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经》三部曲是著名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殷谦最新心灵美文集,分为“女人心经”、“情感本经”、“心灵真经”三部曲。2010年10月由时代出版传媒集团黄山书社出版。
词汇解释
人经,人体经脉的泛称。《灵枢·经脉》:“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内容简介
《人经》三部曲勇敢地与腐蚀我们美好心灵和健康精神的败坏性文化风潮划清界限,清醒地与外在的任何奴役性的力量保持对抗的姿态,以便使人们的精神和思想处于一种活跃的增殖状态。换句话说,《人经》是一部引导人们重拾健康信仰,重拾美好心灵的文学作品,只有经由对抗,我们才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只有介于一种有益的、积极的紧张关系中,我们的精神世界才能会复苏正常,我们的思想才有可能生成,我们的心灵才能重生。
《人经》三部曲拒绝不偏不倚和随顺妥协,拒绝公允妥洽和跟风趋时,她是“脱序人”的诺亚方舟,是恢复和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的接引者,她希望能博得有正确理解的读者的共识。将对一切邪恶、冷漠和无知用万钧之力击毁之。《人经》对美好的事物有一种深入的了解,并希望普遍于我们的心灵,唤醒我们的信仰,催生我们的理想,滋养我们的心灵。
编目数据
《人经》三部曲之《女人心经》 / 殷谦著. -- 合肥: 黄山书社, 2010.11
ISBN 978-7-5461-1566-5
Ⅰ. ①人… Ⅱ. ①殷… Ⅲ. ①散文-作品集-中国-当代 Ⅳ. ①I26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0)第213877号
-------------------------------------------------------------------
《人经》三部曲之《心灵真经》 / 殷谦著. -- 合肥: 黄山书社, 2010.11
ISBN 978-7-5461-1565-8
Ⅰ. ①人… Ⅱ. ①殷… Ⅲ. ①散文-作品集-中国-当代 Ⅳ. ①I26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0)第213878号
-------------------------------------------------------------------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人经》三部曲之《情感本经》 / 殷谦著. -- 合肥: 黄山书社, 2010.11
ISBN 978-7-5461-1564-1
Ⅰ. ①人… Ⅱ. ①殷… Ⅲ. ①散文-作品集-中国-当代 Ⅳ. ①I26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0)第213879号
作家简历
殷谦,笔名:北野。当代作家,著名文艺评论家,原籍北京,1977年5月25日出生于新疆伊犁。1998年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自幼喜爱文学,9岁开始发表文章,11岁开始在国内各大报刊发表诗歌作品,先后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文章6000余篇(首),作品多次获奖。1998年聘任为《伊犁日报》记者,2000年南下,在《西安晚报》供编辑、记者一职。殷谦目前主要从事杂文、散文和小说的创作,已出版长篇小说《花开花落》(曾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难得一见》、《
因为隆冬》、《
月也疯狂》、《
左手婚姻》、《
无处释放的青春》、《
爱是寂寞撒的谎》、《
你不在的西安还下着雨》;散文集《
青春无悔》、《四季回响》;诗歌集《
似水流年》;杂文集《
晚风集》、《
中国文坛的那些事儿》、《情觞女友》、《
求职者的圣经》(上、下册)等14部,作品陆续被国内外报刊转(连)载,近期有作品入选现、当代名家名作《感悟爱情》(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一书,2005年被列入《国际艺术家华人知名作家库》,2006年被
加拿大温哥华《世界日报》和《大华报》副刊聘为专栏作家。殷谦自2006年1月在搜狐网开博以来,其搜狐博客访问量已达6400余万,位居搜狐网博客排行榜第一位。2006年5月在新浪网开博,其新浪博客访问量已达4300万;另外殷谦在天涯论坛、人民网、博客中国网、凤凰网、和讯网、千龙网、大旗网等开设的博客影响也非常大,其全部博客总访问量已经达到1亿之多,在网络影响巨大,其作品深受读者喜爱。殷谦写的杂文评论在网络影响很大,包括《杨子晚报》、《北京娱乐信报》、《新京报》、《中国商报》、《广州日报》、《南方周末》、《重庆晚报》、《新民晚报》、《厦门晚报》等全国上百家媒体都在转载,并报道相关事件。
三部曲总序
有没有延续生命的诺亚方舟?
殷谦
曾几何时,人们对社会和人之精神(Spiritual)面貌的异化以及堕落大概还没有认真地察觉。每当谈及社会以及人之精神的病蛊时,或一笑而过,或说:“人人都在这样的世界,而人人都这样,没办法。”大有随波逐流之意,而他们所表现出的宽容或麻木,常令我回惑又惊愕。闲暇之时或百忙之中,我都会与好友许挺偶尔谈论关于人与社会或生活环境等等话题,许挺的意思有点消极,大概是说,麻木的人之所以麻木是因为他们否认灵魂不死说,甚至根本就否认灵魂存在说。我是赞同的,倘若人皆信之,就应该不仅仅堕落着沉溺于自己的生存的世界。面对这个已被污染得混浊的世界,面对自己被异化的精神世界,我们竟然无动于衷,除了一些懵懂着的活人莫名其妙地喝彩与鼓掌外,更多的人就像与鼠共舞的懒猫,不是保持可耻的沉默,就是欣然接受奴役。
何为人生和价值、何为勇气和真理、何为虔诚和爱情、何为精神和道德?这些字眼在大多数人的心里已成为一个苍白的符号,如果问突然问起这些问题,会被人所耻笑。而事实上,很少有人有自己的真正的思想,他们在耻笑上述“弱智”问题时已经显现出自己的an idiot了,浅显的道理也许人人都明白,但知“道”而不“理”,等于无知。道乃真,理乃顺,行不真则其行妄,心不顺则其心惘。理就是打理,打理什么?打理精神。精神是什么?精神就是灵魂。灵魂在何处?灵魂在心里。明明道而理之,精神则旺,旺则不死,灵魂不死生命则生生不息。如果灵魂死了,那是非常遗憾的事,故“人生苦短”成为人精神自杀的最能安慰自己的理由。继而绝大多数人都屏声敛气、低眉顺眼地跪倒在金钱和物欲面前,肉体随之投降,灵魂随之妥协,生存的空间愈来愈堕落,社会环境和人之精神也就不健康了。
在这个病怏怏的世界,人之精神濒临死亡,所以出现了一种集体“脱序”的现象。我们正在体验着恼人的“脱序人”的迷惘和痛苦和迷惘,我们把自己囚禁在自我之中,按照利己的思维来选择性地汲取一些为己的道理,精神空间狭隘得只容得下自己,魂与灵(神)的世界殊途,甚至隔绝,与天地无关,与人不和,世界越来越小,人越来越自私,道理越来越狭窄,精神越来越颓废,直到完全丧失价值系统。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人将道德连根拔起,将尊严弃之敝屣,将人格失之殆尽。脱序之人已无为人之标准,在人欲横流的驱动下过一把瘾就死,不复有责任感、义务感,乃至连续感,他们生活在无将来也无过去的吝细的窄线上,惟所信持的是否定的哲学(the philosophy of denial),不但嘲笑和鄙夷别人的价值,而且还无知地毁灭别人的价值,不但圆滑势利而且因利乘便,别无良心可言。
我们时代的社会和人之精神面貌之所以异化和衰颓,是因为原本已有的传统文化倒退了,精神旗帜倒下了,这个由一元文化理念主宰的社会,个人的精神空间得不到伸展,长久以来,人们都服从一种绝对“权威”的声音,所以人们的心中容易产生偶像,将在一时间涌出的大师、名人、明星等供上神坛,然后盲目地顶礼膜拜。人人心中似乎都有一个偶像,所以把自己个人的思想和精神的成长、想象冲动、个性伸展都定于一尊,并且将它树立为自己人生的标杆,主动接受这种外在之异化力量的主宰,人们顺从它的驱使和摆布,根本就没有自由或能力拒绝它的奴役。当我们接受并习惯于西方那些流行文化的洗礼之后,我们逐渐也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在我们自己的文化再也无法抗拒西方流行文化主宰的时候,我们只能乘上这架由西方开来的流行主义的马车行驶在人生之路上,而我们的后代亦复如是。所以我们的时代才会出现一种可怕的病态:《最小说》成为人们精神食粮的首选,郭敬明成功地绑架了巴金,以最“流行”的东西摧枯拉朽地战胜旧有的价值规范和严肃的文学传统,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学沦为社会文化最底层的、最可怜的精神产物。
因为我们对孩子的溺爱,帮助孩子们去主动接受这种外在的异化力量的主宰和奴役,为自己心中的偶像而活,人们都想成为别人的偶像,当我们的信仰完全丧失以后,于是有很多人疯狂地加入“拜权教”、“拜金教”、“拜物教”、“拜名教”,成为这些“新教”的信徒,高举自己的武器,并以自己的方式投入到破坏和毁灭精神家园的战役中来。没有了严格的要求和尺度,我们就会给那些有害的、粗糙的、幼稚的“文化”和“艺术”给予过高的评价,从而鼓励大师、名人、明星及偶像们肆意地践踏艺术,无耻地亵渎文化,随意地羞辱文学,更加助长了他们玩世不恭的倾向,我们跟着疯子扬黄尘,将原本神圣的文化艺术沦为任意妄为的道德放纵和话语游戏。于是我们的膝盖如此的松软,所以一次次地下跪;我们的眼泪如此的廉价,所以一次次地膜拜;我们的心灵如此的脆弱,所以我们开始怀念起了狼。而事实上,无论是姜戎们的冷漠的“嗜血癖”,还是六六们的阴冷、怪异的体验,还是郭敬明们的无聊而幼稚的“催泪圈套”,都是我们需要正视的残缺和问题,而不是盲目地去推崇和随顺。因为他们的写作,更多的是对“西方现代派”(Western Modernism)文学的话语模仿,并没有包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之伸拓和创新,也没有包含强烈的现实感,这些表面上熠熠生辉的作品,其实就是晨光下的露珠。
在这个已经衰弱到扶不起来的病态的精神环境下,我们被一种颟顸的异化性力量所遮蔽。轻逸取代了沉重,物质取代了精神,享乐取代了痛苦,肉体取代了灵魂,人们原本脆弱的精神家园又被市场经济时代(The market economy era)的商业原则操控和驾驭着。很多不能称之为文学的东西,在市场的滋润下成为“文学”,很多不能称之为作家的人,在热媒介疯狂的炒作下成为“作家”,并且已经获得了极大的声望资源,继而赋予他们的名字以一种能推动市场机器的巨轮之魔力,他们也顺理成章地成了商业时代的英雄和新宠,成为年轻一代的偶像,甚至精神领袖,而实际上,他们就是被异化为文学商品的生产者。精明的出版商看到了人们脆弱的神经,良心被金钱腐蚀了,更加滋长了他们为名利而写作的欲望。这些已经被封为“领军人物”甚至“文学大师”、“著名作家”的人的作品销量大的惊人。而我们很多人,也就是他们的粉丝,已由80年代跟风趋时的“拜新教”,一跃而成为90年代的“拜钱教”和“拜名教”忠实的信徒。
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心灵的家园,一次次地主动接受着这些污染源。面对这样的问题以及困境,我们如何恢复和重建起自己的健康的精神家园,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灵环境,这是我们从现在开始正视并必须尊重和选择的问题。我们必须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和软弱,克服这恶劣之外部环境的拘执,清醒而勇敢而地重新举起我们的精神旗帜。
我的最新作品《人经》正是以这种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的。《人经》分为“心经”、“情经”、“女经”三部曲,勇敢与腐蚀我们美好心灵和健康精神的败坏性文化风潮划清界限,清醒地与外在的任何奴役性的力量保持对抗的姿态,以便使人们的精神和思想处于一种活跃的增殖状态。换句话说,《人经》是一部引导人们重拾健康信仰,重拾美好心灵的文学作品,只有经由对抗,我们才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只有介于一种有益的、积极的紧张关系中,我们的精神世界才能会复苏正常,我们的思想才有可能生成,我们的心灵才能重生。
《人经》拒绝不偏不倚和随顺妥协,拒绝公允妥洽和跟风趋时,她是脱序人的诺亚方舟,是恢复和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的接引者,她希望能博得有正确理解的读者的共识。将对一切邪恶、冷漠和无知用万钧之力击毁之。《人经》对美好的事物有一种深入的了解,并希望普遍于我们的心灵,唤醒我们的信仰,催生我们的理想,滋养我们的心灵。
是为序。
殷谦
2010年9月10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