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歌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
简介
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的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
内容简介
云南各民族民歌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民族历史上重大事件,生活中的婚丧礼俗,几乎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在民歌中都有生动的反映。
类别
云南
汉族民歌可概括为山歌、小调、
劳动歌曲和舞蹈歌曲四大类。汉族山歌在某些地区叫做“调”或“调子”,也有的叫做“腔”,山歌即所谓“山野之曲”,故,这类民歌主要在山野、田间演唱,由于演唱的环境,就形成这类民歌大都比较自由、舒展、高昂、奔放。
这类民歌多采取对唱的形式,也可独唱。对唱时因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为了唤起对方的注意,并激起对方感情上的反应,故往往开始先唱一个漫长的引腔,再唱主要内容。这类民歌是云南汉族民歌中地方特色最为鲜明的部分,而各地又有不同的风格,且大都
无固定歌词,多系即兴演唱,故最能显示歌手的艺术才华。云南汉族山歌风格独特,旋律优美,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如《耍山调》、《
赶马调》、《
小河淌水》、《
弥渡山歌》、《
大河涨水沙浪沙》等早已脍炙人口。
云南汉族民歌中的小调可叫做生活小曲,数量较大,内容题材亦较广泛。这类民歌来源较复杂,既有不少明、清小曲,也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汉族民歌,大都有较固定的传统唱词。其风格相对地不如云南山歌独特,但仍具有一定的
地方色彩。
劳动歌曲大体包括三种类型。一类是伴随着特定的劳动生产唱的山歌;另一类是在集体
劳动过程中,起鼓舞情绪、减轻疲劳、协调动作作用的
劳动号子,通常是一歌众各,并且有鲜明的劳动节奏和强烈的劳动气氛;再一类则是一种由专职歌手在田间伴随劳动过程即兴演唱的形式,,演唱曲调多由当地山歌、小调联缀而成。
舞蹈歌曲通常具有鲜明的
舞蹈节奏,花灯歌舞中的曲调均属此类。其中,尤以《十大姐》在国内早已享有盛誉。
建国以来,著名民歌演唱家
黄虹对云南汉族民歌的介绍、传播以及演唱艺术的提高,做出了较大的贡献。黄虹演唱的《猜调》、《耍山调》、《小河淌水》演唱的《绣荷包》等云南民歌,赢得了国内乐坛的赞誉。30多年来,她曾随各种艺术团体,先后访问了前
苏联、
波兰、
罗马尼亚、前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朝鲜、日本、印度、印尼、
缅甸等国,以她精湛而独具物色的民歌演唱艺术,为云南
民族音乐绘上了浓重的一笔。
歌曲欣赏
咿哪 山对山来崖对崖
蜜蜂采花深山里来
云南民歌
蜜蜂本为采花死梁山伯为祝英台
咿哪 梁山伯为祝英台
。。。
咿哪 山对山来崖对崖
小河隔着过不尼来
花桥造起走过尼来
咿哪 花桥造起走过尼来
。。。 。。。
咿哪 山对山来崖对崖
蜜蜂采花深山里来
蜜蜂本为采花死
梁山伯为祝英台
咿哪 梁山伯为祝英台
。。。
其中:”梁山伯为祝英台
咿哪 梁山伯为祝英台
社会功用
民歌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它贯穿
人生的各个阶段,覆盖生活的不同层面,成为劳动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除了娱乐作用外,它在
社会生活中还具有许多实际功用。
叙事歌还歌唱民族英雄和其他民间传说。通过对民族英雄和传说中
正面人物行为的歌颂,起到向青年人进行理想、情操的潜移默化的
教育作用。
人生有四个最重要的阶段,即诞生、成年、婚姻和死亡。民歌贯穿于这四大礼仪活动之中。
对许多民族来说,婴儿的出生关系到民族的兴盛。因此,为新生儿唱
喜歌、祝福歌,就成为这些民族的共同习俗。
傣族的接生婆在为新生儿拴线祝福时,要唱《接子歌》 。歌中唱道:“向家神跪拜吧/孩子的母亲/向家神致谢吧/孩子的父亲/看他的头发/像母亲的长发一样乌黑/看他的相貌/像父亲的身架一样俊俏/听他的哭声/很像母亲唱歌的嗓音/摸他的心儿/如同父亲那样善良/……在这个日子托生的人/常常伴随着幸运/在这个时辰出世的人/会做出一番大事…….
成年礼婚礼是人的终身大事,各民族都给予特别的重视。婚礼中常常有歌舞活动以示庆贺,有些民族更有专用的整套歌曲和严格的程序规定。
云南
普米族的婚礼仪式更为繁复。在结婚的日子里,男方到女家迎亲时要唱《迎亲调》、《出门调》,
接新娘时双方对唱《盘婚调》,新娘上马离家前唱《上马调》,半路上遇到新郎的迎亲队伍时唱《下马调》,新娘被接到新郎家时主婚人唱《关门调》、《开门调》,接待来客时唱《迎客调》 、《做客调》等。安徽
古徽州地区的汉族,至今流行唱婚礼歌的习俗。当男方的
花轿来到女方家时,新娘的母亲先唱“哭轿歌”,内容是对女儿、女婿的嘱咐。
歌声悲切。为了延迟离别的时间,有的母亲能把“哭轿歌”唱得相当长。“哭轿歌”唱完,花轿才能抬走。花轿到村口时,停轿让新娘唱“哭轿歌”。新娘一边唱,一边把礼物(饰物、银钱等)分赠给为她送行的兄弟。歌词中
有对亲属的嘱托,也有对自己
少女时代的回忆和对未来的疑虑。花轿抬至男家,即举行婚礼宴会。宴会结束后,婚礼仪式开始。男方雇请的歌手唱“接房歌”,歌词内容为吉利的祝贺。
4.葬礼在人生各项礼仪中,葬礼的内容最为复杂。从古代起,中国便把对死者的安葬看作重大而庄严的事情,那时已有相当完整的葬礼。在许多民族的观念中。葬礼一方面是对死者一生的贡献进行评价和追念,另一方面又是对死者进入信仰中的另一个世界而表示祝福。传统葬礼大致有停尸、招魂、吊丧、殡仪、送葬等程序,许多民族在中、老年人的葬礼上还伴随着歌唱或歌舞。
壮族的风俗是,出殡的前夜,死者亲属坐在棺材两侧,听
祭师“
布摩”颂唱丧葬
古歌。歌词内容包括宇宙的形成、民族历史、劳动生产、传唱故事和
祖先崇拜等。
我国汉族有在葬礼上唱
丧歌的习俗。人死后要在家中停
灵数日。守灵时,请三、五个歌手来唱丧歌。由
天黑唱到天亮。丧歌可唱亡人、历史故事或
爱情故事等。湖南湘潭一带的“夜歌子”(又称“孝歌子”)所唱内容十分丰富,有描述阴间状况的《游地府》,表达孝道的《二十四孝歌》,叙述妇女生儿育女的《投胎记》,表达离别感情的《辞别歌》,讲述创世纪的《搜天记》 ,演义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魏征斩龙》、《隋唐十八好汉》,描写地方景物的《湘潭景》,介绍动、植物知识的《百鱼》 、《百花》等等。
有些地区的丧歌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程序。有的还用锣、鼓伴奏,歌师在灵前边跳边唱。还有的地方守灵时搭棚请戏班子来唱戏。
三、祭礼与驱邪功用
一些民族的民歌常用于祭祖活动和由
巫师、巫婆主持的祭神驱邪、除病免灾的仪式。
四、交际功用民歌的交际功用包括恋爱、交流、送往迎来及对歌斗智等。
作为异性间交往的媒介,是我国许多民族中民歌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功用。一些
民族传统的歌唱节日也往往与此相关,例如汉族的“花儿会”。在节日的那一天,成百上千名青年男女聚集到专设的户外
歌场交游、嬉戏和对歌,歌声通宵达旦,可持续数昼夜。还有一些民族。如
布朗族、
基诺族、傣族及南部
侗族地区,有小伙子去姑娘家对歌寻偶的习俗。
民歌的价值
一、民歌具有人文研究价值
民歌是民族音乐的重要体裁之一,它
直接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劳动、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生活;是人民生活的亲切伴侣,劳动中的助手,社会斗争中的武器,交流情感、传播知识、娱乐消遣的工具。也是认识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
民风民俗的宝贵资料,具有人文研究价值。
二、民歌是民族音乐基础在我国音乐
文化发展的历史上,
传统音乐的五大类是互相影响、互相丰富的。其中民歌最早形成,在其他传统
音乐体裁的形成和发展上,民歌起着积极作用,许多歌舞、曲艺、戏曲和民族器乐的品种是直接或间接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汉族各地的“花灯”歌舞、“
花灯戏”、“花鼓戏”;牌子曲类、琴书类、杂曲类中的大部分品种;“
河北吹歌”等
乐种以及许多民族
器乐曲牌,如《梳妆台》、《剪剪花》等均由
民间歌曲发展移植或改编而来。民歌对
文人音乐、
宫廷音乐、
宗教音乐也有积极影响。
三、民歌对专业音乐的影响
历史上,民歌曾哺育过文人、音乐家和职业艺人,今天仍是作曲家不可缺少的养料。“五四”以来优秀音乐家的许多
经典作品都曾从民歌中吸取了营养;
聂耳的《塞外村女》 、《码头工人歌》、《
大路歌》,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船夫曲》、《
河边对口曲》、《
黄水谣》等。
中国的具有
民族风格的歌剧更和民歌有不解之缘:白毛女的主题取材自
河北民歌《
小白菜》 、《青阳传》、
山西民歌《捡麦根》 ;《洪湖赤卫队》采用了
湖北省洪湖地区的民歌《襄河谣》等。
电影音乐作曲家
雷振邦的《冰山上的来客》成功地运用了塔吉克族民族的民间曲调《古丽别塔》。
云南民歌大全
2.《十大姐》—————————朱逢博黄虹
4.《猜调》—————————朱逢博
6.《跳月歌》—————————朱敏 等唱
8.《放马山歌》———————朱逢博唱
9.《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姚嘉 唱
10.《采 茶》—————————黄虹唱
11.《
蝴蝶泉边》—————— —
曹燕珍 于连生唱
12.《婚 誓》—————————
张振富 耿莲凤唱
15.《撒尼的春天在哪里》————
云南省歌舞团合唱队 唱
18.《绣荷包》————————朱逢博、黄煌
王喜 唱
20.《
阿诗玛》—————————
谢天笑 朱婧 郑钧 等唱
25.《耍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