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票房是指所有通过院线在中国大陆上映的影片的发行收入。对其的统计与分析既关系着众多电影项目和企业的盈亏收益,也反映着电影产业的发展规模和质量。
历史沿革
逐步规范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各行各业百废待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
进入八十年代后,在短时间内涌现出很多类型化的娱乐电影,武侠、恐怖、悬疑、科幻、喜剧等等,电影的类型、题材、尺度均有所突破,由于当时仍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电影票房结算系统、票价、放映体系、盈利方式均和现代不同,很多相关数据的缺失且不够精准,但仍涌现出一批票房过亿,观影人次过亿的影片,如《
庐山恋》(1980)、《
神秘的大佛》(1980)、《
白蛇传》(1980)、《
牧马人》(1982)等,许多热门电影被反复流动式播放。
1993年之前的中国电影发行放映体制是特色鲜明的计划经济形式,全国16家电影制片厂生产的影片都由中影公司独家垄断发行,统购包销。中影将购入的影片按照一定的“收入留成”比例交由各地省一级电影公司安排放映,无论影片票房好坏,是赚是赔,遵循“多退少不补”的原则。在这一时期,国内电影进入一个创作井喷期,民众观影 热情高涨,不同类型与风格的影片层出不穷,由于院线建设不完善,甚至有露天式影院和流动放映,电影票价不统一,大多是在0.1至1.5元之间,尽管如此,其票房(计入通货膨胀)和观影人次数据十分惊人,比如香港与内地的合拍电影《
少林寺》《
火烧圆明园》等,都创造出一系列票房奇迹。
1993年中国电影开始逐步实施票房分账制度等一系列改革,逐渐结束了原先的放映方式,同时,电视的普及对电影行业造成的冲击等因素,1992年中国电影观众人数下降到105亿人次,下降了27%;然而到了1999年,中国电影观众人数锐减至不足3亿,票房收入只有8.1亿元;随后几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都在在8至9亿元之间徘徊。2003年电影观众人数仅有7230万,基本相当于1992年平均一天的水平。同时,从1992年开始,中国电影市场形成进口影片、内地影片、内地与香港合拍影片三足鼎立的格局。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电影创作也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自《
红高粱》之后电影制片方和院线逐渐采用票房分账模式,一批专业院校出身的导演逐渐掌握话语权,并不断在国际电影节斩获大奖,张艺谋、黄建新、陈凯歌、冯小刚、姜文等同时代的导演主导了九十年代。中国电影市场也逐渐对外开放,好莱坞电影如《
真实的谎言》《
泰坦尼克号》等电影进入国内院线。同时,院线建设速度加快,逐渐摒弃过去较为混乱粗陋的放映方式。2002年,张艺谋导演作品《英雄》上映后,在中国国内拿下2.5亿电影票房,标志着中国国产电影正式进入“亿元票房”的商业大片时代。
快速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于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升,电影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遣娱乐元素,电影作为商品也渐渐进入大众化市场。中国电影票房发展快步走向商业化,中国电影票房总体量在逐年增高。这一时期,随着国内市场进一步打开,以美国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大片涌入中国,与国产电影形成双足鼎立的局面,而香港电影在内地市场逐渐失去票房号召力,同时,国 产电影的类型也在日渐多元化,喜剧、爱情、魔幻、武侠、民国、动作等类型片均取得不错的票房成绩,影响观众走进电影院观影的因素也不以导演为主导,变得更为复杂,包括明星、档期、类型、口碑等。
2010年,国办发9号文件《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从繁荣创作生产、培育新型企业、扩大院线规模、支持数字建设、加大融资支持、推动科技创新、加强公共服务、增强国际影响、完善监管体系和加强队伍建设十个方面的重要举措促进中国电影产业繁荣发展,让电影产品更好地面向群众面向市场。从该文件出台后,中国电影仅用4年之间便突破200亿大关。
2010到2015年,中国国产电影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其中,于2012年12月上映,由徐峥导演,王宝强、徐峥等主演的电影 《人在囧途之泰冏》,刷新了票房纪录,使国产电影票房突破十亿大关。2015到2016年增长爆发之后,影视资本市场出现冷却,票补等营销手段受到有效的监管,增长减缓;到2017至2018年,增长速度日趋稳定,2017年558亿,2018年 跨越600亿大关,成为全球第二大票仓,与北美票房日益接近,向世界电影强国迈进的步伐越来越快。
统计方式
电影票房的统计是一个既精确又复杂的过程,它关乎到电影产业的经济健康和市场透明度。中国正形成以全国电影票务综合信息系统、中国电影统计网络平台为主,发行方监察管理统计等并举,发行方、院线统计渠道为补充的票房统计、监管格局。
所有通过院线在中国大陆上映的影片,售票及票房数据都须及时汇总统计,计入“
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专资办”或“电资办”)指定的“全国电影票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成立于1991年的专资办主要负责电影专项资金的收缴、使用与管理;全国电影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以及电影数据的统计、监管;指导、监督各省级电影专资委工作。
2014年7月,
国家电影局颁布的《
电影院票务系统(软件)管理实施细则》中规定:“电影院须于当日12时前向国家数据平台上报前一营业日统计数据,上报的统计数据应包含前一营业日内所有放映活动的数据,应保证及时、完整、准确。”而附件票务系统(软件)供应商承诺书则写明:保证安装和使用的票务软件产品是通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指定的检测机构检测、并通过国家电影专资办备案的。由于影片票房、人次、场次等数据收集完备,专资办被认为是“中国内地唯一权威票房数据”。
2015年10月2日,电影专资办票房实时数据平台上线,两年后电影专资办的APP——“中国电影票房”上线,票房数据变得透明起来,方便影视人关注票房动态。2016年4月,电影专资办开通了官方网站“
中国电影数据信息网”,能够查询电影票房数据,该网的数据通常是制片方、发行方、院线、影院等各方分账的依据。
票房排行
历年总榜
年度总榜
年度概况
2018年
2018年12月31日,国家电影局晚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609.76亿元,同比增长9.06%,城市院线观影人次为17.16亿,同比增长5.93%;国产电影总票房为378.97亿元,同比增长25.89%,市场占比为62.15%,比2017年提高了8.31个百分点,市场主体地位更加稳固。
2018年,中国电影继续保持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全年共生产电影故事片902部,动画电影51部,科教电影61部,纪录电影57部,特种电影11部,总计1082部;全年票房过亿元影片82部,其中国产电影44部;全国银幕总数达到60079块,其中2018年新增9303块。
2019年
2019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642亿元,较2018年同期增长5.4%,其中,中国国产电影总票房411.75亿元,同比增长8.65%,市场占比64.07%;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7.27亿。2019年新增银幕9708块,全中国银幕总数达到69787块。
2021年
2021年2月份中国电影票房122.65亿元,创造了全球单月市场票房纪录。
截至2021年10月10日15时13分34秒,中国内地电影市场2021年度总票房(含预售)突破400亿元(人民币,下同),总观影人次达9.88亿,总场次9854.41万场。
截至2021年12月8日,2021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和银幕数量稳居世界首位,全国银幕数达81317块,巨型银幕规模位居世界第一。过去5年,中国电影生产总量超过4000部,观影人次超过80亿。
截至2021年12月11日18时16分,2021中国电影年度票房(含预售)破450亿,总观影人次11.15亿,总放映场次1.17亿场。持续保持全球单一市场票房冠军头衔。年度票房榜前五名:1.《
长津湖》57.51亿;2.《
你好,李焕英》54.13亿;3.《
唐人街探案》45.15亿;4.《
我和我的父辈》14.76亿;5.《
速度与激情9 》13.92亿。
2022年1月1日发布数据,2021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472.58亿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为399.27亿元,占总票房的84.49%
2023年
截止到2023年1月2日21时,元旦档累计票房共5.5亿元,总人次共1250万。
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月31日16时20分,2023年度大盘票房(含预售)突破100亿,刷新中国电影市场年票房最快破100亿纪录。截至2月3日9点30分,张艺谋执导电影《满江红》实时票房已达36.7亿元,超过《红海行动》(36.52亿)升至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第九名。累计观影人次超7200万。截至2月4日0时,电影《流浪地球2》上映14天,总票房突破31亿,超过了《我不是药神》《独行月球》《八佰》,升至中国电影影史票房榜第14名。
2023年2月12日,据灯塔专业版实时数据,《流浪地球2》票房达36.51亿,超过《红海行动》,进入内地影史票房前十。
2023年2月13日,据灯塔专业版显示,电影《满江红》上映23天,票房收获42.51亿元,超过《复仇者联盟4》的42.5亿元票房,跻身内地影史票房榜第7位。至此,内地影史票房榜前7位全部为国产片。
2023年3月12日,据灯塔专业版实时数据,影片《流浪地球2》票房突破40亿,成为第10部40亿票房影片。
截至2023年3月20日上午9时50分,2023年中国电影票房(不含预售)已达150亿元人民币,总出票3.13亿张。截至2023年4月19日22时27分,影片《
灌篮高手》预售总票房突破1.15亿(含零点场),超过《
铃芽之旅》成为中国影史进口动画预售票房冠军。
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截至2023年5月7日10时40分,2023年度大盘票房(含预售)突破200亿。
据灯塔专业版实时数据,截至2023年7月14日,2023年度大盘票房(含预售)突破300亿元,追近2022年全年300.67亿总票房。
据灯塔专业版实时数据,截至7月14日16时14分,2023年总票房(含预售)达300.70亿元,已超过2022年全年票房300.67亿元。
据灯塔专业版实时数据,截至2023年8月18日9时31分,2023全国年度大盘总票房(含预售)突破400亿元。
截止2023年11月13日,据中国国家电影专资办初步数据统计显示,2023年中国电影年度票房突破500亿元(人民币),用时317天。其中,国产影片票房417亿元,占比达83.4%。
截至2023年12月19日,中国累计票房超过530亿元。
截至2023年12月31日21时,2023年12月票房达39.0亿元。
2024年
2024年1月1日,国家电影局发布数据,2023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为549.15亿元,观影人次为12.99亿。
截至2024年2月12日15时35分,影片《热辣滚烫》含预售票房突破10.8亿,登顶2024年票房榜。 截至2月12日19时45分,2024年春节档(2月10日—2月17日)档期总票房(含预售)突破36亿。
截至2024年2月12日20时01分,2024年2月总票房破40亿元。
截至2024年2月13日19时52分,2024年2月总票房破50亿。
截止2024年2月14日18时55分,2024年2月总票房破60亿。
截至2024年2月15日19时20分,2024年2月总票房破70亿。
截至2024年2月16日13时15分,2024年度大盘票房(含预售)突破100亿。
截至2024年2月16日23时30分,2024年2月总票房破80亿。
截至2024年2月17日9时9分,影片《热辣滚烫》春节档期票房达26.08亿, 超过影片《满江红》,打破影史春节档剧情片档期票房纪录。
截至2024年2月23日10时27分,2024年2月总票房(含预售)破100亿。
截至2024年2月25日,2024年春节档4部影片《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第二十条》《熊出没·逆转时空》合计票房突破100亿元。
截至2024年2月27日18时53分,2024年2月总票房(含预售)破110亿。《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第二十条》暂列本月票房前三位。本月票房也成为当前中国影史单月票房第三位。
截止2024年10月23日22时08分,2024年10月总票房突破30亿。《志愿军:存亡之战》《浴火之路》《749局》暂列票房前三位。
2025年
截至2025年1月28日18时38分,2025年度票房(含预售实时)破30亿。
2025年春节大年初一(1月29日)票房为18.05亿元,观影人次为3515.12万,均超过2021年春节大年初一,创造了新的单日票房和观影人次纪录。春节档票房(含预售)已达22.11亿元。
截至2025年1月30日10时43分,2025年度总观影人次破亿,总票房45.46亿,总场次1262万场,平均票价45.4元,《误杀3》暂列2025年观影人次榜首位。
2025年1月30日13时15分,2025年度票房(含预售实时)破60亿,《哪吒之魔童闹海》暂列年度票房榜首位。
截至2025年1月30日15时24分,2025年度大盘票房(含预售)突破50亿,《哪吒之魔童闹海》暂列2025年票房榜第一。
截至2025年1月31日13时09分,2025年度电影总票房(含预售)突破60亿元。
截至2025年1月31日20时22分左右,2025春节档总票房(含点映及预售)破48亿元。
截至2025年2月1日1时,2025年春节档档期总票房(含预售)已突破50亿元;截至2月1日10时15分,2025年春节档档期总票房(含预售)突破51亿。截至2月1日10时47分,2025年度票房(含预售实时)破70亿元。 截至 2月1日13时28分,2025春节档总票房(含预售)破54亿。截至2月2日14时03分,2025春节档总票房(含预售)破67亿。
截至2025年2月1日16时18分,2025年中国电影市场累计票房超50.47亿(折合美元6.96亿美元),超北美票房成绩。
截至2025年2月2日18时31分,2025年春节档总票房超71亿。
截至2025年2月2日18时44分,2025年度票房(含预售实时)破90亿。《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突破30亿,暂列年度电影票房榜首位。此外,2025年中国电影市场累计票房超北美票房成绩,位列全球第一。截至2月2日22时09分,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单日票房突破8亿。截至2月3日0时04分,春节档票房简报:影片《哪吒之魔童闹海》累计票房已超33.58亿,进入中国影史票房榜前十八名;影片《唐探1900》票房突破18亿;影片《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票房突破9亿,暂列前三甲。
2025年2月2日消息,2025大年初五单日票房破10亿,春节档已连续5天单日大盘票房破10亿元。此外,2025年中国电影市场累计票房超北美票房成绩,位列全球第一。其中《哪吒之魔童闹海》以5天超31亿元票房遥遥领先,超过第二名《唐探1900》和第三名《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的票房总和;同时打破16项影史纪录,包括过去三年春节档影片档期票房纪录、中国影史动画片首映日票房纪录等。截至2月3日11时38分,2025年度票房(含预售实时)破95亿,2025年中国电影市场累计票房超北美票房成绩位列全球第一。2月3日14时30分,2025春节档总票房(含预售)破79亿。《哪吒之魔童闹海》《唐探1900》《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分列春节档票房榜前三位。截至2月3日16时43分,2025年度票房(含预售实时)破100亿。2月3日19时58分,2025春节档总票房(含预售)破84亿元人民币。《哪吒之魔童闹海》、《唐探1900》、《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分列春节档票房榜前三位。
截至2月4日23时30分,2025大年初七单日票房超过12.1亿元 ;《哪吒之魔童闹海》累计票房(含预售)超50亿元领跑春节档,已连续5天票房逆跌,暂居中国电影票房总榜第5位。《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累计票房(含预售)已破10亿元。截至2月4日23时,2025年春节档票房突破97.12亿元。截至2月6日9时,春节档总票房106.37亿元。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春节档总票房破57亿元,超越中国影史总榜第2名《战狼2》 56.94亿元的票房。截至2月6日12时27分,《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含预售)为57.82亿元,超越《长津湖》的57.75亿元,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榜。截至同日16时20分,2025年春节档上映新片(含春节档结束后)总票房(含点映及预售)突破110亿。截至2月7日21时11分,《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达到67.92亿元,超过《星球大战:原力觉醒》,成为全球单一市场票房榜第一名。
影响因素
口碑
口碑影响潜在消费者的观影决策,在对电影没有既定认识和特别偏好的情况下,他人对电影的观感成为观影者选择影片的首要因素,高评分就是宣传,会给电影带来更多观众,而低评分让潜在观众放弃观影。
以电影行业为研究对象进行面板数据分析发现,发现口碑的劝说功能对电影票房具有显著影响。但同时也发现,随着票房不断增加,口碑对票房的促进作用在减弱,其可能的原因是,第一、口碑效应随着电影放映时间的延长和票房的增加而递减。第二、口碑仅是提高票房的必要条件,并非唯一途径,为获得更高的票房,必须调动更多的营销手段,甚至出现“坏口碑也是一种营销手段”的做法,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有些影片“叫座不叫好”的原因。
关注度
一般来说,关注度高的影片,票房往往很高;反过来,票房高的影片,往往引起更高的关注,这就是所谓的“自来水效应”。
通过分析发现,电影票房与评分人数和影评数是正相关的。电影关注度的增长,会提高电影的知名度,加强电影的文化传播影响,继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去观影,并将关注度直接转换成票房收入。通过对比也发现,关注度对电影票房的影响不及口碑,说明虽然在宣传营销过程中,关注度很重要,某些“炒作”不可避免,但不恰当的“炒作”,如不切实际的评介、夸大其词的宣传、雇佣网络水军、“炒作”明星隐私等,则会败坏观众胃口,最终导致票房的失败。短时间内,关注度提高了票房,但从中长期看,电影观众仍然注重电影的内涵和思想,并用脚投票,看高品质的电影。
宣传方式
为提高票房,发行方需对影片进行必要的宣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丰富了原有的剧照和海报等传统宣传模式,产生预告片、视频短片等新的现代宣传手段。
电影预告片及其衍生的视频短片对国产电影的票房产生积极影响,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使得片方拥有更多元化的宣传方式,片方、演职人员、观众通过视频网站、分享平台、社交媒体等手段进行传播,制造各种与影片相关的热门话题引起公众的讨论,完成“社交媒体→用户转发→部分受众→用户再转→更多受众”的过程,其节点更多、二次传播影响更大,为线下电影票房收入作出贡献。电影海报、剧照等传统宣传方式,虽然在电影宣传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这些静态的视觉表现形式受到现代传播手段的巨大冲击,对票房的促进作用减少,甚至不显著。
影片阵容
导演、男主角和女主角都会显著地促进票房增长,其原因是,首先电影是一次性消费品,每部电影都是一件新产品,因此很难拥有自己的品牌。但电影可以借助其他要素提升自己的品牌价值,比如借用导演和演员已经形成的品牌价值。于是,明星导演和明星演员的影响力就成为新电影的影响力,助推票房的增长。其次,电影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高风险,制片方和观众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观众不确定电影会否符合自己的预期,另一方面,制片方无法准确了解观众的需求和偏好。由此,明星导演执导,明星演员参演的电影作品便成了观众的首选。即便对电影本身充满未知,但受明星效应的影响,观众也会对电影产生信任感,从而保证影片的票房收入,达到风险管控的目的。
档期
热门档期的出现减少观众的时间成本和搜索成本。热门档期往往处在法定节假日和具有纪念意义的节日中,此时,广大受众处在“有闲+有钱”的时段,而电影作为最重要的娱乐方式,成为大众最佳的休闲选择,无需挤占工作时间,减少时间的机会成本。同时,大量各种类型影片的集中上映,增加观众的选择度,减少不同群体对各自心仪影片的搜索成本。
票房造假
为大众所熟识的营造“虚假票房”的手段包括“买票房”和“偷票房”。“偷票房”的行为主要以电影院为主,有的电影发行企业和电影制片企业也参与其中;而“买票房”的行为更加复杂,制片方、发行方、放映方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参与。
买票房
“买票房”是指制作方或发行方低价购买大量电影票,而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真实的观众实施购票行为,是一种以低成本拿到高票房的方式。
2016年《叶问3》上映期间,被发现存在非正常时间虚假排场的现象,查实的场次有7600场,涉及票房3200万元人民币。同时,该片总票房中还包括发行方自购的票房,金额为5600万元。
而2015年上映的《捉妖记》对外宣称票房达到24亿元人民币,央视记者深入调查后披露片方存在半夜安排无观众观看的“幽灵场”和在电影播放间隙之间插排场次的“十分钟场”等刷票房的行为。
偷票房
“偷票房”更为复杂,方式包括手写票、虚假票、包场不出票、捆绑销售卖品不出票,甚至采用两套票房系统,一套用于上报国家专资办,一套是实际票房,还有修改系统参数等。
大众直接感知到的“偷票房”方式是“偷梁换柱”,指观众购买A电影的票,但是在电影票面上显示的为B电影,由此票房计入B电影,即B电影“偷”走A电影的票房。这是电影业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2023年8月初,有部分网友反映热映的电影《封神》《热烈》疑似存在被影院“偷票房”的情况,一时引发热议。有网友表示自己买到的是《热烈》的电影,在某电影平台扫码时,却显示成了《封神》的票源信息。然而,另有网友称,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自己身上,只不过是购买的是《封神》的电影票,却显示了《热烈》的信息。随后电影《封神第一部》导演在微博上发布了《关于抵制偷漏瞒报票房行为的声明》,电影《热烈》片方也发布了相关声明。
治理手段
“全国电影票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上线后,专资办收集并公布票房数据有了统一出口,市场上一些虚报数据、利用数据炒作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专资办票房数据平台能够真正独立于产业之外,数据受人为因素干扰的可能性降到最小,以此为基础的大数据分析和解读才能更客观,也为制片、发行、放映方等提供决策依据。电影市场专家刘嘉曾指出:“信息系统是国家出资建的,理应是一种公众财富。无论是产业经营者还是普通观众,都对票房和排片情况有知情权。”
此外,专资办也曾采用“分段密钥”等科技手段来遏制票房造假行为。电影密钥是指能让影院放映某部电影的密码,而“分段密钥”是将原本一次性发放的可播放足月影片密钥,改为按日、周的阶段分次发放。一旦在监察中发现某影院对票房有不正当的行为,片方便暂停该片密钥,甚至终止向该影城提供发行方后续所有影片的密钥。2020年上映的《八佰》是国内采用分段密钥做法的先驱,其密钥是按三天一给的方式发放。
专资办也开通了群众反映的渠道,如遇到偷漏瞒票房行为,观众可拨打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的电话或在其官方网站举报中心进行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