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岩

福建省莆田市境内山脉

九龙岩乃大蜚山(史书上最早出现的名字是“大飞山”)“十八胜境”之一,位于仙游县城以北的瀑布山。

简介
早在盛唐之际,仙游县便披上“壮邑”美名,地有“佛国”之号,县城“踞大蜚山之南,负山带溪,二飞(大飞山、小飞山)为镇,兰溪环之”,“西接飞山,东列石鼓,北枕瀑布,南带仙溪,水绕山蟠,面势环翕.....”旧志称“将军山在县北三里,雄峭端厉,为飞山左障”,“瀑布山在县北五里,峭崖翠豁,飞瀑奔泻,注为龙潭。”大蜚山西出九座山(又名凤顶山,在县北七十里,志称九座山为“郡、县名山之祖”)、九云山、九座寺(南少林文化的发源地)、九座龙潭,南出九峰山、九龙山、九重溪,北上九龙溪、九龙岩、九仙山、九仙坑、九鲤湖、九十九朝山等。
大蜚山自古以来被视为仙游县的天然屏障,“主山来自九座山,蜿蜒百里,矗为大飞、小飞二峰。”《乾隆仙游县志》载:“大飞山在县北五里,县之主山也,自九座(山)分脉东来,高可千仞,屏立治北,耸抜飞动,如凤展翅。”清朝江南兴化令郑黄灿(字淇瞻,号逸溪,康熙乙酉乡荐第三人,才高学博,雄于文,诗赋诸体无不工妙)有诗赞: 山如威凤欲飞翔,书院今来只鹿场;崖藓蚀余霜月句,风泉吹落涧花香。”
九龙岩距城五里,境内峰峦叠翠,奇石嶙峋,宛如大蜚山的一颗璀璨明珠,素为文人雅士平民百姓所青睐,悬崖上至今还残留着数十处名人题刻,如舟庵(年代不详)隶书“褱烟”,将形似鼎炉的九龙岩瀑布与“日照香炉生紫烟”的庐山瀑布相媲美。在九龙桥通往瀑布山沿途的石壁上还留下多处碑碣,如“大清光绪贰拾年(1894)岁次甲午荔月吉日榖旦,九龙岩比丘觉慧仝诸善信乐捐修造建立九龙桥”等。有据可考的还有清顺治间(1647年任)知县孙之屏(字献卿,辽东复州卫人)常到九龙岩观光,捐赠俸禄接济僧人,还有一位是清光绪间仙游县正堂朱榦隆(字树梧,宁乡人,素有左宗棠 “第一能员”之誉)乐善好施,曾捐赠铜钱助修九龙桥,为美化九龙岩添砖加瓦。如今九龙桥一侧的石崖上尚有石刻佐证:“署仙游县正堂朱榦隆乐捐铜钱贰拾千文正重修九龙桥,光绪丁亥年(1887)菊月□日立”。县官当先,那些地方驻军头领亦闻风而动,频发善心,将自己的俸银捐赠出来兴办公益事业。九龙岩石壁上“兴镇左营左部防守仙邑千总姜某助修”、“兴镇右营右部防守仙邑把总陈一某助修”,就是见证。
九龙岩素以水色山光著称,山亦以瀑布命名。已故作家陈德铸曾撰《九龙岩赋》:“得天独厚,大蜚山磅礴,势若鲲鹏,奋翼翱翔于天际;据地自雄,九龙潭错落,状如匹练,蜿蜒穿行于幽谷。”志称“九龙岩在瀑布山,从水磨坑(今万福村)穿涧攀崖而上,飞泉洒雪,声聒入耳,下注为潭,若冰壶之贮秋月。”九龙岩寺后的九龙潭大瀑布最为壮观,泉瀑自瀑布山飞泻而下,白练飘空,声震山岳,涧底寒气逼人,仿佛跌入万丈冰窟。九龙岩瀑布下依次排列九个深潭,泉水沿涧而下汇成九漈,潭因此得名。九个碧潭分别名为后门、鸭母、观音、勺子、水瓮、顶坝、石仔等,传说每个潭里各有一条苍龙盘踞,世代相守,不离不弃。旧志称“九龙潭在瀑布山下,泉飞石壁,迅驰奔注,潴之为潭,多生蜥蜴,旱求得之,祷雨辄应。”乡人林懋义曾在《鹭岛情思》一书里记述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随同乡亲进山祈雨的经历,林老写道:“有一年,久旱不雨,田地龟裂,全城男女都穿着白衣,手执幡旗,三步一跪向九龙岩祈雨,号天呼地的祈雨声实在令人心撕肝裂”。九龙岩寺依危崖而建,坐北向阳,前有将军山护驾,近有威龙步步紧随,面对万丈峡谷,背靠断崖绝壁,寺后门濒临大瀑布,飞泉洒雪,冷雨敲窗,氤氲之气弥漫其间。九龙岩寺额“小普陀”,大殿内供奉观音大士,寺联“要脱世纲俗尘当游此地,欲求善因美景须种心田”。在四方信众的心目中九龙岩不但是一处避暑胜地,俨然还是佛教世界观音菩萨的道场,逢年过节远近善信,扶老携幼,纷纷前来朝拜或祈愿。传说当年普陀山观世音未成道之时常从东海云游至此,率领百花仙子撒下漫山遍野的奇花异草,为普天之下的父老乡亲除垢去病,永葆康宁。如今九龙岩及将军山一带岩石间仍长满了灵芝、石松、石茹等名贵药材。后人为感念观音菩萨的大恩大德,遂建寺祀观音,取名“小普陀”。九龙岩寺始建年代痛莫考焉,但从方志的记载上可以推测出其最早的年代应在宋朝,宋时喻峙(字景山)隐于山中构筑“大飞书院”(位于蜚山村松峰寺后),郡人陈师复(1171年—1226年)曾多次进山访友,留下《和喻景山大飞书院》诗:“仙豀七十里,半世只闻名。一日见山色,千年怀友情。”当时大蜚山周围“十八寺”,九龙岩能不拥有一席之地?可惜由于风雨侵蚀,古寺年久失修,现今的寺院是四十年前附近的宝峰、万福村民依故址重新修建起来的,虽为简陋,亦为一方殊胜。
九龙岩寺阶前的石屏上亦有民国诗人罗志忠(1906—1996年)诗刻二方:
其一《游九龙岩》:引人入胜数声钟,古寺依岩薄雾封,崖接银河悬瀑布,潭非瀛海起蟠龙。漈中日月循环砺,云外峰峦逐渐溶;溪鸟山花多好客,悠然迎送各从容。
其二,《题九龙岩双亭》:双亭骈峙好飞觞,八面玲珑费短长;山似佳人潭似镜,云鬟雾鬓趁时妆。
九龙岩泉流掩映,峰壑幽幻,宛如钟灵毓秀之净土,但也是令子孙后代永志难忘的抗倭遗址。令人没齿难忘的是九龙岩瀑布山那条大峡谷,两侧奇峰兀立,犹如斧劈刀削,深不可测,清澈的山泉汇成一股巨流从高处跌入九龙潭,这就是当年进犯仙游而后陷入灭顶之灾的侵略者的葬身之地,俗称“五百底”。据县志记载,明朝年间倭寇曾多次侵扰我东南沿海,嘉靖四十二年(1563)冬,二万余名倭寇分乘68艘倭船从莆田东沙沿海登陆,杀气腾腾,直逼仙游。倭寇在城郊修筑工事,建立东、南、西三个据点,县城被围困达五十余日,知县陈大有、典史陈贤等率领仙游军民固守城池,浴血奋战,之后戚继光率领义乌兵于抵达仙游,分兵五路,在城外老鹰山与倭寇交锋十八次,大战九回合,直打得倭寇魂飞魄散,纷纷逃进九龙岩。自古以来多行不义必自毙,也是强盗末日来临,五百倭贼残余闯入瀑布山大峡谷后因地形不熟,进退维谷,犹如瓮中之鳖,被乘胜追击的戚家军和仙游军民一网打尽。那些骄横不可一世的倭寇仿佛跳进观音大士掌中,一个也逃脱不了。为了纪念仙游人民抗倭胜利,后人将这个死亡谷称为“五百底”。现在“五百底”建起了拦水坝,利用涧水发电,造福乡人。知恩感报,人之大德。现在还不时有人发思古之幽情,登高揽胜,一睹“五百底”古战场遗址之苍凉,只因山势险峻常令那些勇敢的探险者和驴友们感叹“蜀道难”。
九龙岩的枫叶是大蜚山最浓最浓的秋色,每到赏枫季节,游人如织,四面八方的人聚集在九龙岩观赏红叶绽放的绚丽,从水磨坑至富洋岭古道上,每隔百步植有一枫,蜿蜒十里,如火如荼,古驿道上至今还存留了数十棵树龄百年以上,高二三十米,须二人以上合抱的红枫树,古木参天,豪气干云。
九龙岩寺对面有一条古道直达富洋山,那是富洋山民世世代代通往县城的通道。“岭尽别开村落,林谷盘郁,旧有富洋禅院。”传说少林寺的传薪人九座禅师(808­­­—887年)从少林寺返回福建后曾择址富洋山创南少林寺,当年他就是沿着这条小径从九龙岩穿越到密林深处的富洋山为开辟南少林寻址。“初卜山,址富洋,次入南山庵。咸通六年,始卜庵于九座山之东端。”《宋·仙豀志·卷三·仙释》。志书上载有晚唐诗人郑良士《寄富洋禅者》一首: 画破青山路一条,走鞭飞盖去何遥。碍天岩树春先冷,锁院溪云昼不销。霅上茗芽因客煮,海南沉屑为斋烧。谁能学得空门士,冷却心灰守寂寥。
九龙岩地处大蜚山麓,四周群山环绕,溪涧蜿蜒跌宕,一年四季雨水充沛,九龙潭活似一条蓄势待发的卧龙。九龙岩旧有“九潭十八磨”之说,昔日从水磨坑溯流而上,沿涧筑有十八座水磨坊,人们利用上游的涧水磨面。现在电力事业发达了,水磨坊已经成为历史的陈列品,唯有那古老而庞大的石磨盘还孤零零的屹立在溪涧边,默默地诉说着那万劫不复的风霜。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山下的民众在将军山下修建了一座擎天大坝,将九龙潭涓涓细流汇成一座平湖,滋润山脚下的万亩良田,也为这仙佛胜境平添一道优美的风景。从九龙岩水库放眼望去,碧浪峡谷, 烟波浩淼,仿佛走进了海天佛国,在九龙岩寺周围你还可以一睹清水岩、附凤岩、西来岩、白云岩、金刚寺、松峰寺、雷峰寺、兴善寺、菜官岩寺、大蜚垅寺、刀后九座寺诸多名胜古迹之风采。
诗人王松坤有联为证:小径向蓬莱,看瀑影潭烟,胜迹曾经高士卧;奇峰藏底蕴,且澄怀放足,深山复见九龙盘。
特色
大蜚山自古以来被视为仙游县的天然屏障,“主山来自九座山,蜿蜒百里,矗为大飞、小飞二峰。”《乾隆仙游县志》载:“大飞山在县北五里,县之主山也,自九座(山)分脉东来,高可千仞,屏立治北,耸抜飞动,如凤展翅。”清朝江南兴化令郑黄灿(字淇瞻,号逸溪,康熙乙酉乡荐第三人,才高学博,雄于文,诗赋诸体无不工妙)有诗赞: 山如威凤欲飞翔,书院今来只鹿场;崖藓蚀余霜月句,风泉吹落涧花香。”
九龙岩距城五里,境内峰峦叠翠,奇石嶙峋,宛如大蜚山的一颗璀璨明珠,素为文人雅士平民百姓所青睐,悬崖上至今还残留着数十处名人题刻,如舟庵(年代不详)隶书“褱烟”,将形似鼎炉的九龙岩瀑布与“日照香炉生紫烟”的庐山瀑布相媲美。在九龙桥通往瀑布山沿途的石壁上还留下多处碑碣,如“大清光绪贰拾年(1894)岁次甲午荔月吉日榖旦,九龙岩比丘觉慧仝诸善信乐捐修造建立九龙桥”等。有据可考的还有清顺治间(1647年任)知县孙之屏(字献卿,辽东复州卫人)常到九龙岩观光,捐赠俸禄接济僧人,还有一位是清光绪间仙游县正堂朱榦隆(字树梧,宁乡人,素有左宗棠 “第一能员”之誉)乐善好施,曾捐赠铜钱助修九龙桥,为美化九龙岩添砖加瓦。如今九龙桥一侧的石崖上尚有石刻佐证:“署仙游县正堂朱榦隆乐捐铜钱贰拾千文正重修九龙桥,光绪丁亥年(1887)菊月□日立”。县官当先,那些地方驻军头领亦闻风而动,频发善心,将自己的俸银捐赠出来兴办公益事业。九龙岩石壁上“兴镇左营左部防守仙邑千总姜某助修”、“兴镇右营右部防守仙邑把总陈一某助修”,就是见证。
九龙岩素以水色山光著称,山亦以瀑布命名。已故作家陈德铸曾撰《九龙岩赋》:“得天独厚,大蜚山磅礴,势若鲲鹏,奋翼翱翔于天际;据地自雄,九龙潭错落,状如匹练,蜿蜒穿行于幽谷。”志称“九龙岩在瀑布山,从水磨坑(今万福村)穿涧攀崖而上,飞泉洒雪,声聒入耳,下注为潭,若冰壶之贮秋月。”九龙岩寺后的九龙潭大瀑布最为壮观,泉瀑自瀑布山飞泻而下,白练飘空,声震山岳,涧底寒气逼人,仿佛跌入万丈冰窟。九龙岩瀑布下依次排列九个深潭,泉水沿涧而下汇成九漈,潭因此得名。九个碧潭分别名为后门、鸭母、观音、勺子、水瓮、顶坝、石仔等,传说每个潭里各有一条苍龙盘踞,世代相守,不离不弃。旧志称“九龙潭在瀑布山下,泉飞石壁,迅驰奔注,潴之为潭,多生蜥蜴,旱求得之,祷雨辄应。”乡人林懋义曾在《鹭岛情思》一书里记述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随同乡亲进山祈雨的经历,林老写道:“有一年,久旱不雨,田地龟裂,全城男女都穿着白衣,手执幡旗,三步一跪向九龙岩祈雨,号天呼地的祈雨声实在令人心撕肝裂”。九龙岩寺依危崖而建,坐北向阳,前有将军山护驾,近有威龙步步紧随,面对万丈峡谷,背靠断崖绝壁,寺后门濒临大瀑布,飞泉洒雪,冷雨敲窗,氤氲之气弥漫其间。九龙岩寺额“小普陀”,大殿内供奉观音大士,寺联“要脱世纲俗尘当游此地,欲求善因美景须种心田”。在四方信众的心目中九龙岩不但是一处避暑胜地,俨然还是佛教世界观音菩萨的道场,逢年过节远近善信,扶老携幼,纷纷前来朝拜或祈愿。传说当年普陀山观世音未成道之时常从东海云游至此,率领百花仙子撒下漫山遍野的奇花异草,为普天之下的父老乡亲除垢去病,永葆康宁。如今九龙岩及将军山一带岩石间仍长满了灵芝、石松、石茹等名贵药材。后人为感念观音菩萨的大恩大德,遂建寺祀观音,取名“小普陀”。九龙岩寺始建年代痛莫考焉,但从方志的记载上可以推测出其最早的年代应在宋朝,宋时喻峙(字景山)隐于山中构筑“大飞书院”(位于蜚山村松峰寺后),郡人陈师复(1171年—1226年)曾多次进山访友,留下《和喻景山大飞书院》诗:“仙豀七十里,半世只闻名。一日见山色,千年怀友情。”当时大蜚山周围“十八寺”,九龙岩能不拥有一席之地?可惜由于风雨侵蚀,古寺年久失修,现今的寺院是四十年前附近的宝峰、万福村民依故址重新修建起来的,虽为简陋,亦为一方殊胜。
九龙岩寺阶前的石屏上亦有民国诗人罗志忠(1906—1996年)诗刻二方:
其一《游九龙岩》:引人入胜数声钟,古寺依岩薄雾封,崖接银河悬瀑布,潭非瀛海起蟠龙。漈中日月循环砺,云外峰峦逐渐溶;溪鸟山花多好客,悠然迎送各从容。
其二,《题九龙岩双亭》:双亭骈峙好飞觞,八面玲珑费短长;山似佳人潭似镜,云鬟雾鬓趁时妆。
九龙岩泉流掩映,峰壑幽幻,宛如钟灵毓秀之净土,但也是令子孙后代永志难忘的抗倭遗址。令人没齿难忘的是九龙岩瀑布山那条大峡谷,两侧奇峰兀立,犹如斧劈刀削,深不可测,清澈的山泉汇成一股巨流从高处跌入九龙潭,这就是当年进犯仙游而后陷入灭顶之灾的侵略者的葬身之地,俗称“五百底”。据县志记载,明朝年间倭寇曾多次侵扰我东南沿海,嘉靖四十二年(1563)冬,二万余名倭寇分乘68艘倭船从莆田东沙沿海登陆,杀气腾腾,直逼仙游。倭寇在城郊修筑工事,建立东、南、西三个据点,县城被围困达五十余日,知县陈大有、典史陈贤等率领仙游军民固守城池,浴血奋战,之后戚继光率领义乌兵于抵达仙游,分兵五路,在城外老鹰山与倭寇交锋十八次,大战九回合,直打得倭寇魂飞魄散,纷纷逃进九龙岩。自古以来多行不义必自毙,也是强盗末日来临,五百倭贼残余闯入瀑布山大峡谷后因地形不熟,进退维谷,犹如瓮中之鳖,被乘胜追击的戚家军和仙游军民一网打尽。那些骄横不可一世的倭寇仿佛跳进观音大士掌中,一个也逃脱不了。为了纪念仙游人民抗倭胜利,后人将这个死亡谷称为“五百底”。现在“五百底”建起了拦水坝,利用涧水发电,造福乡人。知恩感报,人之大德。现在还不时有人发思古之幽情,登高揽胜,一睹“五百底”古战场遗址之苍凉,只因山势险峻常令那些勇敢的探险者和驴友们感叹“蜀道难”。
九龙岩的枫叶是大蜚山最浓最浓的秋色,每到赏枫季节,游人如织,四面八方的人聚集在九龙岩观赏红叶绽放的绚丽,从水磨坑至富洋岭古道上,每隔百步植有一枫,蜿蜒十里,如火如荼,古驿道上至今还存留了数十棵树龄百年以上,高二三十米,须二人以上合抱的红枫树,古木参天,豪气干云。
九龙岩寺对面有一条古道直达富洋山,那是富洋山民世世代代通往县城的通道。“岭尽别开村落,林谷盘郁,旧有富洋禅院。”传说少林寺的传薪人九座禅师(808­­­—887年)从少林寺返回福建后曾择址富洋山创南少林寺,当年他就是沿着这条小径从九龙岩穿越到密林深处的富洋山为开辟南少林寻址。“初卜山,址富洋,次入南山庵。咸通六年,始卜庵于九座山之东端。”《宋·仙豀志·卷三·仙释》。志书上载有晚唐诗人郑良士《寄富洋禅者》一首: 画破青山路一条,走鞭飞盖去何遥。碍天岩树春先冷,锁院溪云昼不销。霅上茗芽因客煮,海南沉屑为斋烧。谁能学得空门士,冷却心灰守寂寥。
九龙岩地处大蜚山麓,四周群山环绕,溪涧蜿蜒跌宕,一年四季雨水充沛,九龙潭活似一条蓄势待发的卧龙。九龙岩旧有“九潭十八磨”之说,昔日从水磨坑溯流而上,沿涧筑有十八座水磨坊,人们利用上游的涧水磨面。现在电力事业发达了,水磨坊已经成为历史的陈列品,唯有那古老而庞大的石磨盘还孤零零的屹立在溪涧边,默默地诉说着那万劫不复的风霜。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山下的民众在将军山下修建了一座擎天大坝,将九龙潭涓涓细流汇成一座平湖,滋润山脚下的万亩良田,也为这仙佛胜境平添一道优美的风景。从九龙岩水库放眼望去,碧浪峡谷, 烟波浩淼,仿佛走进了海天佛国,在九龙岩寺周围你还可以一睹清水岩、附凤岩、西来岩、白云岩、金刚寺、松峰寺、雷峰寺、兴善寺、菜官岩寺、大蜚垅寺、刀后九座寺诸多名胜古迹之风采。
诗人王松坤有联为证:小径向蓬莱,看瀑影潭烟,胜迹曾经高士卧;奇峰藏底蕴,且澄怀放足,深山复见九龙盘。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