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酷刑,是为了处死或惩罚犯人的残酷刑罚,主要包含凌迟、斩首、腰斩、剥皮、炮烙、宫刑等。著名的有“明代律令酷刑”、“满清十大酷刑”、“商朝十大酷刑”等。
酷刑名称
商朝酷刑——
金瓜击顶、劓殄、
炮烙、
虿盆(万蛇坑)、
醢刑、脯刑、坐嘉石、汤刑、滴刑(滴水刑)、剜目、刨心(挖心)等。
明代酷刑——斩首、枭首示众、极刑、剁指、断手、挑筋去指、去膝盖、刖足、
阉割为奴、斩趾枷令、枷项游历、常枷号令(至死)、
弃市、
夷族、戮尸、剥皮实草、抽肠等。
满清酷刑——剥皮,腰斩,
车裂,
俱五刑,凌迟,
缢首,烹煮,宫刑,刖刑,
插针,活埋,
鸩毒,
棍刑,
锯割,断椎,
灌铅,弹琵琶,抽肠,
骑木驴等。
酷刑种类
凌迟
中国古代各种残酷的刑罚中,最惨无人道的莫过于凌迟。凌迟,原来写作“陵迟”,本意指山丘的缓延的斜坡。
荀子说:“三尺之岸,而虚车不能登也。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意思是指,三尺高的
陡坎,车子便拉不上去,但百仞高的大山因为有平缓的斜坡,车子可以一直拉到山顶。后世将陵迟用作刑罚的名称,仅取它的缓慢之义,即是说以很慢的速度把人处死。而要体现这种“慢”的意图,就是一刀一刀地割人身上的肉,直到差不多把肉割尽,才剖腹断首,使犯人毙命。所以,所谓“千刀万剐”指的就是凌迟。
凌迟之刑一直延续到清末。
戊戌变法后,清廷受内外各种矛盾的冲击,不得不顺应潮流对传统的弊政作些改革。光绪三十一年(1905)
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奏请删除凌迟等重刑,清廷准奏,下令将凌迟和
枭首、戮尸等法“永远删除,俱改斩决”。从此,凌迟非人的酷刑才从法典中消失,被斩首代替了。
腰斩
由于
腰斩是把人从中间切开,而主要的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不会一下子就死,斩完以后还会神智清醒,得过好一段时间才会断气。
车裂
明清小说写到某人惨死时,爱用这样的一句
套语:管教他“死得不如《
五代史》
李存孝,《
汉书》中
彭越。”李存孝是唐末晋王
李克用的义子,原名安敬思,因受
李存信谗害被迫反叛,李克用把他擒获,带到太原,“车裂于市”。彭越是汉初开国功臣,
刘邦采纳
吕后意见,以谋反罪把他车裂处死,并灭其宗族1。一提及
车裂之刑,令人谈虎色变,足见这是古代的一种极其残酷的刑罚。
所谓
车裂,就是把人的头和四肢分别绑在五辆车上,套上
马匹,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拉,这样把人的身体硬撕裂为五块,所以名为车裂。有时,执行这种刑罚时不用车,而直接用五条牛或马来拉,所以车裂俗称五牛分尸或五马分尸。
斩首
斩首是古代执行死刑的手段之一。先秦时的死刑有车裂、斩、杀等名目,但那时的斩不是斩首,而是斩腰。执行时,囚犯的身体伏在“椹质”上,刽子手用巨斧砍断其腰(参见本书《腰斩》)。所以,“斩”
字用“车”作部首,是取和车裂同样将人处死的意思,偏旁为“斤”,即斧斤的斤,指
行刑时用斧不用刀。秦以前也有人把割头处死的做法,那叫“杀”。秦以后,逐渐把“斩”引申为广义的杀,杀头的刑罚便叫做斩首。
斩首的地点和执行其他死刑一样,一般都在市朝。从春秋时起大多如此。凡将王公大臣或名士大夫斩首,就在朝门外,如
北宋时在
汴京(今
开封)五朝门,明清时在北京
午门;凡将普通死囚斩首,就在街市进行,这即是《礼记·
王制》篇所说的“刑人于市,兴众弃之”的意思。对某一城市来说,行刑的地点有时是固定的,有时是不固定的。清代北京斩人,常在
菜市口。有据传说,清代苏州斩人常在五故天亮时,在平时较繁华的街道上执行。市民得知要在这街上杀人,都事先出钱贿赂刽子手,如果谁家不出钱或出钱较少,刽子手就有意在
他家店铺前面行刑,这家人就会觉得十分晦气。
小说、戏曲描写的包公故事中,
包公把罪人处死用的是虎头铜铡,施行时罪人被平放于张开的铡口下面,从腰间铡为两段。如包公下陈州铡了四国舅,在
开封府铡了驸马
陈世美、后来又铡了亲侄儿包勉等等。这些故事当然只是根据传说编撰的,事实无考,但这种铡人的做法却是自古就有的,即古代死刑的处死方式之一——腰斩。
剥皮
剥皮,这两个字一听就叫人毛骨悚然,其残酷程度并不亚于
凌迟。这种刑罚不在官方规定的死刑处死方式之列。但在历史上确实被多次使用过,并见诸史籍记载。剥的时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肤分成两半,慢慢用刀分开皮肤跟肌肉,像
蝴蝶展翅一样的撕开来。最难的是胖子,因为皮肤和肌肉之间还有一堆脂肪,不好分开。另外还有一种剥法,不知道
可信度多少。方法是把人埋在土里,只露出一颗脑袋,在头顶用刀割个十字, 把头皮拉开以后,向里面灌
水银下去。由于水银比重很重,会把肌肉跟皮肤拉扯开来,埋在土里的人会痛得不停扭动,又无法挣脱,最后身体会从头顶“光溜溜”地爬出来,只剩下一张皮留在土里……皮剥下来之后制成两面鼓,挂在
衙门口,以昭炯戒。最早的剥皮是死后才剥,后来发展成活剥。
炮烙
商代末年,
纣王的宠妃妲己心性狠毒,脾气乖戾,平时很少发笑。纣王为了讨她的欢心,想了许多办法,但妲己脸上难得有一丝笑容。有一天,纣王看见一只蚂蚁爬到了烧热的铜斗上,细小的蚁足被烙伤,不能继续爬行,只是在那里翻滚、挣扎,觉得很有趣,心想,如果人被火烙,那种痛苦挣扎的狼狈相一定更好看。于是,纣王就让人用铜制成方格,下面煨上炭火,把铜格子烧得通红,让有罪的囚犯赤着双脚在上面行走,囚犯痛得惨叫不已,有的人就从格子上掉下来,落入火中被烧死。妲己看到这种情景,果然高兴得咧嘴大笑。纣王大喜,以后经常用铜格子烙人逗妲己发笑,许多人被烙伤或致死。
封神演义中妲己是千年
狐狸精所化,进宫迷惑纣王,以至商朝灭亡。
宫刑
在古代中国,
阉割术的渊源是相当久远的。有证据表明,至迟在殷商时代就有了阉割
男性生殖器的意识与行为。当时的
阉割术可能是将阴茎与睾丸一并割除的,
秦汉时期的阉割技术已较为完备,并已经注意到阉割手术后的防风、保暖、静养等
护理措施蚕室颜师古置之。新
腐刑亦有
中风对女性实行
宫刑时,要进行缝阴术。
缝阴术,也叫做锁阴术,即用针线绳索将女子外阴缝闭起来。这种宫刑术,因其极其卑鄙、下流,官场上一般不用,但在民间却非常盛行。丈夫对付红杏出墙的妻子,妒妇对付与丈夫有染的奴婢,都乐衷于此法。清朝人
褚人获所著的《
坚瓠集》中,就有“捣蒜纳婢阴内,而以绳闭之”、“以锥钻其阴而锁之,弃钥匙于井”的类似记载。据说,安徽
亳州有座古建筑“缝阴楼”,此怪名大概就源于这种民间刑罚。
刖刑
刖刑,中国
古代刑法之一,又称
剕刑,中国古代一种酷刑,指砍去受罚者左脚、右脚或双脚,通常指割去犯人
膝盖骨。
插针
活埋
活埋是战争中常用的手段 。因为省力,速度也快。战争时的活埋,都是叫战俘自己挖坑,有时会先杀死俘虏再把他们推下去,但时间不够的时候(或是要省子弹时),就直接把他们推进去以后盖土。中国的酷刑中,活埋古已有之。不过没听过有什么名人受过这种刑罚。比较狠一点的,会把人直挺挺的埋在土里,只露出一个头,然后开始凌虐。
鸩毒
中国古代的毒药中,“鸩”这种毒药最有名,成语中的“饮鸩止渴”便是源自于此。常用于赐死的情况。
棍刑
即
木桩刑, 这里要说的
棍刑,不是用棍子打人,而是拿根棍子直接从人的嘴或肛门里插进去,整根没入,穿破胃肠,让人死得苦不堪言。
正史上没有看过用这种刑罚的记载,不过
金庸小说《
侠客行》里有提到,还给这对于此种酷刑起了个美名叫“开口笑”。
欧洲亲教战争期间,木桩刑尤其流行,在1669年的
意大利皮埃
蒙城,一个贵族的女儿德拉图尔浑身赤裸地被穿身而死,一群刽子手将她高高举起游行,并宣称尸体便是他们的旗帜。
剖腹
商代末年的纣王确实称得上暴君之最了,他不仅首创
炮烙、烹人等非人的刑罚,而且首开对大臣剖腹取心的先例。当时著名朝臣王子
比干见纣王无道,觉得作为臣子应该尽到辅佐君主的责任,就直言进谏,这下子可触怒了纣王,他对比干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窍,你的心是不是这样?”于是,就命令武士们擒住比干,剖开肚子,取出心脏察看是否有窍。《尚书·泰誓》篇说“剖贤人之心”,《
庄子·盗跖》篇说“比干剖心”,《庄子·胠箧》篇说“
龙逢斩,比干剖”,《
荀子·正论》篇说“刳比干”,都是指的这件事。纣王还将孕妇活活剖开肚子,取出胎儿,观看是男是女。这些行为,实在令人发指。
抽肠
据说,鹰、雕、鹫等
猛禽在啄食
兽类时,最先下口的地方是眼睛。它们用尖利的喙把兽的眼睛啄瞎,兽失去视力便无法有效地进行反抗。之后,猛禽们就在兽的肛门处下口,三两下就、啄出大肠头,把肠子唏里咕噜拖出来。兽类被抽了肠子,更无力反抗,猛禽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饱食其肉。
射杀
弓箭是古代战争中常用的武器。如果在非战争时用箭射的方法把人处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残忍的酷刑。
沉河
战国时期,
魏国魏文侯在位时(公元前446~公元前396)时,邺地(今
河北省
临漳县一带)的三老、廷掾勾结女巫,聚敛百姓钱财,假言说是为河伯娶亲,每年挑选民家女沉入
漳河。
西门豹任邺令以后,识破了女巫们的阴谋,将计就计,把女巫和三老投入河中。这个脍炙人口的“西门豹巧送河伯妇”的故事,说明了这样的事实,战国时已经有把人沉入河中的做法。三老、廷掾和女巫耍弄欺骗手段,借机渔利,竟使无辜少女惨遭毒手。西门豹运用智慧和权力,以毒攻毒,为当地百姓除了大害。
绞缢
人们对
绞刑是比较熟悉的。在
世界近代史上,不少革命者被推上了
绞架,英勇就义。这种绞刑并不是近代的产物,它在中国古代具有悠久的历史。
《左传·哀公二年》有“若其有罪,绞缢以戮”的话,
杜预注解说:“绞,所以缢人物。”即是说,绞的本意指一件东西,当是绳或带等索类物品,可以把人缢死。在这之前,
人们早已把自缢作为一种自杀的方式,如
晋献公时,太子
申生受
骊姬迫害,于公元前656年十二月自缢于新城(今
曲沃)把
缢死作为惩治人的刑罚,今世学者一般认为它始于《左传·哀公二年》的那条记载。
黥面
黥面就是墨刑,周代五刑的第一种。施行的方法是在人的脸上或身体的其他部位刺字,然后涂上墨或别的颜料,使所刺的字成为
永久性的记号。同劓、宫、刖、杀相比,黥面显然是最轻微的。但是,这种刑罚也要伤及皮肉甚至筋骨,而且施加于身体的明显部位,无法掩饰,不仅给人造成肉体的痛苦,同时使人蒙受巨大的精神羞辱。因此,本书也把它列为酷刑之一。
截舌
相传在
西晋永嘉年间,有一位
天竺(今印度)的和尚来到中国,他会表演断舌的把戏。表演之前先张开嘴伸出舌头让客人们看,然后用一把刀割断舌头,鲜血流淌,淋到地上,他把半截舌头放在盘子里,传示众人,大家惊叹不止。过了一会,他把舌头含在口中,梢停片刻又
伸舌让人们看,那舌头长得好好的,和原来完全一样。又据说
唐文宗开成年间,赵地(今河北)有个和尚颇有名气,朝廷三次下诏召见他,他都不肯赴京,文宗一怒之下命令把这和尚割下舌头,扔到火里烧成灰烬。和尚就制作一个金舌头放在口里,每天像往常一样念经不止。于是,人们都称他为金舌和尚。
虿盆
古代酷刑,将作弊官人跣剥干净,送下满是蝎子和
毒蛇的坑中。这个酷刑来自下面这个故事《封神演义》:
有一天,
纣王与妲己在
鹿台上欢宴,三千六宫妃嫔,聚集在鹿台下,纣王命令她们脱去裙衫,赤身裸体地唱歌跳舞,恣意欢谑。纣王与妲己在台上纵酒大笑。只有已故姜后宫中的嫔御七十二人,掩住脸流泪,不肯裸体歌舞。
妲己说:“这是姜后以前身边的官女,怨恨大王杀了姜后,听说私下打算作乱,以谋杀大王!妾开始不相信,现在看她们竟敢违抗大王的命令,看来谋反的传闻不假!应当对她们施以严刑,好使其他人不敢起谋逆的心!”
纣王说:“什么才称得上严刑?”
妲己说:“依
小妾之见,可以在摘星楼前,在地上挖一个方圆数百步,深高五丈的大坑,然后将蛇蝎蜂虿之类丢进穴中,将这些宫女投入坑穴,与百虫嘬咬,这叫作
虿盆之刑。”
纣王大悦,立即照妲己的话做了一个虿盆,将这七十二名宫女,一齐投入坑中,一时间
坑下传出揪心的悲哀号哭。纣王大笑:“要不是皇后的妙计,不能灭此叛妾!”
烹煮
古代时一种酷刑,即将犯人投入装有沸水、热油的
大镬、大鼎中煮或炸以处死的刑罚,也叫
烹刑、镬烹、鼎烹等。
大卸八块
古代酷刑之“
具五刑”,俗称“大卸八块”,
车裂颇为相似,但仍有细微差别。本意为砍头,刖,割手,挖眼,割耳和一,即“大卸八块”,通常是把人杀死以后,才把人的头、手脚剁下来,再把躯干剁成三块。现指把完整的事物分成若干小块。
红绣鞋
用烧红的铁烙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