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侯(干侯),中国古代地名。周定王时期,黄河下游改道东移,始于黄河故道置乾(干)侯(在今成安县境东部)邑,言其地水常涸也,与旱干之干音义同。春秋时属晋地,其地处晋鲁边界,为晋鲁间交往的重要城邑。《春秋》载“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公如晋,次于干侯”,即指其地。 西晋杜预注曰:“干侯,在魏郡斥丘县,晋境内邑。”《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记载:鲁昭公(前560年—前510年)出使晋国,曾多次在此留宿。昭公三十二年(前510年),鲁昭公避乱,病逝于干侯,后归葬鲁国。
乾侯考释
乾侯地名释义
公元前602年,
黄河在今成安东一带自南向北流过,是年,黄河改道东移,,故道成为干河,但仍有余脉流过,约在此前后,黄河西岸有‘乾侯’制。《
汉书》
颜师古注:乾侯,音干,言其地水常涸也。与旱干之干音义同。《
康熙字典》解释:乾侯,地名。言其水常竭也。今
广平府成安县,即其地。乾,此当为干旱、干涸(简化字为干);侯,封邑之说,无有考据,文献记载,均为城邑。
东周时期,黄河下游水患频发,黄河改道后,于黄河故道设置干侯邑,取其河水干涸,永不为害该地之意。
乾侯的正确读音
第一,读“qian(阳平)”。
【正韵】□渠焉切,音虔。易卦名。【
程颐曰】以形体谓之天,以性情谓之乾。【本义】乾,健也。【释名】乾,进也。行不息也。又马饰曰连乾。【顾况诗】金鞍玉勒锦连乾。又姓。又州名。古雍州地,唐置乾州。
第二,读 “gan(阴平)”。
【正韵】居寒切,从音干。燥也。【诗王风】中谷有蓷,暵其乾矣。【左传僖十五年】庆郑曰:张脉偾兴,外彊中乾。又乾侯,地名。言其水常竭也。今广平府成安县,即其地。”
再查《康熙字典》【酉集下】【邑字部】
乾:【唐韵】古寒切【集韵】居寒切,从音干。【说文】地名。【正字通】即《春秋》乾侯也。《春秋》石经、《左传》注疏,皆缺音义。《汉书》注:颜师古音干,言其地水常涸也。与旱干之干音义同。
由此可见,“乾侯”之“乾”字的正确读音应为“gan(阴平)”,取干燥,水常干涸之意。今人何时将“乾(gan)侯”读作“乾(qian)侯”,已不可考。以至于以讹传讹,习以为常,很少有人更正。
乾侯的正确写法
我国在没有推行《
汉字简化方案》以前,“干”和“乾”是两个除了语音相同以外再无干系的两个字。1956年,推行《汉字简化方案》以后,“乾燥”的“乾”简化为“干”,已与“乾隆”及“乾坤”的“乾”毫不相干。关于乾侯这个地名,今人在读音和字形两方面均属错误。如果我们读“乾qian(阳平)侯”,其实是读了一个错误的音;但当我们试图纠正错误,读作“乾gan(阴平)侯”时,就会发现,我们又写错了字。
据上所述,“乾侯”的“乾”字和“干燥”的“干”意思完全一样,按照国家推行的《
汉字简化方案》,正确的写法应为“干侯”。近来诸多相关“乾侯”的写法均未按《汉字简化方案》进行简化,仍写作“乾侯”,以至于一误再误,约定俗成,再也难以纠正。
典籍记载
(以下是现代版有关“乾侯”的典籍记载,原文照录,“乾侯”之误未曾修改,引用时自行斟酌)
《春秋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
【经】二十有八年春王三月,葬曹悼公。公如晋,次于乾侯。夏四月丙戌,郑伯宁卒。六月,葬郑定公。秋七月癸巳,滕子宁卒。冬,葬滕悼公。
【传】二十八年春,公如晋,将如乾侯。子家子曰:“有求于人,而即其安,人孰矜之?其造于竟。”弗听。使请逆于晋。晋人曰:“天祸鲁国,君淹恤在外。
◇昭公二十九年
【经】二十有九年春,公至自乾侯,居于郓,齐侯使高张来唁公。公如晋,次于乾侯。夏四月庚子,叔诣卒。秋七月。冬十月,郓溃。
【传】二十九年春,公至自乾侯,处于郓。齐侯使高张来唁公,称主君。子家子曰:“齐卑君矣,君只辱焉。”公如乾侯。
◇昭公三十年
【经】三十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夏六月庚辰,晋侯去疾卒。秋八月,葬晋顷公。冬十有二月,吴灭徐,徐子章羽奔楚。
【传】三十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不先书郓与乾侯,非公,且征过也。
◇昭公三十一年
【经】三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季孙意如会晋荀跞于适历。夏四月丁巳,薛伯谷卒。晋侯使荀跞唁公于乾侯。秋,葬薛献公。冬,黑肱以滥来奔。
十有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
【传】三十一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言不能外内也。
◇昭公三十二年
【经】三十有二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取阚。夏,吴伐越。秋七月。冬,仲孙何忌会晋韩不信、齐高张、宋仲几、卫世叔申、郑国参、曹人、莒人、薛人、杞人、小邾人城成周。十有二月己未,公薨于乾侯。 【传】三十二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言不能外内,又不能用其人也。夏,吴伐越,始用师于越也。史墨曰:“不及四十年,越其有吴乎!越得岁而吴伐之,必受其凶。”
秋八月,王使富辛与石张如晋,请城成周。天子曰:“天降祸于周,俾我兄弟并有乱心,以为伯父忧。我一二亲昵甥舅,不遑启处,于今十年,勤戍五年。
余一人无日忘之,闵闵焉如农夫之望岁,惧以待时。伯父若肆大惠,复二文之业,驰周室之忧,徼文、武之福,以固盟主,宣昭令名,则余一人有大愿矣。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崇文德焉。今我欲徼福假灵于成王,修成周之城,俾戍人无勤,诸侯用宁,蝥贼远屏,晋之力也。其委诸伯父,使伯父实重图之。
俾我一人无征怨于百姓,而伯父有荣施,先王庸之。”范献子谓魏献子曰:“与其戍周,不如城之。天子实云,虽有后事,晋勿与知可也。从王命以纾诸侯,晋国无忧。是之不务,而又焉从事?”魏献子曰:“善!”使伯音对曰:“天子有命,敢不奉承,以奔告于诸侯。迟速衰序,于是焉在。”
冬十一月,晋魏舒、韩不信如京师,合诸侯之大夫于狄泉,寻盟,且令城成周。魏子南面。卫彪徯曰:“魏子必有大咎。干位以令大事,非其任也。《诗》曰:‘敬天之怒,不敢戏豫。敬天之渝,不敢驰驱。’况敢干位以作大事乎?”己丑,士弥牟营成周,计丈数,揣高卑,度厚薄,仞沟恤,物土方,议远迩,量事期,计徒庸,虑材用,书餱粮,以令役于诸侯,属役赋丈,书以授帅,而效诸刘子。韩简子临之,以为成命。
十二月,公疾,遍赐大夫,大夫不受。赐子家子双琥,一环,一璧,轻服,受之。大夫皆受其赐。己未,公薨。子家子反赐于府人,曰:“吾不敢逆君命也。”
大夫皆反其赐。书曰:“公薨于乾侯。”言失其所也。
《史记》
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第三
二十五年春,鸲鹆来巢。师己曰:“文成之世童谣曰‘鸲鹆来巢,公在乾侯。鸲鹆入处,公在外野’。”
季氏与郈氏斗鸡,季氏芥鸡羽,郈氏金距。季平子怒而侵郈氏,郈昭伯亦怒平子。臧昭伯之弟会伪谗臧氏,匿季氏,臧昭伯囚季氏人。季平子怒,囚臧氏老。臧、郈氏以难告昭公。昭公九月戊戌伐季氏,遂入。平子登台请曰:“君以谗不察臣罪,诛之,请迁沂上。”弗许。请囚於鄪,弗许。请以五乘亡,弗许。子家驹曰:“君其许之。政自季氏久矣,为徒者众,众将合谋。”弗听。
郈氏曰:“必杀之。”叔孙氏之臣戾谓其众曰:“无季氏与有,孰利?”皆曰:“无季氏是无叔孙氏。”戾曰:“然,救季氏!”遂败公师。孟懿子闻叔孙氏胜,亦杀郈昭伯。郈昭伯为公使,故孟氏得之。三家共伐公,公遂奔。己亥,公至于齐。齐景公曰:“请致千社待君。”子家曰:“弃周公之业而臣於齐,可乎?”乃止。子家曰:“齐景公无信,不如早之晋。”弗从。叔孙见公还,见平子,平子顿首。初欲迎昭公,孟孙、季孙后悔,乃止。
二十六年春,齐伐鲁,取郓而居昭公焉。夏,齐景公将内公,令无受鲁赂。
申丰、汝贾许齐臣高龁、子将粟五千庾。子将言於齐侯曰:“群臣不能事鲁君,有异焉。宋元公为鲁如晋,求内之,道卒。叔孙昭子求内其君,无病而死。不知天弃鲁乎?抑鲁君有罪于鬼神也?愿君且待。”齐景公从之。
二十八年,昭公如晋,求入。季平子私於晋六卿,六卿受季氏赂,谏晋君,晋君乃止,居昭公乾侯。二十九年,昭公如郓。齐景公使人赐昭公书,自谓“主君”。昭公耻之,怒而去乾侯。三十一年,晋欲内昭公,召季平子。平子布衣跣行,因六卿谢罪。六卿为言曰:“晋欲内昭公,众不从。”晋人止。三十二年,昭公卒於乾侯。鲁人共立昭公弟宋为君,是为定公。
《汉书》
卷二十七中之上
《左氏传》文、成之世童谣曰:
雊之鹆之,公出辱之。
雊鹆之羽,公在外野,
往馈之马。雊鹆跦跦,
公在干侯,征褰与襦。
雊鹆来巢。远哉摇摇,
裯父丧劳,宋父以骄,
雊鹆雊鹆,往歌来哭。
至昭公时,有雊鹆来巢。公攻季氏,败,出奔齐,居外野,次乾侯。八年,死于外,归葬鲁。昭公名裯。公子宋立,是为定公。
《水经注》
洹水出山,东迳殷墟北。《竹书纪年》曰:盘庚即位,自奄迁于北蒙曰殷。
昔者项羽与章邯盟于此地矣。洹水又东,枝津出焉。东北流,迳邺城南,谓之新河。又东,分为二水。北水北迳东明观下,昔慕容隽梦石虎齿其臂,寤而恶之,购求其尸,而莫之知。后宫嬖妾言虎葬东明观下,于是掘焉,下度三泉,得其棺,剖棺出尸,尸僵不腐。隽骂之曰:死胡安敢梦生天子也!使御史中尉阳约数其罪而鞭之。此盖虎始葬处也。又北迳建春门,石梁不高大,治石工密。旧桥首夹建两石柱,螭矩趺勒甚佳。乘舆南幸,以其作制华妙,致之于平城。东侧西屈,北对射堂。渌水平潭,碧林侧浦,可游憩矣。其水际其西,迳魏武玄武故苑。苑旧有玄武池,以肄舟楫。有鱼梁钓台,竹木灌丛,今池林绝灭,略无遗迹矣。其水西流注于漳。南水东北迳女亭城北,又东北迳高陵城南,东绝坰沟,又东迳鸬鹚陂,北与台陂水合。陂东西三十里,南北……注白沟。坰沟上承洹水,北绝新河,北迳高陵城东,又北迳斥丘县故城西。县南角有斥丘,盖因丘以氏县。故乾侯矣,《春秋经》书昭公二十八年,公如晋次于乾侯也。汉高帝六年,封唐厉为侯国,王莽之利丘矣。又屈迳其城北,东北流注于白沟。
《元和郡县图志》
●卷第十六
◎河北道
成安县,上。四。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汉斥丘县地,属魏郡。土地斥卤,故曰斤丘。其地旧属邺县,高齐文宣帝分邺县置成安县,属清都尹。周平齐,属魏郡。隋开皇三年,改属相州。皇朝因之。
浊漳水,西自滏阳县界流入。
斥丘故城,在县东南三十里。本春秋时乾侯邑,汉以为斥丘县。《左传》曰:“公如晋次於乾侯。”
《读史方舆纪要》
卷十五
成安县
○斥丘城,县东南三十里。春秋时晋之乾侯邑。昭二十八年,公如晋,次于乾侯。即此。汉为
斥丘县。
阚骃曰:地多斥卤,故曰斥丘。应劭曰:有斥丘在其西南也。高帝六年,封功臣唐厉为侯邑。后汉仍为斥丘县。初平二年,
袁绍屯于斥丘,即此。魏晋以后,皆为斥丘县治。高齐改置成安县,移于今治。隋、唐皆因之。五代梁龙德二年,
戴思远袭晋魏州。魏州有备,乃西涉洹水,拔成安,大掠而还。即今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