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是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的总体单位。中心前身是1993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以下简称总体部),2010年11月,中国科学院党组决定在总体部的基础上筹建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2012年8月,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同意成立中心。
历史沿革
199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
1994年,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与空间中心合并。
1996年,中国科学院成立总体室。
2003年,中国科学院空间工程业务部、总体室、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划归光电研究所。
2010年11月,中国科学院党组决定在总体部的基础上筹建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2011年1月,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开始独立运行。
2012年8月,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同意成立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2013年1月,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完成事业单位法人设立登记。
2014年12月,中国科学院太空应用重点实验室成立。
2017年,中国科学院太空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成立。
2024年11月4日,中国空间站
第七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
神舟十八号飞船顺利返回。生命类科学实验样品第一时间转运至北京的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体单位,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对返回的生命实验样品基本状态进行检查确认后,交付科学家开展后续研究。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止2020年12月31日,中心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人,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总(副)指挥、总(副)设计师9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7人,中国科学院“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5人,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4人,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4人,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17人。中心各类人员735人,其中在职职工348人,研究生178人,劳务派遣人员180人,离退休人员22人,在站博士后7人。在职职工中正高级人员45人,副高级人员110人,中级人员151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顾逸东(专职)、高铭(专职)
正高级研究员(45名):仓怀兴、党炜、邓晓梅、董继红、冯绚、伏洪勇、高扬、郭丽丽、韩丹凤、李盛阳、李绪志、刘兵山、刘国宁、刘强、陆东、路璐、吕从民、马忠松、乔志宏、万雪、王功、王金波、王珂、王强、王蜀泉、王伟、王文彬、席隆、杨雷、张汉勋、张皓、张建泉、张健、张丽艳、张璐、张鹏、张善从、张伟、赵光恒、赵海峰、赵黎平、钟红恩
副高级研究员(110名):
安叶、巴金、蔡雷、曹娇坤、曹素芝、陈立军、程天锦、崔宪莉、戴小俊、董文博、宫永生、顾明、郭栋、郭林、何建华、贺宇峰、黑保琴、黄昆、贾艳梅、焦健、金山、李娜娜、李楠、李朔东、李田田、李新峰、李叶、李宗峰、刘丽容、刘荣辉、刘伟、刘伟、刘彦民、刘亦飞、刘悦、吕宏宇、马萍、马云云、孟娟、牟伶俐、牛毅、庞阳、齐敏、邱爱华、饶骏、邵长龙、盛强、舒磊正、孙莉、孙源源、谭洪、唐卫华、陶新、王安平、王翀、王红飞、王璐、王明芳、王鹏鹏、王瑞、王相阳、王晓华、王洋、王佑贞、王喆、吴清才、谢琪、辛敏成、徐立、薛晶、闫蕾、闫秋实、严晓宇、阎镇、杨鹏、杨扬、于歌、于喜河、俞明艳、岳萌、展月英、张九星、张军、张磊、张力、张立宪、张仁勇、张弢、张万峰、张卫卫
科研部门
根据2017年11月中心官网显示,中心建有1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与4个联合科研机构;此外,中心设立系统工程部、专业技术部、战略发展部、可靠性保障中心4个科研及任务支撑部门,下设9个科研机构。
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中心建有2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太空应用重点实验室、太空制造重点实验室。与浙江大学建立先进空间实验技术联合实验室,与国防科技大学建立复杂系统先进综合保障技术联合实验室,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元器件质量保证卓越联合实验室,与北京邮电大学建立空间智能信息网络技术联合实验室,与广州五所建立元器件质量保证联合实验室,与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建立太空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1个):中国科学院太空应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太空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联合科研机构(4个):复杂系统先进综合保障技术联合实验室、元器件质量保证卓越联合实验室、元器件质量保证联合实验室、太空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中心
下属科研机构(9个):系统设计研究室(并行设计与仿真实验室)、系统测试研究室(空间软件评测中心)、有效载荷运控中心、电子信息技术研究室、集成技术研究室、综合保障技术研究室、战略规划研究室、空间探索研究室、数据利用中心
设备仪器
根据2017年11月中心官网显示,研究室研制了有效载荷集成测试系统、高可靠软件第三方评测平台、高性能FPGA综合验证平台、总控和专用集成测试设备、各类电接口信号级仿真测试前端、各类复杂执行机构仿真设备等平台和设备50余台套;其中软件评测中心拥有静态测试工具、动态测试工具、仿真测试工具等多个大类,近40套各类专业测试工具。
根据2017年11月中心官网显示,中心有先进数据接收系统、高性能计算系统、高可靠存储系统、统一通信网络系统、可视指挥调度系统等,拥有18亩的地面数据接收站、460平方米的计算机设备机房、330平方米的监控大厅、128平方米的载荷工作室和128平方米的长管机房及配套设备设施。
根据2017年11月中心官网显示,研究室办公面积大约为300平方米,实验室面积大约为250平方米,示波器、逻辑分析仪等科研仪器设备约50台套。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根据2017年11月中心官网显示,中心(总体部)有效组织全国众多承研单位,充分利用神舟系列飞船、交会对接空间实验室平台开展了50余项空间科学和应用研究,研制的500余台/套有效载荷圆满完成了历次飞行试验任务。在对地观测及地球环境监测、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天文探测、空间环境探测、应用新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具有重大价值的科学与应用成果。
根据2017年11月中心官网显示,中心(总体部)共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8项。
北京时间2022年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从中国科学院获悉,当天,随舱下行的载人空间站第三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在着陆场交付空间应用系统,并于5日凌晨返回北京,顺利运抵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空间应用系统总体与相关实验人员进行了实验样品基本状态的检查,确认返回样品完好后,顺利交接相关实验科学家。
2023年6月4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国空间站第四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十五号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在东风着陆场交付由中国科学院牵头负责的空间应用系统。返回舱共下行15项科学项目的实验样品,包括细胞、线虫、拟南芥、再生稻等生命实验样品,以及多种合金材料、新型红外探测器材料、非晶薄膜材料等材料实验样品。
2024年4月30日,中国空间站第六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十七号飞船顺利返回。本次下行返回的科学实验样品涉及23项科学实验项目,包括人成骨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蛋白质晶体、生命有机分子、种子等32种生命实验样品以及无容器材料、高温材料和舱外暴露材料等18种材料样品,总重量约31.5公斤。
学术期刊
《载人航天空间科学与应用动态》是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合办的期刊。(暂无收录数据库)
《遥感学报“天宫一号”遥感应用专刊》是《遥感学报》高光谱遥感学术论文专刊,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收录,主要有综述、光谱成像技术、地面处理技术及遥感应用等栏目,涵盖了“天宫一号”光谱成像仪工程任务情况、光谱成像技术、地面数据处理技术以及遥感应用与研究等方面内容。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根据2017年11月中心官网显示,中心设有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以及专业学位授权硕士点2个。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
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飞行器设计
计算机技术、电子与通信工程
教学建设
根据2017年11月中心官网显示,中心共有在读研究生102名,其中博士40名、硕士82名。中心有博士研究生导师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8人。
截至2014年11月,研究所有1名博士研究生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学金,1名博士研究生在国际竞赛中获奖,多名研究生在中国竞赛中获奖。
合作交流
2015年,中心利用中国科学院的平台优势及载人航天的社会效应,合作网络覆盖IFA、IAA、COSPAR、ASGSR、KMS等国际组织,和NASA、ESA、DLR、RSA、KARI等国外空间机构。同时,空间应用中心在国际相关机构中任职增加,担任了空间站中欧合作、中德合作、中俄合作工作组组长单位,聘请了国际学者和专家。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标识由两个白色同心圆构成,外部是中心中文与英文环绕,内部为简化的宇宙与天空图,轨道代表航天飞行器,中心偏下有“CSU”三个字母,标识象征着中心的研究方向与地球有关。
文化活动
2013年4月25日,中心高铭主任、刘树军书记带领中心100余名职工及研究生来到北京怀柔义务植树点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2016年4月10日,空间应用中心在奥体森林公园举办了中心2016年“阳光健步走”活动。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所获荣誉
2021年12月27日,被纳入2021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团队拟表彰名单,并予以公示。
2022年3月30日,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22年5月,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集成技术中心荣获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2022年5月30日,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初心载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入选2022年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