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帝国

亚历山大大帝时期马其顿王国的称呼

亚历山大帝国(前336年~前323年),是对亚历山大大帝时期的马其顿王国的称呼,由著名的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开创,其版图东起葱岭印度河平原,南至波斯湾并包括埃及,西到色雷斯希腊,北抵黑海阿姆河,是历史上继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后第二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

早期历史
亚历山大帝国,是马其顿王国的一个历史时期的称呼,马其顿地处希腊东北边缘,南接贴撒利,中隔奥林匹亚山,西为伊利里亚,东邻色雷斯。根据自然地理条件,马其顿明显分成两部分:上马其顿,位于西部,地域广大,山脉纵横,森林密布,适于畜牧业,是马其顿人基本居住地;下马其顿,是块濒临爱琴海沿海平原,适于农业发展。
马其顿人来源不清,可能是伊利里亚人、色雷斯人、希腊人的共同后裔。由于僻处一隅,马其顿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基本被排除在希腊邦际生活之外。而马其顿人则粗犷勇武,被看作非严格意义的希腊人,许多希腊人甚至称他们是异族蛮人。马其顿国家形成的过程极为模糊,长期处于希腊世界外围,没有史家专门以它为记载对象。
根据现有零星材料,马其顿早期存在过一些独立的部落联盟,各部落均有自己的巴赛勒斯。
约在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马其顿可能发生过类似提修斯改革的统一运动,形成早期国家,定都上马其顿的埃盖,实行君主制,但公民大会仍然起一定作用。在希波战争中,马其顿依附于波斯,并被迫加入波斯军队。
公元前5世纪末叶,马其顿开始介入邻国事务,国都移至下马其顿的派拉。
进入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发生权力之争,国家几面受敌,危在旦夕。危机是转变的契机。摄政王腓力二世临危受命,将威胁一一去除。后来他废黜幼主,自称国王。经他苦心经营,马其顿很快成为强大国家。
腓力当政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他加强王权,削弱贵族会议公民大会的职能,把它们变成听命于他的工具。
他改革币制,确立了金、银币的兑换价格,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他建立起一支忠于个人的常备军,创造了具有很强打击力的马其顿方阵,其核心是贵族组成的重装骑兵,称“王友”。其重装步兵谓之“步兵王友”,装备一杆长6.3米的长矛,所列阵形纵深最多达32列。步兵的作用在于顶住敌人的攻击,战斗的结局则取决于骑兵的对敌两翼的攻击。腓力是希腊人中第一位赋予骑兵重大意义的人。
腓力征服希腊
公元前355年,毗邻马其顿的中希腊发生城邦混战,弗西斯因财政紧张,竟洗劫了希腊人的圣地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
腓力借机南下,控制了希腊中北部地区,马其顿的崛起使一些与北希腊利益关系的城邦感到了威胁。雅典四方串连,组成反马其顿联盟,一度使腓力的扩张企图受挫。事后雅典人在坚决反马其顿的政治家德摩斯提尼的倡导下把观剧津贴用于军事开支并令富人分成若干捐献组,负责造舰。雅典成为希腊人反马其顿侵略的中坚,但在雅典人中也有一部分人希望借腓力之手摆脱遍及希腊的城邦危机,把战火引向波斯。这种看法的代表是修辞家伊索克拉特,他曾多次上书腓力,对腓力思想有很大影响,但主导雅典政策的仍是抗战的思想。
公元前338年夏,马其顿军与以雅典、底比斯军为首的反马其顿联军决战于中希腊的克罗尼亚,联军惨败。战后,希腊各邦被迫承认马其顿的霸主地位,只有斯巴达保持了自己的尊严,拒绝参加腓力在科林斯主持的希腊和会。科林斯大会满足了希腊奴隶主的要求,确立了马其顿的统治秩序。各邦禁止互相攻伐,各邦被内部禁止重分土地,没收富人财产,取消债务,不准为政治目的解放奴隶。马其顿军于会后驻希腊各战略要地,以保持自己的统治。
前337年成立“希腊联盟”,即“科林斯同盟”。
亚历山大时代
初露锋芒
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被波斯派来的刺客杀死在他女儿的婚礼上。亚历山大腓力二世的儿子,当年年仅20岁就继位了,并以权谋和武力镇压了希腊人反马其顿运动,举义的底比斯被毁灭,公民或被卖为奴,或被处死、流放,土地则被分割予它邦。马其顿国内的政敌也被悉数清除。
在希腊的一片喧哗声中,亚历山大恢复了统治,并于公元前335年组建起一支由3万步兵、5000骑兵构成的东征军,在第二年初春渡过赫沦斯滂海峡,开始了历史性的希腊化征程。
亚历山大从小兴趣广泛又聪明勇敢,12岁时曾驯服过别的骑手不能驾驭的烈马。13岁到16岁,他的父亲为他聘请了当时希腊“最博学的人”亚里士多德作为家庭教师,他向老师学习了哲学、医学、科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他最喜欢的书是《伊利亚特》,他一心想向阿喀琉斯学习,创下辉煌的伟绩。
腓力二世被害后,希腊被征服的城邦认为这是摆脱马其顿帝国控制与奴役的天赐良机,他们纷纷起义暴动,但年轻的亚历山大在短短的两年里就平息了骚动。为了维持庞大的军队以镇压希腊各城邦的反马其顿运动,为了实现自己征服世界的野心,亚历山大把目光放向了领土辽阔、资源丰富、财富滚滚的波斯。
东征
公元前334年的春天,亚历山大率领35000人的大军和160艘战舰,开始了远征东方的行动。行前,他把自己的所有地产收入、奴隶和畜群分赠给人。一位大将问道:“请问陛下,您把财产分光,给自己留下什么?”亚历山大说:“希望,我把希望留给自己,它将给我无穷的财富!”
此时的波斯正值大流士三世统治,内政腐败,危机四伏。马其顿军与波斯军在小亚细亚的格拉尼库斯河畔展开首次会战,大胜(格拉尼库斯河战役)。随后马其顿军轻取整个小亚细亚。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率军在叙利亚的伊苏斯平原打败了大流士三世亲率的10万余波斯军,俘虏大流士三世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伊苏斯之战)。亚历山大称赞大流士的宫殿:“这样才像个国王!”
接着,亚历山大向南进军叙利亚腓尼基,又派手下大将攻占了大马士革,从大流士的军械库里获得大量战利品。他亲自率领部队南下,经过7个月的艰苦战斗,攻下了推罗城,把推罗城的3万居民卖为奴隶(推罗围攻战)。亚历山大围攻推罗城时,大流士三世曾派使者求见亚历山大,愿意出巨款赎回他的母亲、妻子和女儿,还要割让半个波斯帝国给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的一员大将帕曼纽心满意足地说:“如果我是亚历山大,我就接受这个条件。”亚历山大则毫不动心,他说:“我不是帕曼纽,我是亚历山大。”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切断波斯陆军与海上舰队的联系后,长驱直入埃及,自称是太阳神“阿蒙之子”。他亲自勘查设计,在尼罗河三角洲西部,建立亚历山大城,他要它永存人世,做为他伟大战绩的纪念碑。埃及的法老为亚历山大加上了“法老”的称号。在庆功的宴会上,亚历山大分外兴奋,他说:“英雄的伟大就在于不断开拓疆土,不断增加权力,尽情享受美味佳肴和少女的美色。”
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率军插入两河流域北部,10月同号称百万的波军决战于高加美拉。在交战中,大流士三世弃阵逃跑,致使全线崩溃,波斯从此丧失抵抗能力(高加米拉之战)。马其顿军占领波斯都城巴比伦和苏萨,缴获无数战利品。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通过波斯波利斯战役突破波斯山口,占领波斯波里斯,获12万塔兰特巨资,并焚烧在巴比伦、苏萨、波斯波利斯埃克巴坦各波斯王宫以示报复,波斯帝国至此灭亡。不久,亚历山大又沿里海东进,穷追大流士三世。进入安息前获悉大流士三世被其部下所杀。但他并未因此止步,于公元前329年穿越现今阿富汗巴基斯坦交界处的兴都库什山(与中国新疆的帕米尔高原相接),直至中亚锡尔河一带。
撤军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率领军队离开中亚,经过开伯尔山口,南下侵入印度,企图打到“大地终端”。他在印度河谷建立了两座亚历山大城,迅速占领了西北印度的广大地区。他想进一步征服印度的心脏地带,向恒河流域进发。但此时亚历山大的士兵已厌倦了长期的紧张战争,再加上印度的炎热、暴雨和疾病,他们拒绝前进,要求回家。他们纷纷举行集会,发生哗变,印度的土著居民也群起反击。亚历山大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公元前325年,将大部队撤出印度。
亚历山大的部队分两路撤回:一路在海军将领涅阿霍斯的率领下取海道由伊朗海湾入波斯湾;一路由亚历山大亲自率领,从陆路经卡曼尼亚沙漠而归。公元前324年初,两路大军会师在巴比伦境内的奥皮斯城。由于长途跋涉,亚历山大的部队损伤极大。将近10年的亚历山大远征,终于结束了。亚历山大将巴比伦作为首都,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它的版图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依多瑙河黑海,仅起名为亚历山大的要塞便建起70多座。
意义
在远征以前,亚历山大认为希腊民族是世界独特的民族,只有这个民族才真正具有开化的文明,而其他非希腊民族都是野蛮的民族。随着东征,亚历山大逐渐认识到波斯人和希腊人一样具有杰出的智慧和才能,他们也应该受到尊敬。因而亚历山大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他认为各民族应该是公平、平等、和睦相处。他因此产生了一个伟大的计划,想让波斯人、希腊人与马其顿人结为友好的同伴。为了促进马其顿人和波斯人、东方人的融合,亚历山大和大夏贵族罗克珊娜结婚,并鼓励马其顿人和东方女子结婚。在苏萨,亚历山大举行了一次盛大奢华的结婚典礼,他亲自和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的女儿斯塔提拉结婚。同一天举行婚礼的马其顿将士有1万对之多。在婚礼上,亚历山大宣布:马其顿人和东方女子结婚,可以享受免税权利,他还给新婚夫妇馈赠了许多礼物。
亚历山大的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东方的城市出现了优美的希腊式雕塑和建筑,东方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希腊、西方,丰富了西方的知识宝库。亚历山大的东征,还开辟了东西方贸易的通路。他在东方建立的几十座城市,都逐渐发展成为商业中心。如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当代仍是埃及著名的大海港。
帝国尾声
巴比伦亚历山大还整编一只庞大的军队,将3万波斯青年编入马其顿部队,并准备继续进行远征。他计划侵入阿拉伯波斯帝国北面的土地,还想再次入侵印度,征服罗马、迦太基和地中海西岸地区。但不幸的是公元前323年6月,亚历山大突然患恶性疟疾,从发病到生命结束仅10天时间,他匆匆离开了世界。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筹备远征阿拉伯半岛时突然病亡,时年33岁。由于死亡的突然降临,亚历山大未明确他的接班人,导致争夺王权的激烈斗争。在斗争中,他的母亲、妻子与儿女都被反对党杀死。将领们纷纷拥兵自立为王,横跨欧亚非三洲的马其顿王国从此分裂为四个希腊化的国家:马其顿色雷斯小亚细亚埃及叙利亚。亚历山大庞大的帝国只存在了短短的13年。
公元前301年,在弗里基亚的伊浦苏斯之役(又被称为继承者之役)结束了争执,帝国分裂为一些独立的王国,卡山德统治希腊,利西马科斯占据色雷斯,塞琉西一世(被称为“胜利者”)得到了美索不达米亚伊朗,而托勒密一世分得黎凡特(指地中海东部诸国)和埃及安提柯一世小亚细亚叙利亚建立了短暂的统治,但很快就被另外四个将领击败。对印度领土的控制也只是昙花一现,当塞琉古一世旃陀罗笈多孔雀王朝的第一个皇帝)击败时即归于结束。其中托勒密王国(公元前305—30年),塞琉西王国(公元前312—64年)和马其顿王国最为强大。
亚历山大的帝国最初被分割为四大部分(如图《后亚历山大时代版图》所示):
橙色为利西马科斯的色雷斯王国
到公元前270年, 上述希腊化的国家经过吞并战争剩下了:
●以马其顿-希腊为中心的卡山德王朝
●亚洲的塞琉西王国
由于这一时期是希腊文化北非西亚广泛传播的时期,也是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广泛交流的时期,因此在历史中,自亚历山大帝国崩溃到最后一个希腊人统治的王国——托勒密王国灭亡为止这段时间被称作“希腊化时代”。到公元前一世纪大多数西部的希腊化地区都被罗马共和国吞并, 而东部的希腊化地区则由于安息帝国的扩张和大夏王国(也称吐火罗)的脱离而被明显的减弱。
马其顿王国
亚历山大病故的消息传到希腊,雅典、弗西斯以及埃陀利亚和帖撒利地区的城邦掀起独立运动,将安提帕洛斯为首的马其顿驻军赶出境外。马其顿从亚洲调回援军,在帖撒利击败希腊联军
公元前322年,安提帕特洛斯在雅典派驻军队,扶植起亲马其顿的寡头政权,反马其顿的坚强斗士德摩斯梯尼在马其顿的追捕下自杀身亡。从此雅典在希腊政治生活中失去了过去的重要意义,仅在文化方面保持了自己的影响。然而,希腊人反马其顿统治的斗争并未止息,一些原先经济、文化落后的城邦随着古典时代诸先进城邦的衰落而崛起,成为希腊人争取独立运动的中坚。
公元前4世纪末,地处中希腊西北部的埃陀利亚地区的城邦组成埃陀利亚同盟,长期同马其顿抗衡。公元前3世纪初,南希腊西北部阿卡亚地区的小邦也组成自己的地方军事同盟,科林斯、墨加拉等大邦也相继入盟,包括伯罗奔尼撒大部分地区。这两个同盟和原先的伯罗奔尼撒同盟提洛同盟不同,完全是独立国家的联合体,每个入盟城邦具有相等的一票表决权,两个同盟之间既联合又斗争。
在此期间,斯巴达虽衰弱不堪,仍顽强维持了自己的独立。进入公元前3世纪,斯巴达公民只剩下700人,其中只有100人拥有土地。年轻的斯巴达国王阿基斯四世(公元前245—241年)和克利奥蒙尼三世(公元前235—222年)力图振兴斯巴达的努力,均以失败而告终。斯巴达丧失了长期勉强保持的孤傲,被迫加入阿卡亚同盟。由于埃陀利亚同盟和阿卡亚同盟的存在,从亚历山大帝国分离出的马其顿安提柯王朝对希腊的统治实际是不完整的。这种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一直维持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罗马征服马其顿和希腊为止。
托勒密王国
托勒密王国由亚历山大的主要将领托勒密在埃及所建,疆域基本上局限于尼罗河流域,极盛时也将地中海的一些岛屿和巴勒斯坦叙利亚以及小亚细亚的部分地区纳入王国范围之内,首都亚历山大里亚。
托勒密王国继承了埃及法老君主专制制度,国王集军、政、财、宗教大权于一身,以神在人间的代表自居。国家保持了古埃及以州为单位的行政区划,各州州长、财政官和下属区级官员均由马其顿人和其他希腊占领者担任,国王掌握着他们的任命权,并在各地驻军。埃及土著一般只担任村级政权的职务。另有包括亚历山大里亚在内的三个自治市(另外两座是恼克拉提斯和托勒迈依),集中居住着希腊殖民者
王国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名义上统归国王,称“国王的土地”,但实际占有状况十分复杂。有国王通过王室财政部门直接支配和经营的土地,这样的土地约占埃及可耕地的一半以上;有神庙僧侣、高级官吏及希腊军事殖民者的土地。社会上买卖、转让土地也是合法的现象,并不需要国王代理机构的认可。但军事殖民者的土地却不能自由转让,包括不可继承。一般农民除每年需上交1/3至3/4的租税外,还要承担劳役的重负。其他土地占有者的捐税数额不等,也有高级官吏享受免税的待遇,但这是个别的现象。
国王不只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也是最大的手工业和商业财产的拥有者。王室经营矿山、大手工作坊、商业和内外贸易活动,以充分满足王室的消费需要。由托勒密二世统治时期的一些文献得知,国王控制了全国的橄榄油的收购、加工和销售。其它手工业产品,如纸草呢绒、盐铁等的生产和销售也受到国王的严格控制。希腊商人和作坊主也是手工业和商业活动的积极从事者。由于王国政治一度稳定,亚历山大里亚是东地中海的海上交通枢纽,因此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
公元前3世纪是托勒密王国的全盛期,首都亚历山大里亚成为整个地中海地区的工商业和文化中心。这里的居民除埃及人、希腊人之外,还有远道而来的阿拉伯人、犹太人、波斯人等,人口多达70万。市内有繁荣的市场,出售的商品包括中国的丝绸,印度的香料。象牙、珍珠,阿拉伯的宝石等等。因商旅云集,亚历山大里亚港口专门修建了大理石灯塔,塔高122米,被当时的希腊人称作世界七大奇观之一。此外,托勒密王室重视市区市政和文化建设,修建有许多公共花园、剧场、神庙、图书馆、博物馆等建筑。其中的图书馆和博物馆是地中海地区的学术中心,不仅收藏有大量书籍,而且集中了一大批学者由国家供养,专门从事图书文献整理和自然科学研究工作。现存的古典著作大多是由这里的学者校勘分卷的,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如欧几里德埃拉托色尼阿基米德等都曾在亚历山大里亚进行过学术访问和研究。
公元前2世纪,托勒密王国因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社会矛盾的激化而走向衰落。公元前1世纪,托勒密王国沦为后起的罗马霸国的被保护国,末代女王克娄奥帕特拉在罗马内战中左右逢源,以便维持国家的存在。后因支持罗马将军安东尼,于公元前31年为安东尼的政敌屋大维所灭。
塞琉古王国
由亚历山大的另一部将塞琉古建立的这一王国是希腊化国家中领土最大的一个,盛时包括西亚、中亚、小亚细亚以及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部分地区,稳定的统治区是叙利亚,首都安条克坐落其上,因此又有叙利亚王国之称。在中国古书中将塞琉古王国称作“条支”(但在张骞通西域的时候已经接近于消亡),大概出自首都名安条克的缘故。
同基本是单一民族的埃及不一样,塞琉古王国的属地是一个多民族的杂居地,历史上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社会关系更为复杂,因此统治难度较托勒密要大。该国因历史和文化的惯性分成三个基本地区:叙利亚地区,巴比伦尼亚地区和小亚细亚地区。位于叙利亚的安条克为东地中海仅次于亚历山大里亚的手工业、商贸、文化中心。巴比伦尼亚的最重要城市已不再是巴比伦,而是希腊人在巴比伦附近新建的城市塞琉西亚,该城实际是塞琉古的第二首都。小亚细亚地区的中心是原吕底亚王国首都撒尔迪斯。
除三个基本地区外,伊朗高原和中亚(新疆以西的地区)是相对隔离的地区。为了对如此广阔的国土和众多的民族实行有效的统治,塞琉古沿袭了古波斯帝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但也结合了部分希腊的传统政制。全国分为25省,由国王任命的总督治理,另设有将军一职,直接听命于国王。此外还有几十个希腊人的自治市和一些军事殖民地作为控制全国的战略网点。虽内部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市民在城内有类似希腊公民的权利,但在政治大局上要服从中央,并需向中央纳税。君主专制的支柱是由马其顿人和来自希腊各地的公民组成的军队。
塞琉古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历史上发达的地区,如巴比伦尼亚、小亚细亚、叙利亚仍在王国经济中起重要作用。历史上落后的地区,如中亚、伊朗高原东部地区的工商业仍然落后。国王同样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有专门的王室土地,由依附农民(称劳伊)在王室财产管理部门的监督之下进行耕作。“劳伊”可同土地一起转让,地位有些类似中世纪欧洲的农奴。国家统治阶级的其他阶层,如官僚、神庙和地方贵族占有大量土地。神庙的地产基本是独立的,由自己的劳伊和奴隶耕种,不受国王的管辖。国君因需要神庙的支持,赐予后者很大的特权,使得各大神庙犹如一个个国中之国
塞琉古王国具有自波斯帝国继承下来的良好的道路系统,其有利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古代欧洲和印度、阿拉伯半岛甚至中国贸易的中介。在对外贸易方面,海路经波斯湾可达印度和阿拉伯半岛,陆路与东亚南亚和欧洲联接,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西部终点便是安条克。古代东西方的一些旅行家均记载过塞琉古王国相对和平时期的经济繁荣景象。
公元前3世纪以后,中央权力衰落,塞琉古王国逐渐分裂出一系列独立的国家,如中亚的大夏(巴克特里亚)、伊朗高原的安息王国(帕提亚)。公元前142年,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起义获胜,建独立国家。安息几乎同时夺取了两河流域地区,塞琉古国土仅限于叙利亚一地,在内外交困中挣扎到公元前64年,被东进的罗马所灭。
版图
亚历山大帝国疆域包括当代的希腊马其顿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土耳其黎巴嫩叙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约旦伊拉克科威特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全境或大部,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小部分,以及帕米尔高原西部的部分地区。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