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母婴传播就是婴儿的乙肝病毒通过母体进行的传播方式。
垂直传播方式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中约有1/3(约3千万)来源于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有3种途径:
(一)宫内传播:HBV宫内感染率为9.1%~36.7%。宫内传播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由于胎盘屏障受损或通透性增强引起母血渗漏造成
(二)产时传播:是HBV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占40%~60%。胎儿通过产道时吞咽含HBsAg的母血、羊水、阴道分泌物,或在分娩过程中子宫收缩使胎盘绒毛破裂,母血漏入胎儿血循环。
(三)产后传播:与接触母乳及母亲唾液有关。据报道,当母血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时母乳HBV—DNA出现率为100%,单纯HBsAg阳性时,母乳HBV-DNA出现率为46%左右。(此项一般属于母婴水平传播。)
阻断方法
加强围生期保健重视孕期监护。加强营养、摄取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和高维生素食物。常规检测肝功能及肝炎病毒血清学抗塬抗体,并定期复查。
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之孕妇篇:
(一)乙型肝炎密切接触史的孕妇,先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并筛查HBsAg、抗-HBs抗体和抗-HBc抗体。3项均阴性的孕妇可肌注乙型肝炎疫苗。
(二)乙肝孕妇在孕7、8、9月各肌注一次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
(三)HBsAg和HBeAg阳性孕妇分娩时,应严格施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产伤及新生儿损伤、羊水吸人等,以减少垂直传播。
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之新生儿的处理:
胎儿出生后即肌注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
(1)主动免疫: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肌内注射乙型肝炎疫苗30ug,生后、1个月、6个月再分别注射10ug。新生儿对疫苗的免疫应答良好,体内产生抗HBs抗体,可有效保护肝脏不受HBV的感染,免疫成功率达75%。
(2)被动免疫:新生儿出生后立即肌内注射HBIG 0.5ml,生后1个月、3个月再各肌内注射0.16ml/kg。特别对乙型肝炎母亲所分娩的婴儿,可减少或阻止HBV进入肝脏,生后6个月查血清中HBsAg阴性为免疫成功,免疫成功率达71%。
(3)联合免疫:乙型肝炎疫苗按上述方法进行,HBIG改为出生后24小时内肌注0.5ml一次。在主动免疫建立之前,先获得被动免疫。使有效保护率达94%。
这是当今被国内外一致公认和多国指南一致推荐的最有效方法,其他的阻断措施,如孕妇妊娠后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多认为无效,新指南以及国外相关指南均未予推荐,故不宜再提倡;关于HBsAg阳性母亲妊娠后期应用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的预防效果,因尚不成熟,故未予推荐。
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之产后哺乳问题:
一般认为母血HBsAg、HBeAg、抗-HBc叁项阳性及后两项阳性孕妇均不宜哺乳;乳汁HBV-DNA滴度(阳性)者不宜哺乳;新生儿接受乙肝疫苗及HBIG联合免疫,仅HBsAg阳性母亲也可为婴儿哺乳。
是否可以哺乳
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作为母亲对于婴儿都存在着母婴传播的危险性,在“代-代”相传的恶性循环中,这一途径起重要作用。母婴间可经新生儿期的垂直传播或以后的水平传播。垂直传播认为主要是围生期传播,其次是胎盘宫内感染。母婴间的水平传播,则主要是由于生活密切接触。婴幼儿HBV水平传播超过垂直传播2倍。
母乳喂养是否是水平传播的重要因素呢?有研究证实,母乳中可检测到乙型肝炎病毒和HBv-dna,说明乳汁存在着传播HBv的可能性。但统计调查发现,是否母乳喂养对婴儿HBv感染的发生并无明显影响,母乳喂养对传播似非重要因素。
母乳中虽曾检出HBV,但母乳喂养未必能造成感染。因此,对于HBsAg阳性母亲不要有太多顾虑,只要做好预防措施,对婴儿进行正规的预防接种后,是可以母乳喂养的。但需要注意,在有乳头裂伤和破损的情况下,要暂停哺乳。
传播途径
经研究证明乙肝小三阳患者携带的病毒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脐带,使胎儿受到感染,可以从产后的脐带中检测到乙肝病毒抗原,乙肝e抗抗体,核心抗体,有的甚至可以检测到Dane颗粒或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曾有资料报道,有的婴儿产后就为慢性肝炎,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就是母婴传播,大多数乙肝患者是通过乙肝传播而来的,了解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途径有助于做好乙肝母婴阻断措施。
一、胎盘垂直传播
经研究证明乙肝患者携带的病毒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脐带,使胎儿受到感染,可以从产后的脐带中检测到乙肝病毒抗原,乙肝e抗抗体,核心抗体,有的甚至可以检测到Dane颗粒或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曾有资料报道,有的婴儿产后就为慢性肝炎,甚至已发展成为肝硬化。
二、羊水传播
胎儿始终是浸泡在羊水中,因为羊水也还有乙肝病毒,因此也可以通过羊水传染。
三、生活护理传播
婴儿出生后,需要母亲进行生活上的护理和喂养,同时由于母爱,经常对婴儿进行亲吻,有的甚至有口对口的进行为是,因此,生活上的护理也是引起乙肝传播的重要途径。
四、哺乳传播
由于HBV或者HBV-DNA可以通过乳汁排出,因此在婴儿出生后,可以通过母乳喂养儿使婴儿受到乙肝传染。
五、产程传播
由于分娩的时候胎盘出血,以及阴道分泌物中都含有HBV或者HBV-DNA,因此在分娩的时候胎儿可以吸入母体的血液或者阴道分泌物,从而受到感染,有报道在分娩的时候从母体传到及产后的婴儿的呼吸道和胃内容物中检测到乙肝病毒抗原或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另外,在分娩的过程中,胎儿皮肤受到损伤也可受到感染。
专题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之一是母婴垂直传播,也就是由于母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怀孕、分娩时未采取措施,而使婴儿一出生即被感染乙肝病毒,临床数据显示,如果不采取任何阻断措施,这种传染概率高达70%-100%。...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之一是母婴垂直传播,也就是由于母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怀孕、分娩时未采取措施,而使婴儿一出生即被感染乙肝病毒,临床数据显示,如果不采取任何阻断措施,这种传染概率高达70%-100%。济南中医肝病医院肝病专家就乙肝病毒携带者女性怀孕、分娩、哺乳等问题做了如下解答。
1、大三阳小三阳能不能怀孕?
看法是只要在肝功正常时大三小三都可怀孕,但在怀孕过程中及分娩时要注意阻断。
2、怀孕期是不是一定要打球蛋白?
这是最具争议的问题,各种临床研究都没有统一结果,有的认为有帮助,有的认为没帮助。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反对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为以防万一,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3、阻断的关键在哪?
阻断环节中最关键也最无争论的是宝宝注射球蛋白,宝宝出生后强烈建议在2小时内注射完第一针球蛋白;大三阳母亲的宝宝建议在15-30天内注射第二针球蛋白,小三阳DNA阴的妈妈生下的宝宝可不注射第二针。乙肝疫苗的打法有两种选择:一是出生24小时内打第一针,然后是1月和6月各一针;二是第一针疫苗在第一针球蛋白注射后15天或30天注射,第二和第三针疫苗按国家计划规则延迟,如第一针疫苗在15天注射,第二针疫苗就在45天,第三针疫苗在半岁后第15天。
4、母婴感染率是多少?
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几乎婴儿都会被感染上乙肝病毒,临床数据显示传染率为70%-100%。医疗条件下,总计平均95-97%左右的阻断率,这是国家公认的机率。
5、能进行母乳喂养吗?
大三阳在进行了阻断后(孩子出生后打了球蛋白和疫苗)的情况之下,可以母乳。小三阳DNA阴者更是放心,但注意乳头有破损时要暂停哺乳。如果大三阳妈妈确实觉得不放心,就采取人工喂养吧,一样是聪明可爱的宝宝。
6、顺产和剖产哪个利于阻断?
有很多患者都有疑问:顺产跟剖腹产哪个更能避免感染。其实都一样,不存在哪个更好。乙肝病毒不是决定生产方式的因素,生产方式也不会影响乙肝的传染概率,关键是做好阻断。应按临产时的自身状况由医生来决定生产方式。
7、出生后母婴间要如何接触?
血液、唾液不要直接接触,如伤口、母亲的血污等。其他可正常接触,如亲吻婴儿的脸、头、脚等。请不要为了接触而神经质。就算接触到体液,传染上的机率也极底的。只是我们能细心一些当然万无一失了。说实在,和子女接触中,无论如何小心,也不可能做到完全断绝这些体液的接触的。
8、球蛋白安全吗?有副作用吗?
只要是正规厂家生产的都是安全的。球蛋白理论上的副作用有这些:引起病毒变异,引起婴儿接种疫苗失败,引起母肾的功能负担,血源产品有传染别种疾病的可能性。在实际上,除了引起小部分婴儿接种疫苗失败外,未发现其它副作用。
9、先兆流产会增加宫内感染吗?
这是引起母婴宫内感染的原因之一,但是要分清先兆流产的位置,若不是胎盘引起的就不用担心。很多JM都在怀孕期有此经历,但孩子都很健康。
10、怀孕后发现肝功异常怎么办?
因为早孕反应和胎儿对肝脏的负担,就算健康人怀孕后也有可能肝功异常。所以不用紧张,保持镇定放松心情,肝功能不上200一般不用治疗,两个星期后复查情况,当然还要咨询责任医生。就算要住院治疗也不是什么很危险的事,药物是安全的。有很多JM都有此经历。肝功与心情有一定的联系,好的心情往往胜过一切药物。
11、怀孕前肝功异常就不能怀孕吗?
是的,怀孕后胎儿会加重肝脏的负担,所以担心肝功的大幅度上升而不利于母子。在怀孕前就有肝功异常的情况,那孕后更有可能进一步上升,更不利于孕期的安全。但是,有一种情况,不在用药时期,但肝功一直稍微异常,这时又不得不怀孕的话,也可考虑怀孕,但要更加注意肝功能的情况,及早发现及早降酶保胎。
12、怀孕前和怀孕后要比健康孕妇多做什么检查?
怀孕前要做详细的肝功能、B超、DNA定量。怀孕后的早、中、晚期也要做肝功能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