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德阳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属于成(成都)德(德阳)绵(绵阳)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是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 全国的:“联合国清洁技术与再生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世界最大的大型铸锻钢制造基地,规划在建的百万人口大都市。
基本概况
德阳,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也是全国的“联合国清洁技术与再生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是西南地区电线电缆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雪茄烟生产基地;西部最大的
植物蛋白饮料生产基地;西部最大的现代化粮油生产基地,是中国最重要、最具竞争力的新能源生产基地,世界最大的大型铸锻钢制造基地,而且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旌湖两岸生态环境获“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所以德阳有着西部鲁尔、东方
布达佩斯的美誉。是规划在建的百万人口大都市。
2013年1月6日,国内首个“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在德阳挂牌,授牌方
中国设备管理协会还与德阳市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上,发挥中国设备管理协会的优势、经验,提升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全国60%的核电产品、40%的水电机组、30%的火电机组、50%的大型轧钢设备、20%的大型船用铸锻件由德阳制造,德阳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和全国
三大动力设备制造基地之一。截至2012年底,德阳全市装备制造企业达1470家。2012年,德阳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实现
工业总产值1018亿元,形成千亿
产业集群。
双方商定,将在战略发展策划、提供科技支持、争取项目、引进资金、培训技术人才和国内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实现
强强联手,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德阳重装基地”。
德阳市有关部门也表示,将以此次授牌为契机,加大对装备制造企业的扶持、服务力度。
德阳区位
德阳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善。地处
成都平原腹地,是成(成都)—德(德阳)—绵(
绵阳)高新
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便利,距离成都41km,
宝成铁路、
达成铁路、G5(京昆高速)、G42(沪蓉高速)、
成都第二绕城高速、
成绵高速复线、G108贯穿境内,南有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50min车程)、北有
绵阳南郊机场。另有在建成绵乐客专和
成兰铁路,成德南[1]高速贯穿全市。在建天星大道,金旌大道,旌江大道将进一步拉近与成都的联系。在建的德阿公路将在几年后改变德阳与阿坝接壤却路不通的局面,从而打通通往龙门山
地震带的生命通道。新近规划的德遂高速建成以后将打通通向东西向的“血脉”,进一步改善德阳的交通环境。
德阳经济
德阳经济发展较快,年产值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40家,2012年,全市实现
地区生产总值1280.2亿元,
同比增长13%,实现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53.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30.9亿元,同比增长12.2%,实现社会品零售总额408亿元,同比增长17.3%,财政总收入258.8亿元,同比增长38.1%,地方财政收入106.1亿元,其中
一般预算收入75.5亿元,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0.8亿美元,居全省第二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374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953元,四川省200强乡镇中,德阳占51个。
德阳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城市,是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拥有
中国二重、
东方电机、东方汽轮机等一批世界知名的
重装制造企业。化学工业主要形成了
四川金路、四川宏达、四川龙蟒、美丰化工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食品工业历史悠久,享誉中外,有50多种食品被评为全国、部、省优质产品,其中
剑南春、
蓝剑啤酒、蓝剑饮料、
德阳酱油、
天府花生、
长城雪茄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和畅销产品。医药工业能生产化学制剂、原料药、中成药、保健品等若干大类、十余种剂型,有300多种药品获得国家批准的生产文号。服装工业年生产加工能力超过4000万件(套),得福、琪达、都通企业名列全国服装“双百强”企业。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
工业总产值1663亿元、2009年
主营业务收入1145.2亿元、
利税135.2亿元、利润78亿元,分别增长24.7%、27.3%、56.2%和88%,四项指标总量均居全省第二。
德阳人口
2009年全市出生人口3.4万人,死亡人口3.1万人,年末总户数141.03万户,总人口388.4万人。其中:
非农业人口98.8万人,农业人口289.6万人;男性人口199.9万人,女性人口188.5万人。全市
城镇化率41.2%,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行政区划
德阳市管辖2个区(
旌阳区、罗江区)、1个开发区(高新区)、1个县(
中江县),3个县级市(什邡市、广汉市、绵竹市)。并正在筹建的旌南新区,亭江新区。
金融业
城市亮点
亮点一:区位优势下的合作并存
从2008年5月17日起,全市全面启动灾后重建规划大会战,全国各地多家规划设计单位支援我市。经过200余 天的努力,我市全面完成了相关规划工作,编制完成灾后重建城市规划6个,乡镇规划89个,
村庄规划(含集中居住点)共计2131个。新一轮
城市总体规划蓝图绘就,定性为“
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四川省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山水宜居城市”。到2020年,德阳中心城市
人口规模为100万人以上,用地规模为102平方公里。以德阳为中心,打造大德阳半小时城镇圈,辐射市域
广汉、什邡、绵竹、中江、罗江。市域6县(市、区)抢抓灾后重建的重大发展机遇,及时组织规划编制,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镇(乡)规划和
村庄规划。
德阳纳入
成都大都市区范围,受成都城市空间发展方向的牵引、物流中心布局、第二机场的建设及天星、旌 江快速路的良性影响,与
绵阳成为竞争与合作并存的“邻友”。
成德绵成为打造空间结构一群、一带、多线;交通系统一廊、两轴、多线;功能地位西部最有竞争力的城镇群。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将支撑形成以德阳城区为核心,辐射周边各个县(市、区)主要交通干线为联络线的半小时快速交通系统,通过多条放射状快速道路系统连接县城及小城镇,在半小时城镇圈范围内形成“伞”状空间结构。德阳城镇将在区位优势的带动下跨上经济发展的“
高速通道”。
亮点二:整合集中后的工业布局
位于3号展厅正中央的东汽汉旺生产基地灾后异地重建项目车间模型让人眼前一亮,这个占地面积为2600亩、总投资50亿人民币的生产基地已在
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八角井镇拔地而起。灾后重建中,德阳整合集中
工业布局,要将这座重装之城、
钢铁艺术之都打造成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和德阳城市经济的支柱。
优化工业布局,在灾后重建规划中被提上一个新的更高的层面,一系列新举措、新动作出台——“三大厂”在规划期内保留,执行整合厂区周边用地,以强化装备制造业;整合“三大厂”南部搬迁布局零散的
工业用地;将天元工业区作为工业用地的主要增长区
承接产业转移;提高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进驻门槛,逐步缩减规模;按照城市新区高水平建设高新区。“
两横三纵+C形”的城市骨干路网结构,将德阳以老城为核心,向北、南、西拓展结构进行“减压”,“青山映城、碧水穿城、绿链织城、沃野抱城”被作为完善绿地系统的总体要求,镌刻于史册。污水工程、电力工程、
电网规划、电信邮政工程、有线电视规划、邮政设施、燃气工程、
防洪措施、
消防规划等,各个环境均有所保障。
亮点三:“脱胎换骨”的城市新风貌
我市建市以来投资最大项目之一的德阳市长江西路下穿立交工程,将成为连接市区与西部新区的重要通道和 通往绵竹、什邡的主要通道。该工程全长873.2米,路宽53-59米,总投资约2.9944亿元,于2011年1月31日已经建成通车;
金沙江路跨宝成铁路立交工程全长936米,路宽55米,投资约2.2866亿元;泰山南路改造(长江西路-
珠江西路)全长1705米,道路总宽40米,主车道为双向4车道;
飞天艺术文化长廊,将成为一个开放多元的运动体验环境,一个新形态多功能共享的都市绿洲,一个配合地域特色的公共活动空间,一个充满朝气、时尚浪漫、富有梦幻色彩的理想之地;
文庙四宝步行街,成为政府期望通过这个工程集疏散交通、城市景观、城市记忆、
文脉延续、大建筑更新、历史街区改造等的一次有益探索……
亮点四:宜居的山水园林城市
“印象·川西”是德阳打造
宜居城市的主题,以“东方阿尔卑斯”为目标,以沿山公路为主轴,形成“四段五区、七 带八点”的总体布局结构:四段——印象·山水(风貌),五区——印象·人文(文化),七带——印象·田园(产业),八点——印象·村落(镇村)。
位于4号展厅别具风格的竹筒灯箱上,一幅幅原生态的古镇风貌生态民居建设鸟瞰效果图跃入眼帘。各县(市、区)的生态民居效果图一应俱全,从有“龙首”之称的绵远河到
吉祥寺高山风貌,从有“龙脊”之称的吉祥寺到
棚花村丘陵风貌经济观光带,从有“龙腹”之称的棚花村到麓棠温泉坪坝风貌,从有“龙尾”之称的麓棠
温泉到石亭江沿山风貌,通过对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恢复并加强群山之中、水系之间、
星罗棋布的千年川西地域特色风貌尽收眼底。
“在希望的田野上,蓝图绘就,前程更加灿烂;在重建的路途中,我们将谱写一曲爱的奉献。”正如展馆后记中的题词,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眼前规划和建设者们对德阳未来城市面貌的规划和憧憬,更多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和坚韧。我们坚信,定能齐心协力,重建美好新家园!
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