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兆镇,隶属于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地处平度市东南部,东与莱西市隔小沽河、大沽河相望,南与即墨区隔大沽河相望,西南与南村镇隔河相望,西与郭庄、张戈庄2镇接壤,西北、北与麻兰、古岘2镇相连。辖区总面积119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仁兆镇辖区总人口67449人。
历史沿革
春秋时,境域分属莱国、齐国之棠邑、即墨邑。
秦、汉时,属即墨县、即墨侯国。三国魏时,属即墨县。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属长广县。
隋仁寿元年(601年),属胶水县。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属平度州。
清时,属金钱乡、横栾乡。
民国二十年(1931年),属平度县第二区、莱西南县河套区。
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平南县第二区。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3月,属南二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月,属平东县仁兆区、和平区、管村区。
1953年,属平度县第十五区和第十六区。
1956年,属南村区、古岘区。
1958年2月,撤区并乡,属仁兆乡、冷戈庄乡;同年9月,撤乡建社,分属仁兆、古岘、张戈庄公社。
1976年,仁兆公社的同戈庄等7大队、古视公社的岚西等31大队、张戈庄公社辛庄大队合并,组建冷戈庄公社,境域分属仁兆、冷戈庄公社
1984年5月,撤社改为仁兆乡、冷戈庄乡。
1985年11月,仁兆乡改镇。
1994年12月,冷戈庄乡并入仁兆镇。
行政区划
2023年末,仁兆镇辖东仁兆、中仁兆、北仁兆、西仁兆、南仁兆、高岚、詹家屯、韩家疃、小赵家、路东、迟家疃、王家五甲、南沙窝、斜庄、王家埠、高村、代王疃、李家疃、于家疃、毛庄、五道口、南胡家庄、大刘戈庄、辛庄、同戈庄、大代家庄、西二甲、李家屯、冷家庄、前石家庄、葛家庄、拐坊、前王庄、官路、大城西、小城西、东王戈庄、西王戈庄、套里、东葛家庄、门戈庄、冷戈庄、岚后、冷东庄、前高戈庄、小刘戈庄、窦戈庄、岚西、后南埠、东淖泥沟、西淖泥沟、南淖泥沟、小桑园、大桑园、前头、沙北头、高赵戈庄、逄戈庄、沟东、后高戈庄、史家庙头、十甲、孙家汇、东葛家管村、东赵家管村、李家曲堤、张家曲堤、石家曲堤、郑家管村、姜家管村、中刘家管村、前刘家管村、院道、于家沽、张家沽、于家泊、代家店、葛家店、曲家店、刘家店、店西、粮戈庄、河北辛庄、于莱庄、吕戈庄、岚前、东寨子、孙家沽、李家沽、沽西、二贞台91个村民委员会。
截至2023年12月,仁兆镇下辖13个行政村、91个网格村,镇人民政府驻西仁兆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仁兆镇地处平度市东南部,东与莱西市隔小沽河、大沽河相望,南与即墨隔大沽河相望,西南与南村镇隔河相望,西与南村镇、白沙河街道接壤,西北、北与白沙河街道、古岘镇相连。辖区总面积11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仁兆镇境内属平原,地势略微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地面海拔一般在10~25米。最高点位于大城西村北,海拔45米;最低点位于五道口村北,海拔10米。
气候
仁兆镇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2℃,年平均降水量400—800毫米之间。
水文
仁兆镇境内属大沽河水系。小沽河自古岘镇入境,由西北向东南,入大沽河,境内河道长1.5千米;大沽河自即墨区入境,由南转弯向西南,进入胶州市境内,境内河道长22千米。
自然灾害
仁兆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旱、滂、风灾、霜冻等。
自然资源
2023年,仁兆镇境内有耕地面积12万亩。境内矿产资源为砂,地质储量1.1亿立方米,可采储量0.6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大小沽河一带。
人口
2011年末,仁兆镇辖区总人口7.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万人,城镇化率14.1%。另有流动人口0.1万人。总人口中,男性36169人,占51.1%;女性34640人,占48.9%;14岁以下12354人,占17.4%;15—64岁44933人,占63.5%;65岁以上13522人,占19.1%。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70766人,占99.94%;有回、壮、朝鲜3个少数民族,共43人,占0.0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97人。
截至2017年末,仁兆镇常住人口67163人。
截至2019年末,仁兆镇户籍人口70809人。
2023年末,仁兆镇辖区总人口67449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997人。总人口中,男性34836人,占51.6%;女性32613人,占48.3%;17岁以下11137人,占16.5%;18—34岁12047人,占17.8%;35—59岁26678人,占39.5%;60岁以上17587人,占26.07%。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6.7352万人,占99.8%;有回族、苗族、彝族、壮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傣族、畲族、蒙古族、布依族、朝鲜族、土家族、哈尼族、傈僳族、景颇族、仡佬族、达斡尔、鄂温克20个少数民族,共97人,占0.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67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仁兆镇地方财政收入1686万元,比上年增长15.8%;人均财政收入237元。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289万元,增值税733万元,企业所得税48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5%、11.7%、16.2%。
截至2019年末,仁兆镇有工业企业82个,其中规模以上12个,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8个。
2023年,仁兆镇地方财政收入3116万元。截至2023年末,仁兆镇有工业企业105家,其中规模以上14家。
第一产业
2023年,仁兆镇农业总产值269784.28万元,其中农业248965.77万元,林业65.07万元,畜牧业11843.44万元,渔业(淡水养殖)0万元。粮食总产量1.57万吨,比上年增加3.1%;花生总产量1992.71吨,比上年减少1.0%;蔬菜、瓜类总产量62.18万吨;水果总产量1114.98吨,比上年增长5.6%。2023年,大牲畜年末存栏3050头,生猪年末存栏1.47万头、年出栏2.38万头,羊年末存栏6542只,家禽年末存栏49.2万羽、年出栏158万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520公顷。
第二产业
2023年,仁兆镇工业总产值17.5亿元,比上年增长5.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家,工业总产值7.02亿元,销售收入6.8亿元;规模以下工业企业91家,工业总产值10.48亿元,销售收入9.78亿元。
第三产业
2023年末,仁兆镇有商业网点372个,职工5230人。2023年,出口总额6.5亿元,比上年增长2.3%,主要地标产品有仁兆蒜薹、仁兆圆葱,主要蔬菜品牌有“沽河”牌蔬菜,泡菜、腌渍菜等产品销往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交通运输
沈海高速公路过境,朱诸、田新、躬崔、郭仁省道干线交汇,朱诸路纵贯南北,躬崔路、郭仁路横贯东西,北与G308国道相接,西与S218省道交叉,距沈海高速入口2千米,距青岛胶东国际机场30千米,距青岛港60千米,交通十分便捷。
社会事业
文体事业
2023年末,仁兆镇有综合文化站1个,农家书屋91个,平度市及以上“非遗”项目7个,山东省景区化村庄1个,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个;有3个庄户剧团和62个村级广场舞队、秧歌队、锣鼓队、文艺队,每年组织开展“戏曲进乡村”演出、广场舞、文艺汇演200余场次;书法、剪纸、美术、收藏、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达50余人。2023年末,学校体育场4个。80%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35%。
教育事业
2023年末,仁兆镇有幼儿园11所,在园幼儿853人,专任教师53人;小学5所,在校生2744人,专任教师13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665人,专任教师97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23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7242万元。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60 %,比上年增长7.2 %。
科技事业
2011年末,仁兆镇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家,各类科技人才26人。
医疗卫生
2023年末,仁兆镇有乡级卫生院1个,门诊部(所)47个,专业卫生人员34名,其中执业医师11人,执业助理医师3人,注册护士11人。2023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955万人次,住院手术0台次,出院病人846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
社会保障
2023年,仁兆镇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85户,人数1234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户,人数1人。特困供养330户,人数334人。临时救助27户,救助金7.5万元,大学生救助10人,救助金3.6万元,红十字会救助13人,救助金7万元;慈善总会救助61人,救助金22万元;新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7处。全镇各类退役军人优抚对象抚恤、补助人员571人,抚恤补助金事业费支出417.3万元,比上年增长19%。
基础设施
2023年末,仁兆镇有邮政所2个,发行报纸、期刊1.5万份(册)。
历史文化
名称来历
仁兆镇地名因镇政府驻西仁兆村而得名。
非遗传承
柳腔
“柳腔”,起源于仁兆镇沙窝村一带,距今约有二百余年历史,流行于胶东半岛,是青岛地区独有的地方剧种。清嘉庆年间,有一位被称为王师傅的安徽人在沙窝村定居,以演唱兼营手工业谋生,当年王师傅拉着四弦胡琴(四胡),唱着周姑子的“姑娘腔”,以及平度流行的“姑娘计”“绒花调”等民歌,走乡串户四处演唱。王师傅晚年开始收徒传艺,因没有曲谱,只好跟着往王师傅唱腔学着溜,后来取谐音为“柳腔”。柳腔的传统剧目有四大京、八大记,以及《割肉孝母》、、《打蛮船》、《张郎休妻》等五六十个。
2007年,被青岛市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面榼子
面榼子民间又叫“饽饽榼子”,一般取材为梨木、苹果木或棠梨木,根据雕刻图案,形状、大小不一,有福、禄、寿、喜、生肖、“十样景”(小篓、知了、花生、小鱼、莲藕、扇子、葫芦、柳叶、核桃、石榴)等。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民间有“烙巧饼”纪念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习俗,用木榼子将揉好的面团“磕”出来,在铁锅里烙熟后,用红线穿起来挂在孩子的脖子上,既好吃又好看。
2020年,被平度市政府列入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柳编
柳编历朝历代都是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具之一,起源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作品朴素实用、精致美观,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家户户都有各种各样的柳编产品。作品有圆斗、簸箕、笊篱、小篓、笸箩、鱼篓等,随着时代发展变迁,柳编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柳编作为一种民间生产生活技艺,是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柳编作品的日渐减少,柳编产品已成为人们收藏、装饰和馈赠的佳品。
2020年,被平度市政府列入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剪纸
剪纸是我国民间最著名、最普及的民间艺术之一,采用传统技艺,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成花样、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剪纸技法有“圆、尖、方、缺、线”五种。取红色或黑色宣纸,用阴剪和阳剪表现作品主题,既可表现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也可反映现实社会生活、风俗民情。题材有生肖、花鸟鱼虫、梅兰竹菊、人物等,寓意喜庆、吉祥、富贵,给人以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视觉效果。
2008年,被平度市政府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拼色剪纸
拼色剪纸是用红、褐、赤、黑、蓝、绿、黄等各种颜色的纸张,采用粘、贴、衬等拼凑方法和表现形态的剪纸形式。一次可剪刻多幅,每张色纸的颜色都不相同。剪刻时除了整体构图留下一个完整的轮廓外,依照结构特点,将每一部分分别剪刻开,然后再将各色打乱穿插,拼成一副完整的图案。相对于传统单色剪纸,拼色剪纸更有强烈的色彩感和立体感。
2017年,被平度市政府列入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蓑衣
蓑衣是用一种不容易腐烂的水草或旱地草(民间叫蓑草、偏心草),编织成厚厚的披在身上遮雨的雨具,与斗笠配合使用,用以遮雨。编制工序较为复杂,一般经割晒、揉搓、熏蒸、晾晒、加水揉搓等多道工序。编制蓑衣首选偏心草,在仁兆一带大沽河和落药河较多,割回来要翻晒,不能淋雨,这样的偏心草才会不易腐烂不招虫蛀,光泽好耐用。编制时先打底,纽扣、续草、分支、促花,环环扣紧,步步相连,手工编织一件蓑衣一般用时15天到20天。
2017年,被平度市政府列入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红色文化
1941年5月,随着胶东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南海地委党政军机关由大泽山迁至河里套(南淖泥沟、仁兆)一带,深入发动群众,开辟了河里套根据地。随后,中共平南县工委、行署,中共莱西南县工委也相继迁入河里套地区,秘密联系当地的地下党员、民先队员,并以他们为骨干力量发展党组织。
河里套抗日根据地先后组织了8个民兵联防队,各个民兵联防队相互配合,积极开展游击战、地雷战、麻雀战,打得日伪、顽军闻风丧胆,使敌人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河里套民兵的先进经验在南海地区得到广泛推广,并且受到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的亲切接见,河里套根据地因此成为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根据地之一。2022年1月,位于东仁兆的中共南海地委旧址,被命名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风景名胜
大沽河湿地
位于大沽河仁兆段,流域总长22公里,湿地最集中区域为大沽河右岸仁兆镇张家曲堤至高村段。大沽河常年河水丰沛,河面上隆起无数个沙洲,上面芦苇、杂树等植被茂密。湿地水质优良,鱼肥水美,有白鹭、野鸭、斑鸠、戴胜鸟等多种珍稀鸟类和大沽河鲤鱼、银鱼、撅嘴鲢、鲶鱼、鳝鱼等多种鱼类,以及刀蛤喇、田螺、蚬子等贝类。
城子河大桥
位于大沽河右岸、城子河与大沽河交汇处,采用钢结构设计,整体框架纯白颜色,北与城子河提水闸高低错落,南侧与大沽河粼粼河水相映成趣。
地方特产
仁兆蒜薹
仁兆蒜薹颜色翠绿,粗细适中,味道纯正,富含蛋白质、脂肪、粗纤维、维生素、氨基酸,具有明显的药用价值,是仁兆“沽河”牌系列蔬菜中的一大名品,也是仁兆镇重点发展的蔬菜当家品种。仁兆蒜薹以蒜薹细长,色泽嫩绿,品质风味好,不萎缩糠心,薹苞绿色不膨大,耐储藏而久负盛名,成为“沽河牌”蔬菜的主要品牌。2010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仁兆蒜薹”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仁兆洋葱
仁兆圆葱葱头圆球形,球形端正,外皮光亮浅黄,肉质细腻脆嫩,辛香味甜。2012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仁兆洋葱”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