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曲,或称音乐,广义而言可以指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审慎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
乐曲释义
基本释义
读音:yuèqǔ
[musical composition;com position]音乐作品
《
新唐书·礼乐志十一》:“
张文收以为《
十二和》之制未备。乃诏有司釐定,而 文收 考正
律吕,
起居郎 吕才 叶其声音,乐曲遂备。”《宋史·乐志六》:“今既亲诣室祼,其酌献,升殿所奏乐曲,恐不相协,宜命有司
更制。” 丁玲 《杜晚香》:“可是在车站上又有了一列长长的队伍,在歌唱伟大的祖国的乐曲声中走过检票的地方。”
张贤亮 《
灵与肉》:“大厅里响着乐曲,有几对男女跳起奇形怪状的
舞蹈。”
曲源
据考证,论曲起源可上溯至远古生民之始,孔子亦诗三百篇作
弦歌;安徽及湖南则以《
楚辞九歌》为祀歌,降至汉乐府《延年协律》、唐诗《旗亭画壁》、宋词酒宴歌席,均以谱入管弦而歌之。曲因其与音乐关系比乐府、诗词更加的密切,独得乐曲之名。是韵文学发展极致。以词来说,其源于唐曲子,唐曲子则出于隋唐燕乐,宋词是倚声而作,就是先有调,再按其所奏乐曲配词吟唱。又《宋元戏曲考》载:就元曲三百三十五调其渊源,出于宋代
大曲十一、唐宋词七十五、
诸宫调二十八。当时,文人便作另一种文学发展而拟之。
宋末,民间出现更多新乐曲。宋词渐无法满足当时需要,以致《词》在声乐上的地位就逐渐被《曲》取代之。散曲之文学形式,约产生于宋金。《南词叙录》载:
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与入乐律宋词之大成如《秦月楼》《点绛唇》《念奴娇》又如曲调之《柳外楼》即词调之《忆王孙》,宋代
曾敏行曾曰:宣和末至京,街市鄙人,多歌蕃曲名曰:《蛮牌序》《蓬蓬花》等,其言至俚,一时士大夫亦皆歌之。在明代
王世贞《曲藻序》;:曲者,词之变,自元入主中国,所用
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
曲律曲因是配合音乐的长短调,不论散曲或戏曲,其曲子前一般都标 明
宫调和曲牌名,且每种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但亦有(借宫)。
乐曲介绍
含义
指音乐作品
《新唐书·礼乐志十一》:“ 张文收 以为《十二和》之制未备。乃诏有司釐定,而 文收 考正律吕,起居郎 吕才 叶其声音,乐曲遂备。”《宋史·乐志六》:“今既亲诣室祼,其酌献,升殿所奏乐曲,恐不相协,宜命有司更制。” 丁玲 《杜晚香》:“可是在车站上又有了一列长长的队伍,在歌唱伟大的祖国的乐曲声中走过检票的地方。” 张贤亮 《灵与肉》:“大厅里响着乐曲,有几对男女跳起奇形怪状的舞蹈。”
西方乐曲种类
广义的来说,交响曲是为
管弦乐所写的
奏鸣曲。这个
曲式源自於
巴洛克时期,当时对此名称的解释相当於现在的歌剧「
序曲」,也就是由快板-
慢板-快板形式所组成的三个乐章的
器乐曲。古典时期以后一般公认的模式是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
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快板,轮旋曲式。
古典时期的
海顿将交响曲带向一个新高峰,莫扎特遵循其榜样又突破,1788年最后三百的交响曲尤其出色。
贝多芬史将交响曲在表现情感的能力上提升至一新局面,九首交响曲不仅扩大了乐团的编制及乐曲的长度,第九号「合唱」交响曲更把人声引进由
席勒(
Schiller)作词的「
快乐颂」
大合唱终乐章中。
十九世纪
浪漫乐派之后,交响曲更被广泛的创作,但形式上开始有了些微改变,或是改变乐章的数目,或是加入了声乐,此外,受了
标题音乐作曲手法的影响,更发展出「标题交响曲」之类型。如贝多芬《第六号田园交响曲》作品68。
是一种以标题音乐手法完成的单乐章
管弦乐作品,与多乐章的标题交响曲有别,交响诗是
李斯特首先在作品中引用,
柏辽兹的「
幻想交响曲」大有与其影响。交响诗是在音乐中发展诗的理念,用音乐来营造情绪抒发感情,表现诗的意境,气氛和内容。交响诗的题材自由,手法不受限制,作曲家得以自由表达乐念,是在
标题音乐中最发达的乐种。浪漫派后期德国音乐家理查.史特劳斯(R. Strauss,1864~1949年)在交响诗方面堪称一代宗师,他将交响诗改称为「
音诗」。
十八世纪中期之后舞曲组曲不再受到作曲家的重视,主要是因为音乐逐渐平民化,宫廷内的舞曲不再那麼的流行。
浪漫乐派以后流行具有描写性质的舞曲,通常是管弦乐曲及
器乐曲的作品。大多由很多小曲组合而成,没有一定规则可循,作曲家可自由创作,如圣桑「
动物狂欢节」、
舒曼「儿时情景」、穆索斯基「
展览会之画」。另外有芭蕾舞剧中精彩的管弦管配乐,单独用於演奏会上时的芭蕾
组曲,如
柴科夫斯基「睡芙人」、「天鹅湖」、「胡桃钳」组曲。
协奏曲起源于16世纪,最初是指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以别於当时盛行的
无伴奏合唱(A capplla),到
巴洛克时代才指附有伴奏的器乐独奏之意。
巴洛克时期的协奏曲,大都是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这是由小协奏群(Concertino)对著全体乐团(Tutti)同时演奏或是交替出现,音乐间成了一种竞奏的模式。
独奏乐器协奏曲到了
巴洛克后期才出现,而现在最常听到的协奏曲式在古典时期才臻於完美。巴洛克时期著名的
大协奏曲,如
巴哈「
布兰登堡协奏曲」,古典时期的协奏曲通常有三个乐章-快板、
慢板、快板。
一般都在大型音乐如歌剧、神剧、芭蕾舞剧之前演奏,具有开场及将观众导人戏剧气氛的功能。古典时期,歌剧的序曲采用了
奏鸣曲式,与歌剧内容紧密连结,其中莫扎特的序曲最常被演奏,十九世纪时出现了独立为
演奏会用的序曲,如孟德尔颂「芬加尔洞窟」、
柴科夫斯基「一八一二」等序曲。
小夜曲原本的解释是夜晚时站在爱慕的女性窗下示爱所唱的情歌,古典时期盛行器乐作品的小夜曲,是一种夜间在户外的演奏曲,供贵族王侯休闲遣兴之用。小夜曲以小型合奏型态演出,一般由小型弦乐队或管乐组乐器演奏。如:莫扎特 G大调弦乐小夜曲K525。十九世纪后小夜曲继续发展、
布拉姆斯、
德弗乍克、柴科夫斯基、理查史特劳斯、
艾尔加等皆有优良作品。
原本是要使一队士兵能够有秩序的前进时伴奏用的一种
曲式。通常使用简单、鲜明有力的节奏与整齐规律的乐句。如
贝多芬『
英雄交响曲』第二乐章「
葬礼进行曲」、
孟德尔颂「
仲夏夜之梦」
序曲中的结婚进行曲。
现代室内乐概念的形成始自
古典时期,以
海顿为首、莫扎特、
贝多芬开拓了许多室内乐的新天地。
最常见的演奏型式有三
重奏、
四重奏、
五重奏,此外六重奏、七重奏、八重奏、九重奏等也有,只是数量较少。如
舒伯特第四乐章。
专为一或二件独奏乐器而编写的乐曲,是
古典乐派最重要和有价值的贡献,奏鸣曲产生於十六世纪,十七世纪早期发展出巴洛克式的奏鸣曲。十七世纪后期出现了海顿、莫扎特、
贝多芬的
维也纳古典奏鸣曲。奏鸣曲
曲式与
交响乐相近,分为三或四乐章。
第二乐章 慢板或行板
第三乐章 快板或急板,轮旋曲式
⒉ 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快板,奏鸣曲式
第三乐章 小步舞曲或诚谐曲
第四乐章 快板或急板,轮旋曲式
奏鸣曲式由
海顿完成,莫扎特、
贝多芬将此形式推展至极限,并增加其流利优美的表现。十九世纪作曲家们虽然以同样方式写
奏鸣曲、交响曲、室内乐等,但对原来模式并不十分依循。或只有单一乐章的乐曲,甚至有五个乐章的组合。古典时期的奏鸣曲以
钢琴奏鸣曲、
小提琴奏鸣曲、
大提琴奏鸣曲的作品居多,如
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春」、「
克罗宋」,钢琴奏鸣曲「月光」、「热情」、「悲怆」等。
变奏曲是将一结构完整的音乐主题加以变化,使其节奏、旋律、
和声、调 性、配器等有所改变。亦称「主题与变奏」,长曲子的变奏,甚至可达三十个 以上。变奏曲的主题不一定是原创,时常采自他人作品。如贝多芬「狄亚贝里变奏曲」(采自Diabelli所写的一首圆舞曲旋律)。
依作曲家自由的乐想而作的
钢琴曲。其具有即兴及浪漫派性格的小品,或形式自由的
奏鸣曲,如
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
舒曼「幻想曲」作品 17等。
以练习器乐演奏技巧为目的而写的乐曲,如彻尔尼写的钢琴练习曲、帕加尼尼写的小提琴练习曲;也有
演奏会用的练习曲,如
李斯特的十二首
音乐会练习曲、
肖邦C小调第十二号练习曲「革命」。
把作曲家心中的乐想,以即兴创作的方式将快速连续性的音符及抒情性对比所描绘的作品表现出来。如:
舒伯特降
G大调即兴曲、
肖邦幻想即兴曲。
顾名思义是一种当做
序曲使用,具有前奏功能的乐曲。位於主体音乐之前。浪漫时期
小品曲兴盛,前奏曲是指一首独立的钢琴小曲,形式自由。
肖邦、
拉赫曼尼诺夫、
德布西等都有此类作品。
夜曲 (Nocturne)一词源自於拉丁文的 NOX,原意为
罗马神话的「夜神」。这种形式自由,旋律高雅而浪漫的器乐小曲适合在夜间气氛下弹奏。十九世纪初由费尔德(J. Field,1782~1837)首创将「夜曲」当作钢琴作品,其后的
肖邦二十一首夜曲足可作为此类作品的典范,钢琴演奏用的夜曲其特徵是低音部的左手以波动的伴奏
音型,衬托出右手甜美的
主旋律。
常见於十九世纪中一种具有叙事、英雄、民族色彩的乐曲。如
李斯特「
匈牙利狂想曲」、
布拉姆斯「女低音狂想曲」、
德弗乍克「
斯拉夫狂想曲」、盖西文「蓝色狂想曲」、
拉赫曼尼诺夫「帕加尼尼主题狂想曲」等。
奇想曲(Capriccio)
是指十九世纪轻松愉快、幽默有趣的
钢琴小品。如
孟德尔颂、布拉姆斯的奇想曲。
吟游诗人主导的纯文学与音乐形式。十六世纪开始此语已应用於任何有叙事性的通俗歌曲。十九世纪
肖邦首先创作纯器乐叙事曲,将此名词借用到篇幅较长且富有戏剧性的
钢琴小品上。此外
布拉姆斯、
李斯特、
葛利格、佛瑞等皆有叙事曲的作品。
原义为「戏谑」「玩笑」,十七世纪时首先应用於声乐曲上,
贝多芬则於
奏鸣曲与交响曲等乐曲中代替
小步舞曲在第三章使用。诙谐曲的特色是快速、活泼的节奏,通常是全曲中最轻快的乐章。
肖邦使用这个名词於钢琴作品上,曲中无任何戏谑性质,特徵是感情强烈气势磅礴,其中多少带有阴郁的味道,抒情与活泼的曲风轮流交替。
「波兰舞曲」是源自波兰的一种游行典礼舞曲,节奏是中速度的三拍子,较
圆舞曲稍慢,风格威严堂皇。很多作曲家包括
巴哈、
韩德尔、莫扎特、
贝多芬、
舒伯特、
李斯特等都写过此类作品。
肖邦将波兰舞曲推上更高艺术层次,他的作品具有波兰英雄主义及民族精神特色,表达了其浓厚的爱国情操。
巴洛克音乐的一种乐曲的组织,属於
复音音乐,「
赋格」指的是声部间彼此模仿之意,主要结构包括:
主题(Subject):乐曲一开始出现短而精的部分。
答句(Answer):比主题晚数小节出现,且移高五度或移低四度的模仿乐句。
主题乐句(Counter Subject):与主题互相对立。
插句(Episode):中段用来联络主题及答句。
中国十大经典古曲
此曲最初刊见于中国现存最早的琴曲集《
神奇秘谱》。该书在解题中写道:“
《高山流水》本只一段,至唐分为二同曲,不分段落。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
又名《广陵止息》。现存琴谱最早见于《
神奇秘谱》。据该书编者称:此谱传自隋宫,历唐至宋,辗转流传于后。《广陵散》的题材源于古代的《
聂政刺韩王曲》。该作品讲的是一个造剑工匠被韩王无辜杀害,他的儿子聂政为了报仇,以泥瓦匠身份混入韩宫,谋刺失败后,他逃入深山刻苦学琴,十年成绝技再度混入宫中,利用弹琴的机会刺死了韩王,实现了多年的愿望,自己也为此而壮烈牺牲。“广陵”的意思是流传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地区的琴曲,“散”即操、引、曲的意思。
明代称本曲为《雁落平沙》。乐谱最早刊于《
古音正宗》琴谱集。《
平沙落雁》的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的睛景。《天闻阁琴谱》中写道:”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平沙落雁》虽然出现较晚,却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种琴谱刊载此曲。它之所以流传甚广,除了
曲调流畅、动听之外,还因为它的表现手法新颖、别致,容易为听众理解。
此曲系借物咏怀,借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节操高尚的人。乐曲前半阕奏出了清幽、舒畅的泛音曲调,表现了
梅花高洁、安详的静态;急促的后半阕,描写了梅花不屈的动态。前后两段在
音色、曲调和节奏上然不同,有着鲜明的对比。同曲中
泛音曲调在不同的
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
《梅花三弄》现存谱最初刊见于《
神奇秘谱》(1425年版)。
这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
琵琶曲。关于乐曲的创作年代迄今无一定论。资料追溯可至唐代,在
白居易(772—846)写过的著名长诗《
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听过有关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琵琶音乐。
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
琵琶行》。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
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
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
项羽自刎于
乌江,
刘邦取得胜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
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琵琶演奏家
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其感人如此。”《十面埋伏》流传甚广,是传统
琵琶曲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六、《夕阳萧鼓》
这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优美流畅,在演奏中运用了各种
琵琶技法。在
曲式上,用扩展、收缩、局部增减和高低音区的变换等手法展开全曲。此曲流传甚广,是琵琶
古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乐谱最早于1875年的抄本。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社根据此曲改编成
丝竹乐曲《
春江花月夜》,它犹如一幅长卷画面,把丰姿多彩的情景联合在一起,通过动与静、远与近、情与景的结合,使整个乐曲富有层次,高潮突出,音乐所表达的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七、《渔樵问答》
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30多种版本,有的还附有歌词。现存谱初见于明代。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出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乐曲采用渔者和
樵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旋律飘逸潇洒,表现出渔樵悠然自得的神态。正如《琴学初津》中所述:“《
渔樵问答》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
丁丁,橹歌之矣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八、《
胡笳十八拍》
本曲为根据同名古诗谱写的乐曲,歌词最早刊于南宋朱熹的《楚词后语》。有《
大胡笳》和《
小胡笳》两种传谱。“
胡笳”它音量宏大,用于军乐以壮声威。《
胡笳十八拍》所反映的主题是著名的“文姬归汉”的故事:汉末战乱中,
蔡琰(即
蔡文姬)在匈奴流落达十二年之久。她虽身嫁
左贤王为妻,然而十分思念故乡。当
曹操派人接她回内地时,她又舍不得离开两个孩子,还乡的喜悦被骨肉离别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诗人
李欣曾作诗如下:“
蔡女者造
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向边草,汉使断肠叹归客。”诗人
戎昱在《
听杜山人弹胡笳》中,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矛盾最尖锐的场面:“南看汉月双眼明,却顾胡儿寸心死。”本曲成功地表达了这种复杂的心情,无疑是非常感人的。
此曲有两种较为流行的
演奏形式,一为筝曲;另一为二胡曲,由
刘天华先生所传。本曲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筝曲演奏运用了吟、滑、按等诸多技巧,风格纯朴古雅,是一首有代表性的山东筝曲;二胡曲则速度缓慢,用弓细腻多变,旋律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音乐时断时续,加之各种复杂技法的运用,表现了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具有很深的艺术感染力。
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
师旷或齐国的刘
涓子所作。“阳春白雪”的故事,《宋玉答楚王问》上写道:当歌手唱《下里巴人》时,国中和者数万人。后又改唱《阳春白雪》,因为曲高和寡,只有几个人跟着唱和。现存琴谱中的《阳春白雪》和《白雪》是两首
器乐曲。《
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