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淑珉,曾任海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兼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政工师,高级经济师。1996年以来,任海信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青岛海信电器股份公司总经理、董事长、海信集团公司执行总裁等职,1999年任现职。曾获“中国十大女杰”、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首届“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被美国《Vision》杂志评价“科技性公司顶级女性领导者”,美国《财富》杂志“中国最具影响力商界女性”排名18位,荣获“全国质量工作先进个人”。
人物简介
于淑珉始终以其严谨科学的管理作风、开阔敏锐的管理思路和雷厉风行的执行力,推动着海信经营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使海信品牌形象、经济效益得以显著提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了良好的竞争态势并获得稳健发展。
从1997年到2010年,
海信的销售收入从54亿元稳步增长到到637亿元,增长了10倍多,并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电子百强前列。企业规模以平均每年20%多的速度增长,是青岛市、山东省的创税大户,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06年、2007年,海信集团在第一届、第二届“中国大企业集团暨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评选活动中连续位列榜首,海信也是中国唯一两获国家质量奖企业,并多次荣获“
中国最受尊敬企业”、“最佳企业公众形象奖”等殊荣。高度的责任感和坚定执着的作风推动了企业发展。
怀着对企业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于淑珉同志坚毅地统率经营管理团队年复一年执着地将海信集团董事会的蓝图变成了现实。多年来,其顶得住、盯得死、不断创新的执行力和
管理风格促动着一个全球近6万名员工的大企业集团健康高效地自我发展,管理贡献巨大。于淑珉同志对企业和员工具有高度责任感,处处维护企业和员工的利益。在工作上,她一丝不苟、甘于奉献、尽职尽责,长期承担了繁重的工作,使企业的经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015年10月13日,64岁的于淑珉正式卸任退休,由刘洪新接任于淑珉的职务出任海信集团总裁。
工作业绩
推行了“技术立企”战略不动摇
她创造性地改革
海信的研发体系,前瞻性地亲自组织
产品规划与创新,使液晶电视研发、
CDMA手机研发、
智能交通技术、光通信技术、
变频空调技术等多项技术和核心产品一直走在国内行业的最前列,而LED电视技术、智能交通技术、光通信技术等更是走在了国际的最前列。其中,海信电视、
海信空调等主导产品全部荣获首届“中国名牌”,企业也两获“国家质量奖”。
2005年,海信开发的高清数字视频处理芯片技术——
信芯,则结束了我国年产7000万台
彩电无“
中国芯”的历史!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高度肯定与关注;2007年,在她的直接领导下,
海信建成了国内首条
液晶模组生产线,实现了自主液晶模组生产零的突破;2008年,海信推出当时全球最薄的
LED液晶电视产品;2010年,海信推出全球首批真正意义上的
智能电视,再次引领电视行业发展潮流。2011年,海信国内率先发布智能化战略,并推出全球首台个人智能电视
I’TV。近十年,海信通过自主创新,促进产业与
产品结构调整,先后进入
智能交通、光通信、
网络电视和NGB局端播控技术平台等产业,传统产业效益增长,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创新观念方法持续推动企业业绩增长
多年来,于淑珉同志坚持“高科技、高质量、高水平服务”的
品牌定位,系统持续地发起并推动落实国内市场营销变革运动,
海信电视连续八年国内排名第一,全球跻身前五;在国际市场上,于淑珉同志坚持“强化品牌基地建设、突出自主品牌、注重出口结构”的策略,曾创造连续6年实现海外销售收入翻番增长的行业奇迹,
海信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实现快速增长。
出口平均增长40%,即使金融危机全国出口大幅回落的情况下,海信出口仍保持了17%的增长水平。2011年,海信集团的海外销售收入更是实现单月最高水平,仅青岛一地月出口额超过一亿美金。
积极履行社会职责,真情回报社会
多年来,于淑珉同志坚持履行海信作为一名优秀企业公民的职责,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早在1998年,海信先后在新疆、湖南、山东等地捐助320万元,资助了23所
希望小学;1999年,于淑珉宣布,海信拿出500万元成立青岛市专项教育基金,专门用于支持青岛市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于2009年再次拿出1380万元投入该项基金,青岛市已经有近6000名优秀中小学教师得到该基金的资助;2000年,海信决定,拿出1000万元注入“西部儿童基础教育、环保教育工程”,为当地的孩子们创造较好的学习环境,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一个优秀企业公民应有的贡献!在“5·12”
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二天清晨,于淑珉等人紧急召开特别会议,当即决定拿出600万元,定向支持受灾地区的学校重建……
据初步统计,1998年以来的10余年间,
海信用于支持教育发展的专项资金已超过4000万元。
企业变革
价格改革
2000年,国内
宏观经济环境并不乐观,行业竞争激烈。于淑珉上任不久,海信集团就做了一件轰动全国的事,率先点燃了空调价格之战的导火索:一台空调下调1000元!降价的诱惑使
海信的工薪
变频空调在市场卖疯了,在那年3月春寒料峭的北京,这种品牌的变频空调日销量平均1000台。一大块市场份额被海信以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走了。年底统计,海信集团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34.7亿元,利润2.8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63.36%,名列中国电子百强第9名。在家电企业普遍步履沉重的大环境下,海信的快速增长不能不说是奇迹。
内部管理方面调整
2001年7月,于淑珉就任
海信集团总裁兼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这是彩电市场价格战进一步升级、行业竞争更加惨烈、各企业不惜血本巩固市场份额的一年。在于淑珉的指挥下,海信集中资源致力于
变频空调,进军数字冰箱,上马
CDMA手机。他们在内部管理方面调整流程,避免交叉管理,全面导入三星TPI/TPM工作管理模式,通过目标的层层分解、考核的量化、管理过程中环节的控制,加强基础管理工作,降低成本,改善并提高效益。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市场无情。随着世纪的脚步,曾经日进斗金的家电行业已经跌至只有3%—4%的行业利润,不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曾经的繁荣显然是维持不下去的。2002年,
海信高层又把新的经济增长点寄希望于信息产业,按于淑珉的说法,海信以后绝不是家电企业的概念,准确的应该叫互联网终端设备提供商。是年,海信推出了“一厦三园”的计划,一厦是指
智能大厦,三园是指信息产业园、高科技工业园、家电工业园。海信的信息产业包括海信软件公司、海信计算机公司、
海信数码科技公司,这三家公司被海信称为“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该年度,海信计算机公司实现了销量同期增长95.18%,成为国内家用电脑三大品牌之一。
海信成立的数码科技公司也在香港
创业板上市。
相关评价
“铁娘子”
于淑珉在平时鲜有笑容,人们称她是“铁娘子”。于淑珉说,那可能是因为自己处理问题的时候不复杂化。“什么是复杂化?过多地考虑有什么后台、关系,这就把问题复杂化了。复杂了,就很难决策。”
一次,青岛的彩电市场出现了价格混乱。各商家为了自身利益纷纷打
价格战,导致
恶性竞争。于淑珉在这种情况下组织了一次商家恳谈会,在会上她提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是问商家,这是不是一个应该由大家处理的问题?商家说是。
第二问商家配不配合处理问题?商家说配合。
第三问大家是不是应该制定一个统一的价格?商家说对。
最后于淑珉就说,谁如果不遵守这个价格的话,不管他的后台关系有多大,
海信都要断他的货。就这样,一个让商家、厂家都头疼的问题被解决了。于淑珉认为 :“如果复杂处理,考虑得太多了,这个问题到现在也解决不了。”
事实上,于淑珉依然有她的女性本色。在海信发展的点点滴滴上,也能感受到一种女性领导的柔软性和包容性。在海信的一些重要岗位,女性都占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比如在海信集团工作出色的人力资源这一块,就是由女性担当领导职务的。
于淑珉觉得,女性要成功,还是要扬长补短。女性的优势在于工作的韧性,执行能力比较强;而劣势在于思路的开阔性往往不如男性。尤其是在管理岗位上的女性,没有人会告诉你该怎么做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要自己去创造新思路,学习新的技能和工作方法。“看到别人身上的问题,要想一想自己身上有没有这样的问题。而且把心胸放宽阔,心胸狭窄不能与人共事。”
作为文革时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的一代人,于淑珉认为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对她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有所影响。“我先是到工厂做机械工,自己也不满意。但是没办法,文化大革命时期,不下乡就很不错了。后来能够做组织干部,做公司领导,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奋斗来支撑。”在海信成长的道路上,于淑珉的人生价值也得以张扬。
曾获荣誉
1989年3月青岛市“三八”红旗手
1989年10月青岛市思想政治先进工作者
1990年青岛市精神文明记大功
1993年青岛市精神文明记大功
1995年青岛市优秀党务工作者
1996年青岛市优秀党务工作者
1997年山东省第九届人大代表
1998年度青岛市优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
1999年青岛市第六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1999年3月青岛市岛城巾帼十杰
1999年山东省妇联十大代表
2000年5月青岛市劳动模范
2001年5月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
2002年青岛市第六届优秀企业家
2003年2月第三届“齐鲁巾帼十杰”
2004年3月首届“全国十佳三八红旗手标兵”
2005年4月2005年度“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08年11月“全国十佳巾帼创业明星”
2009年3月“30位年度商界木兰”
2010年2月“70年山东妇女杰出人物”
2011年12月“全国质量工作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