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2013年8月,是国家艺术发展战略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领导下的公共艺术研究机构。旨在通过对国内外公共艺术的学术研究与探索性实践,引领公共艺术发展方向,推动我国公共艺术事业的进步。
发展历史
中心立足于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之中,以智库建设和平台建设为导向,致力于为国家文化战略的制定与实现提供理论支撑,为区域文化形象提升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学术支持,为公共艺术行业的规范与发展提供专业保障,对艺术教育模式的创新与改革进行尝试探索。
中心下设学术部、设计部、展览部;主任、副主任各1名,专职研究人员5名,专职设计师8名,兼职研究人员11名,特聘国内外专家8名。研究实践平台汇聚了海内外大量中青年艺术家、理论家、评论家、设计师、策展人、制片人等文化艺术领域人才。
自成立以来,中心承接多了项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研究课题。其中,2014年受文化部委托进行了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研究,并于2016年1月成功举办中国首届公共艺术专题展(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此外,中心常年与地方政府、企业开展合作, 在城市设计中主张AUD(Art oriented Urban Design)系统设计理念。先后完成了北京、青岛、长春等多条地铁轨道交通空间公共艺术设计项目;并负责、参与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天津武清文化中心广场等多处重要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营造项目。广受政府和民众的好评。
工作人员
主任
王 中
1963年1月生于北京,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城市设计学院院长、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动态艺术组织艺术委员。
曾荣获中国环境艺术杰出贡献奖、新中国城市雕塑60年建设成就奖等国家级艺术奖项, 参加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巴黎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展,美国中国当代雕塑与装置展等国内外重要展览。出版专著《公共艺术概论》1—2版、《奥运文化与公共艺术》等,并发表专业论文数十篇。
副主任
1981年12月生于河南信阳,博士,北京市青年优秀人才、北京高校青年英才、 首都市民学习之星、北京市优秀博士毕业生,青年雕塑家、中国公共艺术青年学者。
现任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城市设计与公共艺术工作室主任,兼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理事、创研部副主任。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 、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等四项国家级课题。创作作品曾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中国设计大展等国内重要艺术展览。学术方向主要从事中国公共艺术发展史研究、公共艺术与城市雕塑创新研究,先后出版(主编)书籍三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核心学术论文/作品二十余篇,着眼于公共艺术策划与艺术城市实践研究。
常设研究人员
郑毅
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行政专员。
魏鑫
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创设计师。
黄婷婷
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杨良燕
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设计师。
徐畅
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常设部门
行政管理部
学术研究部
项目发展部
“艺术城市”设计部
媒体策划部
学术平台
学术课题成果
国家社科基金《公共艺术政策助推“城市文化复兴”价值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中国公共艺术发展史研究》
《中国精神和民族自信在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雕塑的体现课题》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 《新型城镇化建设创意设计人才培训》
建设部课题《中外城市公共艺术投资政策对比》
文化部课题 《公共艺术在新型城镇化中的作用研究》
著作出版
《奥运文化与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概论》 1-2版
《发生·发声-中国公共艺术论文集》
《观看与实践——地铁公共艺术》
《中国公共艺术访谈录》
《中国公共艺术文献汇编》(1949-2015)
《中国公共艺术案例展作品集》(2005-2015)
实践项目
北京记忆公共艺术计划
在众多的地铁艺术品中,北京地铁8号线南段南锣鼓巷站中的“北京-记忆”地铁公共艺术作品引发业内关注。据媒体报道,在地铁公共艺术作品中运用多领域、跨学科的创作方法与观众产生互动,并以公共艺术计划的形式来推进地铁公共艺术的创作,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
“北京-记忆”的灵感来源于琥珀,通过琉璃铸造这一传统工艺将逐渐被遗忘的老北京记忆封存在作品中。一枚徽章、一张粮票、一个顶针、一条珠串、一张黑白老照片、一个老字号品牌……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勾起人们对北京的美好记忆。此外,它还设置了供手机扫描的二维码,通过手机扫描,市民可以阅读该物件背后的故事并观看相关视频,还可以通过留言等方式进行互动。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王中教授表示:“这个艺术计划的顺利实施,可以阶段性地引领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这个方向充满着民众关怀,这个方向不依赖于大体量和高成本,这个充满中国人文精神和地域气息的方向应该是中国公共艺术的一个重要走向。这个作品展现了中国独特的民俗色彩和制作工艺,如果后期的传播得当并能够永久陈列,那么这个艺术事件将载入世界公共艺术史册。”
北京大兴国际新机场公共艺术策划
据悉,机场建设之时,已有“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公共艺术整体规划”项目。该项目由中央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研究中心承接,整体规划包括五个指廊、五个庭院、国际到达通道、贵宾厅等各处的艺术品与艺术化设施建设。
2016年,中央美术学院应邀参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公共艺术整体策划及重要节点艺术品、艺术化设施方案设计”项目。此次项目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为总策划,项目总负责人为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王中教授。团队通过公共艺术的方式进行人文机场营造,为机场带来“出入之际,人文滋养,即使延误,也是享受” 的全新文化体验。人文机场的建设无疑是此次“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公共艺术整体规划设计”主要核心,而公共艺术则是人文机场的重要载体,既反映传统文化又注重人文精神,又传承国家精神和文化密码,使祖国新时代新国门彰显文化自信,代表祖国大国形象,成为烫金的国家名片。
建国70周年北京彩车设计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家团队设计完成了36组主题彩车中的19组,和北京、河北、贵州、福建4组地方彩车,用集体的智慧共同为祖国描绘出伟大历史征程和壮丽的画卷。
彩车设计的主要负责人王中老师介绍,北京彩车的设计理念是以天坛、雨燕、新落成使用的大兴机场形象为主要元素,车头四条LED彩带颜色各异,对应北京的四个中心定位,契合作为中华儿女的引领车的形象。
学术活动
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
“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于1月9日在深圳启幕。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董伟,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小甘,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等领导参加开幕式。据悉,展览在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工业展览馆、华美术馆、EPC艺术中心均有展出。
本次展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广东省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作为中国规格最高、最为权威的设计展,展览旨在通过构建专业、权威的国家级平台,引领和促进中国设计和公共艺术的创新。
为了更好地体现主题的系统性涵义,本届展览以“案例”形式呈现,它不是单件作品的巧思,也非某一功能的单纯实现,而是强调设计师对问题的系统思考和系统解决,优秀的设计作品能“小中见大”或“以小博大”,往往是设计跨界和系统思考的结果。在众多的优秀作品中,从“社会创新、品质生活、传统再生、生态和谐”四个方面汇集案例,系统展现了他们在中国社会深层变革的进程中的思考和实践。展览首次举办了“公共艺术专题展”及公共艺术文献展。
与大展展示当代设计的优秀“案例”相辅相成,学术回望和总结,则使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置于历史脉络的观察之中,“知兴替,鉴未来”,相关专家特别撰写的“设计在中国·现代设计文献展”,以“基本文献”的方式,对现代设计进入中国并在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中落地、生根的基本事实进行梳理与呈现,循着几代设计前驱的奋斗轨迹,让历史告诉未来。本次文献展只是一个开端,主办者期待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在筹建中的中国设计博物馆,提供史料与研究成果。深圳晚报讯 (记者 杨慧)
第一届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国际高峰论坛
第一届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国际高峰论坛以“艺术引领城市创新”为主题。特邀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徐冰,以及荷兰著名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副院长纳仁·巴菲尔德,伦敦大学巴特利特建筑学院名誉教授傅柯林、韩国公共艺术学者崔泰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知名建筑师朱锫等20余位卓有建树的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围绕艺术如何介入和引领城市创新之主题展开深入探讨,通过主题演讲、学术讨论、专题研讨等形式,聚焦“艺术引领城市创新”。
主动回应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所遇到的普遍问题,以学术交流产生的智慧成果助力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打造了一场兼顾艺术、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国际型学术峰会。
第二届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国际高峰论坛
“明日城市”作为第二届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国际高峰论坛的主题,正式成立了由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和DCL伦敦设计中心共同创建的“软城市实验室Soft City Research Lab”。
论坛主要介绍了中国城市化进程所呼唤的普遍主题,关注城市的更新、转型与再生,以城市的未来作为视界、诉求和希冀,在强调愿景和情怀的同时,同样注重方法论、操作性、系统化和职业化,有助于理论成果的落地和实践推展,是一场兼顾艺术、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国际型学术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