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桃花》是中国当代作家格非创作的长篇小说,2004年9月1日首次出版。
内容简介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春,罢官回籍的陆侃突然从普济消失,不知所终。其女陆秀米开始第一次正视她所面对的这个世界。几天后,革命党人张季元以养病为名来到了普济。在秀米的眼中,张季元就是这个神秘世界的象征:他查访一个六指木匠,联络地方革命党,购运枪支,准备起义;他去过日本横滨,与母亲的关系也令人生疑。而对于张季元来说,这个他暗中渴慕的美貌少女的存在使他对革命的信念产生了动摇。两人之间的情感于暗中滋生并迅速成长,但随着革命党的被剿灭,特别是张季元猝死而告终。
秀米于出嫁途中遭遇土匪绑票,被劫至偏野小村花家舍的一处湖心小岛上。但同一时间,土匪云集花家舍亦在酝酿着一场重大事变。在岛上,秀米从一名尼姑韩六的口中得知了花家舍的所有秘密。她对父亲在普济建立桃花源的疯狂举动似有所悟,而阅读张季元留下来的一本日记,也使她了解了革命党人创立大同世界的真正动机。随着土匪头领们一个个神秘死亡,花家舍这个“人间仙境”于一夜间变成一片瓦砾,而暗中活动的革命党人六指木匠则控制了局面,并收编土匪于第二年发动起义,攻打府州梅城。起义失败后,秀米被送往日本。
几年之后,陆秀米受革命党人指派从日本带着年幼的孩子返回普济,联络地方豪强,进行革命准备,并建立普济学堂。在当地人的眼中,秀米已经变成了与父亲一样的“疯子”。她的革命蓝图中混杂了父亲对于桃花源的梦想,张季元的“大同世界”,当然还有花家舍的土匪实践,带有强烈的乌托邦色彩。在清兵的一次围剿中,秀米被捕并押解至梅城,她的孩子也于乱中被杀。就在秀米被清廷处死的前夕,辛亥革命爆发。秀米被关押一年半后获释,回到普济。
回到普济后的秀米发誓禁语,将自己变成了一个哑巴。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格非说,“一部小说的动机往往来源于一个简单的比喻。我在写《人面桃花》时,无意中想到了冰。在瓦釜中迅速融化的冰花,就是秀米的过去和未来。这个比喻是我的守护神,它贯穿了写作的始终,决定了语言的节奏和格调,也给我带来了慰藉和信心。”1994年,格非有了创作三部曲的打算,并开始着手准备。2003年,开始动笔创作长篇小说《江南三部曲》中第一部《人面桃花》。
人物介绍
陆秀米
主人公陆秀米是一名革命党人,贯穿于小说的全部情节和叙述。陆秀米在父亲陆侃失踪后开始独自面对她所陌生的世界,刚开始是和突然住进她家里的革命党人张季元之间产生了暧昧的情愫。后来,革命党被剿灭,张季元离世,秀米亦在出嫁的路上被土匪劫到了一个叫做花家舍的地方。在那儿,秀米读完了张季元的日记,理解了以张季元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创建大同世界的真正目的,几年之后,秀米受革命党人的指派带着年幼的孩子从日本回到普济,她办学校、联系当地的土豪,准备发动革命,希望实现父亲的桃花梦和张季元的“大同世界”,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被捕进监狱。出狱后数年噤口不语,闭门拒客,似乎已经“告别革命”,但在临死之前,她仍然要旧地重游,再望一眼花家舍,则表明她心里的“乌托邦”余温尚存。秀米从事革命活动之前,除了相对封闭的青春期成长过程以及一些朦胧的爱情心理,唯一同社会发生较深联系的是被花家舍土匪劫持的经历,但似乎与走上革命之路没有多大关系。那么,革命的动机自然只能是个人内心的一种非理性欲望的膨胀。
张季元
张季元是普济村出现的第一个革命者,是在秀米的父亲出走后以表哥的身份入住秀米家的。这个革命党人曾只身怀揣匕首行刺湖广总督,并联络地方组织准备起义,可他尽管张口“变法”、闭口“革命”,标榜平等和自由,却认为革命成功后的理想境界完全是个人欲望的为所欲为,他身上散发着浓重的愚昧、血腥的义和团气息,一定意义上比鲁迅笔下阿Q的革命观还不如。
陆侃
主人公陆秀米的父亲,陆侃作为一位晚清文人,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在归隐田园后认为武陵源就是普济的前身,因而立志要将桃源梦变为现实。在普济人的眼中,陆侃就是一个疯子,他的妻子和女儿还有家佣,全都把他看作疯子。光绪二十七年春天,辞官回到家乡的陆侃突然从普济消失,不知去向,父亲的失踪使得他的女儿秀米开始第一次正式面对这个世界。
王观澄
王观澄是同治六年的进士,点过翰林院,继而“中岁好道,顿生隐逸之念”。他寻访明代道人焦先的遗迹来到了花家舍,起初受到陶渊明影响的他独自在岛上归隐而居,但渐渐他的心思变了,他并不满足于自己的安宁,他想让岛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够过上安宁富足的生活,他开始执著于将花家舍打造为一个“世外桃源”。选择隐居的王观澄不求天下,只求把花家舍建成人间仙境。曾经带过兵打过仗的王观澄为了筹集资金想到了去抢,他把抢来的钱财均分,渐渐岛上的人民竟然被教化得谦恭有礼,抢来的东西人人都争着拿最坏的。然而王观澄没有想到的是土匪并不好当,人手不足的他无奈只能纠集三个旧部一起通过绑票筹钱。那三人各自拥有人马,因此时间一久,王观澄难以约束只能任由他们胡来。特别是在王观澄操劳过度一病不起之后,三人权力之争更甚从前。他一手建立起来的乌托邦随着他被人暗杀胡飞湮灭。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人面桃花》提供了一种客观而复杂的20世纪中国乌托邦的形态。格非在《人面桃花》中不仅写出了古典江湖乌托邦的破产,而且也写出了现代革命乌托邦的危机。《人面桃花》描述了“乌托邦小说不是属于每个时代的,而是属于那些发现自己时代正处于转折时代或危急时刻并坚持传统知识分子立场的作者的”这一主题。其评论焦点,几乎都集中在所谓乌托邦上,作者在访谈中对此也做过明确的表述。他说:“我所关注的正是这些东西―佛教称之为‘彼岸马克思称之为‘共产主义’的完全平等自由的乌托邦,《人面桃花》中讲到的桃花源也是这么一个存在于想象之中的所在。”该小说中有两种不同性质的乌托邦形态:一种是王观澄所创建的以花家舍为载体的古典形态的江湖乌托邦,一种是陆秀米所创建的以普济学堂为代表的现代形态革命乌托邦。关于这两种形态的乌托邦叙事占据了绝大部分篇幅,并将中国式的乌托邦形态这一主题随着女主人公陆秀米的人生历程贯穿始终。
艺术特色
小说作者努力表现自己所感知到的世界、历史与人生,人的欲望本能与政治斗争,以真切的情感辨析经过时间之水淘洗过的历史。作者清楚自己在叙事中作为主体的诸多“不知”之处,因此,叙事中的限制使他有意无意地在叙述中留下许多“空缺”和疑问。小说通过不断进入秀米的心理意识深处,细致地表现其心灵变化,显得富有张力,客观化的情节性叙事与叙述人的叙述语感、语气形成某种对位结构。“金蟾”之谜、陆侃发疯、走迷之谜、秀米在日本的经历、人伦关系之间的亲情所弥漫的雾障,这些不仅仅是作者有意的“设计”,更多的则是人终其一生也无法破译的命运之魅和人生隐喻。而秀米的“疯狂”与锐气的消弥构成叙事的悲剧性高潮,时间的推进与人物的绝望以至“平和”相互推动,执著的、无望的、柔软的心灵凸显在读者面前。
主人公秀米贯穿于小说的全部情节和叙述。小说叙述了她的成长、她的遭遇、人生求索和不断变幻的生存、奋争际遇。小说没有刻意地去渲染历史感,也没有竭力去搜寻“伟大的意义”,而是从历史中一个人物的或微小或壮烈的境遇、状态中表达一种历史情境,一种生命存在状态,个人追索与历史走向。秀米宿命般地被父亲人生失败的阴影遮敝着,父亲有关“桃花源”式的理想图、乌托邦梦想奇怪地缠绕着她。而改造现实、平等、民权、民生、大同理想构成了秀米生存的真正动力,她要消除生的痛苦和烦恼,她希望“每个人笑容都一样多,甚至连做的梦都是一样的”,“每个人的财产都一样多,照到屋子里的阳光一样多”。她在“花家舍’的遭遇和忍耐,东渡日本的求知与探索,在普济的“革命”实践,其中虽然很难简单厘清和判定人物行为的现实价值或某种意义,但由于格非善于把握人物在特殊环境中的性格侧面和心理层次,使被讲述的人物始终处在某种临界状态,故事隐匿在话语的缝隙中,也使“意义”呈现得摇曳多姿、含蓄隐晦。无论是张季元、陆侃,还是秀米的母亲,在作者的叙述中时而清晰,时而飘逸,一些细节的改变促使他们悖离预期的目标,而他们内心的冲突,他们在时代风云中的沧桑变化,却极富立体感,历史感。在这些场景中,人性、人的欲望及其复杂的内心生活表现得深刻而细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历史的趋势与人的微妙心境体现出社会人生的某种焦虑。
作品评价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胡玉伟:《人面桃花》是作家格非以独特的历史观念并结合生命想象精心营构出的一部长篇力作。有别于作者前期的“先锋”话语,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致力于更朴素、更宁静、更温婉、更细腻地去阐释人生,洞悉历史。
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张学昕:格非在这部小说的写作中显得格外轻松,格非写就这部很纯粹的小说的主要原因,绝不仅仅是他技巧的纯熟,更主要的是格非对小说、对事物的一种彻悟和宽容,对历史、对人性理解的一种胸怀大气、达观和淳厚。
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学昕:小说以宏阔、优雅而从容的气质表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乡土与民间、政治与世俗、人性与欲望、理想与梦幻相互交织的历史场景。
第九届
茅盾文学奖颁奖辞:这是一部具有中国风格的小说,格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探索明清小说传统的修复和转化,细腻的叙事、典雅的语言、循环如春秋的内在结构,为现代中国经验的表现开拓了更加广阔的文化空间与新的语言和艺术维度。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格非,原名刘勇,1964年生于江苏丹徒,作家,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江南三部曲》,中短篇小说《
褐色鸟群》《
迷舟》《
隐身衣》等。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意、日、韩等多种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