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墓群,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北部,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古墓群。
历史沿革
1964年,临淄故城内今河崖头村西建有殉马坑陈列馆。殉马坑曾发掘过两次:一次为1964年冬,在其北面清理了54米,出土马骨架145具;另一次为1972年春,在其西南角清理30米,出土马骨架83具。
1971年,考古工作者在故城南发掘了郎家庄春秋晚期墓葬。此墓虽经多次盗掘,但仍出土了一批珍贵物品,如金带钩、水晶及漆木器等。
1980年,考古工作者发掘大夫观战国大墓。
1981年,考古工作者发掘东古城99座小墓。
1982年,由淄博市临淄区政府拨款,于河崖头村西建起殉马坑展厅。
1984年,考古工作者发掘临淄齐鲁石油化工公司工程工地321座小墓。
1989年,考古工作者发掘赵王战国大墓和临淄南郊古墓群。
临淄古车博物馆,是1990年在齐陵镇后李村发掘的大型车马坑,坑内有大型战车10辆、战马32匹及精美的车马饰物。
2022年3月12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在临淄墓群保护范围内实施11处封土墓环境提升建设项目。
遗址特点
临淄墓群分布在临淄齐国故城周围,共有156座,其中有封土的137座,无封土的有19座。这些古墓葬所在区域主要分布在齐都、齐陵、辛店、敬仲及永流、高阳、孙娄、皇城、北羊、大武、朱台、路山、召口等13个镇乡,这里是齐国的君主、公侯、贵族、名士的墓地。
文物遗存
临淄故城内今河崖头村西建有殉马坑陈列馆。殉马坑曾发掘过两次:一次为1964年冬,在其北面清理了54米,出土马骨架145具;另一次为1972年春,在其西南角清理30米,出土马骨架83具。此段即是今殉马坑陈列馆的内容。已发掘的只是整个殉马坑的一小部分,据探测,殉马坑呈“凹”字的曲尺形,分布于一座大型墓葬(该墓编号为M5)的东、西、北三面,全长21.5米,宽4.8米左右,估计坑内殉马多达600匹以上。如此规模的殉马,在考古发掘中十分罕见。此坑当是M5的殉葬坑,M5虽被破坏,遗物无存,但依墓室、殉马坑规模及出土部分陶片判断,M5墓主可能是春秋晚期在位长达58年之久且“好治宫室,聚狗马”的齐国诸侯齐景公。
临淄古车博物馆,是1990年在齐陵镇后李村发掘的大型车马坑,坑内有大型战车10辆、战马32匹及精美的车马饰物。此坑也应是当时国君之陪葬坑。车、马在当时是国势强大的象征,强国可称作“千乘之国”“万乘之国”。
1971年在故城南发掘了郎家庄春秋晚期墓葬。此墓虽经多次盗掘,但仍出土了一批珍贵物品,如金带钩、水晶及漆木器等。墓内有26个殉人陪葬,其中墓室内有5具尸骨明显是杀殉的,另17位殉人皆有小的墓圹,有的还有随葬品,小墓主大概是大墓主人的随身妾婢和奴役。郎家庄墓殉人之多,为当时少见。
临淄墓群中发掘的西汉大墓有临淄大武窝托村齐王墓的5座陪葬坑,出土文物十分丰富,多达12000余件,其中多有珍品,如鎏金银盘、鎏金铜熏炉等。
太公衣冠冢位于临淄新城勇士生活区南部,桓公路与遄台路交叉路口东南。墓高约18米,南北长约50米,东西长约55米。墓基四周陡峭,岿然独立。冢前立有墓碑,上书“武成王姜太公衣冠冢”。冢前立有花岗岩石柱坊,横梁上书“周师齐祖”四字,楹联为“葬衣冠永怀太公德,建祠宇重现武成光”。1993年,依托姜太公衣冠冢而建的姜太公祠,总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按照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殿堂庙宇建筑布局,东殿为五祖殿,西殿为五贤殿,主殿供奉的是齐国第一代国君姜太公和他的长子第二代国君齐丁公、十六代国君齐桓公的圣像。
管仲墓位于牛山北麓、胶济铁路南、齐陵镇北山庄西。墓高约14米,东西长约34米,南北长约14米。管仲墓在明清时期地方志中就有记载。明嘉靖《青州府志》记载:“管仲墓在城南牛山北麓,旧碑题:‘管子之墓’。嘉靖乙巳按察使鲍向贤立石于冢上。”康熙《山东通志》记载:“管仲墓在临淄县南十里牛山阿。”民国《临淄县志》记:“管夷吾墓位于辛店城东十余里,牛山北麓。”
以墓为依托,新修建了纪念馆,已于2004年9月16日建成并对外开放。纪念馆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分为馆区和园区。馆区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主要由中国宰相馆、管仲及“管子”思想陈列展厅(包括管鲍之交、桓公拜相、管仲治齐、首霸春秋、光照千古等)、管仲祠、管仲墓等组成;园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主要是广场、绿地及配套设施等。
在齐城东南部,有相传为晏婴“二桃杀三士”的三勇士公孙捷、田开疆、古冶子的合葬墓。一墓三坟,南北长55米,东西长110米,封土高大。诸葛亮《梁父吟》中曾吟咏此墓:“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今墓周已建起围墙加以保护。南设圆门和映壁,刻《梁父吟》及摹刻“二桃杀三士”汉画像嵌于映壁上。墓两侧置张逊三书写的“三士冢”石碑。
田穰苴墓位于齐都镇尹家村南。墓高10米,南北长25米,东西长38米,保存较好。田穰苴,齐国人,通兵法,是春秋晚期著名的军事家。相传齐景公时,他率兵击退了晋、燕的入侵,被封为司马。
西汉齐王墓位于大武乡窝托村南,俗称淳于髡墓、窝托冢、相公冢、驸马冢。墓封土高32米,东西长250米,南北长200米。1978年秋,市博物馆在此进行发掘,探知此墓属长方形竖穴“中”字型大墓。墓口长42米,宽41米,墓室深17-20米,南北各有一条墓道。至1980年11月,已发掘清理出墓室周围的5个陪葬坑(器物、车马、殉狗、2个兵器坑),出土金银器、陶器、铜器、兵器、漆器、骨器、泥器、车马器等文物12100余件,其中铭刻铜器和银器53件。出土的矩形铜镜、鎏金花纹银盘、银盒等,是难得的珍品。据器物造型和铭文分析,应为西汉初期墓葬。待主室发掘后尚能定论。淳于髡是战国时齐稷下学士中的著名人物,主要活动在田齐威、宣王时期,故“淳于髡墓”一说欠妥。
东周殉人墓位于临淄区齐都镇郎家庄东侧,北距齐城南城墙半公里左右。原有高大封土堆,后因长期取土,已夷为平地。1971-1972年,省博物馆对此墓进行了发掘,墓圹南北长21米,东西宽19.5米,深6米。主室位于墓圹正中偏南处,用天然巨石垒成,并以卵石填塞缝隙。
此墓共发现殉人26个,在主墓周围有陪葬坑17个,每坑1人,经对所遗骨骼鉴定,均为青壮年女性。另有9名全被肢解后埋在封土之内,可能是杀殉的奴隶。殉狗8只。出土随葬器物1000余件,包括铜器、陶器、漆器及玉石、骨、玻璃等制成的饰品、丝麻织物和2件铁削。现藏省博物馆和齐故城博物馆。据出土器物组合、器形特征及纹饰判断,其年代当在春秋战国之际。墓近齐故城,规模巨大,随葬品丰富,又有大批殉人,可以肯定墓主人是齐卿大夫一级的贵族。
在齐陵镇吕家孝陵村北,“孝陵”村以此而得名。墓高8米,长80米,宽20米,封土完整,保存较好。孝公(公元前642~前633)系桓公之子,名昭。
在敬仲镇池柳村西。墓高5米左右,墓基正方形,边长50米,墓上灌木葱笼。
庄公(公元前553~前548)系灵公之子,名光,为崔杼所杀。《左传·鲁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载:“崔氏侧庄公于北郭”,即此。
在齐陵镇聂仙村西北,西依淄水。封土基本呈圆形,墓高13米,直径近30米。康公(公元前404~前379),宣公子,名贷,为姜齐最后一代国君。
在临淄城东郎家庄。1967年墓封土被整为平地,遗址尚存。杞梁,名殖,春秋时齐大夫,庄公伐莒时阵亡。其妻迎柩而哭于城下,七日而城为之崩。后人以此附会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位于永流乡范家村东。墓高12米,南北13米,东西18米。孔融,字文举,鲁国人。东汉末学者,“建安七子”之一。汉献帝时为北海相,后为曹操所忌,被诛。著有《孔北海集》。
位于皇城乡五路口庄东,墓高9米,南北32米,东西40米,封土保存完整。蒯通,范阳(今河北省徐水北固城镇)人,本名彻。因避武帝(刘彻)讳,追书曰通。楚汉时说士,有权变,武信君用其策,降燕、赵三十余城。韩信用其计,遂取齐地,并劝信背刘邦自立。曹参为齐相,以为上宾。通尝论战国说士权变,亦自序其说,凡81首,号曰《隽永》。
历史文化
相传姜太公死后葬于周的镐京,故《史记・集解》引郑玄言曰:“太公受封,留为太师,死葬于周。”《礼记・檀弓》也载:“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临淄尚存的太公衣冠冢,据《齐记补遗》称,当是“齐人思其德,葬衣冠于此”。
文物价值
临淄墓群是新中国考古工作者发掘的较为重要墓地之一,其随葬器物精美丰富,被誉为临淄的地下博物馆,为研究齐地乃至西周至汉代的墓葬文化提供了较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1977年,“临淄墓群”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淄博市人民政府立石质标志于故城南古墓旁。
2013年3月5日,临淄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临淄墓群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境北部的临淄齐国故城周围。
临淄墓群距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人民政府约20千米,驾车约30分钟可到达。
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