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思想史

2012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中国佛教思想史》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郭朋。

内容简介
《中国佛教思想史(套装共3册)》论述了佛教自西汉之际传入中国,历经隋唐,直至明清,在漫长的历程中,佛教在完成其自身的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不断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交涉,作为外来宗教,终于形成为中国特点的宗教,在思想领域,佛教与儒、道两家既相互矛盾、斗争,又相互吸引、融合,自然产生了“三教一家”、“三教同源”的思想,这种“三教一家”思想的出现,乃是历史的要求,时代的需要。
图书目录
                 上卷目录
               上 编 汉代佛教思想
第一章 佛教传入前后的时代背景……………………………………………………3
  第一节 苦难的时代………………………………………………………………3
  第二节 方术的流行………………………………………………………………8
  第三节 早期道教的产生…………………………………………………………12
第二章 “人地两生”的汉代佛教……………………………………………………28
  第一节 佛教的传入………………………………………………………………28
  第二节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佛教的贵族——楚王刘英……………………30
  第三节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佛教的皇帝——汉桓帝刘志…………………32
  第四节 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出家僧人——严佛调……………………………34
  第五节 笮融事佛…………………………………………………………………36
  第六节 从《牟子理惑论》看时人对于佛教的理解……………………………38
第三章 汉代译经………………………………………………………………………54
  第一节 关于《四十二章经》……………………………………………………54
  第二节 汉代译经——概况、译名和基本教义…………………………………59
  第三节 汉代译师…………………………………………………………………70
第四章 汉代译经的两大系统——安译与支译………………………………………73
  第一节 安世高的译经及其禅学思想……………………………………………73
  第二节 支娄迦谶的译经及其《般若》学思想…………………………………87
               中 编 魏晋佛教思想
第五章 时代背景………………………………………………………………………105
  第一节 世乱时艰的魏晋之世……………………………………………………105
  第二节 魏晋玄学的产生…………………………………………………………114
第六章 魏世(三国)译经……………………………………………………………129
  第一节 译经简况…………………………………………………………………129
  第二节 支谦及其译经……………………………………………………………132
  第三节 昙柯迦罗的来华与中国僧人授戒之始…………………………………162
  第四节 中国佛教思想史上第一位兼有佛、儒、道思想的译师
      ——康僧会及其思想……………………………………………………164
  第五节 中国佛教思想史上第一位西行求法者
      ——朱士行及其求法活动………………………………………………175
第七章 两晋译经………………………………………………………………………179
  第一节 译经概况——兼及竺法护………………………………………………179
  第二节 《般若》的再译…………………………………………………………191
  第三节 《华严》的翻译…………………………………………………………201
  第四节 《法华》的翻译…………………………………………………………212
第八章 鸠摩罗什及其译经……………………………………………………………216
  第一节 罗什行履…………………………………………………………………216
  第二节 罗什译经…………………………………………………………………218
  第三节 罗什思想…………………………………………………………………228
  第四节 罗什门人——僧叡、僧肇与道生………………………………………234
    一 僧叡………………………………………………………………………234
    二 僧肇………………………………………………………………………237
    三 道生………………………………………………………………………242
第九章 晋代《般若》学与六家七宗…………………………………………………253
  第一节 晋代《般若》学的传播…………………………………………………253
  第二节 六家七宗…………………………………………………………………258
第十章 玄学化的名僧…………………………………………………………………264
  第一节 竺法雅……………………………………………………………………264
  第二节 支道林……………………………………………………………………266
  第三节 于法兰……………………………………………………………………271
  第四节 于法开……………………………………………………………………272
  第五节 于道邃……………………………………………………………………274
第十一章 道安及其思想………………………………………………………………276
  第一节 道安行履…………………………………………………………………276
  第二节 道安思想…………………………………………………………………283
  第三节 道安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294
第十二章 慧远及其思想………………………………………………………………300
  第一节 慧远行履…………………………………………………………………300
  第二节 慧远思想…………………………………………………………………309
  第三节 慧远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及其影响………………………………………335
第十三章 法显的求法…………………………………………………………………341
  第一节 法显简履…………………………………………………………………341
  第二节 西行求法…………………………………………………………………341
  第三节 法显译经…………………………………………………………………346
               下编 南北朝佛教思想
第十四章 概述…………………………………………………………………………359
  第一节 动荡不安的南朝与北朝…………………………………………………359
  第二节 佛教的南统与北统………………………………………………………384
第十五章 南朝诸帝与佛教……………………………………………………………389
  第一节 宋、齐诸帝与佛教………………………………………………………389
  第二节 梁武帝与佛教……………………………………………………………413
  第三节 陈朝诸帝与佛教…………………………………………………………442
第十六章 南朝佛教思想………………………………………………………………444
  第一节 概述………………………………………………………………………444
  第二节 南朝译经…………………………………………………………………451
  第三节 《三论》学说的再弘传——僧朗与法朗………………………………461
  第四节 “二谛”义………………………………………………………………470
  第五节 大本《涅槃》的再治和南方的“佛性”说……………………………483
  第六节 “法身”义………………………………………………………………500
  第七节 宋译《楞伽》及其思想…………………………………………………503
  第八节 梁代三大家………………………………………………………………516
    一 僧旻………………………………………………………………………516
    二 法云………………………………………………………………………522
    三 智藏………………………………………………………………………526
  第九节 《成实论》与成实师……………………………………………………530
  第十节 真谛译经与摄论师………………………………………………………544
    一 真谛及其译经……………………………………………………………544
    二 《摄论》与摄论师………………………………………………………549
  第十一节 《大乘起信论》及其思想……………………………………………558
  第十二节 夷夏之辨………………………………………………………………566
  第十三节 神灭与神不灭的论争…………………………………………………573
第十七章 僧祐与慧皎…………………………………………………………………581
  第一节 僧祐及其著作……………………………………………………………581
  第二节 慧皎和他的《高僧传》…………………………………………………589
第十八章 北朝诸帝与佛教……………………………………………………………595
  第一节 北魏诸帝与佛教…………………………………………………………595
  第二节 北齐、北周诸帝与佛教…………………………………………………611
  第三节 魏武、周武的反佛………………………………………………………613
第十九章 北朝佛教思想………………………………………………………………622
  第一节 概述………………………………………………………………………622
  第二节 北朝译经…………………………………………………………………625
  第三节 《十地经论》的翻译与地论师的两大流派——南道与北道…………630
    一 《十地经论》的翻译……………………………………………………630
    二 地论师的两大流派………………………………………………………635
  第四节 昙无谶与大本《涅槃》…………………………………………………639
  第五节 《毗昙》的翻译与弘传…………………………………………………646
  第六节 昙鸾及其净土思想………………………………………………………650
第二十章 北方的禅学…………………………………………………………………654
  第一节 关于达磨禅的传说………………………………………………………654
  第二节 佛陀系的禅学……………………………………………………………657
第二十一章 南北朝时期律学的弘传…………………………………………………663
  第一节 南方律学的弘传…………………………………………………………666
  第二节 北方律学的弘传…………………………………………………………669
                  中卷目录
               上 编 隋代佛教思想
第一章 隋王朝与佛教…………………………………………………………………3
  第一节 概述………………………………………………………………………3
  第二节 隋文帝与佛教……………………………………………………………8
    一 生养在尼姑庙的隋文帝…………………………………………………8
    二 隋文帝对佛教的扶持和利用……………………………………………12
  第三节 隋炀帝与佛教……………………………………………………………21
    一 “不可以君天下”的隋炀帝……………………………………………21
    二 炀帝与“菩萨”——兼论佛教的大乘与小乘…………………………21
    三 杨广与智…………………………………………………………………28
    四 隋炀帝的佞佛种种………………………………………………………29
    五 隋末农民大起义,埋葬了隋王朝,也打击了佛教势力………………31
第二章 隋代的佛教思想………………………………………………………………36
  第一节 概述………………………………………………………………………36
  第二节 为统一的隋王朝服务的天台宗…………………………………………52
    一 天台宗的师承……………………………………………………………52
    二 天台宗的主要经典——《法华经》……………………………………73
    三 天台宗的基本思想………………………………………………………81
    四 天台宗的“判教”………………………………………………………97
    五 值得一提的两部书——《国清百录》与《佛祖统纪》………………101
  第三节 三论宗……………………………………………………………………103
    一 三论宗的创立者——吉藏………………………………………………103
    二 三论宗的基本思想………………………………………………………107
  第四节 一度出现的三阶教………………………………………………………121
    一 三阶教的创立者——信行及其著作……………………………………121
    二 三阶教的思想和主张……………………………………………………130
    三 三阶教的社会意义………………………………………………………142
               下 编 唐代佛教思想
第三章 唐王朝与佛教…………………………………………………………………151
  第一节 概述………………………………………………………………………151
  第二节 武德时的傅奕反佛与唐高祖的《沙汰僧道诏》………………………154
    一 傅奕的反佛………………………………………………………………154
    二 唐高祖的《沙汰僧道诏》………………………………………………156
  第三节 唐太宗与佛教……………………………………………………………158
    一 夺取农民革命胜利果实的唐太宗………………………………………158
    二 唐太宗对佛教的扶持和利用……………………………………………160
    三 战地建寺…………………………………………………………………163
    四 唐太宗与玄奘……………………………………………………………165
    五 佛、道先后问题…………………………………………………………168
  第四节 武则天与佛教……………………………………………………………174
    一 建立了武周政权的武则天………………………………………………174
    二 武则天对佛教的利用……………………………………………………177
    三 武则天与薛怀义…………………………………………………………187
  第五节 唐玄宗与佛教……………………………………………………………189
    一 “中兴”而又致祸的唐玄宗……………………………………………189
    二 唐玄宗对佛教的利用……………………………………………………193
  第六节 唐宪宗迎佛骨与韩愈谏迎佛骨…………………………………………201
    一 宪宗迎佛骨………………………………………………………………201
    二 韩愈谏迎佛骨——兼论韩愈……………………………………………201
  第七节 唐武宗的灭佛……………………………………………………………215
    一 武宗灭佛的原因…………………………………………………………215
    二 灭佛的结果………………………………………………………………216
  第八节 唐末农民大起义,摧毁了唐王朝,也削弱了佛教你…………………218
第四章 唐代的佛教思想………………………………………………………………223
  第一节 概述………………………………………………………………………223
  第二节 唯识宗……………………………………………………………………238
    一 唯识宗的师承……………………………………………………………238
    二 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伟人——玄奘……………………………………240
    三 唯识宗继成者——窥基…………………………………………………245
    四 唯识宗的主要典籍………………………………………………………247
    五 唯识宗的基本思想………………………………………………………248
  第三节 适应武周统治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华严宗……………………………285
    一 法顺与智俨………………………………………………………………285
    二 华严宗的创始人——法藏………………………………………………287
    三 澄观与宗密………………………………………………………………292
    四 华严宗的主要典籍——《华严经》……………………………………295
    五 华严宗的基本思想………………………………………………………298
  第四节 中国佛教的特产——禅宗………………………………………………325
    一 传统佛教的禅学…………………………………………………………325
    二 禅宗的产…………………………………………………………………327
    三 禅宗与“机锋”…………………………………………………………374
    四 关于神会…………………………………………………………………377
  第五节 密宗………………………………………………………………………405
    一 “开元之治”与密宗……………………………………………………405
    二 密宗的主要人物——“开元三大士”…………………………………406
    三 密宗的主要经典——《大日经》………………………………………412
    四 密宗——“佛梵合一”的产物…………………………………………417
    五 密宗——佛教世界观的“杂家”………………………………………427
  第六节 净土宗……………………………………………………………………430
    一 净土宗的奠基人——道绰与善导………………………………………430
    二 净土宗的主要经典——所谓《净土三经》……………………………433
    三 “净土”思想的阶级实质………………………………………………438
  第七节 律宗………………………………………………………………………441
    一 律、律学与律宗…………………………………………………………441
    二 关于道宣…………………………………………………………………448
                  下卷目录
               上 编 宋元佛教思想
第一章 宋代佛教思想…………………………………………………………………3
  第一节 概述………………………………………………………………………3
  第二节 宋代译经(附刻经)……………………………………………………8
  第三节 宋代度牒…………………………………………………………………14
  第四节 宋代禅宗…………………………………………………………………20
    一 宋代禅宗的《灯录》和《语录》………………………………………20
    二 宋代禅宗的两个支派……………………………………………………27
    三 宋代禅宗与程朱理学……………………………………………………54
  第五节 宋代天台宗………………………………………………………………75
    一 宋代天台宗的文献………………………………………………………76
    二 宋代天台宗的师承………………………………………………………78
    三 知礼、遵式与悟恩………………………………………………………81
    四 宋代天台宗的“山家”与“山外”之争………………………………97
  第六节 宋代佛教的其他各宗……………………………………………………100
    一 宋代净土宗………………………………………………………………100
    二 宋代华严宗………………………………………………………………104
    三 宋代唯识宗………………………………………………………………116
    四 宋代律宗…………………………………………………………………116
  第七节 延寿与赞宁………………………………………………………………118
    一 延寿………………………………………………………………………118
    二 赞宁………………………………………………………………………126
  第八节 契嵩与智圆………………………………………………………………130
    一 契嵩………………………………………………………………………130
    二 智圆………………………………………………………………………141
第二章 元代佛教思想…………………………………………………………………146
  第一节 元代崇佛…………………………………………………………………146
  第二节 帝师制度…………………………………………………………………151
  第三节 汉地佛教简况……………………………………………………………158
               中编 明代佛教思想
第三章 明王朝与佛教…………………………………………………………………169
  第一节 概述………………………………………………………………………169
  第二节 明太祖与佛教……………………………………………………………172
    一 小和尚出身的明太祖……………………………………………………172
    二 明太祖对佛教的利用……………………………………………………175
  第三节 明成祖与佛教……………………………………………………………182
  第四节 明武宗与佛教……………………………………………………………191
第四章 明代佛教思想…………………………………………………………………196
  第一节 概述………………………………………………………………………196
  第二节 明代佛教诸宗……………………………………………………………199
    一 禅宗………………………………………………………………………199
    二 其他各宗…………………………………………………………………291
  第三节 明代佛教四大家…………………………………………………………302
    一 袾宏………………………………………………………………………302
    二 真可………………………………………………………………………313
    三 德清………………………………………………………………………334
    四 智旭………………………………………………………………………368
               下 编 清代佛教思想
第五章 清王朝与佛教…………………………………………………………………395
  第一节 概述………………………………………………………………………395
  第二节 清初诸帝与佛教…………………………………………………………399
    一 顺、康、乾三帝与佛教…………………………………………………399
    二 以超等“宗师”自居的雍正帝与佛教…………………………………403
第六章 清代佛教思想…………………………………………………………………417
  第一节 概述………………………………………………………………………419
  第二节 清初佛教的两新贵——通琇与道忞……………………………………419
    一 通琇………………………………………………………………………419
    二 道忞………………………………………………………………………424
  第三节 清代佛教各宗简况………………………………………………………428
    一 禅宗………………………………………………………………………428
    二 净土宗……………………………………………………………………429
    三 天台宗……………………………………………………………………430
    四 贤首宗……………………………………………………………………431
    五 唯识宗……………………………………………………………………431
    六 律宗………………………………………………………………………432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