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易学会,业务主管单位为教育部,挂靠在山东大学。会长,刘大钧。办公地址为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山大南路27号。
发展历史
该中心的前身,是1984年于山东大学哲学系成立的“周易研究室”。1988年3月,在“周易研究室”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
直属学校的独立学术研究机构-“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2000年9月,中心正式更名为“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中心的前身及中心自创立以来,其主任皆为著名易学专家
刘大钧教授。该中心是经国家
民政部批准成立的一级学会所在地,会长也是刘大钧教授。
主要职责
本中心及其前身自成立以来,在倡导和推动《周易》经传、易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易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及世界化的研究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1)笃实为学,勤于科研。本中心作为一专职的易学研究机构,以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及自选研究课题为主要任务。自1996年以来,承担了各类研究课题17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即占10项。经过10余年的辛勤耕耘,本中心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1996年起,中心人员发表论文1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1部,均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部分论著填补了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空白。以上著述中,共获各类国家奖励11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针对易学为一高度哲学性的专门之学的实际,依据象数、义理合一的易学独特理论模式,中心人员在兼顾象数、义理的同时,尤致力于作为易学之根的象数之学的研究,并在此领域取得了为海内外学界所公认的突出成就,从而为澄清人们对易学的各种误见,尤其是对象数易学的误见,正确揭示易学这一专门之学之所是与所以是,发挥了其他研究机构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学术研究队伍的培植。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本中心已经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布局协调、研究方向相对齐全、素质相对较高的年轻化学术研究梯队。在现有的由8人所组成的专职研究队伍中,博士生导师占3人,教授6人,副教授2人,45岁以下的教授4人。
(3)创办《周易研究》学刊。1988年,本中心由主任刘大钧教授通过自筹经费的方式,创办了《周易研究》这份大陆唯一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的易学研究专刊。该刊从易学这一专门之学的实际出发,并广泛考虑到易学对于古今各门学术的重大影响力,贯彻“双百”方针,提倡学术自由,主张《周易》与易学史的研究,应坚持义理与象数兼顾的原则,并提倡多学科、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的综合交叉研究,在注重本身的研究之外,还大力提倡易学与哲学、易学与其他人文学科、易学与自然科学、易学与现代管理科学、易学与环保科学等的交叉研究,成为学术品位颇高的刊物,在学界赢得了办刊严肃、学术严谨的“二严”声誉。该刊已发行到28个国家和地区,发行量长期稳定在两万份左右,为弘扬易学、培植易学研究的力量、把握易学研究的导向、推动易学研究的健康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98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期刊,现已被北京大学图书馆和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分别列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该刊已由中国周易学会与本中心合办,成为中国周易学会的会刊。
(4)举办学术会议。为推动易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加强海内外学术界的联系,提高中心及大陆易学研究的水平,本中心先后四次主办、一次协办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其中,1987年12月由当时的山东大学周易研究室主办的“首届国际周易学术研讨会”,正式拉开了大陆易学研究高潮的序幕。1993年、1995年、1997年、1999年本中心与台湾相关学术团体一道,先后四次举办了“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在两岸乃至国际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加强两岸的学术交流,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2000年10月末,由本中心所主办的“百年易学回顾与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适逢世纪之交,会议所涉及的“回顾”和“前瞻”两个主要方面,对于今后海内外的易学研究,必将起到重要的启迪与导向作用。
(5)积极开展对外学术文化交流。中心努力拓宽学术空间,加大与海外学术文化交流的力度,先后接待日、韩、美、德、新加坡及台、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访问学者近百人,同时,中心人员也多次前往日、美、德、英、法、比、新加坡及台、港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学术访问。通过这些活动,开阔了中心的学术视野,扩大了中心的影响,增进了与海内外学界朋友的友谊。经过以上的努力,中心与本校哲学系联合,已于1998年取得中国哲学的博士点,1999年正式招生,其中,易学哲学为第一专业方向;世纪之交的千禧之年,中心又被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
建设宗旨
该会宗旨是 联合各地周易研究和工作者展开学术和社会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 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信心,为中华民族复兴和强大做出贡献。
理论研究
会长
刘大钧教授发表的《今、帛、竹书〈
周易〉疑难
卦爻辞及今、古文辨析》(《周易研究》2004年第5期与6期)对今本、帛本、及楚竹书本《周易》中的疑难卦爻辞进行了详细考辨,对今人研究《周易》卦爻辞的发展、衍变、及各版本之异同,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学会秘书长
林忠军教授发表的《从战国楚简看通行〈周易〉版本的价值》(《周易研究》2004年第3期)对今本与楚竹书本《周易》进行了比较研究,肯定了通行本《周易》的价值。学会理事
李尚信教授的《楚竹书〈周易〉中的特殊符号与卦序问题》(《周易研究》2004年第3期)对楚竹书《周易》中卦与卦之间的特殊黑、红符号进行了研究,提出许多富含哲理性的见解。学会理事
刘玉建教授发表的《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4年2月4日)对《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阐述,对我们正确认识
易学在祖国传统文化中的根柢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会理事
张文智教授发表的《易学的现代价值》(《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4年2月17日)从易学与“与时俱进”、易学与生态平衡、易学与“
以德治国”等方面对《周易》的现代意义进行了阐发。……总之,学会诸同仁于04年理论研究上利用新出版的楚竹书《周易》材料,结合以前出版的帛书《周易》内容,对《周易》进行了更为综合的研究,并联系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以易学诸学说为基础,提出了一些有益于当代社会和谐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理念。
组织刊物
学会会长刘大钧教授主编的“易学要籍丛书”(包括《
周易概论》(附《易经全译》)、《象数精解》、《周易集解》、《
周易图释精典》、《
周易与古代经济》、和《周易初阶》)于04年5月份由巴蜀书社出版,现已畅销全国,在易学界引起了较大反响。作为教育部重大研究课题成果,学会秘书长林忠军教授主编的“历代易学名著整理与研究丛书”(包括《易纬导读》、《京氏易传导读》、《
周易正义导读》、《
周易集解导读》、《
程氏易传导读》、《
横渠易说导读》、《
周易本义导读》、《易纂言导读》、《易章句导读》)已陆续出版,成为各大书店的畅销丛书之一,促进了易学研究的普及与深入。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仍一如既往地与山东大学联合出版学会的会刊——《周易研究》。作为大陆唯一公开发行的易学专刊,《周易研究》自1988年刘大钧会长自筹经费创刊以来,在海内外已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该刊被海内外学者誉为“二严”之刊(指办刊严肃、严谨),享誉海内外,发行至28个国家和地区。该刊贯彻“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提倡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传统易学文化研究,使传统易学文化为当代文化建设服务。该刊的学术地位与学术品位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于2000年被确定为中文哲学类核心期刊(北大图书馆等)、全国
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科院信息中心),2004年第二度被确定为中文哲学类核心期刊(北大图书馆等)。2001年被确定为CSSCI索引期刊,2004年再度入选CSSCI来源期刊。并多次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期刊。
学术交流
会长刘大钧教授、副会长张立文教授、及秘书长林忠军教授等于8月12 日至17 日应邀赴马来西亚参加国际儒学会议。刘大钧教授代表中国周易学会在开幕式上发言,扩大了学会在海外的影响。10月8日至12日,刘大钧教授、林忠军教授、学会会员丁原明教授、颜炳罡教授、王新春教授等应
国际儒学联合会之邀,前往北京参加“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三届会员大会”,提交论文并参加了研讨。11月13日至18日,会长刘大钧教授、学会秘书郝清英女士、常务理事李尚信教授、张文智教授应邀前往新加坡参加新加坡易经研究会举办的“第十八届国际易学大会”,受到新加坡易经研究会及海内外学者的热烈欢迎与热情招待。刘大钧会长在开幕式上致辞,提交论文并在主题会议上发言。李尚信教授与张文智教授也分别提交了论文、在分组会议上发言、并主持小组会议。12月5日至7日,学会与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出土文献学术研讨会”。大会收到论文28篇。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大会主要围绕战国楚简、郭店竹简、阜阳汉简、马王堆帛书等出土文献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特别是03年12月整理出版的上海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成为与会专家讨论的焦点,因为战国楚竹书《周易》的问世,解决了易学史上的许多难题。同时,大会还就商末西周数字卦、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与会学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整个会议一直在一种激烈争辩的气氛中进行。在这种问辩中,不管是德高望重的老专家,还是血气方刚的年青学者,都感到受益匪浅。研讨会获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