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乐论选》是华东师大出版的图书。杨赛主编。
内容简介
《中国历代乐论选》是中国历代阐述音乐理论的文章汇集。全书以时代为序,共分七章,分别为:先秦乐论、秦汉乐论、魏晋南北朝乐论、隋唐五代乐论、宋辽金元乐论、明清乐论、近代乐论。 全书所选,以理论性的作品为限,有的出自著名乐论家,有的出自著名乐论专著,有的阐明某种音乐理论,有的指导一代音乐的发展。
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音乐大国之一。中国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中国音乐理论是中国理论思维的重要成果,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展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精华,促进音乐学与音乐创作、音乐表演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融合,突显中国音乐学的本土价值,更好地培养既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又能参与世界学术对话的音乐学人才,我们集中了全国八所院校从事音乐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老师合作编写了这部《中国历代乐论选》。
本教材汇集了先秦自近代有代表性的音乐理论,涉及音乐美学、音乐史、乐律学、古琴学、民族声乐学等多个专业方向,可以作为音乐学系、民乐系、作曲系、声乐系、艺管系、音乐工程系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以供其他领域的研究者参考。
一、 本书所选,为中国历代音乐理论,形式不拘一格,有的出自著名乐论专书,有的出自著名乐论家的言论,有的阐明某种音乐理论,有的指导一代音乐创作与音乐表演。
二、 本书以时代先后为序,共分七章。第一章为先秦乐论,第二章为秦汉乐论,第三章为魏晋南北朝乐论,第四章为隋唐五代乐论,第五章为宋辽金元乐论,第六章为明清乐论,第七章为近现代乐论。各章下设若干节,各节基本按照作品的时代编次。
三、 选文尽量有代表性和思辨性,体现中国历代音乐理论的基本面貌和大致轨迹。凡与音乐理论无关的部分,在不过分损害文意的情况下作了节录,并于题下注明。选文尽可能出自较新、较权威的古籍整理文本,并注明出处。
四、 各章之前置导论,对该时代的社会、文化、思想、音乐作一个概述,让读者了解乐论发生的背景。
五、 各节之前置解题,简要介绍选文的作者、出处、版本、注释、今译及外译的情况。
六、 各选文之后置注释,对文义艰深的字、词、句加以解释,对用典、成语、引文以及相关背景知识予以说明,力求准确简洁,以帮助读者理解文义。
七、 各节之后置解析,指出本节乐论的精要及其在中国音乐理论史上的意义,力图平实而准确,一般不加以引申。
编者
序言
杨赛君主编的《中国历代乐论选》告峻,让我先睹为快,读后颇多启悟,故不揣浅陋,随性生发,谈点自己的真切体会。
此书出版,不仅有益于中国音乐教育界,而且将影响到其他艺术样式或部门,因为艺术的样式虽然有异,但其艺术想象却是一脉相通的。
中国古代音乐自有其特点,先秦时代是诗、乐、舞三位一体。鲁迅先生《门外文谈》说:“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的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下来,这就是文学。”如把这段话推而广之,中华古人在劳动中发出的不仅是诗,其声音就是歌——即音乐的萌芽,其合乎节律的协同步调,也就是舞。从艺术发生学言之,诗、乐、舞三位一体,同步诞生,其艺术的生命血脉是声气相连的。故今文《尚书·尧典》篇谓:“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描绘了古人戴了百兽面具表演化妆歌舞的具体情景,生动说明了中国古代音乐的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点。在先秦时代,诗、乐、舞是可不分离的综合艺术,简称为“乐”——即以音乐来加以概括。“乐”是艺术之总名。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有吴公子季札聘鲁观周乐的故事,《墨子·公孟》篇有“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之说,诗、乐可观、可诵、可弦、可歌、可舞,这合乎春秋前的《周礼》文化制度。先秦之后,虽然诗、乐、舞开始分分合合,但直到近现代的戏曲之“乐”,仍是大为可观,保存了古代之乐综合艺术的特色。而今天许多学习音乐的学生,大多是就音乐而论音乐,这在综合文化艺术素质方面,就显露了专业面过分狭隘的缺陷。而杨赛诸位先生的《中国历代乐论选》,就是很好把握了这一中国艺术特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从而补苴罅漏,有利于纠正这一专业知识狭隘的缺陷。现在的音乐院校,甚或各类艺术院校,其学生大多精勤于技艺训练,而对文化境界、理论思辩缺乏关心和了解,这就易于作茧自缚,被纯技艺所困,而难臻《庄子》中庖丁解牛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神人之境。我相信,认真读《中国历代乐论选》,有助于开拓视野,对于艺术院校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和理论思维能力,将有所借鉴、启迪和提高。
《周礼·春官宗伯下》有“大司乐……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祇、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之语,说明了古代的音乐教育,是全面综合的,不仅重言乐一技,同时也重文学的比兴、讽诵,更重视“乐德”的教育,把它摆到音乐教育的第一位。这对今天音乐院校或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品格及艺术境界的修养是大有启益的。
至于本书所选,多为经典名篇,以时代先后为序,共分七章。各章之首有导论,对乐论的发生时代背景及社会文化背景及社会文化思潮、音乐发展状况,作一概述;各篇之前有解题,介绍选篇的作者、出处、版本注译情况;各篇之后有注释以助阅读;有说明指出乐论之精神及其在中国音乐理论上的意义。只要读者细心阅读,自能理出一个中国音乐理论发展简史的轨迹,这也是《中国历代乐论选》精要之所在。
门外汉谈门外话,不知方家及广大读者意下如何?愿赐教言以共勉。
2017年12月15日
于海上半万斋
第一章 先秦乐论
第九节 庄子(节录)
一 外篇·天运
二 齐物论
第十二节 吕氏春秋(节录)
一 大乐
三 适音
四 古乐
第二章 秦汉乐论
第一节 淮南子
一 原道训
二 本经训
第三节 礼记·乐记
一 乐本篇
二 乐象篇
三 乐言篇
四 乐化篇
五 乐论篇
六 乐礼篇
七 乐情篇
第五节 说苑
一 善说
二 修文
第四章 隋唐五代乐论
第四节 乐府解题
一 序
二 水仙操
第五章 宋元乐论
第一节 琴史
一 尽美
二 论音
第五节 朱子大全
一 答陈体仁
二 答程允夫
三 答潘恭叔
四 读吕氏诗托桑中篇
五 诗集传序
第八节 词源
一 讴曲旨要
二 音谱
三 拍眼
第九节 琴律发微
一 制曲通论
二 制曲凡例
三 起调毕曲
第六章 明清乐论
第五节 曲律
一 论调名
二 论宫调
三 论腔调
四 论板眼
第七节 谿山琴况
一 和
二 静
三 清
四 远
五 古
六 淡
七 恬
八 逸
九 雅
第九节 闲情偶寄·演习部
一 授曲·解明曲意
二 授曲·调熟字音
三 授曲·字忌模糊
四 授曲·曲严分合
五 授曲·锣鼓忌杂
六 授曲·吹合宜低
七 教白·高低抑扬
八 教白·缓急顿挫
第十一节 乐府传声
一 五音
二 四呼
三 平声唱法
四 上声唱法
五 去声唱法
六 交代
七 曲情
八 起调
九 断腔
十 定板
第十二节 顾误录·度曲八法
一 叫板
二 做腔
三 散板
四 擞声
后记
这是一本历经七年才编就的教材。2006年8月,我从上海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工作,执教《古代汉语》。老实说,这算不得专业对口。《古代汉语》是音乐学系一门传统的课程,中国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课程都要求学生们查阅大量古代文献,因此要掌握一定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要上好这门课程,教师也应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
本书由杨赛统筹并撰写前言、后记、课程标准、体例和第一章,杨和平撰写第二章,喻意志撰写第三章,孙晓辉撰写第四章,康瑞军、黄虎撰写第五章,齐江撰写第六章,冯雷撰写第七章。由杨赛统稿,章瑜、黄瑞等同学协助做了大量工作。
本书是作为教材使用的,教师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再作一些取舍,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学生的层次、特点实际进行讲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顺着书中的线索搜集、整理、分析中国历代音乐理论史料,提炼观点,开展讨论,则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很想写好这部教材,但要做到让自己完全满意,让读者满意,让教师、学生、研究者满意,却并不是那么容易。本书借鉴了前辈学者整理古籍的相关成果,囿于我们的水平,肯定有很多不完备的地方,恳请广大读者和专家们指正。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