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船教授,原名孙裕川,1924年11月生,陕西三原县人。1946年毕业于陆军兽医学校,随后任种马场一等技佐;1948年到华北大学农学院任教,并提任兽医专修科主任和畜牧兽医教育工作站主任;1950年转入北京农业大学(即今中国农业大学),历任教研室主任、兽医系主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曾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兼任中国兽药典副主任及中药组组长、《中国兽医杂志》主编,是世界兽医学会会员、中国农业历史学会顾问。 2005年11月2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医三院去世。
个人简历
概况
于船(1924—2006),
中兽医学家,
动物病理生理学家,现代中兽医学的主要奠基人。
成就
发现甲苯胺蓝有使高铁血红蛋白转化为氧合血红蛋白的作用,首先提出了用甲苯胺蓝治疗猪亚硝酸盐中毒;
有关
动物经络与穴位的
生物物理学特性及激光针灸的研究,在国内外居领先地位。
主编了第一本大学本科《中
兽医学》教材及《中国兽医针灸学》等一批教材和专著。
生平经历
1939-1942年 清水国立第10中学学习;
1942-1943年 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学习;
1943-1946年 毕业于陆军
兽医学校
大学部本科;
1946-1947年 嵩明种马场一等技佐;
1948-1950年 华北大学农学院教员,曾兼任兽专主任及畜牧
兽医教育工作站主任;
2005年11月因病逝世。
生平介绍
早年
于船。1924年11月生于陕西省
三原县解李村。在出生的前一年因遇灾荒,由祖父孙怀哲带领全家从山东桓台县迁居陕西关中,以务农和手工纺织为生。小学毕业后,因家中生活困难,无力升学,但由于成绩优秀,本村小学老师宗怀清特准他免费入该小学附设的中学班学习。为了寻找学习出路,1939年末入咸阳劳动营,次年考入甘肃清水国立第十中学。毕业前由于参加学运事发,转而投考了设在兰州的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森林专业。在该校又由于阅读进步书刊遭受迫害。
求学历程
在教授赵云梦的建议下,于船1943年1月考入陆军
兽医学校西第分校
大学部本科。在该校期间,曾组织反饥饿反迫害的集流社(后改名战斗社),在一次活动中被校方追查,受到禁闭和记过处分。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该分校与在贵州安顺的本校合并,他便随之到本校直到1946年8月毕业。
工作历程
此后被分派到云南嵩明种马场任一等技佐。因对时局不满和著文反对内战引起场方注意,1947年12月离开该场。几经周折,于次年1月经武汉抵北京,2月赴河北正定,入华北联大第一部学习。同年7月华北联大和北方大学合并成立
华北大学。当年8月他奉派到该校
农学院任教,曾任兽专主任和畜牧
兽医教育工作站主任等职。1950年1月,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
华北大学的三所
农学院合并成立了
北京农业大学(即今
中国农业大学),他又转入该校,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并任家畜病理生理学教研组及中
兽医学教研组主任、兽医系副主任等职。于船还兼有许多社会工作,历任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及中兽医学分会会长,中国兽药典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中药专业组组长,
农业部兽药审评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委员,《
中国兽医杂志》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
兽医学分支副主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兽医卷》副主编兼总论主编,北京市人民政府兽医技术顾问组组长,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针灸学会理事;美国神经科学学会和世界兽医学会曾授予他个人会员称号。1980年我国承担
联合国大学分享传统技术项目(STT),他为中国组成员主持
兽医针灸研究项目。1987年日本
带广畜产大学聘请他为客座教授。为表彰他的成就和贡献,1986年农业部曾颁发给他“为中
兽医事业作出成绩”荣誉证书;1987年,中国科协授予他“荣誉工作者”称号;1992年,
国务院为了表彰他“为发展我国农业教育事业作的突出贡献”,发给特殊津贴和证书;1993年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为表彰他在兽医科学上的贡献,评选他为1992-1993年国际兽医名人并颁发证书;而又于1996年将他的事迹编入国际名人典(DIB)第24卷。他先后获部级科技成果进步二等和三等奖各一项,校级科技进步奖及二等奖各一项,部级优秀教材奖二项,全国优秀图书二等奖和中国辞书三等奖各一项,省级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一项。
主要论著
1 于船.家畜调查报告.农讯.1948(10~11)
2 于船.中国古代家畜去势术汇考.
中国兽医杂志.1957(1)
3 于船.论祖国
兽医学中的不朽著作《
元亨疗马集》.
中国兽医杂志。1958 (10)
4 于船.论汉简
兽医方中的几个问题.中兽医专题资料及研究报告(二).1959
5 于船.论中
兽医学的学术思想.中兽医专题资料及研究报告(二).1959,等。
主要贡献
兽医古籍发掘和整理
于船对于中
兽医古籍的发掘和整理,几十年来,不遗余力,成绩卓著。他认为,为了继承和发扬我国
兽医学遗产,必须发掘和整理有关
古籍,认真总结现有老中
兽医的经验,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系统的研究。他查阅历代艺文志和各家书录,发现从汉代以来曾出现过一百多部畜牧兽医
古籍,但大多散失。甚至著名的《
元亨疗马集》(附牛驼经)明代原本也已不见,而流行的却是清代乾隆时李玉书改编的版本。于船几经查找,终于在琉璃厂旧书店找到了一部由丁宾作序的原本(汝显堂梓,大德松藏版)。并在他的主持下,整理出版了《
元亨疗马集校注》本,使该书的原貌重现于世。至于流传最广的乾隆时的改编本,由于多次翻印刊误很多,也在他的审订下还出版了《元亨疗马集许疗注释》本。此外,他还是《
元亨疗马集》重编校释本的主要完成人之一,因之1986年9月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他的发掘、整理的主持下,使几部散在于民间的清代著作如《牛经切要》、《疗马集》(清·周维善著,原刊藏书人周海蓬)、《串雅
兽医方》(由赵学敏《串雅外编》辑出)等得以印行。在他的审订下,还出版了《痊骥通玄论注释》(元·卞管勾著)、《新编集成马医方牛医方校释》(明·朝鲜人赵浚等编著)等古著。1959-1962年,根据
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计划,他还主持了《中国古代畜牧
兽医丛书》的编选工作,他曾组织和推荐出版了一批现存的畜牧兽医古籍,如《司牧安骥集》、《
猪经大全》等。
民间兽医经验总结
于船很重视民间
兽医经验的总结与整理。1956年参加全国民间兽医
座谈会后,他发表了题为:“论总结民间
兽医经验及发扬祖国兽医学遗产”的文章,明确指出“总结民间兽医学经验是发扬祖国兽医学遗产的关键”,为此他创办和主编了《中兽医专题资料及研究报告》专刊,前后共出版了三集;他还参加了由农业部组织的总结民间兽医经验而编撰的《兽医针灸汇编》及《中兽医验方汇编》两书的选编出版工作。1959年他建议并主持召开了“北京市中兽医
座谈会”,在他主持下而把交流的经验和研究报告,总结整理成汇编,尤其在防治马骡结症和过力伤肺等疾病方面显示了中兽医的特长。于船对中国
兽医学史有着系统的探讨和论述,不仅填补了有关空白,而且纠正了有些兽医技术是国外发明在先的误传。他曾查阅了大量资料或文献,并亲自到
广西甑皮岩、西安半坡、北京周口店、嘉峪关魏晋墓以及敦煌等地进行考察,根据所获得的大量资料和文物图片,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不少
兽医技术是起源于中国或由中国人发明。如关于家畜阉割技术,他在我国商(公元前16-前11世纪)时的甲骨文中找到了这一技术的象形文字,从而证明决不是公元前三世纪时由
古希腊学者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年)首先提出。又如家畜针灸技术,他曾提出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头道洼遗址(约8千年前)的出土文物中发现有医用的砭石,并根据
周穆王(公元前947-前928)时的著名
兽医造父曾发明了刺马颈放血(即鹘脉血)的技术等文字记载,从而论证了有人认为这一技术是起源于印度
释迦牟尼(Sakya-Muni,约前565-前486年)时期的论断是错误的。还有一些技术如
直肠检查术(起卧入手),在他的论著中提出早在中国汉简及晋代的《肘后备急方》中均有记载,而有人认为是在近代由欧美传入的提法显然与事实不符。他的上述论点,现已得到广泛的承认和引用。他在中国
兽医学史方面不仅写了几十篇专论,还编著了《中兽医学史简编》一书,首次比较完整系统的论述中国兽医学的起源和发展。于船在1959年所发表的“论中
兽医的学术思想”等文中提出了中兽医学的病因学说是“外感内伤”,而发病学观点则为“平衡失调论”,因而促进了中兽医病理学的发展。他的这些观点被编入《中
兽医学基础》及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中。
于 船 男,1924年11月生,陕西省
三原县人。农业大学
动物医学院教授。1946年陆军
兽医学校大学部本科毕业,历任华北大学农学院兽专主任,
北京农业大学教授,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名誉理事长兼中兽医学分会会长,
联合国大学分享传统技术(STT)兽医针灸项目主持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兽医杂志》主编等。他主要从事中
兽医学及家畜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中兽医的起源和发展、针灸镇痛及经穴的物理特性,中兽医
古籍的发拙及整理,激光技术在兽医上的应用等方面有着较深入系统的研究;曾发现甲苯胺兰(Taluidine blue)有还原高铁血红蛋白的功能,并被推广应用于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及亚硝酸盐中毒的治疗。为表彰他的贡献,1986年农业部曾颁发给他“为中兽医事业作出成绩”荣誉证书,1987年中国科协授予他“荣誉工作者”证书,1992年中国
国务院颁发给他特殊津贴及证书。先后获得中国农业部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一项和优秀教材一、二等奖各一项,国家优秀图书二等奖和中国辞书三等奖各一项等。编著书籍有《中
兽医学》、《激光兽医学》、《中国兽医针灸学》(有中、英、日三种版本)等30多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有“激光针灸对
动物痛阈的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和“论中
兽医学的学术思想”等11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