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庙,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是纪念古代水利名家李冰父子的祀庙,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沿革
南北朝齐明帝建武元年(494年),二王庙创建,后迭经修葺。
该庙原为望帝祠,后为纪念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儿子修建都江堰的伟绩更名为崇德庙。
宋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改称为二王庙。
民国十四年(1925年)曾遭火焚,灾后募资重建。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二王庙受损,后按原样修复。
2011年4月21日,二王庙震后首次整体对外开放。
建筑格局
从正山门乐楼起,二王庙有主殿三重,配殿十六重,规模宏大。殿宇布局不受中轴线束缚,而是因地制宜,依山就势,高低错落,起伏有序。庙宇前部,有清末绘制的都江堰灌区流域图,赞颂李冰父子的匾联碑刻。中部有李冰治水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石刻。后部有李冰殿和二郎殿。
二王庙建筑群最突出的风格是不强调中轴对称。庙宇完全依照自然地理环境,上下重叠交错建设,建筑上下高差达50米左右,形成庙台叠起、曲廊连环的建筑风格。
从下往上看,登临一层,上面还有建筑;从上往下看,殿宇重重,错落有致。二王庙的入口为东西方向的长形院落,与岷江河道同一方向,是松茂古道的一部分。临江面有疏江亭、小筑三楹及照壁小舍。疏江亭损毁后修成一整面围墙,上面绘有都江堰灌区图。台上有乐楼,重檐歇山层面。
两边均有配殿,东边为青龙殿,西侧为白虎殿。转而再登上台阶,便到三官殿、观澜亭下,游人可在此停步抬头仰望。台阶两侧的墙壁上镶嵌着历代的一些治水格言。
自三官殿、观澜亭前向左登几十级台阶,达灵官殿前侧。灵官殿北侧有“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八字。这八字既体现出修建都江堰的原理,又符合二王庙的修建原理。二王庙的治水格言不仅成为一景,而且具有向游览者科普的作用。
早在战国时期,这些治水格言就被镌刻在都江堰旁的山体上,让当地的百姓能世代遵循,保护、维修都江堰。自灵官殿再向右转便可到达主景区李冰殿前。台阶前,可看见照壁上邓小平题写的“造福万代”四字。
主殿由李冰殿和二郎殿组成,一前一后,建筑屋檐上都写满治水名言。二郎殿的对面是一处戏台,每年李冰生日之时,会在此处表演。在院子西北处,环境相对较为开敞,西侧有娘娘殿,后来将其改为堰功祠,祭祀一些有功于都江堰的前贤。再向西北登石级蜿蜒而上,上面为圣母殿。穿飞楼再向上,可到达老君殿等地,这是二王庙中最高的地段。此地居高临下,视线开阔,往下可俯视二王庙的重重建筑,远眺可见岷江的滔滔江水和都江堰旁的层层山脉,是观赏风景的绝佳位置。
建筑特色
二王庙建筑群坐落于山地环境中,坡度合适,直面岷江,正对着都江堰渠首工程,风景视线优越,与周围古树林木融为一体,隐于幽深的环境之中。人工建筑和自然环境互相融合,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主要展览
庙门前壁上有清代末年绘制的《都江堰灌溉区域图》,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庙内观澜亭下,一排丹墙石壁上镌刻着两则治水《三字经》。一则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灌县知县胡圻依据历代都江堰治水经验编成的《三字经》。另一则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成都府知文焕对原《三字经》作修改,又重刻于二王庙石壁上。内容是:“深掏滩,低作埝。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留漏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桩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毋擅变。”后人总结的治水《八字经》:“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具湾截角,逢正抽心”被认为是饱含哲理的治水真谛,至今广为传颂。
此外,二王庙文物众多,殷商古木、精美碑刻……沉静大美,赋予了二王庙独特的气场和底蕴,同时为这里增添些许神秘感。在二殿一侧,有文物陈列室,内陈有清乾隆款通山庵铁铭文钟、乾隆哮天犬、张大千绘“玉女”,
关山月绘“黄粱梦”图石碑、
徐悲鸿“天马”“奔马”图石碑、
董其昌书《岳阳楼记》木刻等。
三官殿墙壁上嵌刻的“深淘滩,低作堰”即李冰传世治水六字诀。旁边嵌刻的治水八字格言及治水《三字经》,也无不告诫着后人须谨遵李冰的教诲,防患于未然。
深淘滩
指每年岁修时,河床淘沙要淘到一定深度,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宝瓶口进水量水量不足,难以保证灌溉。为此,相传李冰才在河床下埋石马,明代起改埋卧铁,作为深淘标志。
低作堰
指飞沙堰在修筑时,堰顶宜低作,便于排洪排沙,起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作用。切忌用高作堰的方式在枯水季节增加宝瓶口的进水,那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在洪水季节会造成严重淤积,使工程逐渐废弃。
三官殿同样有一照壁,其上有邓小平同志题写的“造福万代”四个大字。一个转身,正殿正门前,可以清楚看到“二王庙”3个金字,此为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题写的匾额。
二王庙分为大殿和二殿,分别供奉着二郎神和李冰夫妇塑像。历史上,李冰没有儿子,百姓出于对他的爱戴,将二郎神虚构为他儿子,并供奉在大殿。殿前还有忠实的哮天犬铜像。
历史文化
名称由来
五代以后,李冰父子相继封王。北宋时,宋太祖诏修崇德庙,扩大庙基,增塑二郎像,故又名“二郎庙”。
清雍正五年(1727年),四川巡抚宪德在《禀捐春秋祭典碑》中始称“二王庙”,沿用至今。
艺文
《增修灌县志》卷十三《新建文翁祠记》云:“(清雍正五年),封(李冰)敷泽兴济通佑王,其子二郎为承绩广惠显英王,以故呼为二王庙。”按:庙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南北朝时,此地即有祠,名望帝祠,祀杜宇。南朝齐建武五年祠迁郫县,改塑李冰于此、名崇德庙。宋范成大《吴船录》云:“祠祭甚盛,岁到羊五万。”
传说轶事
在都江堰的二王庙中,这名二郎神的塑像最开始是翘着二郎腿的。二郎腿不是很不正式吗?为什么人们要把神像做成这样的姿势呢?其实,这是在变相地颂扬李二子的治水之功。
相传在大禹治水时,大禹因一心治水,三过家门不入,由于长时间尽力沟洫,落下了偏枯之病,一条腿彻底僵死了。为了模仿大禹的形态,人们便将二郎神的塑像做成右腿架在左腿之上的样子,意在将李二子与大禹比肩。而这种坐姿便被后人称为“二郎腿”。
自李二郎被民间奉为二郎神起,直到唐代,“二郎神”的名号才始见记载。唐人崔令钦在《教坊记》中记录了唐开元时期的教坊制度、艺人轶事以及三百二十四个教坊曲名。其中,“二郎神”作为一曲名,列于《北门西》《煮羊头》和《河渎神》之间。后来,到了五代十国之前、后蜀时期,《宋会要辑稿》明确记载了作为李冰次子的二郎神形象:“郎君神祠。永康崇德庙广佑英惠王次子。仁宗嘉祐八年八月,诏永康军广济王庙郎君神特封灵惠侯,差官祭告。神即李冰次子,川人号护国灵应王。”
至北宋仁宗时,二郎神信仰才开始被朝廷承认。北宋开宝七年时,朝廷将李冰由五字王改封为三字“广济王”,而对其次子则直接削去王号。至嘉祐八年(宋仁宗时期),由于二郎神一直流行于蜀地民间,朝廷才在蜀人的接连请求下将以李冰次子为原型的二郎神纳入官方祀典,并封其为地位不怎么高的“灵惠侯”。
随着蜀地越来越频繁的对外联络,二郎神信仰日渐走出特定地域。虽然二郎神的封号已在南宋时期由“真人”改回了“王”,但在民间诗歌、文学作品中,仍有不少将二郎神称为“清源真君”的表达方式,并且十分流行于南宋百姓之间。只是在祭祀方式上,仍和朝廷一样,以血祀为主。
活动建设
二王庙庙会是当地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李冰父子凿离堆、开堰建渠给成都平原带来福泽,其功德一直为后人所崇敬、感激。二王庙兴建,不但民间香火鼎盛,还形成了官方主持的祭奠活动。每年,二王庙除在清明节举行盛大的放水节外,还在每年农历六月廿四二郎的生日、六月廿六李冰的生日后举行庙会活动。
此外,为纪念秦蜀郡太守李冰治水建堰的功劳,每年4月5日举办
都江堰放水节,举行各种隆重的仿古放水仪式和娱乐、经贸活动。
2023年4月5日,都江堰一年一度的清明放水节举行。
研究价值
二王庙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与都江堰岁修制度的融合,以及道教文化的融入,为其演变为景点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文化的融合和实用性的建设更能符合环境的要求,二王庙与都江堰工程相得益彰,在使其发展为景点的同时保护了都江堰周边的生态环境,有利于都江堰工程的保护与维修。
都江堰二王庙、伏龙观等都是极具建筑艺术价值或历史研究价值的重要建筑、园林。
文物保护
二王庙古建筑群灾后抢救保护工程获
国家文物局授予的“优秀文物保护工程特别奖”。此外,修复工程还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国家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示范工程”等奖项。
2010年10月,二王庙维修工程顺利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验收。
旅游信息
门票
80元/人,含青城山景区/都江堰景区。
交通
抵达到都江堰后,市内公交4路、101路可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