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罗汉,本意为阿罗汉,是梵文Arhat的音译。五百罗汉原意本指修行佛教的人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后来演化泛指修得“阿罗汉果”果位的人。
历史考据
阿罗汉,在佛教经典中固然是常见的,但并不意味着是固定的数字。可是随着
十六罗汉的崇奉,
五百罗汉像也便在五代时期见于绘画和雕塑,不久便有许多寺庙建立了五百
罗汉堂。《
贤愚经》卷十三和《经律异相》卷四十八记载,佛在波罗捺国为四众说法,时空中有五百只大雁听到佛说法的声音,欢喜异常,便飞落下来听佛说法。
五百罗汉,一般指佛释迦去世后参加第一次经结集的五百比丘,以大迦叶和阿难首。至于五百比丘的其他人,除知名的十大弟子外,一般没有名号的记载。然而,在我国流传的五百罗汉却都有名号,这在佛经中是找不到的根据的,是宋人的附会之说。
关于多罗汉的来历,除了参加第一次佛经结集的五百比丘之说外,还有说为跟随释迦牟尼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的。在《贤愚经》、《报恩经》等经中,另有种种说法,下面分别介绍。
有一猎人张 网捕住五百只雁,并全部杀死。五百只雁因闻法功德而转生三十三天(即忉利天)。《报恩经》卷四说,古代有一国王想食雁肉,命猎人捕雁。正好有五百只大雁飞 过,雁王误落网中,猎人大喜,准备杀之,忽心中不忍,放了雁王。国王听说后便不再食雁肉。国王即阿阇世王,雁王即佛,一雁为阿难,其余即五百罗汉。
《
大唐西域记》卷三记载一大枯树穴中住有五百蝙蝠,有一队商人在此停留歇息。他们点火取暖,烧到枯树,正巧一位商人手捧佛经诵念,蝙蝠虽被火围住,因爱乐法音,忍耐不去,终被烧死。这五百只蝙蝠转生为人,普证圣果,成为五百罗汉。
另据古代印度传说 ,在憍萨里国有五百强盗占山为王,后与官军交战,全部被俘。他们被挖下双眼后放逐到山林。强盗在林中绝望地奔跑,呼号。佛陀听到后,大发慈悲,用神药使他们复明。五百强盗从此弃恶扬善,皈依佛门,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心后均修得正果。成为五百罗汉。
在中国汉地自东晋竺昙猷居住天台山时,古老相傅云:天台悬崖上有佳精舍是得道者所居。有石桥跨涧而横石断人。猷洁斋累日,度桥见精舍神僧,因共烧香中食。神僧谓猷曰:却后十年自当来此,于是而反(见《
高僧传》十二)。后世遂有石桥寺五百应真之说。《天台山志》引五百应真居方广寺感应异记云:「永嘉长史全亿,画半千罗汉形像。」到五代时,五百罗汉的尊崇特别兴盛。
吴越王钱氏造五百铜罗汉于
天台山方广寺。显德元年(954)道潜禅师得吴越钱忠懿王的允许,迁
雷峰塔下的十六大士像于
净慈寺,创建五百罗汉堂。
宋太宗雍熙二年(985)造罗汉像五百十六身(十六罗汉与五百罗汉),奉安于天台山寿昌寺。宋仁宗供施石桥五百应真的敕书载《天台山志》。各地寺院也多建五百罗汉堂。宋
苏轼集中有元符三年(1100)为祖堂和尚作的 《广东东莞县资福寺五百罗汉阁记》(见《东坡文集》后集20)。后人又附会地列举五百罗汉的名字,其实都是没有根据的。至于近代某些寺院中塑造的五百罗汉像,许多形象都是出自匠人的臆造,或者采自神话小说,以至流于怪诞,失去了佛的出家弟子应有的合乎戒律的威仪。由于十六罗汉住世护法的传说,引起汉地佛教徒对于罗汉的深厚崇敬,于是又有五百罗汉的传说。
各地名山也有罗汉洞或竹林圣僧寺的传说。如
河南嵩山就有
五百罗汉洞。据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释有挺撰《中岳寺五百大阿罗汉洞记》(又名修圣竹林寺碑,见于《八琼室金石补正》一○八)中称:唐初蜀僧法藏始感得灵异。知山中竹林寺是圣僧所居。宋代院主崇敬,因选定此洞。造五百罗汉像。现存的五百罗汉堂有北京
碧云寺、成都
宝光寺、苏州西圆寺、
汉阳归元寺、昆明
筇竹寺等处。
历代画家绘画五百罗汉图像,见于著录的有梁代的
朱繇,见于宋中兴馆阁储藏。稍后有宋代的
李公麟(见《
清河书画舫》八、《法书名画见闻表》、《式古堂书画考》三),南宋的刘松亭(见《秘殿珠林》十)、吴彬(见《
石渠宝笈》三)。
至于天台山石桥寺五百罗汉的名号,据《宝刻丛编》十二载大和癸巳(933)大德崇义所撰的吴(宣州)龙兴寺崇福院五百罗汉碑注云:出《复斋碑录》。又《金石续编》十七,有绍兴四年(1134)刻的江阴军乾明院罗汉尊号碑。这两碑现都不存。但是乾明院碑于明
崇祯十六年,
高承埏曾刻于泾县署中,其子高佑纪又重刻,被收入嘉兴藏第四十三函中。书中所举五百罗汉的名号毫无典据,想是宋人附会之谈而已。
其一指跟随
佛祖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其二指参加印度佛教史上第一次结集三藏或第四次结集三藏的五百比丘,其三指言五百罗汉为五百大雁所化(见《贤愚经》),其四说五百罗汉的前身是五百蝙蝠(见唐玄奘《
大唐西域记》),----其实,在任何佛经中都没有记载五百罗汉的名号,“五百”,只是言其多而已。
至于五百罗汉怎么到中国以及他们的名字----略。不过,由于五百罗汉人数众多,面孔一时难以分清,以至有些人借机混了进来,硬充罗汉。如
成都宝光寺的罗汉堂内,康熙和乾隆分别被塑为奢夜多尊者和
直福德尊者。
在佛教中,罗汉所证的果次于佛和菩萨,因此地位也比他们低,他们住的地方只能叫“堂”而不能叫做“殿”的。
罗汉的修行非常好,所以是“金身”,但从普度众生的角度来考察,就很难说了。
因此,菩萨的地位要比他们高的多。菩萨为了入世救世,有时甚至牺牲自我,不计个人得失,是这些“小乘”罗汉不能比的。在很多的佛经中,
释迦牟尼佛经常呵骂阿罗汉,说他们是“
焦芽败种”,自私自利,是应该向菩萨好好学习的。
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
文化艺术
经论中常见的五百阿罗汉、五百比丘、五百上首即是。如《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佛说兴起行经》、《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涅盘经》等举示有关五百罗汉的本生、因缘、授记等。《法句譬喻经》卷二说五百罗汉教授盘特比丘之事。《舍利弗问经》谓有住世护法五百罗汉。《
大智度论》卷二以佛弟子数为五百,并出五百罗汉的名目。住世护法的罗汉,其数不仅有十六或五百之说,《入大乘论》记九十九亿
大阿罗汉在佛前誓言永住世护法,《法住记》记十六罗汉各有数千眷属云云。
五百之数,是根据五百贤圣的故事。如佛灭度后,
大迦叶与五百阿罗汉在
王舍城结集遗法。又,相传
阿育王时,集五百罗汉僧与五百凡夫僧令合诵遗法,凡夫僧摩诃提婆(大天)驱五百罗汉僧沈于恒河,其时五百罗汉以神通飞虚空,移往北方迦湿弥罗国。参加
迦腻色迦王第四次结集或造《
大毗婆沙论》的,据说就是此五百罗汉。《西域记》卷二说五百贤圣的前身是南海滨一枯树下的五百只蝙蝠。五百罗汉图像的绘塑在中国究竟始于何时,虽无得确知,不过当与十六罗汉图像同时。依《佛祖统纪》所载,可知北宋初年已有彼等图像。宋太祖雍熙元年(984)勒造罗汉像五百十六身,奉于天台寿昌寺。又,宋·秦观曾作《五百罗汉图记》、苏东坡作《广州资福寺罗汉阁碑记》。此中,秦观的图记叹称吴僧
法能所画的五百罗汉一轴,说‘笔画虽不甚精绝,而情韵风趣各有所得,其绵密委曲可谓至矣。’法能是画五百罗汉的能手,其艺事可与五代画十六罗汉的贯休竞美。另外,天台山石桥的五百罗汉也驰名于世。《嘉兴续藏经》第四十三函录《乾明院五百罗汉尊号碑》一卷,卷首附有崇祯癸未年高承埏的序,序文谓此即是南宋江阴军乾明院罗汉尊号碑。碑中的住世十八尊者、石桥五百尊者的名号皆备,然其杜撰之迹历历可征,当系后人所定。或许原非宋代旧物,而是明人假托亦未可知。今世称五百罗汉大抵蹈袭乾明院罗汉的名号。
此外,对五百罗汉的尊崇,似乎在五代时已颇为兴盛,如显德元年(954)道潜禅师得吴越钱忠懿王的允许,将雪峰塔下的十六大士像迁于净慈寺,创建五百罗汉堂。而各地名山也有罗汉洞或竹林圣僧寺的传说,如河南嵩山有五百罗汉洞。现存的五百罗汉堂有北京碧云寺、
成都宝光寺、甘肃莲华寺石窟、苏州
西园寺(戒幢建寺)、
昆明筇竹寺、西山
华亭寺、
武汉归元寺等处。
其中,莲华寺石窟的五百罗汉为石刻像,雕造于宋·绍圣二年(1095)。北京碧云寺的五百罗汉,其规模在华北地区最为可观。成都宝光寺、昆明筇竹寺及西山华亭寺的五百罗汉均为彩塑。宝光寺的罗汉像高约一点五公尺,形像雄伟,保存良好,是清·咸丰元年(1851),依照
常州天宁寺石板线刻的原貌而塑的。
筇竹寺五百罗汉乃四川合州黎广修携其弟子五人入滇,从清·光绪十六年(1890)起,历时七载所完成的作品。
在日本,五百罗汉信仰盛行于江户时代以降。随着此信仰之流行,五百罗汉像的制作流行日本全国各地。而且,罗汉像的表情也渐倾向庶民化,可见罗汉信仰普及于一般民间。如东京都目黑大圆寺的
释迦三尊、十六罗汉、五百罗汉像(明和九年,1772),川越喜多院的五百罗汉像(天明二年,1782),
小田原市的玉宝寺(建于享保十五年,1730),大分县耶马溪的罗汉寺等,皆是江户时代有关罗汉信仰的著名作品。此外,川越寄居町小林寺内,有五百罗汉像,据寺中 ‘五百罗汉由来碑文’所载,此等罗汉像完成于天明三年(1783)。
神是人造的,当然也可让人随意添加。俗话说,‘做了皇帝想成仙’,有的皇帝还把自己挤进五百罗汉。清朝的皇帝信佛,自称自己是‘金身罗汉’转世的。所以,建造在四川省
新都县城内的宝光寺罗汉堂,就有两个皇帝;295是康熙,阇夜多尊者;360是乾隆,直福德尊者。
五百罗汉名号
1.
阿若憍陈如尊者梵文 Ajnata-kau-hdmya
本名
摩诃迦叶,又叫摩诃迦叶波。梵语“摩诃”意为“大”,故又称为大迦叶。
为三迦叶之一。迦叶,意译饮光,因其通身光炎,能映
余光,使不现,故名饮光;那提为河名,尊者在河边生,故以为名。
25.
达摩波罗尊者译作护法。六世纪印度达罗毗萘国建志补罗城人,为该国大臣之子。印度十大论师之一。
31.
破邪神通尊者破邪神通,意译为贤爱。名跋陀罗缕支。西印度人。
32.
坚持三字尊者即晋代僧人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省宁武附近)人。三字即“阿弥陀”,意译“无量寿”。
34.
鸠摩罗多尊者Kumāralabdha,又作鸠摩暹多、鸠摩罗陀、鸠摩罗驮、矩摩逻陀、拘摩罗逻多、究摩罗陀。意译作童受、童首、豪童、童子。
35.
毒龙皈依尊者本名瞿波罗。意译牧牛人。曾为毒龙,故以为名。
48.伏陁蜜多尊者
56.
无忧禅定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无忧,即破除了忧愁烦恼。人生在世,往往不能摆脱贪、嗔,痴的影响,生出无穷的忧恼。
60.
金山觉意尊者为佛陀弟子。金山,喻佛之身如同金山。在佛教经典中,佛陀有时被称金山王,意即金山之胜妙者。
63.
无量本行尊者阿弥陀佛之前世身。本行,指菩萨修炼能使自己成佛的方法。尊者原为国王,后放弃王位,出家修行,法号法藏。
100.菩注尊者
153、光曜尊者
176、花华尊者
202、俱那舍尊者
223、没特伽尊者
228、栴檀藏尊者
238、乾陁落尊者
244、智慧涨尊者
248、尼驮伽尊者
256、不动意尊者
268、首火焰尊者
277、阿那悉尊者
286、摩挐罗尊者
290、首焰光尊者
292、藏律行尊者
302、阿婆罗尊者
314、头陀僧尊者
327、须达那尊者
355、栴檀罗尊者
361、须冉阝刹尊者
362、喜见尊尊者
377、光明纲尊者
378、善修行尊者
402、幻光空尊者
405、拘冉阝意尊者
417、量无比尊者
435、普光明尊者
474、劫宾那尊者
485、摄众心尊者
495、六根尽尊者
498、注茶迦罗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