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人物辞典》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文达。
牧野之战
在阵前,商军中的奴隶兵掉转武器,发动起义,反戈一击,商军大败。于是周军进占商都朝歌(在今河南淇县),纣兵败自焚,商遂亡。
长勺之战
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公元前684年(周庄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年),齐军攻鲁。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曹刿求见鲁庄公,认为庄公取信于民,得到“国人”的支持,可以一战。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相遇。庄公准备立即出击,曹刿加以阻止。等到齐军三次击鼓进攻。曹刿抓住对方勇气衰竭的时机,发动反攻,一鼓作气,击败齐军。齐军败退时,曹刿望见齐军“辙乱旗靡”的情形,断定不是诈败埋伏,才下令追击,取得全胜。
假途灭虢之役
这是春秋时晋国发动的一次战争。公元前655年(周惠王二十二年),晋献公为了一举灭掉虞国和虢国,利用虞公的贪利,以珍宝收买虞公,借道出兵,先灭掉虢国,然后又乘其不备,发起突然袭击,轻而易举地把虞国灭掉了。
泓水之战
春秋时宋楚之间的战役。齐桓公死后,宋襄公自认为霸主。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宋襄公攻郑,楚成王派兵救郑。两军战于泓水(在今河南柘城西北)。宋军已排列成阵,楚军正在渡河。宋军将领目夷认为敌众我寡,主张乘楚军渡河之际出击,宋襄公拒绝说:“君子不乘人之危发动进攻。”到楚军虽已渡河,但尚未排成阵势时,目夷又请求出击,宋襄公仍拒绝说:“君子不攻击不成阵势的敌军。”直到楚军作好交战的准备,宋襄公才下令出击。结果宋军大败,襄公也身受重伤
城濮之战
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公元前633年(周襄王十九年),楚成王率陈蔡等国军队围攻宋国,宋向晋国求救。次年,晋文公派兵进攻楚的盟国曹、卫,迫使楚军北上援救。时楚军占优势,晋军故意退却九十里,在城濮(今河南范县西南)和楚军会战。晋军选择楚军薄弱环节,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晋军主力伪装退却,诱使楚军左翼追击,然后进行夹击,获大胜。晋文公从此成为霸主。
崤山之战
这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著名伏击战。公元前627年(周襄王二十五年),秦国乘晋文公、郑文公新丧之际,派大将孟明视偷袭郑国,因郑国发觉有所准备,秦军乃转而一举灭掉依附于晋的滑国(在今河南偃师南)、晋国得知秦军越境击滑,遂以大将先轸为元帅,率晋师潜抵崤山(在今河南洛宁西北),选择有利地形,设下埋伏。秦军为防止万一,分四队梯次进入山区,开始遇到一部晋军伏兵,一触而溃,而后又传来追兵将至的消息。秦军为防止晋军追袭,乃加快行军速度,收缩四队的梯次距离,形成相对集中之势。这正好全部进入晋军伏击圈。晋军趁时居高临下,从四面发起冲击。结果,全歼秦军,俘秦将孟明视等人。
邲之战
春秋时楚庄王建立霸权的战役。公元前597年(周定王十年、楚庄王十七年),楚攻郑,晋往救,渡过黄河,驻在敖、鄗(在今河南河阴)二山之间。晋军将领意见不合,主战主和不一。楚军在孙叔敖指挥下突然向邲(今河南郑州东)进兵,晋的中军、下军措手不及,争船渡河逃走,溃不成军。
桂陵之战
战国时齐国围魏救赵的战役。公元前353年(周显王十六年),魏军围攻赵都邯郸(今属河北),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以魏国精锐在赵,内部空虚,乃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将庞娟兼程赶回应战,又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伏袭击,大败魏军,遂解赵围。后中国军事家常用“围魏救赵”来说明类似战法。
马陵之战
战国前期齐国大败魏国的战役。公元前342年(周显王二十七年),魏攻韩,韩向齐求救,齐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师,起兵攻魏。次年齐用孙膑计,以逐日减灶制造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迷惑敌人,引诱追击。待魏军追到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险要地区,齐军万弩齐发,全歼魏军十万,魏将庞涓被迫自杀,魏太子申也被俘杀,从此魏的国势衰落。见《史记·孙子列传》。
秦楚丹阳之战
这是战国后期秦楚之间发生的一次重要战争。公元前313年(楚怀王十六年),即丹阳(在陕西汉中)交战之前,秦国为了争夺汉中,首先采取外交攻势,以谦词厚礼诱骗等一系列手段,拆散了齐楚军事联盟。进而于次年(公元前312年)与楚军在汉中的丹阳展开激战,一举打败楚军,歼灭八万人,俘虏楚大将屈匄及其他将领七十余人。楚怀王再次派军争夺,又战于蓝田(在今陕西),仍为秦军所败,失去了整个汉中地区。
即墨之战
战国后期齐将田单在即墨利用火牛阵大破燕军的一次有名战役。燕昭王时,燕将乐毅攻破齐国,田单坚守即墨(今属山东)。公元前279年(燕昭王三十三年),昭王死,惠王即位,听信齐国反间计,撤掉乐毅,改用骑劫为将。田单一面派人向燕军诈降,使燕麻痹;一面又用千余头牛,角上缚兵刃,尾上缚苇灌油,夜间以火点燃,使其猛冲燕军,并以五千勇士随后冲杀,结果大败燕军,杀死骑劫,解即墨之围。田单乘胜陆续收复齐国失去的七十余城。
阏与之战
这是战国后期秦赵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公元前270年(赵惠文王二十九年),秦国进攻韩国,围攻阏与(在今山西和顺西北)。赵王派赵奢为将,率军往救。赵奢率军出邯郸城三十里,扎营筑垒,以示固守,严格隐蔽了奔袭阏与的作战意图,从而迷惑了秦军。二十八天后,偃旗息鼓,昼夜兼程,突然出现于阏与战场,占据有利地形,向秦军发起猛攻,大败秦军,遂解阏与之围,凯旋回国。
长平之战
战国时秦国大败赵国的战役。公元前262年(秦昭王四十五年),秦包围韩的上党,上党郡守冯亭以地献于赵、引起秦、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战。赵将廉颇坚守长平达三年之久。后因赵国中反间计,改用赵括为将。赵括空谈兵法,率大军盲目出击,秦将白起先在正面诈败后退,另外部署两支奇兵袭击赵军后路。结果赵军被包围,困守四十六日,不能突围,赵括被射死,赵军四十多万人也被俘坑死。从此赵国的实力削弱。
巨鹿之战
秦末农民起义军击溃秦军主力的战役。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秦将章邯率军攻赵,以重兵围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率起义军救赵。宋义在途中逗留不进,项羽杀宋义,取得领导权。起义军渡漳水后,破釜沉舟,只带三天食物,决心血战到底。不久,在巨鹿激战,大破秦军,杀秦将苏角,生擒王离,涉间自杀。后章邯率余众二十余万在殷虚(今河南安阳西北)投降。
韩信破赵之战
楚汉战争的重要战役,也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公元前204年(汉高祖四年),汉大将韩信率军数万攻赵,赵王歇和主将陈余守井陉(今河北井陉北),所部号称二十万,几倍于汉军。韩信采用“陷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背水为阵,率军奋战;同时遣兵袭占赵军防御薄弱的后方。赵军腹背受敌,全部溃败,陈余被杀,赵王歇也被俘。
楚汉成皋之战
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楚汉战争中,项羽在军事力量上处于优势,刘邦处于劣势,两军在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成皋(今荥阳西北)间相持。后项羽战败刘邦,占有荥阳、成皋、派大司马曹咎守成皋。公元前203年(汉高祖四年),曹咎率军渡汜水(在今河南荥阳境),欲与汉军决战,刘邦乘其半渡袭击,大破楚军,复取成皋。
垓下之围
楚汉战争的最后决战。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刘邦与韩信、彭越等合兵,将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项羽粮尽援绝,听到四面楚歌,以为汉军已得楚地,大势已去,因而突围南走,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军兵丧失殆尽,自刎而死。
白登之围
汉初,匈奴冒顿单于不断攻扰汉朝北方郡县。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匈奴大军围攻晋阳(今山西太原),高祖刘邦亲自率军三十余万迎战,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在今山西大同东北),达七日之久。后用陈平计,重赂冒顿的阏氏(皇后),始得突围。
昌邑之战
这是汉景帝时平定“七王之乱”的一次重要战役。公元前154年(前元三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七王举兵叛乱,发兵二十余万,汹汹北进。景帝遣太尉周亚夫绕道武关,神速抢占荥阳、洛阳。一面以非主力部队梁国之军,据守睢阳,深沟高垒,抗击吴楚联军;一面派出轻骑绕出吴军之后,断其粮道。而周亚夫却屯兵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把主力控制在手,坚壁不战,梁王屡求援救,周亚夫坚不答应。吴楚联军屡攻梁城不下,实力已有所削弱,转而进攻周亚夫军,两军遇于下邑(今安徽砀山东),企图与汉军主力决战,周亚夫仍坚壁不战。吴楚联军求战不成,粮尽饥疲,士卒散乱,欲引兵退走。周亚夫抓住这一战机,发动追击,大破吴楚联军。吴王刘濞仅率数千兵乘夜逃窜,楚王刘戊被迫自杀。
马邑之谋
汉武帝对匈奴战争的开始。西汉初年以来,匈奴长期攻扰汉朝北方郡县。公元前133年(元光二年),武帝派马邑(今山西朔县)人聂壹诱匈奴单于取马邑,又命李广、韩安国等率兵三十余万埋伏城外山谷中,俟机出击,后来匈奴单于率十余万骑入武州塞,中途发觉有伏,引兵退归。汉武帝对匈奴大规模的战争从此展开。
昆阳之战
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公元23年(地皇四年),绿林军进逼宛城(今河南南阳),不断取得胜利。王莽派王寻、王邑率军四十二万,号称百万,包围昆阳(今河南叶县北),用楼车和地道攻城。王凤等率起义军八九千人奋战坚守,刘秀等突围求援。各地起义军进援昆阳时,刘秀乘莽军轻敌懈怠,率精兵三千集中突破敌军中坚,杀死王寻。各军奋勇作战,城内守军也乘胜出击,内外夹攻,大破敌军,歼灭了王莽主力。
班超破沙车之役
这是东汉王朝同北匈奴争夺西域的一次战争。公元87年(章和元年),班超调集于阗、疏勒等部军兵二万五千人进攻沙车,而龟兹王派左将军联合温宿、姑墨、尉头等部军兵五万人前往援救。班超佯为不战而分兵东西两路撤退,又故意放跑俘虏回去报信,龟兹遂分其军,两路设伏,中坚只屯留一半,又放松了戒备。班超调动和分散了敌人之后,却突然向龟兹军发起攻击,一举而破之,沙车遂降。
官渡之战
东汉末
曹操统一北方的重要战役,也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重要战例。当时袁绍据有冀、青、幽、并四州,自恃兵多粮足。公元199年(建安四年),率兵十余万南下。曹操兵少粮缺,以劣势兵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相拒。次年春,曹操乘袁军轻敌,内部不和,两次偷袭袁军后方,焚其粮车和粮屯,使袁军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灭了袁军主力,袁绍被迫退回河北。
赤壁之战
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东汉末年,曹操初步统一北方后,于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率兵二十余万南下,孙权和刘备联军五万,共同抵抗。曹兵进到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小战失利,退驻江北,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孙刘联军利用曹军远来疲惫,疾疫流行,不习水战,后方又不稳定等弱点,用火攻击败曹操水师,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水陆并进,大破曹军。战后,孙权地位更加巩固,刘备据有荆州大部地区,旋又取得益州,形成曹、孙、刘三方鼎峙的局面。
合肥之战
这是三国时期曹操与孙权之间争夺合肥的一次战役。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孙权亲率十万大军来攻合肥。当时驻守合肥的曹军将领是张辽、乐进和李典,守军仅七千余人,而曹操主力又远在汉中。面对这种不利态势,张辽决定不待吴军形成包围之时,即选拔八百勇士先行出击,挫败了敌人的锋锐,安定了自己的军心,鼓舞了自己部队的士气,然后回城修筑工事,加强守备。从而摆脱了困守孤城、被动挨打的地位,以劣势之军阻止了强大敌人的进攻,迫使孙权不得不率军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