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泽(Yun-meng Lakes),又称云梦大泽,中国湖北省江汉平原上的古代湖泊群的总称。南以长江为界。先秦时这一湖群的范围周长约450公里。后因长江和汉水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汉江三角洲不断伸展,云梦泽范围逐渐减小。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缩小一半,唐宋时解体为星罗棋布的小湖群。此后有的小湖逐渐淤平,有的则有扩展,洪湖就是在清中叶以后迅速扩展成的大湖。如今,云梦泽古代湖泊群,已消褪为一些相互分离的湖泊。
名称来源
据《
左传》、《
国语》、
司马相如的《
子虚赋》记载,
先秦时期
楚国有一名为“云梦”的
楚王狩猎区。云梦地域相当广阔,东部在今武汉以东的
大别山麓和
幕阜山麓以至长江江岸一带,西部当指今
宜昌、
宜都一线以东,包括江南的
松滋、
公安县一带,北面大致到进
随州市、
钟祥、
京山一带、南面以大江
长江为缘。其中有山林、川泽等各种地理形态,并有一名为“云梦泽”的湖泊。“云梦泽”因“云梦”而得名,二者并非指同一概念。春秋时,梦在楚方言中为“
湖泽”之意,与漭相通,由于长江泥沙沉积,云梦泽分为南北两部分,长江以北成为沼泽地带,长江以南还保持着浩瀚的水面。
江汉平原地势低下,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的
荆江贯穿其中,构成典型陆上
三角洲景观。在地壳下降时期形成巨大洼地,加上江水累积而成巨大湖泊。
春秋时代云梦泽的主体位于今荆州市以东、江汉之间,南部以长江为界。
先秦时期,由于
汉水和
长江所带来的泥沙填充,原始地貌开始改变,云梦泽演变为平原—
湖沼的
地貌景观。当时云梦泽两侧有两大平原。这两大平原在春秋时代已有村落出现。
秦汉时期云梦泽
汉江北岸部分已化为平陆。云梦泽西部接纳了大量江水带来的泥沙,不断向东发展,形成汉江陆上三角洲。随着三角洲的扩展,土地也大量被开辟。云梦泽主体被压缩在当时的华容县境内。其东其北虽属于云梦泽,但已退化成为沼泽。随着荆江三角洲不断扩大,云梦泽整体东移,至《
水经注》时代云梦泽主体已移到
华容县以东,南云梦泽已被新发展的
三角洲平原取代。
变迁
江、汉平原上的
云梦泽,在构造上属第四纪强烈下沉的陆凹地,逐渐发育成为宽敞的古云梦泽内陆
湖盆。以后由于
长江、
汉水夹带的泥沙大量在湖盆沉积,逐渐形成江汉内陆
三角洲,使湖面不断分割、解体和缩小。在进入历史时期时,古云梦泽已演变成平原——
湖沼形态的
自然景观。云梦泽在古籍中最早见于记载的有《
尚书·禹贡》荆州:“云梦土作乂”;《周礼·职方》荆州:“其泽薮曰云梦”。又见于《尔雅·释地》的十薮,以及《吕氏春秋·有始览》及《
淮南子·坠形训》
九薮中的“楚之云梦”。只说云梦泽在荆州,在楚地,而未言明其具体方位。《
史记·
货殖列传》:“江陵故郢都……东有云梦之饶”。《
河渠书》:“于楚,则西方通渠汉水云梦之野”,意指从郢都凿渠东通汉水,中间经过云梦,说明云梦泽在江陵以东的
江汉平原上。又《水经·禹贡山水泽地所在》说,云梦泽“在
南郡华容县之东”,华容故城在今湖北
潜江市西南,与《史记》所述一致。
“云梦”一词在先秦古籍中,并非专指云梦泽而言,它也是春秋、战国时期
楚王狩猎区的泛称。《国策·楚策》:“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天。野火之起也若云蜺,兕虎之嗥声若雷霆”。从所描述楚王在云梦的游猎生活中可见,所指云梦是广阔的山林原野而非湖沼池泽。汉
司马相如《
子虚赋》也有云梦的描写,其范围东到今武汉以东的
大别山麓,西至鄂西山地,北及大洪山区,南缘大江。东西约在四百公里以上,南北不下二百五十公里,也显指楚王游猎区而言。而他所说的南部“则有
平原广泽”。正是古云梦泽的所在。因此,“云梦”一词从广义说,它是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泊等多种
地貌形态在内的范围广阔的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的狩猎区,而“云梦泽”则是其中局限于江汉平原以湖沼地貌为主的一部分。由于先秦著作记述云梦多以其泽薮为主,汉、晋以来的注疏家也就望文生义,将云梦狩猎区与云梦泽混为一谈,并一直为后世所沿袭。
演变
先秦时期,在郢都东南,是一片由江水及其
岔流夏水和
涌水冲积而成的
荆江东岸陆上三角洲,见于《左传》昭公七年的
章华台,即位于这一三角洲江陵以东百里处。又《
左传》桓公十一年和《楚策》的州国故城,则在
城陵矶至武汉的长江西侧的
泛滥平原今
洪湖县东北新滩口附近。“方九百里”的云梦泽,便处于这东西两大平原之间,北以汉水为限,南则“缘以大江”,约当今
潜江、
沔阳南,
监利、
石首北境。
《水经·沔水注》:“又东南过江夏云
杜县东,……《
禹贡》所谓云梦土作乂,故县取名焉”。按汉
云杜县治今
京山县,辖境兼有今
应城、天门二县,可见先秦时期云梦泽的北限曾远及汉水以北。战国中期以后,应城、天门一带的云梦泽,为汉水所挟带的泥沙所湮没,云梦泽已略见缩小。
西汉时期,因江、汉两水泥沙的淤积,荆江和汉江两内陆三角洲联为一体。在荆江三角洲
夏水自然堤北侧的原章华台地区新设了
华容县(故城在今
潜江县西南);在汉江三角洲顶部建立了
竟陵县(故城在今潜江西北)。扬水两岸的云梦泽区逐渐淤填分割成路白、东赤、船官、女观等湖,云梦泽的主体已南移至华容附近。以后,随着江汉三角洲的进一步发展,又继续向南、向东推移,南为大江北岸的自然堤所阻,而向东略无阻拦,到东汉时,已移至华容东南。泽区随着江汉输沙的堆积,日益缩小淤浅,而以沼泽形态为主。东汉末年,
曹操赤壁战败至乌林,已能“引军从
华容道步归”,只不过道路泥泞难行而已。
萎缩
由于
江汉地区新构造运动有着自北向南倾斜的趋向,荆江东岸分流夏、涌二水所塑造的三角洲也向东南方伸展。至魏晋南朝时期,随着云梦泽主体向东南部的推移,形成“首尾七百里”的夏州。原在三角洲北部沔北的
云杜县迁到了沔南(治今
沔阳县西)。接着
西晋分华容县东南境增设
监利县(治今县北)。
东晋又在
汉南平原与夏州的接壤地带,即今沔阳县城关附近增设惠
怀县。南朝时,云梦泽的主体渐次东移至云杜、惠怀、监利一线以东,伸展到江畔的沌阳县境(治今武汉市
蔡甸区南),靠近江岸的惟一的州陵县也为水体所淹而撤销了。整个云梦泽被分割为大浐湖(今沔阳县西)、马骨湖(相当于今洪湖县西部的洪湖)、
太白湖(今
汉阳县南)和若干大小不一的陂池。其范围也仅余近二百公里,不及先秦之半了。
唐、宋时,随着江汉内陆三角洲的进一步扩展,日渐浅平的云梦泽主体,已大多填淤成陆。唐宋志书已不见大浐湖的记载。马骨湖据《
元和郡县志》记载:“夏秋汛涨”,虽“淼漫若海”,然“春冬水涸,即为平田。周廻一十五里”。太白湖周围也沼泽化,
陆游、
范成大舟行经此,已是一片“葭苇弥望”的“巨盗所出没”的地区而有“百里荒”之称。
北宋初期,在今监利县东北六十里设置玉
沙县,管理和开垦新生成的
三角洲平原,历史上著名的云梦泽基本上消失,大面积的湖泊水体已为星罗棋布的湖沼所代替。到了1934年就减到2691
平方公里,浩浩
八百里洞庭,至2000年已只剩下300里。
1949年后成为江汉
分洪区。同时江汉平原排水不畅,洪湖为积水汇聚。19世纪后,洪湖发展成为江汉平原最大湖泊。
云梦泽的萎缩与消失给人们以很大警示。现今长江南岸的
洞庭湖亦面临此命运。而江汉平原上的湖泊数量也大幅锐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危机。如何防止湖泊的消亡与萎缩,延长湖泊的寿命,是很多生态及水文学家面临的挑战。
发展历史
自“华容隆起”北侧至汉江以南的广大地域,在古代统称为云梦泽。秦汉以前(距今两千多年前),云梦泽是连绵不断的湖泊和沼泽,长江流到这里呈漫流状态,江湖不分,随季节的不同,水位自然消长。云梦泽全盛时的水面总面积达26000
平方千米,成为长江和汉江洪水的自然调蓄场所。因此,当时长江中下游的“洪水过程不明显,江患甚少”。
在九穴十三口分流洪水的同时,大量泥沙又淤塞了九穴十三口,分流作用越来越小,人们在分流河道淤塞的
先决条件下,将九穴十三口先后
堵口筑堤,进一步扩大了
耕地面积。明
嘉靖年间(公元1524年),最后一个位于北岸的“
郝穴”被封堵,至此,形成了连成一线的荆江大堤,也形成了单一的荆江
河槽和广阔富庶的江汉平原,云梦泽全部消亡。
由于荆江洪水的倒灌,
洞庭湖进一步扩大,替代云梦泽成为了调蓄
长江洪水的天然场所。每年的
洪水期,更多的江水自
城陵矶倒灌入洞庭湖,迫使洞庭湖“南连青草,西吞赤沙,横亘七八百里”,洪水期湖面面积达到6000多平方千米。洞庭湖进入了全盛时期,也成为了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泊。
从1524年荆江北岸最后一个“郝穴”堵口后,荆江大堤连成一线,到1860年荆江南岸
藕池溃口前的300多年间,江湖关系处于相对
稳定状态,湖区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人口由约20万人增长到150万人左右。也就是说,洞庭湖的全盛时期维持了300多年。
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荆江南岸的藕池溃口,因当时朝政腐败、财力拮据而未能修复;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发生
特大洪水,将原溃口扩大并冲出一条
藕池河。
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又一次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使荆江南岸松滋溃口,当年堵复,由于堵口不牢,同治十三年(公元1873年)再溃,洪水又冲出一条
松滋河。
从1873年开始,形成了荆江洪水从松滋口、太平口(虎渡口)、藕池口、调弦口等四口分流入洞庭湖的局面。1860年到1873年的14年间,是洞庭湖由兴变衰的转折点。四口分流,不但加剧了
洞庭湖区的
洪水灾害,而且将大量泥沙带入洞庭湖,洪水从城陵矶又汇入长江,而泥沙却淤积在洞庭湖。据实测,平均每年有9800万立方米泥沙淤积在洞庭湖,水面面积以平均每年约18平方千米的速度锐减。1650年至1852年间,
湖水面积约达6000平方千米,容积约在400亿立方米以上;到1949年,湖面已缩小到4350平方千米,容积约为293亿立方米;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湖面又缩小到2691平方千米;全国第一大淡水湖泊的地位只得让位给
鄱阳湖(水面面积5030平方千米)。
水情
明、清两代,由于荆江北岸穴口大多堵塞,
荆江泥沙改向南岸排泄,
江汉平原又开始出现了众多的湖泊群。明代茅江口(今
新堤镇)因修筑新堤而堵塞,江汉平原的
地表迳流,大部汇集于原已消失的太白湖,
明末清初已成为周围二百余里的浅水湖泊。清
乾隆年间改称赤野湖,周围还有六十多公里。清末光绪年间,已因泥沙的长期淤填被分割成若干较小的湖沼。与太白湖淤浅消失的同时,明
嘉靖年间,在今
洪湖市境开始有洪湖的出现,清末光绪年间却已扩大成为周围二百里的大湖。当今,江汉平原上仍星罗棋布地分布着被称作“鄂渚”的二百多个浅小的湖泊群,正是古云梦泽被分割、解体而残留的遗迹。由于河流
堆积作用的加强,内陆三角洲的逐渐扩大,以及围湖垦殖的普遍进行,其自然
发展趋势正走向逐渐淤塞消亡中。
每年汛期,
长江和
汉江洪水进入云梦泽的同时,江水携带的大量泥沙也被带到了云梦泽,由于水流流速减缓,泥沙也就淤积了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先淤出小的洲滩,再逐渐淤出大的洲滩。自
春秋战国以来,开始逐步垦殖开发。东晋永和年间(公元345年),人们为了保护已开垦出的土地不被
洪水淹没,在今
江陵县城南开始修筑堤防。到南朝时期(公元500年前后),洲滩围垦日多,使得云梦泽的水面面积锐减近半,逼使荆江河段水位抬升,江水自城陵矶开始倒灌入洞庭湖,从此,洞庭湖进入了发展与扩大阶段。宋
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和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
黄河先后两次大的决口,迫使人口大量南迁。这一时期,江湖不分的云梦泽已不复存在,代之而存的是大面积洲滩和星罗棋布的江汉湖群,人们在荆江北岸分段修筑的堤防,形成了今荆江和
荆江大堤的雏形,当时荆江两岸尚有九穴十三口分流荆江洪水,“北岸凡五穴六口,南岸凡四穴七口”,通江的大小湖群的水面总面积仍在1万
平方千米以上。《
湖北通志》记载:“荆江九穴十三口分泄江流,宋以前诸穴皆通,故江患甚少。”
相关诗句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唐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