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市

黑龙江省辖县级市

五常市,黑龙江省县级市,由哈尔滨市代管。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拉林河上游,北依阿城区,东、东南与尚志市海林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市毗邻,南、西南与吉林省舒兰市榆树市接壤,西北与双城区相连。总面积7512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6月,五常市辖12个镇、12个乡,另设有1个林业局。截至2023年末,五常市户籍总人口87.1万人。

建制沿革
汉、晋
夫余
靺鞨
东京道
属辽阳行省开元路。
初属宁古塔将军辖区。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为反击罗刹(沙俄)储备军粮,于今五常市北部的拉林镇扩建官仓,俗称“拉林仓”。
乾隆九年(1744年),设置拉林阿勒楚喀副都统,驻拉林城,隶属宁古塔将军。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分设阿勒楚喀副都统,拉林、阿勒楚喀两副都统分地管辖。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裁撤拉林副都统,由一协领驻扎该地,由阿勒楚喀副都统兼管。
同治八年(1869年),设置五常堡协领衙门,隶属吉林将军统属。
今五常市南部地区,光绪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881年1月25日),吏部转呈奏准,于五常堡南30里欢喜岭设置五常厅,并于山河屯设分防经历,于蓝彩桥设分防巡检,均归五常厅管辖。隶属吉林分巡道。自是旗民分治。
光绪八年(1882年),于拉林分设巡检,归双城厅管辖。
宣统元年闰二月十九日(1909年4月9日),吉林行省总督、巡抚奏请,将五常厅升改为五常府
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1909年6月2日)批准,改厅为府。
宣统元年十二月初九日(1910年1月19日),五常府知府启用关防。隶属吉林省西北路道
中华民国
民国二年(1913年)3月2日,吉林行省公署通令,改五常府为五常县。
民国三年(1914年)6月,隶属滨江道
民国十八年(1929年)2月,裁撤道区,由吉林省直辖,为三等县。
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2月,划归滨江省管辖。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隶哈南专区,后归松江省直辖。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以五常县山河镇以南地区与舒兰县部分地区设置山河县,隶属吉北行政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1月,撤销山河县,并入舒兰县。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6月,将原划归山河县的五常县部分地区划回五常县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为黑龙江省,由黑龙江省直辖。
1956年3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拉林县,并入五常县。
1958年8月,划归松花江专区管辖。
1960年5月,划归哈尔滨市领导。
1965年6月,划归新设立的松花江专区管辖。
1993年8月28日,五常撤销县制,改为县级市。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6月,五常市辖12个镇、12个乡,另设有1个林业局。五常市人民政府驻五常镇金山大街55号。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五常市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拉林河上游。北依阿城区,东、东南与尚志市海林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市毗邻,南、西南与吉林省舒兰市榆树市接壤,西北与双城区相连。总面积7512平方千米。北部边界距离平房区16千米,市区距离哈尔滨市95千米、距离吉林市130千米。
地质构造
五常市地质构造位于两个地槽区,即大兴安岭褶皱山带和长白山小兴安岭褶皱山带中间的台地上。东邻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张广才岭的西坡,西与第二沉降带松嫩平原接壤。大地构造处于两个不同构造区,即地槽区与台地区的过渡带。
地形地貌
五常市地形是由山区平串原的过渡带。因此,地貌轮廓严格受构造控制,地貌单元呈过渡状分布。
地貌的另一主要特征是内外力造成的地貌单元非常明显。中山地貌是地壳运动隆起产生的,而丘陵地貌则是外力剥蚀的结果。境内各类地貌,明显地反映出地貌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中内外力的互相作用。
气候特征
五常市地处中纬度,冬季在极地大陆气团控制之下,夏季受副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春、秋两季为冬、夏季风交替季节,其气候类型为寒温带。
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少雪
冬季(11—3月)长达5个月之久,经常处在西北气流和蒙古冷高压控制之下,导致气候寒冷,干燥少雪。一旦雪暴形成,常引起气温急剧下降,并伴有大风,给道路交通和居民的户外活动带来影响。
夏季短促酷热,雨量集中
夏季(6—8月)仅3个月左右,在副热带海洋气团影响下,导致气温高,雨量集中,常表现有明显的雨热同季的特征,易造成洪涝灾害。
春季温度无常,风大干燥
春季(4—5月)北方暖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升高。由于气旋活动频繁,常导致气温变化无常。当有发展旺盛的气旋过境时,形成风沙天气,空气干燥,易发生春旱。
秋季低温凉爽,初霜较早
秋季(9—10月)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急剧下降。由于较大规模的冷空气入侵,易出现早霜。
综合市内不同地貌类型的气候特征,全市划为4个气候区。
平原温和半干旱气候区
位于市内北部平原地带,无霜期135—140天,≥10°积温2600—2700℃,春季稳定通过0℃日期平均在3月末,稳定通过10℃日期在4月末5月初,秋霜在9月下旬,热量资源充足。水分资源贫乏,春旱严重。
中部平原丘陵温和农业气候区
位于市内中西部波状平原区。无霜期130—140天,≥10°积温2500—2700℃,春季稳定通过0℃日期在4月上旬,稳定通过10℃日期在5月上旬。秋霜在9月下旬,热量资源较充足,水分条件好于北部平原区,时有春旱。
东南、东浅山湿凉半温润气候区
位于市内东部和南部的浅山区。无霜期120—130天,≥10℃,积温2500—2600℃。春季稳定通过10℃日期在5月上旬到中旬初,秋霜在9月中旬,热量资源不足。水分资源较充足。
东南深山温凉温润气候区
位于市内东南部的山区。无霜期110—125天,≥10°积温2300—2500℃。春季稳定通过0℃日期在4月上旬末,稳定通过10℃日期在5月中旬。秋霜在9月中旬,热量资源不足,水分资源充沛。
水系水文
五常市水系发达,河网密布。平均年径流总量为34亿立米,年径流深为500—100毫米,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为500毫米,西北部为100毫米。拉林河最大洪水发生在1956年,五常水文站处洪峰流量2470米/秒,牤牛河最大洪水发生在1960年,大碾子沟水文站处洪峰流量为1440米/秒。多年平均含沙量0.68公斤/立米,年侵蚀模数为32吨/平方千米,年输沙量20.1万吨。封冻日期11月中旬,开河日期4月初,封冻天数130至150天,最大冰厚1.13米,最高水温30.6℃。各河危水化学类型主要为重碳酸钙型,其次为重碳酸钾、钠、钙型,矿化宠为0.05—0.43克/升,属于淡水。硬度为1.12—1.4度,属于极软水类型,PH值在6.7—7.3之间,属于中性或弱碱性水。水温为12—18℃,灌溉期,各河流水质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农田灌溉标准,为完全适应灌溉水质。
土壤类型
五常市境内土壤种类有9个土类、29个亚类、33个土属、59个土种。
暗棕色森林土分布在东南部山区、丘陵及剥蚀残丘。全市共有384.7万亩,占总面积的34%。主要有暗棕壤、白浆化暗棕壤、草甸暗棕壤、潜育暗棕壤4大亚类,大部分为天然次生林所覆盖。土层在15—30厘米,土质肥沃,但土层浅薄,抗蚀能力差,一旦植被破坏就会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适于发展林业。
白浆土分布于丘陵地和山前洪积台地。全市有白浆土面积262.6万亩,占总面积的23%。它包括白浆土、草甸白浆土、潜育白浆土3个亚类。黑土层薄,贫脊,板结,土质粘重,怕旱怕涝,抗蚀性能差,适合发展林业,经过改造后可以农用。
黑土主要分布在漫岗和坡地上。全市有127.6万亩,占总面积的11%。它包括黑土、草甸黑土、白浆化黑土3个亚类,黑土层薄,基础肥力高,强化性状较好,但质地较疏松,易受风蚀和春旱。
草甸土主要分布在岗间洼地及拉林河、牤牛河两岸的漫滩地、低级地上。全市有234.5万亩,占总面积的21%。它包括草甸土、碳酸盐草甸土、山地草甸土、白浆化草甸土、沼泽化草甸土、泛滥地草甸土6个亚类。基础肥力高,但质地粘重,速效养分较低。经过改造,适合种植水稻。
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拉林河、牤牛河等河流两岸,地势平坦,排灌便利地区。它包括黑土型水稻土、草甸土型水稻土、沼泽土型水稻土、白浆土型水稻土、泥炭土型水稻土5个亚类。水稻土占总面积的5.7%。大部分是草甸土型水稻土,渗透性好,土质肥沃,所产水稻籽粒饱满,米质优良。但有的土壤粘糗冷浆,透水性差,作物易贪青晚熟。
此外,还有5.3%的河泥土、沼泽土、泥炭土、灰色森林土等。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2022年,五常市工业用地1572.57公顷,物流仓储用地505.92公顷,城镇住宅用地1709.92公顷,农村宅基地7929.11公顷,合计:11717.52公顷。
植物资源
五常市境内植物树类有34个科、46个属、63种。主要有杨、柳、榆、槐、核桃楸、水曲柳、黄菠萝、枫、柞、桦、椴、红松、云杉、冷杉、落叶松、樟子松等,还有灌木、山果等多种木本植物。草类主要有小叶樟、卷毛红、苇、蒲、三楞草、柳蒿等1000多种。有蕨菜、木耳、蘑菇等山野菜、食用菌数10种,有山参、刺五加、五味子等中草药700余种。
动物资源
五常市境内野生动物兽类主要有黑熊、野猪、狍、狐狸、貉、貂、兔等。禽类主要有山鸡、野鸭、燕子、喜鹊、猫头鹰、杜鹃、黄莺、画眉、布谷、麻雀等百余种。水产品主要鱼种有鲫鱼、鲤鱼、鲇鱼、鲢鱼、草根等。
矿产资源
五常市境内已探明发现的矿产30余种,其中矿产地360余处,矿点100余处,矿化点200余处。主要金属矿产有金、银、铜、铁、铅、锌、钨、锡、钼、铬、锰等。非金属矿产有煤、泥炭、石英、石灰石、长石、水晶、蛇纹岩、石英砂、石墨石棉等。建筑材料有石材、耐火土、砖用粘土、建筑用砂等。
人口
截至2019年末,五常市户籍总人口89.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9.7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口18.9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1.2%。全市出生人口0.4万人,出生率4.76‰,死亡人口0.3万人,死亡率3.19‰。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7‰。
截至2020年末,五常市户籍总人口88.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89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口20.3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2.9%。全市出生人口0.34万人,出生率3.85‰,死亡人口0.29万人,死亡率3.27‰。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9‰。
截至2021年末,五常市户籍总人口88.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5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9.05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21.6%。60岁及以上人口21.9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4.9%。全市出生人口0.29万人,出生率3.31‰,死亡人口0.29万人,死亡率3.29‰。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2‰。
截至2022年末,五常市户籍总人口87.5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6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39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口21.7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4.8%。全市出生人口0.25万人,出生率2.9‰,死亡人口0.36万人,死亡率4.18‰。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8‰。
截至2023年末,五常市户籍总人口87.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1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口24.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8.5%。全市出生人口0.27万人,出生率3.15‰,死亡人口0.35万人,死亡率4.04‰。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9‰。
经济
综述
2019年,五常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2.9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35亿元,增长9.6%;第三产业增加值138.9亿元,增长6.3%。三次产业结构为37.2:12.7:50.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0896元,增长7.3%。
2020年,五常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0.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1.3亿元,增长2%;第二产业增加值34亿元,下降0.4%;第三产业增加值133.5亿元,增长0.1%。三次产业结构为39.9:12.2:47.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1280元。
2021年,五常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0亿元,比上年增长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5.9亿元,增长8%;第二产业增加值36.6亿元,增长5.6%;第三产业增加值137.5亿元,增长6.5%。三次产业结构为40:12.6:47.4。户籍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2746元。
2022年,五常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4.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3.2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40.7亿元,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140.8亿元,增长3%。三次产业结构为40.4:13.4:46.2。
2023年,五常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5.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6.41亿元,增长-8%;第二产业增加值38.04亿元,增长0.2%;第三产业增加值141.21亿元,增长1.2%。三次产业结构为37.3:13.3:49.4。
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五常市完成固定投资额比上年增加1.4%。按产业分,第一产业项目本年完成投资总额同比下降24%;第二产业项目本年完成投资总额同比增加36.7%,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加36.7%;第三产业本年完成投资总额同比下降17.5%。
财税收支
2022年,五常市财政总收入14.0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亿元,同比增长9.2%。税收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2.1%。财政支出总计63.7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62.1亿元,同比增长7.3%。
人民生活
2022年,五常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07元,同比增长3.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85元,同比增长4.6%。
第一产业
2022年,五常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6.5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64.4亿元;林业产值6.9亿元;牧业产值38.8亿元;渔业产值3.9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5亿元。
农业
2022年,五常市粮食38.51亿斤,其中:水稻总产23.35亿斤,玉米总产14.75亿斤,大豆总产0.29亿斤。
生产条件
截至2022年末,五常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89.9万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0983台,小型拖拉机43706台,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89%。化肥投入(折纯)4.4万吨。
第二产业
工业
2022年,五常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依然稳步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其中: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门类看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0%,医药工业受疫情影响18.8%,电力及热力供应增长-10.5%。
建筑业
2022年,五常市资质以上建筑企业14家,建筑业总产值实现3.51亿元,同比增长4.7%。
第三产业
服务业
2022年,五常市共有规上服务业企业4家,实现营业收入4.22亿元,同比下降3.8%。
国内贸易
2022年,五常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1%。
房地产业
2022年,五常市房地产开发投资5.8亿元,同比下降46.1%。
旅游业
2022年,五常市共接待游客85万人次,增长14%。全年实现旅游业务收入3.1亿元,增长26%。
金融业
截至2022年末,五常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25.45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住户人民币存款余额381.8亿元,比上年增长18.4%,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额173.4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交通运输
五常市境内拉滨铁路贯穿南北,有国道4条【G222嘉荫—临江(原吉黑公路哈市至舒兰界段)为一级公路,G202黑河—大连(拉林至牛头山大桥段)、G229饶河—盖州(原铁通公路尚志界至五常段)、G503五常—通榆(原铁通公路五常至榆树界段)为二级公路】,省道1条【S316海林—山河镇(原雪乡公路)为二级公路】。
2022年,五常市吉黑高速、科铁高速、哈尔滨都市圈环线五常过境段建设推进。打通新生路北段、化肥路等5条卡脖路、断头路。启动过街天桥建设,优化调整公交线路,施划道路停车泊位1500个。修建农村公路135千米,干线公路优良率达98%,农村公路列养率实现100%,农村公路养护保持全省第一名。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2022年,五常市“四上”企业发展到197户,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数字化车间企业2家,“专精特新”企业20家。盘活园区僵尸企业17家,完成标准化厂房建设并签约入驻企业3家。编制《五常市生物经济产业发展规划》《五常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引进华旭智慧水务、中天众达数字城市等企业入驻。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五常市共有普通中学35所,小学29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普通中学专任教师、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小学专任教师等全市共计4918名。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小学在校学生等全市共计54650名,其中学前教育10529名。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升学率均保持在100%。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末,五常市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艺术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大米博物馆1个,各类电影放映单位3个,共有乡镇体育文化站24个,数字电视全城推广,24个乡镇全部实现了有线收视。
体育事业
2022年,五常市共建羽毛球园区1个,篮球园区4个,乡镇体育活动站246个,奥体公园1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3个,笼式足球场4个。
卫生事业
截至2022年末,五常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44个,其中医院21个、门诊部所140个、疾控监督1个、妇幼保健院1个、卫校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个、民营医院17个、山河屯林业局医院1个。卫生机构床位数3599张。卫生技术人员3824(含林业局35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305人,注册护士1474人。
社会保障
2023年,五常市养老参保人数为30.53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31307万人,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94287万人。
基础建设
2022年,五常市开展市容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完成城市绿化年度目标任务,城区保洁率、洒水除尘率、垃圾处理率、冰雪清运率持续保持100%。完成房地产开发13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6个。改造老旧供热管网2千米,组织供热企业提前5天开栓供气。投资2.65亿元,启动城镇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和山河镇、沙河子镇供水工程建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入运营,城区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
环境保护
2022年,五常市“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效显著,中央和省级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年度整改完成率实现100%。全面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8天。落实河湖长制,全面完成河湖“清四乱”专项整治任务。完成小山子污水处理厂建设,启动北部供水厂、牛家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实现重点镇污水收集全覆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清理农村积存垃圾40000立方米、农业生产废弃物6054立方米,完成问题户厕整改4053户。加大农村生活污水、小微水体整治力度,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到26%。常态化推进磨盘山水源地环境综合治理,饮用水源地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被生态环境部列为先进典型。全面推行“林长制”“田长制”,持续打击非法采砂采石、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违法行为,治理侵蚀沟201条,修复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2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黑土地保护完成省级考核目标,农用地、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100%。
安全生产
2022年,五常市应急指挥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启动拉林二级消防站项目建设,道路安全、城镇燃气、房屋安全等重点领域专项治理扎实推进,全年无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平安建设
2022年,五常市深化“平安五常”建设,推动市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扫黑除恶实现常态化。新建公安执法办案中心、户政和出入境大厅。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五常市源于儒教“三纲五常”之“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放荒开垦,陆续建立举仁、田义、崇礼、尚智、诚信五个甲社,遂将此地概称“五常堡”,设治时沿袭“五常”之称。
风景名胜
截至2022年末,五常市拥有A级旅游景区3家,其中,AAA级2家,AAAA级1家;星级宾馆0家,旅行社11家。
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长白山脉张广才岭之首,与吉林省分界处,距五常市区150千米,景区总面积5万公顷。凤凰山主峰海拔1690米,被誉为“东北第一大山”。海拔超过千米的山峰有89座。
石刀山景区
石刀山景区位于哈五路九十三千米处,距五常市20千米。总面积300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50平方千米。此刀由刀座和刀身两部分组成,座基高5米,刀身高5.08米,宽0.93米,厚0.4米,均为花岗岩石质地。刀身与刀座线条清晰,比例匀称,刀背依偎山体,刀刃与对岸的刀劈砬子相对应,被人们称之为“石刀飞峙”。
龙凤山风景名胜区
龙凤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黑龙江省五常市境内,地处长白山脉张广才岭余脉西坡。森林公园总面积21840公顷,被评为黑龙江省九大风景名胜区之一,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和联合国大气本底污染监测站等,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十分突出的“天朗、气爽、山青、水秀、鱼鲜、稻香等”特点。山清水秀,鱼多稻广,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地方特产
五常大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五常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五常市是鱼米之乡,五常大米颗粒饱满,质地坚硬,色泽清白,呈半透明状,饭粒油亮,香味浓郁,饭后不回生。
2003年5月1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五常大米”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荣誉称号
2020年1月,五常市入选全国第四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2020年5月,入选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
2020年6月,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2020年9月,入选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地区。
2020年12月,入选2020年度中国全面小康百佳示范县。
2021年7月,入选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2021年8月,入选2021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2021年11月,入选黑龙江省乡村产业振兴典型案例。
2021年12月,入选首批“黑龙江省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示范县“。
2022年4月14日,入选“赛迪顾问乡村振兴百强县(2021)”名单,位列全国第6名。
2022年11月17日,入选“中国天然氧吧”,黑龙江省“中国天然氧吧”总数上升为21个,跃居全国第四。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