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斩蛟

神话传说

二郎斩蛟是被民间尊奉的水神二郎神重要的神话传说之一,以降伏蛟(蛟龙)为主要形式治水患。

历史背景
中国自古就是水灾严重的国家。据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我国共发生较大水灾1092次,死亡万人以上水灾每5—6年即出现一次,水灾的危害不亚于战争造成的损失,古代老百姓对水患充满了恐惧。古代人迷信,认为水患是蛟龙等水怪作乱,只有除掉水怪,才能免除水患,因此二郎斩蛟治水故事的形成有其产生的肥沃土壤。宋代的道教花钱有大量二郎神斩蛟治水的题材,花钱上的二郎通常驾鹰随犬,头戴三山帽,随从执弓、旁立三尖两刃刀,降服蛟龙或化成人身的蛟龙。在元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赵昱自称因斩健蛟而白日飞升被玉帝加封为灌江口二郎之位清源妙道真君。
相关记载
[宋]《龙城录》卷下:赵昱字仲明,与兄冕俱隐青城山,后事道士李珏。隋末炀帝知其贤,征召不起。督让益州太守臧剩强起昱至京师。炀帝縻以上爵,不就,独乞为蜀太守。帝从之,拜嘉州太守。时犍为潭中,有老蛟为害日久,截没舟船,蜀江人患之。昱莅政五月,有小吏告昱,会使人往青城山置药,渡江溺使者,没舟航七百艘。昱大怒,率甲士千人,及州属男子万人夹江岸,鼓噪声振天地。昱乃持刀没水,顷江水尽赤,石崖半崩,吼声如雷。昱左手执蛟首,右手持刀,奋波而出。州人顶戴事为神明。隋末大乱,潜亦隐去,不知所终。时嘉陵涨溢,水势汹然,蜀人思昱。顷之,见昱青雾中骑白马,从数猎者,见于波面,扬鞭而过。州人争呼之,遂吞怒。眉山太守荐章,太宗文皇帝赐封神勇大将军,庙食灌江口。
[明]《万历沛志》
按二郎神有二隋赵昱斩蛟有功人立庙灌江口祀之....
《搜神记》
二郞神者...郡左有冷源二河内有老蛟为害春夏水涨漂渰伤民昱大怒特设舟船率壮士及居民夹江皷噪昱持刃入水有顷其水赤石崖奔吼如雷昱右手持刃左手持蚊首奋波而出...
《蜀中广记》 (明)曹学佺
卷十一
时犍为潭中有老蛟为害,昱率甲士千人夹江鼓噪,持刀入水。有顷江水尽赤,昱左手执蛟首,右手持刀奋波而出。
[明]牟伦《清源妙道真君庙碑记》
州有蛟,每遇江水泛涨,乘势为暴,往往漂没民屋,人溺死不可胜数。真君曰:“吾守兹土,治此民,早夜以思,惟民之不得其生是惧。今蛟不于深潭大泽以游以息,乃于近水恣悍肆虐,为吾民害。虽怯懦,亦安能忍气吞声,纵蛟为害而不理也?”于是,设舟七百艘,率甲土千人,夹岸鼓噪,声震天地。真君乃持剑入水,顷刻右手执剑,左持蛟首以出,血流江心,水为之赤。时有从真君入水者七人,即七圣也。民害既除,加以丰稔,人兴孝弟,风俗丕变。未几,即去官,去不知所终。越十年,州人见真君乘白马,从者数人,挟弹臂鹰于青雾中浮江而过。众趋拜之,不及而没。蜀人思之,故立庙于灌口祀焉。一说灌口自有蛟为害,以真君能斩蛟,故立庙灌口,以镇压之也,故曰“灌口二郎”。所谓能除大灾患,非此也欤?予以所见闻推之,则知真君非寻常人,其为嘉守,特欲一出以除民害也。不然蛟为害几十年矣,未闻有能治之者,一旦真君为嘉守,即能斩之。害既除,即解印去,吾以为非有心于任者也。昔许旌阳过西安,闻有蛟害,追至长沙贾玉家,并其二子皆斩之,故旌阳之功,亦于是乎著。虽然,西安之被害,不若嘉之大,而旌阳用力于平地,似为易耳。若夫真君则没于百仞之渊,苟非大有神功,几何不被其毒耶。然则,真君之功,其难于旌阳也哉!,,,,铭曰:猗欤真君,从学异人,积功累行,沛乎厥身。厥誉四张,起为嘉守,子惠困穷,罔有疏漏。有蛟潜深,漂屋溺人。设舟千艘,鼓噪江滨。执剑人水,斩蛟以出,血流波心,民害以息。
《同治重修上高县志》
卷九、
二郎庙在县靑阳门内桂林坊祀押射神即秦蜀守赵氷之子尝佐父囚蛟弭水患上高水亦名蜀江故祀之。
《同治高平县志》
二郎庙在南关故志称神曰赵昱隋时入水斩蛟为治水神以镇邑西水患云曰。
《雍正敕修陕西通志》
真君庙在州治东,祀隋赵昱,初昱避居靑城山,炀帝起为嘉州剌史,犍为潭老蛟作祟,民物患之,昱斩绝除其害,隋末复隐去
《光绪丹徒县志》
卷五
秦时蜀郡太守李冰为英惠王其子二郎神为仁祐王二郎盖李冰之次子也又按成都志谓冰为郡守化牛形入水戮蛟不胜见梦于其子子乃入水助父杀蛟...
《乾隆陈州府志》
卷之十
隋赵昱斩蛟有功于民立庙灌口谓之灌口二郎又元封秦蜀郡太守李氷之子二说未知孰是。
《江津县志[光绪]》
赵煜在隋时为嘉州太守曾入水斩蛟为民除害....
《河南通志》
河南府二郎神庙在府城南关,祀隋灌州刺史杨煜。煜尝斩蛟筑堤遏水患,故民为立庙。
晏城二十五里有二郎斩蛟庙。
《济南府志》
冷源县志云在黄山店东南隋昭惠真君斩蛟处俗谓之涝湾。
刘沅《李公父子治水记》
公酾二渠,斩潜蛟,约水神,瘗石犀,皆幽合显而特着功,能与大禹治神奸、驱蛇龙先后一辙。非得道于身,安能有是。且公治水非一处,襄之者亦非一人,若南安、荣经等处皆尝及之,故堆离之事讹传。而同时若竹氏□郎亦赞厥勋,二郎其尤着也。二郎固有道者,承公家学,而年正英韶,犹喜驰猎之事。奉父命而斩蛟。其友七人实助之,世传梅山七圣,谓其有功于民,故圣之。惜仅存其名,又亡其一,亦考古者之憾矣。
《历代都江堰功小传》
二郎为李冰仲子,喜驰猎之事。史轶其事,名字无考。世传种种异迹,荐绅先生难言之。可征者,惟作五石犀,以厌水怪,穿石犀溪于江南,命之曰犀牛里。与其友七人斩蛟,又假饰美女,就婚孽鳞,以入祠劝酒…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三百六十一卷
高平县 二郎庙,在南关,神讳赵昱隋炀帝时,入水斩蛟旧传为治水之神。邑西山水暴立庙镇之,杨暄李铎重修。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八百五十八卷
蜀三大神庙 在礼逊坊西,一在月波门内,其神有三:一清源嘉州太守赵昱隋时斩江蛟以捍民患;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职方典第六百七十七卷目录
清源妙道真君祠 在葑门内西营神。姓赵名昱灌州人。隋大业中召为嘉州守,曾握剑入江斩蛟除害,后嘉州江水泛溢神显迹平之。星幢羽盖出入江波间,当时神其事累封神勇大将军赤城王。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九百卷
普德庙 在西关外孔家湾,祀清源真君。隋时为嘉州太守,尝入水斩蛟,除民害。隋末,弃官而遁。人思其德,立庙灌江口,祀为二郎神。唐封神勇将军,再封赤神王,宋封清源真君。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九百四十七卷
二郎神庙 在府城忠清里,神姓邓讳遐字应远陈郡人也,自幼勇力绝人,气盖当时,人方之樊哙,桓温以为参军,数从征伐,历冠军将军,数郡太守号为名将,襄阳城北水中有蛟,数出害人,遐拔剑入水,蛟绕其足,遐挥剑截蛟数断而出,自是患息,乡人德之,为立祠祀之,以其尝为二郎将,故尊为二郎神。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神异典 第三十九卷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龙城录》:赵昱字仲明,与兄冕俱隐青城山,从事道士李珏。隋炀帝知其贤徵,召不赴督,让益州太守臧剩强起。昱至京师,縻以上爵不就,乞为蜀嘉州守时犍,为潭中有老蛟为害,日久截没舟船。蜀江人患之,昱莅政。五月有小吏告昱,会使人往青城山置药渡江,溺死者没舟航七百艘。昱大怒,率甲士千人及州属,男子万人夹江岸,鼓噪声震天地。昱乃持刀投水,顷江水尽赤,石岩半崩,吼声如雷。昱左手执蛟首,右手持刀,奋波而出,州人顶戴事为神明。隋末隐去,不知所终。后嘉陵涨溢,水势汹然,蜀人思昱。顷之见昱青雾中骑白马从数尊者,见于波面,扬鞭而过。舟人争呼之,遂没蜀眉山守,以闻太宗封神勇大将军庙,食灌江口。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八闽通志》:赵昱蜀青城山人仕,隋尝斩蛟拯民垫溺,其民立祠灌江口祀之。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六百三十卷
隋赵昱,青城人,与道士李珏游,累辞徵聘,后炀帝徵为嘉州太守,时州有蛟为害,昱令民募船数百,率千馀人临江鼓噪,自被发仗剑入水,有七人亦被发仗剑随之,天地晦暝,少顷云雾敛收,七人不复出,惟赵昱左手持剑,右手提蛟首,奋波而出,河水尽赤,蛟害遂除,开皇间挈家入山,踪迹不复见,后有运饷者,见昱乘白马,引白犬,一童子腰弓挟弹以从,驺从如平生焉。
纪大奎《显英宫创建大殿东楼碑记》
天下之神,有可考而知者,有不可考而定者。如我川主显英王之事迹,则可考而知之;姓名,则不可考而定者也。何言之。王号大安,李姓冰名,秦孝王时为蜀守。凿离堆,铸铁牛,破浪除妖,随显屠龙之手,含沙射影,特彰斗牛之秀。储仙洞,威全川,其子二郎,灵迹数现,厥功亦伟。宋徽宗封为清源妙道真君,父子崇祀灌口,此一说也。隋青城人赵昱,与道士李旺游,屡征不起,后炀帝辟为嘉州守。时有蛟患,神披发仗剑,入水斩蛟。奋波而出,江水为赤。
《乾隆高平县志》
卷之七、
二郎庙在南关旧志神讳赵昱隋时入水斩蛟传为治水之神鎭邑西山水杨暄李铎重脩。
《道光济宁直隶州志》
二郎庙一在西门瓮城内一在城东洸泗合流北一里余二郎神即嘉州守赵煜斩蛟者也.
《乾隆山西志辑要》
“神姓赵名昱·隋炀帝时为嘉州守,斩蛟除害,蜀人立祠灌口。
《人海记》
卷上 二郎神
二郎神即嘉州守赵煜斩蛟者也..
二郎神为清源妙道真君,即嘉州守赵煜斩蛟者也。
《清嘉录》
是日,又为二郎神生日....,有蛟患,入水斩之。
《正德蓬州志》
川主祠即二郎神....二郎驱灌口蛟以治水有功故祠在.
《听雨楼随笔》
按隋赵昱斩蛟在嘉州..
《古欢堂集》、
卷四十七、
昭恵庙即二郎庙,在学宫西元孟祕云神昔守嘉州老蛟为患河水泛滥漂没民居廼持刃入水府斩蛟首以出...
《祈祥品经》
卷四、川主济源尊经
道言川主之名,二郎神也,北宋至.今,天下人民,极崇敬二郎...该卅有河潜蛟龙,兴风作浪,翻舟没田,推屋淹人畜,赵君带刀跳河,搏斗蛟龙,不日杀孽龙,为民除害..
《民国房山县志》
卷之三
按世传周杨戬封清源妙道眞君搜神记灌江太守赵二郎慕杨二郎之为人衣冠器械尽仿之江有赤蛟为民害乃入江斩蛟江水尽赤奉为江神封护国大将军...
《民国庐陵县志》
卷十三上应感公庙
.灌口二郎佐其父治水斩蛟有功蜀人祀之...
文学作品
《灌口二郎斩健蛟》,又名《斩健蛟》,元无名氏作。《也是园书目》著录。今存明脉望馆钞校内府本。讲述二郎神赵昱入水斩蛟,平息水患,百姓感戴,建“二郎庙”,塑神名“灌口二郎神。《灌口二郎斩健蛟》,为嘉州太守赵昱,忠良正直,心无邪佞。适值冷源河健蛟作祟,方欲为民除害驱邪,院主奉玉帝旨意召赵昱白日飞升。灌口民众立庙祀奉,尊为二郎真君。二郎神率眉(梅)山七圣及天兵天将,擒获健蛟及健神健鬼而共斩之。玉帝加封二郎神“清源妙道真君”。
元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二郎神即赵昱,他是五十四州都土地,三千里外总城隍。姓赵名昱,字从道,幼年曾为嘉州太守。原文记载:“嘉州有冷、源二河,河内有一健蛟,兴风作浪,损害人民。嘉州父老,报知吾神。我亲身仗剑入水,斩其健蛟,左手提健蛟首级,右手仗剑出水,见七人拜降在地,此乃是眉山七圣。吾神自斩了健蛟,收了眉山七圣,骑白马白日飞升。灌江人民,就与吾神立庙。
相关花钱
宋金生肖花钱:图1中挂牌表现的是二郎神斩蛟的内容:牌上中主尊二郎戴三山帽端坐交椅,身旁四随从,脚下一犬,穿下四披发随从在水中降服蛟龙。
图2花钱表现的也是二郎神斩蛟的神话传说内容:穿右主尊为戴三山帽、持剑的二郎神,目视穿下紧缚四爪的蛟龙;身后一随从持伞盖;穿左一随从持骨朵挥向蛟龙。
图三花钱表现的是二郎降蛟的内容:穿右主尊为戴三山帽、持剑的二郎,目视穿下紧缚四爪的蛟龙;身后一随从持伞盖;穿左一随从持骨朵挥向蛟龙。
图四花钱表现的是二郎降蛟的内容:穿左主尊二郎戴三山帽坐交椅上目视下方,身后一狗仅露头及前爪;穿上两人在打斗;穿右两随从;穿下随从在水中降服蛟龙。
图五花钱表现的是二郎降蛟的内容:穿右主尊二郎戴三山帽手指穿下蛟龙,身后随从持伞盖;穿上有犬;穿右两随从;穿下随从正在降服蛟龙。
图六花钱表现的是二郎降蛟的内容:穿右主尊二郎戴三山帽手指穿下蛟龙,身旁随从持骨朵;穿右一披发随从抓住龙头。
图七花钱表现的是二郎降蛟的内容:穿左主尊二郎戴三山帽端坐;穿右一随从持骨朵;一披发随从按住跪地的蛟龙,蛟龙为人头人身龙尾状。
图八花钱表现的是二郎降蛟的内容:主尊二郎头戴三山帽穿位于穿右,左一随从戴三山帽持骨朵目视下方,另一随从抓住一人头人身龙尾正在鞠躬的蛟龙。
图九花钱表现的是二郎斩蛟治水的内容:穿左一随从戴三山帽持骨朵目视下方,另一随从抗束起的伞盖;穿下水浪中一随从按住一人的头,被按者是化为人形的蛟龙;主尊二郎位于穿右,头戴三山帽,坐宋式交椅,左手搭在交椅靠背上,左腿搭在交椅上,目视降服蛟龙的过程,一副轻松的姿态。
图十花钱表现的是二郎降蛟内容:穿左一人持骨朵目视下方,应是二郎的随从;穿下一怪骑蛟龙抓龙角,另一怪扛柱状物,表现的是眉山七圣降服蛟龙的画面;主尊二郎位于右面,头戴三山帽,坐宋式交椅,左手放在翘起的左腿上,目视降服蛟龙的过程,表情轻松。
相关画作
二郎搜山图里的斩蛟部分
下图神兵神兵奉二郎神的命令捉拿水怪蛟的局面,其间一条蛟正在和神将剧烈地奋斗。
道子墨宝本《搜山图》中的锁蛟
在《道子墨宝》的第三部分,为白描小稿,为旧时画工绘画道教壁画的小样儿,本来为长卷,被裁割成册页形式保存。所存为残本。大概情节为主尊二郎神及其部属,以及擒蛟魔等重要部分,共计十页。
后世纪念
灌口二郎斩顽蛟
在很久以前,一条蛟龙驻扎在灌河口,他经常兴风作浪、作恶多端,致使灌河两岸蒿草丛生,水灾连年发生,农民辛辛苦苦忙了一年,结果是颗粒无收,人们只能过着食不果腹、逃荒要饭的生活,为了帮助这里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玉皇大帝派遣二郎神管辖灌河口,二郎神来到这里之后,首先想到的是平治水灾,农历五月初一那天,二郎神经过一番准备后,跳入河中,化身为牛,在河中与蛟龙激战了三天三夜,最终被二郎神生擒活捉。二郎神怕它以后再兴风作浪,就把它用一根大铁链拴住,锁在二郎神后来带领人们筑的防水堆下面。
在斩蛟台中央,这个呈八卦形的图案石刻所展示的就是五条河的浓缩示意图。
相关地点
乐山龙神祠
赵昱字仲明,早年隐居在青城山,向道士李珏学习。赵昱26岁时,朝廷听说他有贤能便下诏征他入朝。他不肯去,结果益州太守不得不强迫赵昱到京城。隋炀帝要封爵位给赵昱,赵昱不肯接受,只希望成为蜀地的一个太守,于是隋炀帝拜他做嘉州(今乐山)太守。传说赵昱上任后得知嘉州犍为县江中有蛟龙,经常阻沉船只,为害百姓,便率士兵千人及当地男子万人去除害。他让这些人在两岸大声叫嚷,声震天地,将蛟龙赶出水面。赵昱便持刀潜入水底,很快江面染成血红色。在如雷般的震响中,赵昱左手执着蛟首,右手持刀,从江中跃出。嘉州百姓因而对赵昱十分敬仰,将他视为神明。隋朝末年天下大乱,赵昱不愿做官就悄然隐退不知所踪。若干年后,嘉州洪水泛滥,水势凶猛,百姓在危难时刻又想到了赵昱。很快,就见赵昱在雾中骑着白马带着几个随从从江面扬鞭而过,洪水随之平息下来,人们争先恐后地呼唤赵昱的名字。如今乐山城北古城墙上保留的龙神祠,就是当地百姓为纪念赵昱所修建的。唐太宗听说此事后,便赐封赵昱为神勇大将军,在灌江口设庙祭奉。由于赵昱在家排行老二,人称二郎,因此人们称赵昱为灌口二郎。老百姓若有疾病往往要到庙里去祈祷。唐玄宗时赵昱又被封为赤城王。宋真宗则封赵昱作清源妙道真君,从此赵昱又被后人称作赵清源。
乐山九龙巷
九龙巷,因巷尾明代古城墙上的九龙祠(又名龙神祠)而得名。民国《乐山县志》记载:“九龙祠,城内九龙巷之上,以城东九龙山得名,祀赵太守昱,以九龙滩斩蛟御灾捍患祀之,九龙书院在其祠中。”传说赵昱“率军士千人,及州属男子数万,临江鼓噪,昱仗剑没水,须臾,天地晦冥,江水丰隆,作殷雷响,昱右手持剑,左手提蛟首,奋波出,三水皆赤,害遂除……”乐山古城位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之地,每当洪水季节岷江东岸挂榜山下伸向岷江河床中的石梁形成暗礁,犹如水中蛟龙,打翻过往舟船。古人常把大洪水归结于蛟龙作祟,赵昱“斩蛟”治水护城的神话,实是整治岷江航道上的险滩,即今城东挂榜山下伸向岷江河中的九龙滩。今九龙滩已不存,唯滩名流传至.今。二郎神斩蛟遗迹在岷江东岸威烈台,因二郎神斩蛟治水护城有功,唐代封为“神勇大将军”、“赤城王”,奉为城市的守护神。明万历三十九年前后,知州锺振于高标山西建土主庙祭祀二郎神赵昱。至清乾隆十七年(1752),知县陈为光捐俸重建九龙祠于城北,又名九龙书院,所在的街巷就取名为九龙巷。
晋源二郎庙
晋源区南城角村有个昭惠真君庙,百姓俗称“二郎庙”。其主神“二郎”塑像是一位英俊威武的年青人。庙里两副清代乾隆年间的楹联,其一:“斩蛟除却一方害;治水保佑万民安。”其二:“斩蛟有恩,恩同再造;治水思德,德在重生。”
绥德二郎山
据《绥德州志·坛庙》记载:“真君庙,一在城内州治东,有国朝田元恺碑记。一在文屏山,有前明大理少卿曹连碑记;国朝乾隆间重修,有州绅李继峤碑记;同治十一年(1873年),观察使成定康复修。相传隋赵昱避居青城山,炀帝起为嘉州(今四川省乐山市)刺史,犍为(乐山市属县)潭老蛟作祟,民患之,昱斩除其害。隋末,复隐去。后蜀人于云雾中见昱乘白马出入,传为神异。唐封神勇大将军,谥青城王。宋追封清源妙道真君。绥人每岁季春香火辐辏,为一州盛会……”二郎山敬奉二郎神,民间传说系在大理河发洪水期间勇斗蛟龙,拯救百姓于危难之际、水火之间,绥州百姓对其感恩戴德,遂在文屏山巅修建了二郎庙。
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近郎村二郎神庙
近郎村位于内丘县西部丘陵区,据传,之所以村名曰“近郎”,是因该村村西拥有一所建于明代的“二郎神庙”,故称近郎村。近郎村的“二郎神庙”,是该村极具标志性的建筑物,象征着该村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为庙会,方圆百里的香客都前来拜供道教神灵“二郎真君”。《内丘县志(道光)》“祠庙坊纪”中记载:“二郎庙祀清源妙道真君,在靳郎村,不详创始,嘉靖间,监生乔元相施地扩制。进士吴相有记,真君者,嘉州斩蛟赵煜也。按定襄县志,嘉州斩蛟为昭惠灵显王,封号异未详何代何封,称二郎奚故。”
青城山请赵昱斩蛟
二郎神赵昱字仲明,早年隐居在青城山,跟随李珏道长学习。赵昱26岁时,朝廷下诏征他入朝,隋炀帝还要封爵位给他。赵昱不肯接受,只希望成为蜀地的一个太守。他虽然当官,却没有一点官架子,经常和猎户一同打猎,和山民一道背柴。有天,忽听人说都江堰出现蛟龙在灌口伤人扰民,怒而拔剑,与蛟龙恶战数日后斩杀。从此川西平原,水旱从人,国富民安。后人为了纪念赵昱,在江边建立赵公庙,并把赵昱隐居的青城山主峰大面山,叫做“赵公山”。
福建省霞浦县(明代福宁州府城)七圣庙
《福宁府志》:“神姓赵名昱,七圣其号,盖同七人入水斩龙除害者。宋开庆元年长溪县李公自蜀奉神至闵,邑人遂立庙祀之。”
灌河口斩蛟
下界灌河口有蛟怪作祟,残害百姓,于是杨二郎便面奏玉帝,请求回家乡为民除害。原来,灌河虽然不算很长很宽,但一头连接东海,一头连接盐河,河里有头蛟怪,既会借东海海潮兴风作浪,又会借淮河洪水推波助澜,灌河沿岸百姓深受其害。其时灌河蛟怪正在鼓风弄水,灌河一片白浪滔天。杨二郎手提三尖两刃刀,化身一头神牛,跳入水中与蛟怪搏斗。那蛟怪神通也好生了得,随也变化为牛,二郎一时竟降服不得。第二日,二郎在沿岸百姓中挑选若干弓箭手,吩咐道:“今.日下水,我还会变化为牛,但腰上会系一条白带。如果见到没有标志者,请大家即时射杀。”这一招果然有效,每当蛟怪被二郎神逼上水面,河岸便飞来一阵箭雨,还有六位壮士跳下水去相助二郎……蛟怪分神之际,被杨二郎一刀割下首级。灌河从此太平。杨二郎不愿再回天宫,便奏请玉帝,留在家乡镇守,从此称灌江口二郎真君。那六位壮士与他结拜为兄弟,同称七圣。灌河口的百姓专为杨二郎建了座庙,世代祭祀。斩蛟台,演绎着二郎斩蛟治水、福佑灌江、造福百姓的故事。传说灌江一带出了妖怪独角蛟,家住淤泥洞,常出来兴风作浪,祸害百姓,二郎神作为灌江的守护神,挺身斩蛟,为民除害。斩蛟台用雕塑、祭台、碑文的方式再现二郎斩蛟除害、治水佑民的场景。斩蛟台的四周有斩蛟治水故事的浮雕,中间则是五龙口的地形图。
扬州二郎庙巷
此巷的得名是因巷内有座二郎庙。二郎庙祭祀二郎神赵昱。《江都县志》云:二郎庙,在东关马草街,祀隋嘉州守赵昱。隋代嘉州太守赵昱斩蛟定患,后又显灵平定水灾,人民感其德,奉为二郎神,亦称为灌口二郎。扬州人在东关街立庙祭祀他,是因为东关近水,请他多加保佑的缘故。后来二郎庙虽被拆除,但与之相关的地名保留了下来。现.在所说的二郎庙,更准确地说,叫二郎庙巷。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