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拼音:fēng),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丰和它的繁体字“豐”原是两个不同的字。简体“丰”最早和“封”是同一个字,始见于甲骨文,古字形像在土堆上种树。“丰”的基本义是草木繁盛,引申指人的体态丰满,容貌好看。繁体字“豐”亦见于甲骨文,古字形像豆(一种高足器皿)中盛放着物品的样子。“豐”本义指丰盛、多,引申为大的意思。“丰”和“豐”常通用,现合并为“丰”。
文字源流
“丰”和“豐”本是两个不同的字。古代有个“丰”字。甲骨文(甲组图1、2、3)字形像一棵茂盛的树,生长在土堆上。它与“
封”字有关联。甲骨文的“封”字像用手将一棵树种植在土堆上,表示在这里堆土种树划分界线。后来这“丰”字发展为两类意思。就其树来说,有茂盛之义,此义用“丰”来表示;就其种树的目的来说,是为了确定界线,此义用“封”来表示,这便是“分封诸候”了。
“丰”由草木之盛转而指人的容貌丰润,体态丰满。如在《诗经·郑风·丰》这首诗中,女主人公这样描述追求她的男子:“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子之丰兮”之“丰”是形容词性语素,后又引申指人的(美好的)容貌举止,作名词性语素使用,构成一些合成词。如丰采、丰格、丰仪、丰韵、丰姿等等。这些词中的“丰”又可写作“风”。现代汉语中“风”比“丰”用得更普遍些。
“丰”的繁体字写作“豐”,它在甲骨文中写作乙组图A、图B,金文中写作乙组图1、图2。乙组图A字形像一个高脚的容器中盛着两串玉。玉是贵重之物,古人用它象征财富;图B字形像是一个容器中装着树苗。容器中装着玉串也罢,树苗也罢,其本义都是指财富的种类多、数量大。战国文字写作乙组图3,小篆写作乙组图5,下部变为“豆”,“
豆”也是一种高脚容器,与甲骨文、金文字形中的容器相近。
“豐”字的本义就是“豐”的字形所体现的:满,丰满。后来,其字义围绕“满”向几个方向延伸。
第一,满则足,所以“豐”有了满足的意义。如《论衡·自纪》:“故时进意不为丰,时退志不为亏。
第二,由所盛物之“豐”转而形容肌肤、体态之丰腴、丰满。如景差《大招》:“肉微骨,体便娟只。”“丰”的这一用法与“子之丰兮”之“丰”非常接近,只是前者由“满”之义引出,后者由“茂盛”之义引出,可说是殊途同归。
第三,满自然就多,所以“豐”又有了“多”的意义。如潘岳《杨荆州诔》:“多才丰艺,强记洽闻。”又如好的年成收获多,称为“丰年”;日子过得不愁吃穿,则说“丰衣足食”。“豐”由“多”还引申出富饶、茂密等义。如张衡《西京赋》:“地沃野,百物殷阜。”现代汉语常用的合成词,如丰厚、丰盛、丰茂、丰收、丰硕,其中的“丰”都含有“多”的意思。
第四,满、多则大,所以“豐”又有“大”的意思。如《庄子·山木》:“丰狐文豹。”又如“丰碑”指高大的石碑(今多比喻伟大的功绩),“丰功伟绩”即指伟大的功绩。
丰、豐二字上古音均在东部;中古音“丰”在敷母钟韵,“豐”在敷母东韵,读音稍有差别。而今音都读fēng。因“豐”字形笔画较多,且丰、豐二字意义较接近,所以《简化字总表》用同音代替的方法将图11字形简化为“丰”,两字合为一字。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六下】【生部】敷容切(fēng)
丰,艸盛𡴀𡴀也。从生,上下达也。
【卷五上】【丰部】敷戎切(fēng)
豐,豆之丰满者也。从豆,象形。一曰《乡饮酒》有丰侯者。凡丰之属皆从丰。
𣍈,古文丰。
说文解字注
【卷六下】【生部】
“丰,艸盛丰丰也”注:引伸为凡丰盛之偁。《郑风》:“子之丰兮。”毛曰:丰,丰满也。郑曰:“面皃丰丰然丰满。”《方言》:“好或谓之妦。”妦即丰字也。
“从𤯓(生),上下达也”注:上盛者根必深。敷容切,九部。
【卷五上】【丰部】
“豐,豆之丰满也”注:谓豆之大者也。引伸之凡大皆曰丰。《方言》曰:“丰,大也。凡物之大皃曰丰。”又曰:“朦、尨,丰也。”丰,其通语也。赵魏之郊,燕之北鄙,几大人谓之丰。《燕记》:丰人杼首。燕赵之间言围大谓之丰。”许云“豆之丰满”者,以其引伸之义明其本义也。《周颂》“丰年”,传曰:“丰,大也。”然则丰年亦此字引伸之义,而贾氏《仪礼疏》不得其解。
“从豆,象形”注:𠁳象豆大也,此与丰上象形同耳。戴侗云:“唐本曰:从豆,从山,〔⿰𡴀𡴀〕声。蜀本曰:丰声,山取其高大。”按,《生部》云:“丰,艸盛丰丰也”,与丰音义皆同。《大射仪》注曰:“丰其为字从豆,𠁳声。近似豆,大而卑矣。”似郑时有𠁳字,但郑注转写至今,亦多譌误。𠁳声之声,或是賸字。仪徵阮氏元说□字瓦云:丰字当是〔⿰𡴀𡴀〕声,而山象形。丰字当是〔⿰𡴀𡴀〕声,而凵象形。一从艸盛之𡴀,一从艸蔡之丰也。”玉裁按,竝𡴀、竝丯、《说文》无字。如朁、鬵字从兓声,蒜字从祘声,飙、䯂字从猋声、驫声、𣻣、𣹳字从沝,皆非无字者也。则唐本、蜀本未可遽信。敷戎切,九部。
“一曰乡饮酒有丰矦者”注:此别一义。乡当作“礼”。与觚下、觯下之误同。《礼》饮酒有丰矦。谓《乡射》《燕》《大射》《公食大夫》之丰也。郑言其形云:“似豆卑而大”,说者以为若井鹿卢,言其用於乡射云:“所以承爵也。”於《大射》云:“以承尊也。”《公食大夫》之丰,亦当是承爵。《燕礼》之丰,亦当是承尊。皆各就其篇之文释之。《礼》但云丰,许云“丰矦”者,盖汉时说“礼”家之语。《汉·律历志》“王命作策丰㓝”,《竹书纪年》“成王十九年黜丰矦。”阮谌曰:“丰,国名也。”坐酒亡国。崔駰《酒箴》曰:“丰矦沈湎,荷罂负缶,自戮於世,图形戒后。”李尤《丰矦铭》曰:“丰矦荒谬,醉乱迷迭。乃象其形,为礼戒式。后世传之,固无正说。”三君皆后汉人。谌,撰《三礼图》者。汉人傅会《礼经》有丰矦之说,李尤以为无正说,郑不之用,许则袭《礼》家说也。
广韵
敷容切,平锺滂 ‖ 丰声东部(fēng)
丰,丰茸,美好。《说文》本作𡴀,草盛𡴀也。从生,上下达也。
敷空切,平东滂 ‖ 丰声终部(fēng)
豐,大也。多也。茂也。盛也。又酒器,豆属。又姓,郑公子丰之后。敷空切。八。
【校释】切语下字为一等字,“丰”为三等字,此以一等字切三等字。
康熙字典
【子集上】【丨部】丰;康熙笔画:4;部外笔画:3
古文:〔⿰𡴀𡴀〕
《集韵》符风切,音冯。丰茸,草盛貌。《说文》:从生,上下达也。徐曰:艸之生,上盛者,其下必深根也。毛氏曰:凡邦夆峰丰等字从此。又容色美好貌。《诗·郑风》:子之丰兮。
《六书正譌》俗作丰,上画从丿者,非。
【酉集中】【豆部】 豐;康熙笔画:18;部外笔画:11
古文:𣍈、𧯮
《唐韵》敷戎切。《集韵》《韵会》敷冯切,并音酆。
《说文》:豆之丰满者也。一曰器名,乡饮酒有丰侯,亦谓之废禁。《陆佃云》:似豆而卑。《海录碎事》:《射礼》:置丰於西阶。古丰国之君以酒亡国,故以为罚爵,图其人形於下寓戒也。《仪礼·乡射礼》:司射适堂西,命弟子设丰。注:将饮不胜者,设丰所以承其爵也。疏:按《燕礼》:君尊有丰,此言承爵丰,则两用之。
又《玉篇》:大也。《广韵》:多也。《易·丰卦》疏:丰者,多大之名,盈足之义。财多德大,故谓之丰。《书·高宗肜曰》:典祀无丰于昵。疏:谓牺牲礼物多也。《楚语》:彼若谋楚,其必有丰败也哉。注:大也。扬子《方言》:凡物之大貌曰丰。又,赵魏之郊、燕之北鄙,凡大人谓之丰人。《燕记》曰:丰人杼首。杼首,长首也。
又《广韵》:茂也,盛也。《诗·小雅》:在彼丰草。传:丰,茂也。《楚语》:夫事君者,不以丰约举。注:丰,盛。约,衰也。
又犹厚也。《周礼·地官·大司徒》:原隰,其民丰肉而庳。
又岁熟曰丰。《诗·周颂》:丰年多黍多稌。《公羊传·桓三年》:大有年何,大丰年也。注:谓五谷皆大成熟。
又《博雅》:云师谓之丰隆。一曰雷师也。屈原《离骚》:吾令丰隆乗云。《淮南子·天文训》:季春三月,丰隆乃出。注:雷也。
又丰席。孔安国《书传》:丰,莞也。郭璞曰:今西方人呼蒲为莞,用之为席。郑康成曰:刮冻竹席也。
又丰本,韭别名。《礼·曲礼》:凡祭宗庙之礼,韭曰丰本。注:其根本茂盛也。
又地名。《书·武成》:王来自商,至于丰。传:文王旧都在京兆鄠县,今长安县西北是也。通作酆。
又水名。《诗·大雅》:丰水东注。《后汉·郡国志注》:丰水出鄠南山丰谷,北入于渭。通作沣。
又县名。《前汉·地理志》:丰县,属沛郡。
又州名。古太原郡,宋置丰州。
又陕西,隋置丰州。
又山名。丰山,在滁州南二里许,上有丰乐亭。见欧阳修记。
又人名。《前汉·古今人表》:陈丰,帝喾妃,生尧。师古曰:即陈锋也。
又姓。《广韵》:郑穆公子丰之后。又复姓。丰将氏。见《潜夫论》。
又叶敷文切,音分。蔡邕碑:民安物丰。上叶绥我荆衡,下叶以纪洪勳。
又叶敷康切,音芳。韩愈《欧阳生哀辞》:友则既获兮,禄实不丰。以志为养兮,何有牛羊。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第一笔是横不是撇。三横一竖,左右对称。三横长短不一,都略向右上斜;第二笔横最短,从横中线起笔,第三笔横最长,在横中线下方。末笔竖在竖中线。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汇集
注意:下表所列为“丰收”之“丰”训读。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汉语方音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