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寨镇位于乳山市西南部,西与海阳市交界,南濒黄海,依山傍海,环境优美,物产丰富,历史悠久,因北宋初年在此屯兵设寨,且位于大乳山之北,故称乳山寨。全镇面积135.92平方千米,镇政府驻寨东村,辖区44个行政村,主要物产有草莓、茶叶、特色花卉、大樱桃等,主导行业有农药、化工、食品生产等。
地名故事
因北宋初年,在此屯兵设寨,且位于大乳山之北,故称乳山寨。
发展历史
元代前,今乳山寨镇地域隶属多随牟平县变化。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山东省登州府宁海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境域设乳山寨巡检司。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海阳县建立,属海阳县乳山乡。1928年,属海阳县夏村区。1932年,属海阳县第三区。1941年2月,牟海县建立,属牟海县第七区。1942年春,属牟海县第十二区。1945年1月,牟海县更名为乳山县,属乳山县司马庄区。1950年7月,属乳山县第十二区。1951年1月,称乳山寨乡。1955年9月,属乳山县司马庄区。1957年7月,属乳山县横山后乡、台上乡、乳山寨乡、司马庄乡。1958年2月,撤销司马庄乡。1958年7月,撤销横山后乡。1958年9月,建立村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属乳山县乳山寨人民公社。10月,乳山县建置撤销,属海阳县乳山寨人民公社。1961年10月,恢复乳山县建置,属乳山县乳山寨人民公社。1984年3月,撤销人民公社管理体制,恢复乡镇建置,属乳山县乳山寨乡。1990年1月,改为乳山寨镇。1993年7月,乳山撤县设市,属乳山市乳山寨镇。
传统习俗
境内民风淳朴、勤劳善良,民众群体性格艮心憨诚(坚韧、忠诚),区域民俗属典型的胶东乳山片区传统习俗。因地处沿海,其习俗特点为传统农俗和传统渔俗相互融合。旧时农民崇拜山神、渔民崇拜东海龙王、海神娘娘。
行政区划
2011年末,乳山寨镇下辖44个行政村:人石、到根见、滩甲庄、孤石河、凤台顶、梅家、横山后、杨家、刁家、贾家、夏家、滕河、管村、小岚、宋河、玉皇台、玉皇山后、楼村、沙沟、耳沟、乳山屯、圈港、寨西、寨东、寨中、芦根滩、乔家庄、崔家沟、仇家兴、李家兴、高家兴、小庵、盘古庄车村、石硼崔家、东驾马沟、西驾马沟、北司马庄、南司马庄、东司马庄、赤家口、果枣夼、小管村、宝口。
截至2024年3月,乳山寨镇下辖44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寨东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乳山寨镇位于乳山市西南部,西与海阳市交界,南濒黄海,依山傍海,环境优美,全镇面积135.9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乳山寨镇属胶东半岛典型的低山丘陵区,主要地形为低山丘陵和山前平原。
气候
乳山寨镇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4℃,年平均日照时数2669小时,年平均降水量763.7毫米。
水文
乳山寨镇有乳山河纵贯全镇。河中游有蓄水量1.3亿立方米的龙角山水库,西部有库容1200万立方米的院里水库。
自然资源
乳山寨镇主要矿产资源有铁矿和花岗石乳山青。铁矿主要分布在司马庄一带,铁矿石品位较低,属易选贫铁矿。花岗石乳山青主要分布在白沙滩镇官家、乳山寨镇梅家和冯家镇上口一带,分布面积2—3平方公里。
人口
2011年末,乳山寨镇总人口3.4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07人,城镇化率2%。另有流动人口823人。总人口中,男性17838人,占51.25%;女性16962人,占48.75%;18岁以下2903人,占8.34%;18—60岁22835人,占65.61%;60岁以上9062人,占26.0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56人。
2017年末,乳山寨镇常住人口为31457人。
截至2024年3月,乳山寨镇户籍人口有31867人。
经济
综述
2006年,乳山寨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6.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2.6亿元,农业总产值4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0.3亿元,财政收入53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33元。
2010年,乳山寨镇财政收入278万元,实际利用内资总额5000万元,实际利用外资15万美元,投入技改资金4300万元,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50万美元。
2011年,乳山寨镇财政收入33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300元。
2018年,乳山寨镇财政收入2639万元,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1.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3.8亿元,农业总产值7.73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3.9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5万元。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3.6亿元。2018年,乳山寨镇有工业企业57个,其中规模以上8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7个。
名产名物有草莓、茶叶、特色花卉、大樱桃。
农业
2006年,
粮食总产量2.3万吨,果品总产量2.2万吨,
蔬菜总产量1.8万吨,水产品总产量1万吨。
2011年,乳山寨镇有耕地面积4.96万亩,人均1.46亩;林地面积5亩。2011年,乳山寨镇农业总产值达到2.93亿元,比上年增长12.3%。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06年末,中学1所,小学3所,在校生2183人。
2011年末,乳山寨镇有九年制学校1所和幼儿园1所,在校生1270人。
文化事业
2011年末,乳山寨镇有镇综合文化站1个,设有老干部活动室、多功能活动厅、会议室、排练大厅、书画创作室、图书阅览室、信息资源共享室、培训教室、远程教育室、娱乐室、老干部活动室、健身广场等,实行一站多用。有台球桌1个,乒乓球桌1个,麻将桌2个,藏书4000多册,电脑20台,电视监控系统1套以及大型投影仪、音响、会议桌椅等设备镇少年宫占地4000多平方米,配备多媒体室、德育室、美术书法室、心理咨询室、音乐室、舞蹈室、体育活动室、科教展室、阅览室和少年宫实践园,配有电脑10台,可开展科学创新、文学、体育、音乐、美术、道德等实践活动。
医疗卫生
2011年末,乳山寨镇有镇医院1所,有门诊楼、病房楼、综合办公楼、职工住宅楼等,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5722人。
社会保障
2011年,乳山寨镇医疗救助7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403人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568户,人数962人,共支出80.68万元。抚恤事业费支出208万元。敬老院1家,收养农村五保人员79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2万人,缴费金额582万元。
交通
乳山寨镇境内有203省道、208省道、202省道穿过。
风景名胜
1.岠嵎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乳山寨镇西南18公里处,属于长白山系胶东延续段,四周群山环抱,中间形成“人”字形峡谷,岠嵎山以此得名。2002年12月,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09年3月,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景区地质奇特,奇石林立,如禽如兽,似人似物,被称为齐鲁一绝。景区总面积1204公顷,主峰海拔599.5米,林地总面积为746公顷,有各类植物180多种、国家保护树种70多种、动物40余种、是天然的动植物王国。景区由二十八大景和八十小景组成,山、水、林、石交相衬托和辉映,壮美和阴柔和谐地融为一体。
2.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乳山寨镇小管村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正华石佛山景区成立于2005年,占地面积2500余亩,崌屿山北部山峦。地处中纬度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怡人,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1.6℃。漫步于园区内,随处可见各种珍奇植物、百年古树,园区内植物覆盖率达到95%以上,空气清新,富含负氧离子,十分有益身心健康。
4.星火之源展馆以乳山地区革命火种的传播,并与全国的革命火种一起形成燎原之势为主线,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乳山境内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历程。是追忆乳山革命历史、开展党性党史教育的重要阵地。2021年7月,展馆正式对外开放。
名人事迹
于仲保 乳山寨镇司马庄村人,生卒年不详。秉性明毅。元元统元年(1333年)中进士,历官至兖州路军民总管,至正二年(1342年)诏拜兵部司马。于仲保虽官位显达,却从不居官凌人,尤以崇尚孝道闻名。于仲保每隔几年必回家看望父老,每次回乡不坐轿子、不带随员,只带一仆人。首次省亲时,经几日疲劳颠簸,来到棘子沟(后因于仲保省亲在此驾马而更名驾马沟)时,于仲保跳下马来,将马交给仆人,仆人误以为此村就是主人的家乡于家庵(明天顺年间,村人为纪念于仲保而更村名司马庄),接过缰绳问道:“大人,府上住在哪里?”于仲保朝南一指:“在那里。”仆人朝南左看右望,不见村落,心中纳闷。于仲保遂解释说:“吾故里于家庵在此南,翻过前面山岭再行七里即到。”说毕,同仆人一起沿着山间小路继续前行。仆人疑惑地问道:“大人,此处距府上尚有七里之遥,为何有马不骑,却徒步而行?”于仲保笑答:“我今为官,岂能忘记前辈养育之恩。”于仲保省亲之事,被乡人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于寿堂(1896.6~1972.12) 曾用名于永年,乳山寨镇东驾马沟村人。出身农民家庭,18岁毕业于海阳县立第二小学。翌年去黑龙江省黑河私人商号当店员,1919年回村与人集股经商。当时,军阀横行,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于寿堂不满时局,渴求革命。1926年秋,经塔庄村在北京平民大学读书回乡省亲的倪涧庭介绍加入国民党,1927年春任国民党海阳县党部农运部部长,在海阳一带积极开展农民运动,组织农民协会。1928年6月,与张乃晨、于洲等人发动驾马沟农民协会暴动,与于洲率南路队伍攻克海阳所、夏村两处区公所,继而与北路队伍会师,两次攻打海阳县城未克。暴动失败后,同于洲等人秘密转移至海阳西乡继续从事农民运动。
1929年冬,国民党海阳县党部公开办公,于寿堂任宣传部部长。上任不久,因县党部右派势力崛起,压制群众运动,强令解散农民协会,于寿堂愤然辞职。后返乡联合周德三等人,组织部分农协会员同参与镇压农民协会的帮会组织──大刀会进行坚决斗争。1930年1月,受命赴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受训,其间亲眼看到国民党内部的腐败与专权,对其统治心灰意冷,7月回县后以患病为由,辞去在县党部所任一切职务,在乡与于洲等人组办联庄会,被推选为董事长。1931年夏,再次遭到县党部右派势力的非难和诬陷,愤懑之余,毅然正式脱离国民党组织。同年秋,受胞弟于云亭等共产党员的启迪和影响,走上革命道路。他曾几次申请加入共产党,中共党组织根据他原来的身份和在当地的威望,认为留在中共党外更便于开展革命工作。征得其本人同意后将其安排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互济会。1932年8月,于寿堂在夏村以开新民书店为名从事党的掩护工作。1935年胶东“一一·四”暴动失败后,其身份暴露,于1936年9月被迫到黑龙江、北平等地以经商谋生。1939年10月回乡后,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工作,先后任村长、区救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牟海县临时参议会驻会委员等职。
1945年8月后,历任乳山县支前办公室主任、实业科科长、东海专署实业科副科长和东海专署文物保管会委员。于寿堂平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工作,渴望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12月,再次向中共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所在单位党支部很快通过了他的请求。后因县政府内需保留一定数额的民主人士,以便于开展工作,故仍留党外。1949年3月,调文登专署任实业科科长,后任林业局局长。1956年3月,任莱阳专署林业局局长。1958年5月当选为乳山县副县长,撤县后任海阳县副县长,1962年1月重任乳山县副县长。1963年,他再次向党组织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申请书中他恳切表示:“生前不能做一个共产党员,死后追认一个共产党员,泯灭我生前的遗憾和前愆。”1965年离休后,仍十分热心于党的事业。1972年12月病逝。1988年10月,中共乳山县委根据其生前遗愿,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于凤至(1897~1990年) 女,字翔舟,祖籍乳山寨镇司马庄村。张学良的原配妻子。张学良同于凤至的婚事由张作霖一手包办,受西方自由思潮影响的张学良虽不满意也不得不答应。婚后于凤至以长媳身份留守大帅府,协调大帅府中众人关系,处理家中大事,受到张作霖器重。1928年皇姑屯事变后,她挺身而出,与寿夫人等人同忍悲痛秘不发丧,与日本特务周旋,并协助秘密潜回沈阳奔丧的张学良共度危难,完成东北军政大权的移交。1936年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蒋介石将张学良扣押。正在美国旧金山陪伴子女求学的于凤至得知消息后,立即飞回国内托人营救。营救未果,又长期照顾幽禁中的张学良。1940年春,积郁成疾的于凤至罹患乳腺癌,赴美国治疗,病愈后定居洛杉矶。她表示张学良一日不恢复自由,自己就决不回国,以示对蒋介石非法拘囚张学良的严正抗议。后来,为保护张学良,于凤至被迫签字离婚。她悉心照顾子女,在好莱坞山顶购置两幢别墅留待张学良居住。1990年,于凤至在美国洛杉矶市好莱坞家中因心脏病离世,未能见张学良一面。
于云亭(1905.2~2003.1) 原名于质彬,乳山寨镇东驾马沟村人,于寿堂之弟。1914年至1928年,先后在海阳县立第二小学、烟台中学、北京宏达学院、北京民国学院读书。参加了五卅运动和“三一八”学生爱国运动。
1928年,于云亭参加国民党,曾任国民党山东党务指导委员会派驻青州区特派员、益都县政委员会主任,国民党济南党务指导委员会委员、登记科科长。1929年7月返回北平民国学院复学,在校期间参加反帝大同盟、互济会等共产党的外围组织。1931年夏毕业后赴哈尔滨东省特区第四中学任教。九一八事变后因从事反帝爱国活动遭驱逐离校,于1932年2月回到济南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经朋友引荐,被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委任为山东省立第七乡村师范学校筹备处主任,赴文登办学,并与当地中共党组织取得联系。同年8月七乡师(文登乡师)开学,他出任校长。在其努力下,不少共产党员得以入校任教或读书。不久七乡师党支部成立,经他提议,由在校读书的刘家语(即谷牧)任党支部书记。他利用校长的公开身份,对师生进行反帝反封建宣传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阅读进步书刊。
1934年2月,学校党组织遭到破坏,于云亭因有共产党嫌疑被捕入狱。后经何思源保释出狱,旋辞去七乡师校长职务,脱离党的组织。1934年8月至1949年,历任山东省教育厅乡村教育辅导委员会委员,兖州山东省立第四乡村师范学校教务主任兼附属小学校长,山东省滨县中学教导主任,山东省第五行政专署(驻惠民)教育视导员,河南省银行训练班教务股长,西北医学院教务员,四川省广元、金堂县食糖专卖办事处主任,四川省金堂县赵镇中学校长、铭义中学教员,行政院财政部税务署督察。
新中国成立后,于云亭返回济南。1950年5月,任济南师范学校校长。1955年7月后,历任济南市教育局局长、第一教育局局长,1962年10月后还担任济南市红十字会副会长、济南市盲人聋哑人协会副主任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在济南市图书馆整理书刊数年。1978年7月,任济南市政协副主席。1979年12月,当选为济南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6月,任济南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1989年3月离休。为政协山东省第一至四届委员会常委。
于洲(1904~1979.7) 原名于醒夫,乳山寨镇李家兴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小时候读过五六年私塾。1918年,因生活所迫去东北谋生,在东北接受了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思想。1926年初回乡后,由东驾马沟村于寿堂介绍加入国民党,开始参加组织农民协会等活动。1927年6月,为反对军阀政府、声援国民革命军北伐,与张乃晨、于寿堂等人发动了驾马沟农民协会暴动,率南路队伍连克海阳所、夏村两处区公所,继而与北路队伍会师两次攻打海阳城未克。暴动失败后,同于寿堂等人秘密转移到海阳西乡,发动各区农民,成立“农民保卫团”。后回司马庄区任保卫团副团长。
1931年1月,经司马庄区农民保卫团政治教员郑天九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乳山境内最早的乳山籍中共党员。不久,因身份暴露离乡赴北平。1933年1月,返乡后重新与当地党组织取得联系,在兴善院荒峦以开垦果园为掩护,设立秘密联络站,秘密发展党员,开展党的工作。同年5月,在文登第七乡师以任教员为掩护,从事中共胶东特委与北方局来往秘密信件的传递工作。1934年4月,文登第七乡师中共党组织遭到破坏,于洲重返海阳从事党的活动。1935年,参加了中共胶东特委发动的“一一·四”暴动,为暴动西路第二梯队负责人之一。 暴动失败后遭敌通缉,于1936年春转移到茌平县工作。七七事变后与曹志真等人成立“茌平青年抗日救国会”。1938年春,中共茌平县工委建立后,任军事委员兼游击大队政委、平原纵队经委主任等职。1939年春,调任胶东东海地委委员兼民运部长。1940年春,参与领导各县武装起义,为创建东海抗日武装“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九军”做出重要贡献。1939年7月后,历任东海区参议长、东海地委财委书记、群委书记。1941年5月,任东海各救会会长、东海专署副专员。1945年8月,威海卫解放,任威海卫市市长兼外交特派员。在与美国太平洋舰队进行谈判时义正辞严,迫使美舰放弃了在威海的登陆计划。
1949年4月,于洲随解放大军渡江南下,任京、沪、杭铁路第九大队大队长。1949年5月,上海解放,任上海铁路局军代表、党委书记兼工会主席。1953年,任铁道部机车车辆修配局局长。1961年,任铁道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1978年7月于北京逝世,终年74岁。
徐珍(1918~1975.7) 乳山寨镇寨东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读小学时被迫辍学务农。1934年在村秘密参加革命活动,是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心区委宣传委员。1939年6月参加八路军, 于胶东五支队六十一团先后任班长、文书,后调八路军五旅十三团一营任文化教员、保卫干事、特派员等职。1941年底调教导营任特派员,1943年底任东海军分区牟海独立营特派员、东海军分区后勤处特派员兼党总支书记。他作战勇敢,在多次负重伤的情况下仍坚持战斗。1945年2月,在解放莱阳万第的战斗中,当独立营进攻受阻时,他身先士卒,指挥战士抢先夺取制高点,并亲操重机枪扫射守敌,赢得了战斗的胜利。1947年后任东海军分区供应处政委、东海军分区一团政治处主任、胶东军区政治部查整工作队队长、三十二军后勤部党委副书记、华东军区第十五野战医院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上海军医大学政委、华东军区后勤部第二速成大学政委、总后勤部一○七厂党委书记等职。1956年转业,先后任中共济南市委监察委员会副书记、市委常委、监察委员会书记。
于学天(1920~1947.7) 乳山寨镇南司马庄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947年1月,在本村带头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排长。是年5月参加孟良崮战役,在战斗中,他只身冲入敌阵,炸毁敌堡,立一等功。7月在南麻战役中,奉命带领全排战士与敌激战一天一夜,胜利完成阻击任务。撤退时突遭敌人包围,为让战友突围,他自己一人留下阻击敌人,当多数战士突围成功后,他却为掩护战友光荣牺牲。
于祥天(1921~1947.10) 原名于天党,乳山寨镇南司马庄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期受其父亲于茂心(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影响,就有投身革命的理想。1942年4月自愿报告参加了牟海县区中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春调东海军分区任侦察排长。在参加攻克日伪军水道据点和围攻文登城的战斗中荣立一、二、三等功各1次。1946年春调胶东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进攻胶东时,他主动要求回部队任侦察排长。同年10月在执行侦察任务时,在栖霞县林家村与敌遭遇,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为掩护战友突围壮烈牺牲,年仅26岁。
于晏 1926年7月出生,乳山寨镇北司马庄村人。1943年参加革命活动,后到胶东兵工厂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调重工业部工作。1951年赴苏联学习,1956年回国后在冶金部有色金属研究院从事金属冶炼研究工作。1976年调毛主席纪念堂任职。1981年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副总经理。
隋进仁(1928~1952.10) 乳山寨镇横山后村人。 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94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进胶东建国学校学习,结业后分配到东北野战军,历任排长、文化干事、副指导员、指导员、副教导员等职。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因战绩卓著,先后立功7次, 其中立大功1次。1950年2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一二○师三六○团二营教导员。在朝鲜战场上再次荣立战功2次,被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战斗英雄”称号。1952年5月被选为志愿军代表团代表归国汇报,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同年10月,在朝鲜3948高地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24岁。其墓立于吉林省长白山革命烈士陵园。
高祚(1924.11~2006.1) 乳山寨镇盘古庄村人。1943年,在小庵村、司马庄村任小学教员。1945年,入胶东建国学校学习,1946年2月,任烟台海关办事员,同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9月后,历任胶东税务局审核员、胶东工商局关税科审核员。1948年12月,任胶东建国学校工商队中队长。1949年5月后,历任青岛市工商局科员,青岛海关军代表助理、副科长。1951年4月后,历任海关总署副科长、科长。1953年1月后,在外贸部海关局工作,历任副处长、处长、专案组组长、副局长。1980年5月,任海关总署副署长、党组成员兼北京海关关长。1983年8月,任海关总署副署长、党组成员兼党组纪检组组长。1985年9月离休。
隋心惠 乳山寨镇横山后村人。1929年11月出生。1947年3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入伍,历任胶东新兵团战士、班长,华东军政大学学员,渤海总队宣传队员、文工团员,三十三军政治部书记。1949年7 月后历任松沪警备区政治部书记、干事,华东公安政治部干事、助理员、指导员。1955年后历任上海警备区政治部助理员、守备十一师保卫科长、政治部保卫处长、警备师副政委。1982年4月后历任上海武警总队副政委、政委。1991年离休。
隋卓照 乳山寨镇横山后村人。1931年9月出生。1947年入伍,194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文书、排长、助理员、兵团文化队副队长、后勤管理科队列助理员、军区后勤部司令部参谋、军务科副科长、组织科科长、后勤分部政治部主任、分部政委、福州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等职。1985年10月任南昌陆军学院政治部主任。1989年晋升少将军衔。1991年1月离休。
王伟光 乳山寨镇寨中村人,1950年2月出生于辽宁丹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11月至1978年2月,历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9团战士、会计、文书、团政治处干事、连指导员、团党委委员。1978年2月至1982年2月,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党支部书记。1982年2月至1984年12月,中央党校理论部硕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1984年12月,任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1985年9月,中央党校理论部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1987年12月,任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副教授、室主任(期间,1991年1月至1992年8月挂职河北省秦皇岛市委副书记)。1992年8月,任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1993年7月被评为教授。1993年8月,任中央党校教务部常务副主任。1994年2月,任中央党校校委委员、教务部常务副主任。1995年1月,任中央党校校委委员、教务部主任,1996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7年3月,任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秘书长。1998年2月,任中央党校副校长。2007年12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正部长级)。2011年7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正部长级)、学部主席团主席。2013年4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主席。2017年5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2018年3月,任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2023年3月离任。是中共第十六次、十七次、十八次、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八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
王伟光1987年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兼任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理事长,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首席专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哲学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在中央党校期间,他承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研究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任务,多次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讲课。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研究等方面。出版学术专著40余部,主要有《社会矛盾论》、《利益论》、《科学发展观基本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基本问题》、《王伟光自选集》、《王伟光论文辑》、《党校工作规律研究》、《王伟光讲习录》、《哲林漫步》、《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革开放与中国经验》、《党的建设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主编的著作主要有《新大众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科学发展观概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通史(八卷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在国家级报纸杂志上发表论文400余篇。曾兼任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
孙忠元 1952年5月出生,乳山寨镇刁家村人。1968年3月参加解放军,197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后历任战士、飞行学员、飞行员、中队长、大队长、团长、空军第五师师长、济南军区空军副参谋长(副军职)。为空军特级飞行员。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多次参加重大军事演习,曾立三等功6 次、二等功1 次。200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于淑珉 女,乳山寨镇管村村人,1951年4月出生于青岛。高级经济师,毕业于中科院管理干部学院企业管理专业,当过工人、组织干部,曾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党委副书记、青岛海尔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总公司党委副书记,青岛海信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裁、常务副总裁,海信电器股份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等职。2000年,任海信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副董事长。2001年7月,任海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兼海信电器股份公司董事长。2002年,任海信集团公司总裁。2005年,海信开发的高清数字视频处理芯片技术——信芯结束了中国年产7000万台彩电无“中国芯”的历史。2007年,海信建成国内首条液晶模组生产线。2010年,海信推出全球首批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电视。2011年,海信推出全球首台个人智能电视。海信通过自主创新,促进产业与产品结构调整,先后进入智能交通、光通信、网络电视和NGB 局端播控技术平台等产业,传统产业效益增长,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海信电视、海信空调等主导产品获首届“中国名牌”并保持至今。于淑珉系统持续地发起并推动落实国际市场营销变革运动,海信电视连续8 年国内排名第一、全球前5位,在国际市场上创造连续6年实现海外销售收入翻番增长的行业奇迹,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实现快速增长。2015年,于淑珉退休。于淑珉曾入选“中国十大女杰”及美国《财富》杂志“中国最具影响力商界女性”,获山东省第三届“齐鲁巾帼十杰”、全国十佳“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
孙向东 1963年4月出生,乳山寨镇仇家兴村人。1981年考入成都科技大学(现四川大学)应用数学系,毕业后分配到第二炮兵某研究所工作,先后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硕士和武汉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博士,师从国际著名遥感专家李德仁院士,主要从事战略导弹总体技术论证和卫星遥感应用技术研究,为导弹技术专家、遥感应用技术专家、火箭军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牵头完成多项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的预研和型号项目,取得多项创新成果,为提高解放军战略导弹精确打击能力做出突出贡献。他是全军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获得者,全军学科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国家863 航天高技术“十五”专家组成员、“十一五”专家组副组长、“十二五”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全军卫星应用技术专业组第一、二、三、四、五届专家,军事运筹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图形图像学会常务理事,国防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火箭军工程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军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9 项、二等奖6 项。出版专著2部,授权专利9项,发表论文和报告50余篇。获国家863 研究先进个人和火箭军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荣誉称号
山东省2022-2023年度森林防灭火工作先进单位、2023年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山东省文化生态名镇、威海市2023年度民兵工作先进单位、威海市五星级基层人民武装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