态”的论述,既是该馆建馆的理论指导,同时也建立了民族学博物馆在学界的地位。
1984年,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新馆建立以来,该馆专业人员承担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内的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并多次获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近20部,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所获荣誉
1995年,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成为武汉市首批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8年,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被武汉市有关部门认定为“武汉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2000年,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荣获“湖北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2006年,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获得武汉市“年度博物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11年09月10日,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被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授予“武汉市科普教育基地 ”。
2013年5月2日,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2022年11月29日,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入选中国科协2021-2025年第一批补充认定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
机构设置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是国营文化事业单位。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经费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全额拨款。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设有办公室、展览部、藏品部。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核定人员编制数2009年为l2人(实际在编人员10人)。全馆有专业技术人员8人,其中文博专业技术人员7人。在职的专业人员中,有教授1人,副研究馆员3人,馆员3人,助理馆员1人。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年观众人数约20000人次。
参观信息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民族大道182号(中南民族大学校园内)。
公交路线:武汉市内可乘坐538、583、572、590、586、732、733、739、811、901、915等至中南民族大学站下车即可。
自驾路线:洪山区人民政府——珞狮路——二环线——尤李立交——雄楚大道高架——民族大道——宽和路——发展路——团结大道——民族路——培德路——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
上午:9:00—11:30,下午:2:30—4:30。
免费。
1、周二和周四免预约参观。
2、开放时间外,其他时间团体参观需提前一天预约。(疫情防控期间,按上级和学校有关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